《邵氏聞見錄》

《邵氏聞見錄》

是筆記集。又名《邵氏聞見前錄》。宋代邵伯溫(1056~1134)撰。20卷,前16卷記宋太祖以來故事,其中雜及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柳開、穆修、尹洙、歐陽修、蘇洵、王安石等,有助於了解北宋古文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錄

邵伯溫(1037-1134年)字子文,北宋洛陽(今屬河南)人。元祐中,以薦授大名助教,調潞州長子縣尉。徽宗即位,上書數千言,欲"復祖宗制度"。知果州,請罷發輸滬南諸州綾絹、絲綿數十萬以寬民力。後擢提點成都據,豐富了理學"窮理盡性"的命題。趙鼎(其弟子)評其謂"以學行起元祐,以名節居紹聖,以言廢於崇寧"(《宋史·邵伯溫傳》)。著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辨誣》、《辨惑》、《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

書籍概述

全書20卷。作者早年逢王安石變法,中年經過元祐黨爭,晚年遭遇靖康之禍,故其見聞極為豐富。本書對王安石變法所記頗多,還記載了一些北宋初年的朝章制度及逸聞趣事。

《邵氏聞見錄》,北宋學者邵伯溫所撰,又名《河南邵氏聞見錄》或《邵氏聞見前錄》,“前”字乃是後人所知,為的是有別於邵伯溫之子邵博所撰《邵氏聞見後錄》。本書的內容大體有這樣幾類:一、記錄王安石變法中變法者與反對變法者的言行、思想、逸事,甚至連一些家庭瑣事也不厭其煩地記入卷中,為後世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具有獨特價值的歷史資料。邵伯溫對這兩方的代表人物如王安石、司馬光等各有褒貶,但總的來說,他盛讚的還是那些反對變法的人物,對他們思想道德、政治立場的肯定程度要遠遠大於變法者。二、記載了北宋時期朝廷和宮廷中的一些典章制度、軼聞趣事。本書對邵雍的描述含有一些虛誕文字,但也可以使後人從其日常起居、過從交遊等方面了解這位大學問家的道德文章。

本書也有很多紀事不實甚至是惡意誹謗之處,產生這些缺點的主要原因在於邵伯溫對於變法的政治偏見和黨爭之見。總括來看,《邵氏聞見錄》是一部研究北宋歷史尤其是熙寧變法的十分有價值的史料筆記,對於研究反對王安石變法一派人物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

目錄

原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附錄
一宋史邵伯溫傳
二邵博河南邵氏聞見錄序
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各書題跋

具體內容

筆記集。又名《邵氏聞見前錄》。宋代邵伯溫(1056~1134)撰。伯溫,字子文,洛陽(今屬河南)人。少時與司馬光等交遊,以學行著稱。官至提點成都路刑獄、利州路轉運副使。《邵氏聞見後錄》,伯溫之子邵博(?~1158)撰。博,字公濟。紹興八年(1138)賜同進士出身。紹興九年除秘書監校書郎,不久知果州。

《邵氏聞見錄》20卷,前16卷記宋太祖以來故事,其中雜及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柳開、穆修、尹洙、歐陽修、蘇洵、王安石等,有助於了解北宋古文運動的興起和發展。《邵氏聞見後錄》30卷,內容比《邵氏聞見錄》瑣雜,但關於詩文的評論比《邵氏聞見錄》豐富。其中卷十四至卷二十七,比較集中地記述宋代著名文人軼事,以蘇軾為詳,王禹偁、歐陽修、梅堯臣、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轍等次之。書中所記軼事往往得之親聞,比較可靠。其談詩,上起楚辭、樂府,中有唐之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等,下及北宋各大家,其中不乏卓見。如認為杜甫詩“所以獨立千載之上”,不在於字字句句“有所本”,其功夫在詩之外。其論文,涉及司馬遷、曹植、王勃、韓愈、柳宗元、樊宗師、李商隱及北宋歐、王、曾、蘇諸大家與李格非。書中認為韓文“自經中來”,柳文“自史中來”,歐文“和氣多英氣少”,蘇(軾)文“英氣多和氣少”,亦可備一說。《後錄》中保存了不少文學史資料。

二書有中華書局1983年點校本。又有《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宋元筆記小說

“筆記小說”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志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舉凡天文地理、朝章國典、草木蟲魚、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艷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琳琅滿目,真是萬象包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