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構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基本信息

原文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隱君①問歸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③,卻話④巴山夜雨時。

註解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①、君:你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
③、秋池:秋天的池塘。
④、何當:哪一天?
⑤、共剪西窗燭: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⑥、卻話:從頭談起。

詩的譯文: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①花徹夜長談;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註:①蠟燭燃燒時間過長會引起燭花現象,也就是火苗會跳動,必須剪短燭心才能保持燭火苗不動。

作者簡介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隱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1】。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

李商隱與李賀一樣,都是唐室宗親,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他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聖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並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駢文章奏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於藍,這一技之長成為他後來謀生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技能。二十六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後娶其女為妻,琴瑟和諧。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則屬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指責為“放利偷合”,此後一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淒涼,辜負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的壯志和才華,終年四十六歲。

李商隱在藝術上有傑出的成就,他的詩以七律成就為最高,其他五言絕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他的詩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綿邈,隱晦曲折,寄託極深,穠艷綺麗,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於利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通過想像、聯想和象徵,構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他的“比興”取法《詩經》,“美人香草”效仿《離騷》,深厚沉渾得杜甫詩神髓,綺麗的想像、用語則直接得益於李賀。如果說李賀的詩偏於想像,則李商隱的詩重於象徵。李商隱的詩於宋初十分流行,“西崑體”仿效義山詩的用典,後成為西崑詩派,但只是機械地學到了堆砌辭藻,而不能得義山詩的神髓。

《夜雨寄北》《李商隱全集》
李商隱的詠史詩借古諷今,毫無顧忌,如《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樣“指斥乘輿”的勇氣在政治寬鬆開明的唐朝也並不多見;而《詠史》中“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北齊》中“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等詩句都是對唐敬宗奢靡之風的直斥和諷喻;名篇《賈生》:“夜半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斥責晚唐諸帝求仙訪道煉丹圖長生,並因此誤國的荒唐行為。《行次西郊一百韻》則真實地描寫了甘露之變三年後兵禍旱災後民不聊生的情形,並追述了百餘年來國家的一系列重大變化,從今昔對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憂國憂民,頗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餘首,取前兩字為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餘首,如《錦瑟》、《碧城》、《為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干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他的《錦瑟》文字錦繡華美,字面意義易於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與李賀一樣,李商隱也善於寫夢;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在李商隱的詩中,這兩種境界水乳相溶,借夢尋得對痛苦人生的解脫,借夢尋得燦爛美麗快樂的人生。如“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牡丹》);“十年長夢采華芝”(《東還》)等。

李商隱的詩固然是詩苑奇葩,文也是文囿異卉。他的詩情真意切,綿邈曲折,散文卻峭直剛勁,獨出機杼,銳不可當,駁盡世俗定見,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則典麗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體所限而善於表情達意,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奉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李商隱全集》以清人馮浩的《玉溪生詩集箋注》三卷、馮浩詳註《樊南文集》八卷、錢振倫錢振常兄弟箋注《樊南文集補編》十二卷匯合成全集,並刪除箋注而成,內容全而篇幅不長,價格較低,並在書後附以李賀詩集,適合有一定古文基礎而又喜愛晚唐詩文的讀者閱讀。

詩文賞析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跳躍。“何當”為構想之詞,構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構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情深意遠思緒纏綿。

結構賞析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後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巴山:泛指詩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詩人的愁思之綿綿深重、何當:什麼時候。剪燭: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此句構想日後重逢的時候。卻話:回敘,此句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緒在現實與想像中徘徊。詩人在巴蜀,親友在長安,因此詩題為“寄北”。

