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的民主》

《論美國的民主》

《論美國的民主》這本書是世界學術界第一部對美國社會、政治制度和民情進行社會學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論述民主制度的專著,19世紀最著名的社會學著作之一,同時,它也是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之一。“民主與社會主義除了平等這一詞以外,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但注意兩者間的差異:民主是為了自由而追求平等,社會主義則是為了壓迫和奴役而追求平等。”

基本信息

名書簡介

《論美國的民主》《論美國的民主》

作者:(法國夏爾·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1805-1859年)
類型: 社會學論著
成書時間:1840年

背景搜尋

《論美國的民主》托克維爾

1805年7月29日托克維爾生於法國塞納河畔維爾內伊,家庭是諾曼第貴族。1823年由默茲的高級中學畢業後去巴黎學習法律,1827年出任凡爾賽初審法院法官。1830年七月革命後,因在效忠奧爾良王朝的問題上與擁護已被推翻的波旁復辟王朝家庭有意見分歧,以及為避免七月革命的餘波的衝擊,而與好友古斯達夫德·博蒙商定,借法國醞釀改革監獄制度之機,向法務部請假,要求去美國考察頗受到歐洲各國重視的新監獄制度。

經過一番周折和親友的斡鏇,他們的請求被獲準。其實,這只是表面的目的,他們的真正目的是到這個國家去考察民主制度的實際運用。他們在1831年4月2日乘船離開法國,5月9日到達美國。在美國考察9個月零幾天,於1832年2月22日離美回國。

不久以後,博蒙因拒絕為一件政治醜案辯護而被撤職,托克維爾在氣憤之餘,也掛冠而去。1833年,他與博蒙寫出《關於美國的監獄制度及其在法國的運用》的報告。這個報告後來被譯成英、德等幾國文字。1835年,托克維爾成名之作《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問世。1839年,他被選為人文和政治科學院院士,並當選為眾議院議員。1840年,《論美國的民主》下卷出版。184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2-1848年為芒什省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托克維爾任制憲議會議員,參加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工作,並被選為新憲法實施後的國民議會議員。1848年6-10月,出任第二共和國外交部長

1851年12月因反對路易·波拿巴稱帝而被逮捕,但因其知名度高,次日即被釋放。從此以後退出政界,專門從事著作。1851年寫成的《回憶錄》,詳述了二月革命的內情。1856年出版《舊制度與革命》。1859年在坎城病逝。
推薦閱讀版本: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內容精要

《論美國的民主》美麗的塞納河畔

《論美國的民主》分上、下兩卷。上卷講述美國政治制度及其產生的根源,分析美國民主生命力缺點和前途;下卷以美國為背景發揮托克維爾的政治哲學政治社會學思想。這部書的基本思想,在於承認貴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與民主的發展勢不可擋。他說:“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徵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

首先他闡述了自己考察美國的原因目的:“我所說的這場偉大社會革命,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好像差不多接近了它的自然極限。在那裡,這場革命是以簡易的方式實現的;甚至可以說,這個國家沒有發生我們進行的民主革命,就收到了這場革命的成果。”

“17世紀初在美洲定居下來的移民,從他們在歐洲舊社會所反對的一切原則中析出民主原則,獨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陸的海岸上。在這裡,民主原則得到自由成長,並在同民情的一併前進中和平地發展成為法律。”

“我毫不懷疑,我們遲早也會像美國人一樣,達到身份的幾乎完全平等。但我並不能由此斷言,我們有朝一日也會根據同樣的社會情況必然得到美國人所取得的政治結果。我也決不認為,美國人發現的統治形式民主可能提供的惟一形式。但是,產生法制民情的原因在兩國既然相同,那么弄清這個原因在每個國家產生的後果,就是我們最關心的所在。”

