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賀新郎》

《賀新郎》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一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者較淒郁。

詞牌釋義

《賀新郎》金縷曲

題解:

《賀新郎》本作﹝賀新涼﹞。詞話:“東坡守杭州,湖中宴會,有官妓秀蘭後至,問其故,以結髮沐浴忽覺睏倦對,座客頗恚恨,東坡作﹝賀新涼﹞詞以解之;即“乳燕飛華屋”一闋也。”“涼”“底”一音之轉,後遂沿作﹝賀新郎﹞。又因坡詞有“乳燕”句,因又名﹝乳燕飛﹞。據《圖譜》《詞律》所載,又有﹝金縷曲﹞、﹝金縷歌﹞、﹝金縷衣﹞、﹝貂裘換酒﹞、﹝風敲竹﹞等名,大都取名人所填詞句,以為異名耳。

賀新郎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句,故名。後來將“涼”字誤作“郎”字。《詞譜》以葉夢得詞作譜。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壓韻。此調聲情沉鬱蒼涼,宜抒發激越情感,歷來為詞家所習用。後人又改名《乳燕飛》、《金縷曲》、《貂裘換酒》、《金縷衣》、《金縷詞》、《金縷歌》、《風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作法:

《賀新郎》《賀新郎》

本調一百十六字。首句五字起韻,句法與﹝水調歌頭﹞首句,僅差第三字用平耳。第二、三句均四字句,上加三字豆,中惟“庭”字可仄;余有定格,不能移易。第四句為七字句,第一、三、六字可仄。第五句六字,協韻,為平仄平平仄仄,一字不可移易。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協韻,第二字“玉”可作平,第七句與第四句同。第八句八字,上三下五,第四字平仄不拘,結句六字,士三下三,協饋;依定格,必作平仄仄,仄平仄,不可易也。後闋換頭。首句七字,為平起仄協七言句;但平仄不可稍稍通融。余與前闋相同。

詞牌格律

《賀新郎》《格律》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仄。

詞牌作品

一、賀新郎—蘇軾作

《賀新郎》《蘇軾》

賀新郎—蘇軾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

又卻是、風敲竹。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閨怨的雙調詞,上片寫美人,下片掉轉筆鋒,專詠榴花,借花取喻,時而花人並列,時而花人合一。作者賦予詞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潔、自傷遲暮的品格和情感,在這兩個美好的意象中滲透進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詞中寫失時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懷;以婉曲纏綿的兒女情腸,寄慷慨鬱憤的身世之感。上片以初夏景物為襯托,寫一位孤高絕塵的美麗女子。起調“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點出初夏季節、過午、時節、環境之幽靜。“晚涼新浴”,推出傍晚新涼和出浴美人。

二、賀新郎—辛棄疾作

《賀新郎》《賀新郎》辛棄疾

賀新郎—辛棄疾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

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

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雲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歷城)人。這樣短短的一句話絕不足以做辛棄疾的人生履歷。我個人以為,在中國古代眾多詩家學者中,他的一生最為轟轟烈烈。從小生活在金兵占領區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國恥的教育,也親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會苦難。他痛恨戰爭,卻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參戰來尋求民族爭端的解決。身形魁偉的他在戰場上驍勇披靡,卻受到了小人的排擠,不得重用。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就像當年的放翁一樣,有志不能伸。幸而,辛棄疾不是個只曉衝鋒陷陣的武夫,上天剝奪了他成就功業的機會,卻開闢了另一個天地任他揮灑。手握巨筆的他照樣呼風喚雨,塗抹人生。

提起辛詞,似乎總有“掉書袋”的嫌疑。其實,那也需要有“書袋”可掉,這正體現了幼安學識廣博,且能融會貫通,因此才能駕馭眾多生僻的典故。而且,這一評價並不能涵蓋他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的《清平樂》,一派田園風光,其意趣之妙已超過陶潛,頗近天真了。所以說,稼軒詞不拘一格,絕不至為典故所囿。前文所引的《賀新郎》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辛棄疾與生俱來的卓絕文筆