關鍵字:多種風格;錯位的視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李商隱的詩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正如周振甫所評:“有百寶流蘇的綺麗,有千絲織網的細密,有行雲流水的空明”他的詩歌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開闢了一種新的意境,豐富了唐詩的藝術成就。本文僅就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的賞析,揭示其詩歌創作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於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餘地。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自己構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望月》就是通過構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淒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湧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裡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么後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像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嚮往的,至於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情,又是多么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於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像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構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寫作背景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此詩作於巴蜀無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則其說不一。《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馮註:“語淺情深,是寄內也。然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當仍作'寄北'。”因商隱妻卒於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馮《譜》《箋》均以為商隱曾於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間作此詩寄給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力辨所謂巴蜀之游並不存在。劉、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為虛謬。又楊柳《如何確解李商隱詩》一文認為此詩應是大中二年商隱自桂林柳幕北歸途中淹留荊、巴時所作,時間為夏秋之交。劉、余《集解》辯駁曰:“唐人詩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內之山……未必具體指大巴山或巴東縣南之巴山。”“此詩情味,顯系長期留滯,歸期無日之況,與客途稍作羈留者有別。……當是梓幕思歸寄酬京華友人之作,確年不可考,約在梓幕後期。”這首詩作於一個秋雨之夜,文字較平易,但語氣親切自然,迴環往復,感情深摯綿邈,十分動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語皆為情語,厚重蘊藉,意遠韻長。《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李夢陽曰:“唐詩如貴介公子,風流閒雅,觀此信然。”《玉溪生詩意》曰:“即景見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萬首絕句評選》:“婉轉纏綿,蕩漾生姿。”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從詩中“巴山”一語看來,詩寫於巴蜀之地。李商隱曾經應聘到四川,任東川節度柳仲郢的幕僚,時間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於此一年,李商隱的妻子卻已故去。給李商隱詩集作箋注的清代馮浩,儘管認為詩題不必改作“寄內”(因為“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但內容卻是“寄內”的。為此,他把詩的寫作時間,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馮浩考證,李商隱這一年是在桂州(今廣西桂林)鄭亞的幕府。當年鄭亞由於政敵的誣陷,被貶為循州刺史。李商隱未去循州,由水路經長沙,於次年回到長安。馮浩認為在歸途中李商隱曾經“徘徊江漢、往來巴蜀”,“於巴蜀間兼有水陸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寫在歸途中經過巴蜀時。近人岑仲勉陳寅恪曾經指出關於巴蜀之程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馮浩也沒有說得太死。他含糊地說,李商隱這時到過巴蜀,“玩諸詩自見,但無可細分確指”。可見,通常把《夜雨寄北》,說是李商隱寄給自己妻子的;這一說,似還可再斟酌。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李商隱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剛剛踏入仕途,就被卷進了牛、李的朋黨之爭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黨,官僚集團。)852年隨柳仲郢入蜀,實屬迫不得已。仕途多艱,妻子早逝,心境是悲涼的。幾年以前,當他在徐州盧循正幕府時,他頗為躊躇滿志。“且吟王粲從軍樂,不賦淵明歸去來。”(《贈四同舍》)到四川以後,這種樂觀情緒消失了。“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樑。”(《初起》)他斷絕了與外界的交往,甚至與同府的幕僚也沒有什麼交誼。《夜雨寄北》,寫得一往情深,而且詩寄的“君”,關切地問著他的歸期,他也盼著與“君”“共剪西窗燭”。這個“君”,至少具備三個條件。一,以往過從較密;二,此刻仍有詩書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從現存的李商隱的詩文看來,有一個人可以成為這樣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詞人溫庭筠。李商隱在徐州幕時,溫曾有詩“秋日旅舍寄義山李侍御”。李商隱在四川時,也有三首詩寄贈溫。溫的出身較李要名貴些,是唐初宰相溫彥博的裔孫,但他也同樣受到牛黨令狐綯的排擠和壓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與國子助教。如果沒有相反的證據,大概可以說,《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在梓州幕府時寫給溫庭筠的。這樣,或許能更為精細地品味出詩中蘊含的情感內容。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暈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異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傷感的。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的而又富於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像,似乎秋池裡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絕句雖屬短制,但也講究結構的技藝。前人有言,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這首詩的第三句,就顯示了這種工夫。“何當共剪西窗燭”,宕開一筆,從眼前跳脫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用示現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燭”,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境,但是由夫婦化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濃。“何當”二字,意思是“什麼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地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在情意上,與前兩句,似斷非斷。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第四句顯得更為精彩。“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承“共剪西窗”而來,為順流之。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絕句體裁里,毫不可惜地運用了重複句意,不能不謂之大膽。然而,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無單調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么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於歸期的嚮往,對於“君”的深厚友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這種歡欣只是一種難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現於將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跳躍,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調又是和諧、統一的。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很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隱含了多少豐富的潛台詞。這裡似乎不是由於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著對於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是樸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樸、自然,卻同樣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特點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1、構思縝密,情致深蘊。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語,詩中大量運用比興,象徵等手法,造成一種纏綿頓挫,縝密深曲的特色。精確的對偶,工麗深細的語言,和美婉轉的音律,外形特別美麗,意義往往隱晦。《錦瑟》中,詩人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等典故,採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像,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藉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