“因此,我之所以考察美國,並不單純出於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儘管好奇心有時也很重要。我的希望,是從美國找到我們可資借鑑的教訓。誰要認為我想寫一篇頌詞,那將是大錯而特錯。任何人讀完這本書,都會完全承認我決沒有那種想法。誇獎美國的全部統治形式,也不是我的全部目的,因為我認為任何法制都幾乎不可能體現絕對的善,我甚至沒有奢想評論我認為不可抗拒的這場社會革命人類有利還是有害。我認為這場革命是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的事實,並欲從經歷過這場革命的國家中找出一個使這場革命發展得最完滿和最和平的國家,從而辨明革命自然應當產生的結果;如有可能,再探討能使革命有益於人類的方法。我自信,我在美國看到的超過了美國自身持有的。我所探討的,除了民主本身的形象,還有它的意向、特性、偏見激情。我想弄清民主的究竟,以使我們至少知道應當希望它如何和害怕它什麼。”

托克維爾認為,民主社會貴族社會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貴族社會的最大特點是身份的不平等,少數人擁有特權,可以有所作為,大多數人則受到階級地位的限制,沒有太大的作為,各個階級之間的差異要遠遠多於共同之處。但在民主社會裡,身份的平等使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地位,因而每個人更關心自己,這可能導致個人主義,個人對社會的關心可能會變少等等。他說: “民主制度鬆弛了社會聯繫,但緊密了天然聯繫;它在使親族接近的同時,卻使公民彼此疏遠了。”

他還認為,在貴族社會,個人自由是有保障的。因為管理國家的任務是分給貴族成員的,由於貴族是世襲的,

《論美國的民主》
塞納河畔的舊書攤
他們借著自己的身份分配了國家權力,這樣就保證了君主無法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獨攬大權於一身。但在民主時代,由於彼此都相同,所以誰也不必信賴他人。可這種相同性卻能使人人對於公眾的判斷懷有幾乎無限的信任,公眾的意見不僅成為人們思想行為的惟一指導,而且,擁有了極大的權力。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公眾的判斷不與他們大家擁有的相同認識接近,絕大多數是不會承認它是真理的。因而人們越來越多地把自己的事情交給政府而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的危險。這樣就容易形成民主社會的弊端。在他看來,民主社會所具有的最大危險在於對平等的追求可能導致中央集權,民主社會缺乏貴族社會中貴族對王權的制約,“多數人的暴政”所帶來的危害就更大了。

他對兩種制度進行比較時說:“民主的法制一般趨向於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它來自公民之中的多數。公民之中的多數雖然可能犯錯誤,但它沒有與自己對立的利益。貴族的法制與此相反,它趨向於使少數人壟斷財富權力。因此,一般可以認為民主立法的目的比貴族立法的目的更有利於人類。”而且,“民主政府儘管還有許多缺點,但它仍然是最能使社會繁榮的政府”。“即使民主社會將不如貴族社會那樣富麗堂皇,但苦難不會太多。在民主社會,享樂將不會過分,而福利將大為普及,國家將不會那么光輝和榮耀,而且可能不那么強大,但大多數公民將得到更大的幸福。”

他比他同時代的人對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有更清醒的認識。他在書中多次提到他認為民主社會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他並不認為回到貴族社會是一個好的選擇。他說:“問題是不應當再保持身份的不平等給人帶來的特殊好處,而是應當確保平等可能為人們提供的新好處。我們不要讓自己仍與祖輩相同,而應當努力達到自己固有的那種偉大和幸福。”他對民主問題的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面對必然要到來的民主社會。

作者簡介

托克維爾(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是19世紀法國政治理論家、歷史學家、政治家。
《論美國的民主》
自由女神像
托克維爾於19世紀法國大革命的血色黃昏中,深入考察了“自由平等”、“尊重權力”、“尊崇法制”、“主權分享”、“均勢制衡”等原則對美國政治制度與民情的影響。托克維爾在西方被尊為社會改革先知,他的學說對民主思潮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代表作有:《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