三、賀新郎—蔣捷作
《賀新郎》蔣捷

賀新郎—蔣捷

浪涌孤亭起。

是當年、蓬萊頂上,海風飄墜。

帝遣江神長守護,八柱蛟龍纏尾。

斗吐出、寒煙寒雨。

昨夜鯨翻坤軸動,卷雕、擲向虛空里。

但留得,絳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艤。

怕群仙、重遊到此,翠旌難駐。

手拍闌乾呼白鷺,為我殷勤寄語。

奈鷺也、驚飛沙渚。

星月一天雲萬壑,覽茫茫、宇宙知何處?

鼓雙楫,浩歌去。

簡析:
垂虹亭凌駕吳江浪濤之上,似從海上墜落至此。柱上八龍環繞,活靈活現,似有神護。然而天地翻覆,宋元易代,亭遂被毀,神亦無奈。詞人從太湖乘舟路過此地,遂有一番憑弔。悲從中來,欲請江鷺寄語群仙,說一說此地不堪。然白鷺寄語群仙,說一說此地的不堪。然白鷺毫不理會,驚飛而去,令其無限悲愴,產生了宇茫茫,無處容身之感。只得作一曲悲歌,作別垂虹橋而去。

四、賀新郎·贈楊開慧—毛澤東作

《賀新郎》《賀新郎》

賀新郎·贈楊開慧毛澤東

揮手從茲去。

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

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淒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憑割斷愁絲恨縷。

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

重比翼,和雲翥。

賞析:
1923年年底,毛澤東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長沙到上海再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詞系詩人離開長沙不久寫給楊開慧的。詞的上闋把跟愛妻離別時那種難捨難分、無限依戀的場面表現的淋漓盡致,淒切動人。毛澤東當年才三十歲,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兩個幼子,因革命需要又遠行,更何況當年的那種環境,誰能預料“揮手從茲去”是生離還是死別呢?但是,楊開慧畢竟不是一個平常女子,而是一個在革命鬥爭中經受過鍛鍊和考驗的堅強女性。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業與個人愛情、家庭幸福發生矛盾時,強忍住巨大的悲痛“熱淚欲零還住”;而面對深明大義的妻子,毛澤東深感欣慰,從內心抒發了“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五、賀新郎(送陳倉部知真州)—劉克莊作

賀新郎(送陳倉部知真州)—劉克莊

《賀新郎》劉克莊
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

記得太行兵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

君去京東豪傑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

兩河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後,有人來否?

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

算事業須由人做。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

空目送,塞鴻去。

注釋:
1、陳倉部,陳鞾,字子華,曾以倉部員外郎知真州(今江蘇儀征)。詞題一作《送陳真州子華》或《送陳子華赴真州》。

2、神州路,指中原淪陷地區。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3、平章,評論。公事,指經略中原,收復失地。分付,發落。

4、太行,山名,即今之太行山。兵,一作"山"。熊克《中興小紀》卷十九,"自靖康以來,中原之民不從金者,於太行山相保聚。"

《賀新郎》《賀新郎》
5、宗爺,指宗澤,北宋末年抗金名將。他知磁州時,曾募集義勇抗擊金兵。後任東京留守,招募王善等義軍百萬人協助防守,屢敗金兵。宗澤威名日振,金人對他畏懼而又尊敬,稱;宗爺爺"。見《宋史·宗澤傳》。駕馭,統率。

6、把作,當作。握蛇騎虎,比喻處於危險的境地,就象手拿毒蛇、騎在猛虎背上一樣。這句寫南宋統治集團對義軍的不信任與疑懼。

7、京東,宋代路名。轄境包括今河南東部、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一帶。豪傑,抗金的義軍將士。