2、長於用典,精工貼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產生更多的聯想,如《安定城樓》,作者表達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緒,“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詩中以這兩位古人自比,顯得既含蓄而又貼切。“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競未休”借用莊子寓言告誡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從而表明自己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典故的靈活運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詩人通過典故可以表達更多的思想內容,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

3、錘鍊字句,工於造語。李商隱的詩語言凝練而豐富,不但注重錘鍊實詞,選擇虛詞,運用疊字,同時注重對成語典故、民諺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詩歌語言造境新穎,蘊涵豐富。《向晚》“花情羞脈脈,柳意悵微微”中疊字的運用,創造出了聲、色、情俱佳的境界。另外,李商隱的詩歌中,在後世有大量精美典雅的名句傳世。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春蠶到死絲方盡,炬成灰淚使乾”等等。

4、總之,李商隱詩穠麗而時帶沉鬱,搖拽而不失厚重。豐富深厚的思想內容與曲折見意的表現形式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形成“深情綿邈”、典麗精工的獨特風格,以其意蘊的深婉、詞采的精美和朦朧的美學追求,為抒情詩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天地,為古典詩歌以及後世詞、曲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李商隱的詩作中,最能代表他的風格,也最引人注意的,是他那些以《無題》和作品中某個辭彙為題目的愛情詩。它是李商隱“無題”詩中最膾炙人口的名篇,抒發忠貞不渝的愛情,意境朦朧,感情深沉,極富藝術感染力。這首詩將受到阻隔的愛情的熾烈、痛苦、執著、幽微深曲的感情狀態、心理活動抒寫得真切、細膩,反覆吟詠,有迴環往復、一唱三嘆之妙。充分體現了李商隱詩的藝術魅力。清辭麗句,情深動人。“相見時難別亦難”、“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均為描寫愛情的千古絕唱。此外,他的絕句寫得深情綿邈,沉博絕麗,有的比較隱晦,但可以在精工富麗的辭章中體會到他的婉轉情思,而且很傷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細膩,意境婉約,在藝術上的明顯特色便是細美幽約、朦朧含蓄,為傷感唯美文學的典型。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李商隱擅用典故,因此他的很多詩有晦澀難解之感。然而這首《夜雨寄北》(也作《夜雨寄內》)卻寫得十分平白,而且短短的28個字中,竟然連續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有點反常。儘管如此,《夜雨寄北》卻仍不失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秋雨綿綿,歸期遙杳,一腔愁緒對誰說?然而到了未來的某一個夜晚,當夫妻倆一起“共剪西窗燭”時,卻悠閒地說起了昔日的巴山夜雨。由於時空的轉換,羈留在外的鄉愁已經化作一種輕鬆的談資。未來的“巴山夜雨”,已不是今天的“巴山夜雨”;今日的悵然,到將來已經釋然。

《夜雨寄北》這首詩具有一種勉勵生命的意識。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把現在將來的時間連通了。惟其有了將來的時間視角,現在的悲苦愁怨才變得讓人易於忍受,也才能化作將來苦盡甘來的回味。哲學家說“反者道之動”,文學家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歷史學家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民間老百姓說“山不轉水轉”,均帶著一種平靜的心情,看時間的輪迴、法輪的流轉。這是一種智慧,尤其當生命處於困厄、沮喪的時候,這種智慧具有一種樂天知命的撫慰價值,使艱苦的人生重擔變得易於承受,變為一種流傳於過去、現在、將來的超現實的心靈狀態。

意境溯源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染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異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傷感的。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的而又富於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像,似乎秋池裡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絕句雖屬短制,但也講究結構的技藝。前人有言,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這首詩的第三句,就顯示了這種工夫。“何當共剪西窗燭”,宕開一筆,從眼前跳脫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用示現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燭”,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境,但是由夫婦化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濃。“何當”二字,意思是“什麼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地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在情意上,與前兩句,似斷非斷。
第四句顯得更為精彩。“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承“共剪西窗”而來,為順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絕句體裁里,毫不可惜地運用了重複句意,不能不謂之大膽。然而,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無單調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么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於歸期的嚮往,對於“君”的深厚友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這種歡欣只是一種難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現於將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跳躍,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調又是和諧、統一的。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很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隱含了多少豐富的潛台詞。這裡似乎不是由於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著對於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是樸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樸、自然,卻同樣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