托克維爾出身貴族,但在政治上傾向於自由主義,曾拒絕繼承貴族頭銜。他輔助了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二月革命又推翻七月王朝;1839年起任眾議院議員,二月革命後參與第二共和國憲法的制訂,並一度在秩序黨內閣中任外交部長(1849年6-10月)。路易·波拿巴的1851年12月政變和第二帝國專制政府的建立令他悲觀失望,迫使他成為“國內流亡者”。
同孟德斯鳩一樣,托克維爾出身於穿袍貴族家庭,當過法官他的父母在大革命時被捕入獄,如果沒有發生熱月革命恐難逃過斷頭這一關。家庭的階級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上,這在他的著作中,特別是他的回憶錄和書信中的充分地流露出來。
然而,作為一個經歷過重大歷史事變的觀察家一個混跡於政治舞台的反對派,一個博覽群書、泛遊異國並直接接觸到第一手史料的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又具備了與眾不同的敏銳洞察力,一種力圖超越本階級狹隘利益的社會意識,一種根植於本國實際的歷史感與時代感。

專家點評

當法國人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和他的朋友古斯塔夫·德·博蒙

《論美國的民主》
法國凡爾賽大廳
1831年4月動身去美國的時候,安德魯·傑克遜就任美國總統剛剛二年出頭。他們所去的美國,正處在深刻而廣泛的變革時期。1787年結成聯邦時只有東部13個州,現在又多了11個州。1800年美國還只有500萬人,到1831年便已超過1300萬人。這是從歐洲來的移民和異教徒在一片荒蕪廣袤的土地上建立的新國家,那裡沒有民族英雄、沒有強人、貴族和像歐洲那樣盤根錯節的上層建築。這裡所有的一切都引起歐洲大陸的好奇和極端關注。人人都想了解它,但是人人又都不了解它。美國對於托克維爾那個時代的許多法國人特別有吸引力。法國曾援助美國建立新的共和國,並且贈送了自由女神像作為建國禮物。而美國的1779年,則對法國的1789年的特點畫出了主要輪廓。

從1830年11月起,托克維爾就有意寫一本書論述美國;1831年2月,這個想法促使他要就“人人都在談論但誰也說不清楚”的美國制度如何具體地發生作用的問題舉行一次“詳盡的和儘量偏重學術的”討論會。一個作家能就這個題目成功地寫出一部書,他就很有希望一舉成名,因為他要說明民主一詞的含義,而民主這個詞甚至當時在法國也被一小撮有名的空談理論家說成是“完全過時的了”。因此,1830年11月,他們二人提請停薪留職,以便去美國研究那裡的監獄生活條件。他去美國,一部分自然是為了擺脫在法國的尷尬處境,但有一部分是出於一種雄心,即希望自己一舉成名,如果可能,還想在那裡發現美國生活方式中一些使法國採用後既能保持國家強大又能順應走向平等的潮流的因素。

他們的主要考察地區是新英格蘭,但他們也訪問了五大湖地區加拿大俄亥俄州田納西州紐奧良查爾斯頓。他們曾特意到華盛頓去就地了解聯邦政府組織結構。他們訪問過印第安人巧克陶部。他們結識了許多美國知名人士:上自在白宮親自接見他們的安德魯·傑克遜總統,下至艾伯特·加勒廷紐約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肯特約翰·昆西·亞當斯弗朗西斯·利伯賈雷德·斯帕克斯等人。他們還同幾乎代表美國生活各個方面的其他男男女女進行了較短時間的交談。他們提出了無數問題。

托克維爾所處的時代正是歐洲從貴族社會民主社會過渡的時代。由於他是貴族,這顯然是一部懷有感傷情緒的貴族作品,但它卻能高瞻遠矚,看出貴族特權的時代已經日落西山,而一個他所不歡迎的新的階級,正以飛快的速度走上即將由它統治的歷史舞台。《論美國的民主》一書是一位想在新世界發現能夠照亮和復興舊世界的建設原則思想家的奮鬥結晶。托克維爾的寫作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從美國的民主制度中尋求有益於法國政治體制的良藥。他認為建立一個新國家,必將有一個全新的政治理論,而美國作為一個新大陸國家,無論是其政治制度或是國民,都充滿了少年式的勃勃生機。他非常清楚地知道,