8、投戈,放下武器。真吾父,果真象我們的父親一樣。唐時,僕固懷恩勾結回紇等入侵,代宗急詔郭子儀屯涇陽。郭子儀曾率數十騎,免胄入回紇營,責備他們背信棄義。回紇士兵放下武器,下馬拜說:"果吾父也。"誓好如初。見《新唐書·郭子儀傳》

9、齊魯,今山東一帶。

10兩河,黃河南北。蕭瑟,蕭條,冷落。狐兔,金兵。"兩河",一作"兩淮"。

11、祖生,指祖逖,東晉著名的將領,曾率兵北伐收復豫州地區。以上兩句慨嘆南宋軍隊不再北上。

《賀新郎》劉克莊

12、新亭,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說:"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三國吳時所建,在今南京市南),籍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皆相視流淚。惟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誰夢,一作"不夢"。以上兩句指責南宋士大夫官僚對於收復失地,只有空言而沒有實際行動。

13、書生,作者自指。

14、塞鴻,生長在北方邊境的鴻雁。以上兩句嘆自己不能隨友人北上。

簡析:
這首詞作於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中原的壯志。
上片指責南宋統治集團不真心抗金,輕視人民民眾的力量,對北方的抗金義軍視若蛇虎。作者因此對陳鞾寄以厚望,建議他聯合義軍,收復失地。下片諷刺南宋統治集團只知苟安江左,早已把中原淪陷地區拋在腦後,並嘆息自己不受朝廷重用,壯志難酬。

六、《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張元乾作

《賀新郎》張元乾之墓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張元乾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

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聽金縷。

《賀新郎》《賀新郎》

注釋:

1、胡邦衡:胡銓,字邦衡,南宋主戰派大臣。

2、張元乾:字仲宗,號蘆川居士,南宋著名愛國詞人。

3、神州:此指中原淪陷區。

4、畫角:塗彩的號角。

5、離黍:用《詩經》《黍離》篇意,悲汴京故宮荒廢。

6、底事:何事。砥柱:山名,此處喻國家支柱。

7、九地:九州之地。黃流:黃河水流,借喻金兵到處肆虐。

8、狐兔:代指金兵。

9、天意:指朝廷用意。

10、南浦:泛指送別的地方。

11、耿:明亮。斜河:斜轉的銀河,表示夜深。

12、微度:慢慢飄過。

13、兒曹:小輩們。爾汝:你我相稱,表示親密。

14、大白:酒杯名。

15、《金縷》:即《金縷曲》,《賀新郎》詞調的別名。

作者介紹:
張元乾(1091—1160以後)字仲宗,號蘆川居士,長樂(今福建閩侯)人,北宋末為太學生,曾被抗金名將李綱闢為屬官,不久隨李綱免職而被貶斥。南宋初,因“避讒”而辭官。有《蘆川詞》。

簡析:
這首詞打破歷來送別詞的舊格調,把個人之間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這樣一個大背景中來詠嘆,因此寫來境界壯闊,氣勢開張;既有深沉的家國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傷的遙想,又有昂揚的勸勉。這些情緒糾結在一起,形成了悲壯激昂的情調,在通常爾汝呢喃的送別詞中確實不同尋常。因此,儘管詞中用了不少典故和前人詩句,布局簡率,也有些俗套子語,但飽滿的感情和流貫的氣勢所造成的強烈的感染力,把這些都沖淡了。這首詞在當時曾廣為流傳,並激怒了秦檜,張元乾因此而被除名。

賞析:

上片:述時事。
第一層,“夢繞神州路”四句:寫中原淪陷的慘狀。
1、起調將中原淪陷之慘狀托之於夢,含意有二:一是中原淪陷不可去,淪陷之慘唯可於夢中見之;二是中原之淪陷如惡夢一般。實景虛寫,寫出人心之慘痛,故有第二層的質問。
2、中原淪陷慘狀:“悵”為領字。
所悵者:一是“連營畫角”金兵軍營相望,軍號悽厲。
二是“故宮離黍”。《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故國之思。
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滅亡的歷史事實,有尺幅千里之勢。
第二層“底事崑崙傾砥柱”三句:嚴詞質問悲劇產生的根源。
1、“崑崙傾砥柱”:古人相信黃河源出崑崙山,《淮南子·地形訓》:“河水出崑崙東北陬”。傳說昆化山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此以崑崙天柱,黃河砥柱,連類並書。
喻北宋王朝的淪亡。
2、“九地黃流亂注”:喻金兵的猖狂進攻。
3、“聚萬落千村狐兔”:形象描寫中原經金兵鐵蹄踐踏後的荒涼景象。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三層“天意從來高難問”至“送君去”,感慨時事,點明送別。
1、“天意從來高難問……”:前面詞人提出疑問,問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況涉及朝廷統治者而不能言。
於是頓挫之筆曲折至“天意從來高難問,人情老易悲。”言外之意,天高固然難測,而衣冠華族淪於異族之手,實乃人事使然。
“人情老易悲”,言天意既難測,而人情老易悲,今有深仇而不思報,故長嘆“悲難訴”。
“悲難訴”的內涵:北宋議和滅亡之悲難訴;南宋王朝苟且偷生、偏安江左、迫害忠良之悲難訴。
2、送別。筆鋒自然轉至送別胡銓——“更南浦,送君去”。
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此節層層遞轉,字字沉實,詞人悲憤之情,愈轉愈深沉。
下片:敘別情。
第一層,“涼生岸柳銷殘暑”至“斷雲微度”:別時景物。
時令:初秋殘暑,涼生岸柳——景之淒涼,人心為別而涼。
岸柳:依依惜別之情。
2、時間:夜,“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夜色已深,以纏綿,清秀之句,抒悲憤激昂之情,可見感情之深摯。
第二層,“萬里江山知何處”至“書成誰與”:構想別後之心情。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曲曲折折抒寫留戀之情:既反映了他們深厚的友情,也表達了他們對國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國家前途亦茫茫。
第三層,“目盡青天懷今古”至“聽《金縷》”:遣愁致送別意。
1、“目盡青天懷今古”照應“天意從來高難問”,有四顧蒼茫之感。
2、“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言大丈夫不能“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恩怨相爾汝”,本自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3、滿腹悲憤感情,通過層次井然的多次轉折,達到最高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舉大白,聽《金縷》”
以豪情排遣極痛,慷慨悲壯,餘音繚繞。
提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
張元乾因此詞受到削籍除名的處分,但這首詞卻廣為傳唱。據《客亭類稿》記載:南宋詞人楊冠卿秋日乘船過吳江垂虹橋,“旁有溪童,具能歌張仲宗‘目盡青天’等句,音韻洪暢,聽之慨然。”

七、《賀新郎·亡婦忌日有感》—納蘭性德作

《賀新郎·亡婦忌日有感》—納蘭性德

《賀新郎》《納蘭性德》
此恨何時已。

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

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

料也覺、人間無味。

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釵鈿約,竟拋棄。重泉若有雙魚寄。

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

待結個、他生知已。

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

清淚盡,紙灰起。

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詞人。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誥贈一品夫人,婚後三年,妻子亡故,吳江葉元禮親為之撰墓志銘,繼娶官氏,賜淑人。妾顏氏,後納江南沈宛,著有《選夢詞》“風韻不減夫婿”,亡佚。納蘭性德死時,年僅三十一歲,“文人祚薄,哀動天地”葬於京西皂莢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與驍將年羹堯。

注釋:
1、葬花天氣:指春末落花時節,大致是農曆五月,這裡既表時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謝。

2、夜台:指墳墓。

3、釵鈿約:釵鈿即“金釵”、“鈿合”,女子飾物。暗指愛人間的盟誓。

4、“重泉”句:重泉即“黃泉”、“九泉”,指生死兩隔;雙魚,書信,典出古樂府。

5、“忍聽”句:湘弦,即湘靈鼓瑟之弦。傳說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後為水神,古代詩詞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這裡指納蘭不忍再彈奏那哀怨淒婉的琴弦,否則會勾起悼亡的哀思。

簡析:
這首詞作於康熙十九年農曆五月三十日,是納蘭的妻子盧氏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全篇哀怨纏綿而又發自肺腑,真切自然,虛實相間,絕無刻意雕飾,極為質樸感人。可謂繼東坡後悼亡詞之絕調!

