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是北宋時期蘇軾的詞作品。

概況

【作品名稱】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作品體裁】

原文

  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艷一枝似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注釋

⑴乳燕飛:乳燕,雛燕兒。飛:《雲麓漫鈔》謂見真跡作“棲”。
⑵槐陰:梧桐樹陰。
⑶生綃:未漂煮過的生織物,即絲絹。
⑷扇手:白團扇 與素手。
⑸清熟:婁穩熟睡。
⑹枉:空白。
⑺瑤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話傳說在崑崙山上,此指夢中仙境。
⑻風敲竹:唐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⑼紅巾蹙:形容石榴花半開時如紅巾皺縮。
⑽幽獨:指落花與粉淚簌簌同落的樣子。
⑾芳心句:形容榴花重瓣,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⑿秋風驚綠:指秋風乍起使榴花凋謝,只剩綠葉。
⒀ 兩簌簌:形容花瓣與眼淚同落。清黃蓼園《蓼園詞話》云:“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纏綿,耐人尋味不盡。”

譯文

雛燕兒穿飛在華麗的房屋。悄然無人,梧桐繹陰兒轉向正午,晚間涼爽,美人剛剛湯沐。手裡搖弄著白絹團扇,團扇與素手似白玉凝酥。漸漸睏倦余倚,獨自睡得香熟。窗外是誰推響彩繡的門戶?白白地叫人驚散瑤台仙夢,原來是夜風敲響了翠竹。
半開的石榴花像紅巾疊簇。等浮浪的花朵零落盡,它就來陪伴美人的孤獨。取一枝濃艷石榴花細細看,千里花瓣下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又恐被那西風驟起,吹得只剩下一樹空綠,若等美人相對比,殘花之前對酒不忍相看,只有殘花與粉淚,零落兩簌簌。

詞牌

【賀新郎】
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淒郁,貴能各適物宜耳。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
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
⊙●●、○○⊙▲。⊙●⊙○○⊙▲。●⊙○⊙⊙○○▲。⊙●●、●○▲。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

作者

蘇軾蘇軾
蘇軾(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閨怨的雙調詞,詠人兼詠物,上片描寫在清幽環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潔絕塵,又十分孤獨寂寞;下片掉轉筆鋒,專詠榴花,借花取喻,時而花人並列,時而花人合一。作者賦予詞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潔、自傷遲暮的品格和情感,在這兩個美好的意象中滲透進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詞中寫失時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懷;以婉曲纏綿的兒女情腸,寄慷慨鬱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為襯托,寫一位孤高絕塵的美麗女子。起調“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點出初夏季節、過午、時節、環境之幽靜。“晚涼新浴”,推出傍晚新涼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進而工筆描繪美人“晚涼新浴”之後的閒雅風姿。作者寫團扇之白,不只意在襯托美人的肌膚潔白和品質高潔,而且意在象徵美人的命運、身世。自從漢代班婕妤(漢成帝妃,為趙飛燕譖,失寵)作團扇歌后,在古代詩人筆下,白團扇常常是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徵。上文已一再渲染“悄無人”的寂靜氛圍,這裡又寫“手弄生綃白團扇”,著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內心一種無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時似玉”,實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運。
以上寫美人心態,主要是用環境烘托、用象徵、暗示方式,隱約迷離。以下寫美人初因孤寂無聊而入夢,繼而好夢因風搖竹聲而被驚斷。“漸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處境之幽清和內心的寂寞。以下數句是說:美人入夢後,朦朧中仿佛有人掀開珠簾,敲打門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陣興奮和一種期待。可是從夢中驚醒,卻只聽到那風吹翠竹的蕭蕭聲,等待她的仍舊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詩云:“開門復動竹,疑是玉人來。”(《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東坡化用了這種幽清的意境,著重寫由夢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悵惘;“枉教人”、“卻又是”,將美人這種感情上的波折突現出來了。這幾句,如夢似幻,動而愈靜,極其婉曲地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孤寂。從上片整個構思來看,主要寫美人孤眠。寫“華屋”,寫“晚涼”,寫“弄扇”,都是映襯和暗示美人的空虛寂寞和嘆惋悵恨之情。
下片用穠艷獨芳的榴花為美人寫照。過片轉詠榴花。“石榴半吐紅巾蹙”,化用白居易詩“山榴花似結紅巾”(《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句意形象地寫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徵,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耐人尋味。“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這是美人觀花引起的感觸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開放的季節,又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它不與桃李爭艷、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 ”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徵。“穠艷一枝細看取”,刻畫出花色的明麗動人。“芳心千重似束”,不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徵,並再次托喻美人那顆堅貞不渝的芳心,寫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難展的情態。“又恐被秋風驚綠”,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遲暮之感。“若待得君來向此”至結尾,寫懷抱遲暮之感的美人與榴花兩相憐惜,共花落簌簌而淚落簌簌。
詞的下片借物詠情,寫美人看花時觸景傷情,感慨萬千,時而觀花,時而憐花惜花。這種花、人合一的手法,讀來婉曲纏綿,尋味不盡。作者無論是直接寫美人,還是通過榴花間接寫美人,都緊緊扣住嬌花美人失時、失寵這一共同點,而又寄託著詞人自身的懷才不遇之情。
這首詞隱約地抒寫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抑鬱情懷。蘇軾筆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綽約,雍容閒雅。無論《洞仙歌》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的花蕊夫人,還是這首詞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給人一種潔淨如玉、一塵不染的美感。關於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前人異說紛紜。據楊《古今記號語》說,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有府僚在西湖設宴,官妓秀蘭因浴後倦臥遲到,受到斥責,適石榴花開,秀蘭折花謝罪,府僚益怒,以為下恭,蘇軾遂作此詞化解。從藝術上看,上片主要寫佳人,但沒有正面描寫她的姿容,而是先寫佳人的扇和執扇的手;下片別開異境,前五句寫石榴,後五句佳人與石榴合寫,亦花亦人,巧妙新穎,和諧自然。此詞之意蘊,冠絕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雋,托意高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