《論美國的民主》
《托克維爾回憶錄》
1830年的革命是法國的君主政體和貴族階級為把鐘錶的指針撥回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前的時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由於他認識到舊制度已經過時,所以他開始考慮資產階級勝利之後法國將會如何,並使人相信他應當做這樣的最後考慮。

托克維爾繼承了孟德斯鳩關於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是不相容的思想。他認為,自由在每個社會都存在,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平等是民主社會追求的主要目標。托克維爾認為:對平等和自由的追求並不是一致的,在民主國家甚至是不協調的。他說:“人對自由的愛好和對平等的愛好,實際上是兩碼不同的事情。在民主國家,它們還是兩碼不調和的事情。”後世常常將他視為孟德斯鳩的精神繼承者

讀了托克維爾的這本書,人們不得不佩服他驚人的洞察力。他令人驚訝地準確預言了不少重大歷史事件。比如他認為,如果美國發生戰爭,那肯定是由於種族原因,而且他預言這兩個種族“不久即將導致可怕的內戰”。還有,歐洲工人階級的糟糕的生存狀況會導致工人階級的革命,以及那句如同讖語的預言:“他們(指俄國人和美國人)的起點不同,道路各異。然而,其中的每一個民族都好像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終有一天要各主世界一半的命運。”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時刻提醒我們:任何政體都無法體現絕對的善,民主政體也不例外;而且,民主不是無條件的。

托克維爾在本書的第一卷出版之後,立即博得很大的聲譽。他的同國人魯瓦伊埃—科拉爾,儘管身居高位,也出面稱讚他是孟德斯鳩的當之無愧的繼承人英國的著名人士約翰·斯圖爾特·穆勒拿騷·西尼爾,立即聯名聲稱他的著作是經典性的。但是,他本想在第一卷出版之後得到兩項收穫。第一,他希望他的同胞承認他是一個了解他們處境的人,從而使他立即取得高官的職位;第二,他希望利用這個職位在法國推行他從美國得來的經驗。他的這兩個希望都落空了。他的文學觀點立即得到承認,其中政治哲學的觀點更是被眾人熱烈討論。1836年,托克維爾獲得了法蘭西學院蒙蒂翁大獎文學獎金,名揚海外。他的觀點對法國、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俄國政治思想都產生了影響。在托克維爾生前,《論美國的民主》的法文本出過13版,逝世後出到17版,尚有兩種全集本。另外,在比利時和美國,也有法文本問世。截至1945年,共有英、德、荷、匈、意、丹、俄、西班牙瑞典塞爾維亞等十種文字譯本先後問世,而且有些國家不止一個譯本和不止出版一次,英國和美國就有60多個英文版本