八、《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前韻)—辛棄疾作

《賀新郎》辛棄疾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前韻)—辛棄疾

老大猶堪說。

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

笑富貴、千鈞如發。

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喚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

賞析:
本詞的突出特點在於,把即事敘景與直抒胸臆巧妙結合起來,用凌雲健筆抒寫慷慨激昂,奔放鬱勃的感情,悲壯沉雄發場奮厲的格調。
文學作品的藝術力量在於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優秀詩作,無不充溢著激情。該詞即是如此。作者與陳亮,都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都懷有恢復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統潔者不思北復中原。因而他們的宏願久久不得實現。當時,詞人正落職閒居上饒,陳亮特地趕來與他共商抗戰恢復大計。二人同游鵝湖,狂歌豪飲,賦詞見志,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這首詞,就是當時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詞中,作者胸懷對抗戰恢復大業的熱情和對民族壓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飽和筆端,浸透紙背。正如周濟所云:“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介存齋論詞雜著》)。詞人這種慷慨悲涼的感情,是運用健筆硬語傾瀉出來的,因而英氣勃鬱,雋壯可喜。

九、賀新郎—劉過作

賀新郎—劉過

劉過老去相如倦。

向文君、說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料彼此、魂消腸斷。

一枕新涼眠客舍,聽梧桐疏雨秋風顫。

燈暈冷,記初見。樓低不放珠簾卷。

晚妝殘,翠蛾狼藉,淚痕凝臉。

人道愁來須殢酒,無奈愁深酒淺。但托意焦琴紈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楓葉俱悽怨。

雲萬疊,寸心遠。

寫作背景:

《賀新郎》《賀新郎》
《賀新郎》寫貧士失職之悲,卻巧妙地把一個歌樓商女的飄零身世打並其中,加以映襯烘托,筆極曲折,意極悽怨,纏綿悱惻,哀感無端。此詞可與白居易詩《琵琶行》並讀,兩者雖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與淪落商女的情節模式極為相似。此詞的寫作背景,據張世南《遊宦紀聞》稱:“嘗於友人張正子處,見改之(劉過字)親筆詞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嘗賦《賀新郎》與一老娼。至今天下與禁中皆歌之。江西人來,以為鄧南秀詞,非也。”壬子為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當時劉過已三十九歲。這年秋天,他去寧波(四明)參加選拔舉人的牒試,又遭黜落。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使他們的心接近了。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賀新郎》相贈。“老去”三句,起筆斬絕,將一種黯然的心境,劈頭點出,直貫篇末。

卓文君慧眼識英才,與司馬相如結成美眷,本是文壇的佳話。現在卻用來與形容他們的窮途邂逅,除了某種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還是自嘲和悲涼吧。一個“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與酸辛呵。“說似”猶“說與”,即“與說”。同她說到今天的落魄,怎樣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鬱悶呢?文士失職感,英雄失路之悲,於此盡現。“衣袂”二 句逆插而入,以虛間實,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憶。劉過自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離家赴試已快七年,這期間他曾應試求仕,也曾伏闕上書,幾年奔走,一事無成。臨安都城,留在他記憶里的不過是一身塵垢和在衣袂上的殘紅而已。“香紅尚軟”,借指當年倚紅偎翠、秦樓楚館的冶遊生活句子香艷。可是一經“京塵”的鋪墊,就變得淒艷入骨。句中連用“曾”、“空”、“尚”三個虛字轉折提頓,筆勢峭折而意有餘悲了。劉過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他同那種“名士無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他混跡青樓,是為了排解和麻痹那種“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痛苦,在紅巾翠袖的撫慰中得到些許人生的溫暖。

