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藝錄》

《談藝錄》

《談藝錄》是中國最後一部集傳統詩話之大成的書,也是第一部廣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學來詮評中國古典詩學詩藝的書。全書45萬字,古來詩家作品多所評騭,唐以後一些有代表性的詩人更被重點論列。本書徵引或評述了宋以來的詩話近130種,中國詩話史上的重要著作幾乎都被涉及。舉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創、批評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各節論述具體入微,多所創見,行文則或兼綜、或條貫,或評點、或專論,長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論著500餘種,內容包括曾作為思想理論界顯學的佛學、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新批評和較新起的流派如超現實主義、接受美學、解構主義等等。本書是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的必讀書。

基本信息

明代詩話

,

1卷,20餘則。撰者徐禎卿,為明代“前七子”之一,但此書持論與“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李夢陽何景明的復古主張不盡一致。書中指出:“情者,心之精也。情無定位,觸感而興;既動於中,必形於聲。……因情以發氣,因氣以成聲,因聲而繪詞,因詞而定韻,此詩之源也。”強調詩人受外界客觀事物的觸發而產生的感情活動是詩歌創作的本源,“氣”、“聲”、“詞”、“”等等都是因“情”而生的。這就把詩人的感情活動放到了詩歌創作的中心地位。書中又指出:“興懷觸感,民各有情,賢人逸士,呻吟於下里;棄妻思婦,歌詠於中閨。”認為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會產生不同的感情活動,從而寫出不同的詩來。因此,書中主張“因情立格”,認為風格、辭采、技巧及各種形式因素都應為表現詩人的感情服務,而不能削足適履,讓各種不同的感情受某種固定的形式格調的拘束;必須靈活地運用各種藝術法則,去求得“倩盼各以其狀”的真實,而不能單純地“陳采以眩目,裁虛以盪心”,本末倒置。可見,此書論旨是重情貴實,反對片面追求形式的。這些,都與嚴守古法、一味摹仿前人的復古理論頗相異趣。不過,書中並未能完全擺脫復古理論的影響,如所謂“法經而植旨,繩古以崇辭,雖或未盡臻其奧,我亦罕見其失也”,就仍帶有復古的色彩。另外,書中對於詩歌創作的構思活動和藝術規律,談得比較玄虛,如稱“詩者,所以宣元郁之思,光神妙之化者也”;“詩者乃精神之浮英,造化之秘思也”;“此心之伏機,不可強能也”等等,這對後來的神韻說的產生,有一定影響。此書《四庫全書》本附《迪功集》後,通行的是何文煥《歷代詩話》本。

錢鍾書的《談藝錄》

《談藝錄》,作者錢鍾書。分上下兩編,民國時期出版,後來作者在八十年代又進行了大幅增補。

《談藝錄》是傑出的古典詩話作品,也是錢鍾書除了《管錐編》以外最為重要的學術著作。主要對中國近體詩進行廣泛批評。錢鍾書既繼承了傳統詩話的長處,同時又廣泛汲取歐美文藝思想,行文優美,引文繁富,多所創見,其中類似“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的打通精神;“唐詩以丰情神韻擅長,宋詩以筋骨思理見勝”的學術觀點,都在學術界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淵博和睿智。書中關於江西詩派和元好問的關係、阮大鋮的評價、錢謙益的作偽及王漁洋的淺陋疏忽等考證都深見作者考據功力。其旁徵博引,對典籍之深得精髓,信手拈來,更體現了作者豐富的學養。

《談藝錄》是開掘不盡的寶藏,但它屬於陽春白雪之作,曲高和寡,對讀者和研究者文學功底和思維能力都要求極高。

紀念錢鍾書

這樣的大學者,代表了一個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