閱讀《論美國的民主》很容易被它優美的文字和磅礴的氣勢所吸引,無論將它作為政治哲學著作或者文學作品,它都將是開卷有益的。

圖書目錄

《論美國的民主》
《舊制度與大革命》
編者的話
站在民主的燈塔上探求民主之光——《論美國的民主》導讀
上卷
第十二版序
緒論
第一部分
第一章北美的地理概況和原住印第安人
第二章英裔美國人的構成特徵及其影響
第三章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
第四章美國的人民主權原則
第五章美國的各級政權
第六章美國的司法權及其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第七章美國的政治審判
第八章聯邦憲法
第二部分
第一章美國是由人民統治的
第二章美國的政黨
第三章美國的出版自由
第四章美國的政治社團
第五章美國的民主及其對政治生活的影響
第六章美國的民主政府對社會的影響
第七章多數在美國的無限權威及其影響
第八章多數的暴政在美國受到的限制
第九章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因素
第十章值得研究的其他幾個問題
下卷
序言
第一部分民主對美國人的智力活動的影響
第一章關於美國人的哲學方法
第二章關於民主國家的信仰的主要源泉
第三章為什麼美國人更喜好一般觀念
第四章為什麼美國人不追求政治方面的一般觀念
第五章宗教在美國與民主的互補共生關係
第六章天主教在美國得以發展的原因
第七章民主國家人民的思想傾向於泛神論的原因
第八章平等激發了美國人追求完美的觀念
第九章美國人的致富激情與對科學、文學、藝術愛好的統
第十章為什麼美國人在科學方面偏重實踐而不關心理論
第十一章美國人以什麼精神對待藝術
第十二章為什麼美國人既建造平凡的建築物又建造宏偉的建築物
第十三章民主時代文學的特徵
第十四章美國文學所具有的商業性
第十五章民主社會裡研究希臘和拉丁文學的效用
第十六章美國的民主對語言的改變
第十七章論民主國家詩的源泉
第十八章為什麼美國的作家和演說家喜愛誇張
第十九章簡論民主國家的戲劇
第二十章關於民主時代的歷史學家的研究傾向
第二十一章關於美國的議會辯才
第二部分民主對美國人的情感的影響
第一章為什麼民主國家愛平等比愛自由更熱烈和更持久
第二章關於民主國家中的個人主義
第三章個人主義為什麼在民主革命完成後比在其他時期強烈
第四章美國人是怎樣以自由制度對抗個人主義的
第五章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結社權的運用
第六章結社與報刊的關係
第七章一般結社與政治結社的關係
第八章美國人以“正確理解利益”的原則和個人主義進行鬥爭
第九章美國人在宗教上對“正確理解利益”原則的運用
第十章美國人對物質福利的愛好
第十一章民主社會的公民在物質生活享樂上的特點
第十二章為什麼有些美國人那樣醉心於唯靈主義
第十三章為什麼美國人身在幸福之中還心神不寧
第十四章美國人對於喜好享樂、熱愛自由和關心公務的統
第十五章宗教信仰讓美國人的心靈轉向非物質享樂
第十六章為什麼過分熱愛福利反而可能損害福利
第十七章如何教導人們以長遠眼光看待行動目標
第十八章為什麼美國人認為一切正當的職業都是高尚的
第十九章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喜歡實業活動
第二十章為什麼實業有可能產生貴族制度
第三部分民主對我所說的民情的影響
第一章民情因身份平等而日趨溫和了
第二章民主使美國人之間的日常關係簡易了
第三章為什麼美國人在本國不愛激動而在歐洲卻又表現得過於激動
第四章前三章的總結
第五章民主改變了主僕關係
第六章民主制度和民情對地主和佃戶之間關係的影響
第七章民主對工資的影響
第八章民主對家庭的影響
第九章美國年輕女性的教育
第十章年輕女性怎樣習得為妻之道
第十一章身份平等如何有助於美國維護良好的民情
第十二章美國人怎樣理解男女平等
第十三章平等是如何自然地將美國人分成許多私人小團體的
第十四章對美國人的儀表的若干考察
第十五章美國人的嚴謹精神和它為什麼不能阻止美國人做事輕率
第十六章美國人輕浮的自尊心
第十七章美國的社會面貌為什麼既千變萬化又單調一致
第十八章關於美國和民主社會中的榮譽
第十九章為什麼美國人雖多懷奮進之心卻少有鴻鵠大志
第二十章關於某些民主國家裡的求官謀祿問題
第二十一章為什麼大規模的革命越來越少
第二十二章為什麼民主國家的人民希望和平而其軍隊卻希望戰爭
第二十三章民主國家的軍隊里最好戰和最革命的階層
第二十四章為什麼民主國家的軍隊較其他國家的軍隊在戰爭初期軟弱而在戰爭持續階段強勁
第二十五章民主國家軍隊的紀律
第二十六章民主社會裡的戰爭
第四部分民主的思想和感情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第一章平等自然使人愛好自由制眨
第二章民主國家關於政府的觀點自然有利於中央集權
第三章引導民主國家的人民走向中央集權的感情和思想原因
第四章有助於民主國家走上中央集權或是避免中央集權的若干因素
第五章雖然當今歐洲國家的統治者的地位不如以前穩定但其最高權力卻日益加強
第六章民主國家害怕哪種專制
第七章以上各章的延續
第八章主題的總結[1]