《賀新郎》《賀新郎》
其實,他何曾有過真正的歡悅呢?“彼此”句小作館結,如今一個是應舉無成的青衫士子,一個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敗者和失意者。此時相對,怎能不令人腸斷魂消?“一枕”四句實情實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內是搖曳的如豆青燈。兩個苦命人就這樣在一起相濡以沫! 過片四句緊承前結的詞意,將“初見”時的居處情態用瑣筆描出。“樓低不放珠簾卷”(不放,不讓之意),珠簾不捲,恐人窺視也。一個“低”字見出樓居之寒傖來。“晚妝”,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對於以色事人的商女來說,更要以此邀寵。可是詞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淚痕滿面,這不是在風月場中的賣笑,而是在同病相憐時傾訴破碎的心聲。“人道”三句,層層筆勢曲折,層層推進。人們說飲酒可以澆愁,可是酒力太小,奈何不得這深重的愁苦。

“愁 深酒淺”四字重逾千斤,讓人深味那不盡的哀愁。那么,怎么辦呢?“但托意焦琴紈扇”,就是作者為自己所開列的解脫之方。他試圖從歷史和哲理的角度去尋取慰藉和超脫。“焦琴”,即“焦尾琴”,喻指良材之被毀棄。《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為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紈扇”,指恩愛之易斷絕。班婕妤 被譖,退處長信宮,賦詩以自訴哀衷。中有“新裂齊紈素”、“裁成合歡扇”、“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之語。作者用這兩個典故自比,生動貼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慨。“莫鼓”二句從白居易《琵琶行》中化出。謫宦九江的青衫司馬與淪為商婦的長安故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相遇。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然容易引起共鳴,喚起溫柔的憐憫來。劉過此時的處境與白相似,這樣用典真如天造地設,精當無比。歇拍兩句“雲萬疊,寸心遠”,於淒咽中 翻出激昂的異響。這是借萬疊之雲山,抒寸心之積鬱,一種將身許國的壯懷遠抱都於此六字中汩汩流出,情景融會,意象深遠,是非常精彩的結筆。真正的志士永遠不會屈從於冷酷的現實,他在溫柔中得到片刻的撫慰後,將繼續奮發前行,去實現他澄清四海、匡復天下的理想。

藝術特色

《賀新郎》《賀新郎》
根據作家流派和所處時代分辨:如豪放派詞人,作詞多飄逸豪放;婉約派則清婉絢麗。—以豪放派代表,著稱於詞壇的辛棄疾,現存的總共226首作中,就有《水調歌頭》三十五首、《滿江紅》三十二首,《賀新郎》二十二首、《念奴嬌》十九首,這些適宜於表達慷慨悲壯、豪放雄渾激情的詞,即占到他全部詞作的百分之五十二以上。時代的變遷和環境的變化,對詞人的詞風亦有較大的影響.如,被稱之為“婉約宗主”的李清照的詞,南渡前後,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調:前期多寫閨情相思,反映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愛情的追求,明快妍麗;後期則更多的描寫國破家亡的離亂生活,感慨悲涼的情感等。此詞在藝術上學習辛詞,雖尚未臻化境,且時露模擬之跡。但抒情的真摯,用典的貼切,筆力的勁健,卻也已頗具功力。尤為難得的是,此詞的題材內容,在散文中早已有人寫過,如韓愈《師說》,《送董邵南遊河北序》,但在詞中尚未有之,詞人不顧流俗,大膽地將此種題材寫入詞中,其開拓之功,自然不能埋沒。富有針對性;情感上諄諄告誡,情真意切,一片鄉情,溢於言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