妙語佳句

1、“民主與社會主義除了平等這一詞以外,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但注意兩者間的差異:民主是為了自由而追求平等,社會主義則是為了壓迫和奴役而追求平等。”
2、“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徵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
3、“暴政可以在沒有信念的情況下進行統治,但自由則不能。”
4、“他們(皇帝們)經常濫用權力剝奪人民的財產和生命:他們其中幾個人的暴政也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但其數量依然不多……如果暴政是在我們今天的民主國家裡浮現,那它將會改變為另一副面貌;這樣的暴政將會更為廣泛、但卻同時帶有溫和的色彩,它將會在奴役人民的同時,卻不讓他們感覺半點痛苦。”
5、“那些要求得到自由以外的任何東西的人,注定生而為奴。”
6、“我還不曉得有哪個國家像美國一樣,人民是如此的熱愛財富,而維持財富平等的理論則被人民所強烈藐視。”
7、“美國之偉大不在於她比其他國家更為聰明,而在於她有更多能力修補自己犯下的錯誤。”
8、“民主的法制一般趨向於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它來自公民之中的多數。公民之中的多數雖然可能犯錯誤,但它沒有與自己對立的利益。貴族的法制與此相反,它趨向於使少數人壟斷財富和權力。因此,一般可以認為民主立法的目的比貴族立法的目的更有利於人類。”
9、“沒有比以人民的名義發號施令的政府更難抗拒的了。”

部分章節

譯者前言
《論美國的民主》的誕生,既是一個天才學者智慧的結晶,也是歐洲和美國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文化成果。
1831年,法國人托克維爾前往美國考察。當時的法國,正處於“七月革命”——法國人民推翻了查理十世的專制——之後的虛弱的平靜之中,各種力量暗流涌動,國家的未來尚不明朗,新的流血事件似乎隨時可能爆發。相比之下,當時的美國可謂朝氣蓬勃,一派祥和,社會發展一日千里。這個建國僅僅55年的新國家,沒有任何歷史包袱,不像歐洲國家有那么多盤根錯節的勢力,也沒有前朝遺留下來的條條框框,美國人對於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切實可行,而且在實踐中也頗有成效。
這一切引起歐洲人的極端關注,對於法國人來說更是如此。在托克維爾踏上美國之旅的那一年,法國已經承受了40餘年的動亂。各種勢力、各個階級殊死搏鬥,反反覆覆,死傷無數。似乎所有人都滿懷憤怒,人人都在喊打,但總也打不出一個未來。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托克維爾到了美國。在9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同美國各個階層的人進行了廣泛交流,上至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以及政府要員,下至普通民眾以及地處偏遠的印第安部落,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他以局外人的眼光審視美國,敏銳地發現了與法國的不同之處。
回國之後,1835年,《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問世,托克維爾一舉成名。5年後,下卷出版。1841年,托克維爾入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時年36歲。
托克維爾的時代,歐洲正從貴族社會向民主社會過渡。身為貴族,托克維爾冷靜地判斷出,貴族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返,普通民眾即將登上歷史舞台。在舞台轉換的過程中,法國的政治體制必須改變,而參考的範本,則是大洋彼岸的美國。托克維爾說:“我之所以考察美國,並不單純出於好奇心……我希望能從美國找到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教訓。”
在托克維爾看來,民主社會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因為“儘管民主政府也存在各種缺點和不足,但它仍然是最有利於社會繁榮的政府”,而美國之所以偉大,“並不在於她比其他國家更為聰明,而在於她有更大的能力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
《論美國的民主》是第一部探討美國民主體制的著作,對歐洲乃至全世界都有深遠影響。它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講述美國的政治制度,並對其進行學術解析,下卷以美國為背景闡發托克維爾的政治思想。上卷和下卷的寫作時間相隔5年,在結構和文風上差異較大。
托克維爾的這部作品,有多箇中譯本,其中董果良先生的譯本最早、最權威。我們這個譯本,在一些地方參照了董先生的譯法,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