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眼與骨毒理學》

《皮膚、眼與骨毒理學》

《皮膚、眼與骨毒理學》,靶器官毒理學叢書,主要介紹常見外源化學物對皮膚、眼、骨的毒性作用。本叢書作為毒理學綜合參考書,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先進性。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皮膚、眼與骨毒理學》《皮膚、眼與骨毒理學》

《皮膚、眼與骨毒理學》主要介紹常見外源化學物對皮膚、眼、的毒性作用。主要內容包括靶器官(皮膚、眼、骨)的結構和功能、毒性類型和表現、實驗研究,以及代表性外源化學物的理化性質、毒性概述、毒性表現、毒性機制、防治原則等。在編寫過程中,筆者參考了大量國內外專著以及文獻資料,希望儘可能系統地將目前常見的外源化學物影響皮膚、眼、骨的毒理學相關知識和防治措施呈獻給讀者,為針對性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目錄

第一篇皮膚毒理學
第一部分總論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皮膚的解剖結構
一、表皮
二、真皮
三、皮下組織
四、甲、毛髮、皮脂腺和汗腺
五、皮膚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肌肉
六、皮膚的顏色
第二節皮膚的生理功能
一、保護作用
二、感覺作用
三、調節體溫作用
四、分泌和排泄作用
五、吸收作用
六、代謝作用
第二章致皮膚損傷的外源化學物及毒性表現
第一節致皮膚損傷的外源化學物
一、化學因素
二、生物因素
三、藥物因素
第二節致皮膚損傷的毒性表現
一、自覺症狀
二、皮膚損害
第三節皮膚損傷的臨床表現
一、職業性皮炎
二、職業性皮膚色素變化
三、職業性痤瘡
四、職業性皮膚潰瘍
五、職業性疣
六、職業性皮膚角化、皸裂
七、職業性痒疹
八、職業性毛髮、指甲改變
九、職業性化學性皮膚灼傷
十、皮膚癌
第三章外源化學物致皮膚損傷的機制
第一節外源化學物對皮膚的影響
一、自覺症狀
二、皮膚損害
第二節致皮膚損傷機制
一、原發性刺激作用
二、致敏作用
三、光敏作用
第三節毒性評價
第四章皮膚損傷毒理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常用動物毒性實驗方法
一、皮膚刺激性/腐蝕性試驗
二、斑貼試驗
三、皮膚變態反應和皮膚光毒性試驗
四、皮膚接觸性蕁麻疹試驗
五、皮膚致癌試驗
第二節減少和最佳化動物實驗的方法
一、部分替代動物實驗的方法
二、完全替代動物實驗的方法
第三節皮膚刺激性體外替代試驗
一、人重組皮膚模型
二、人重組皮膚模型
三、小鼠皮膚功能完整性試驗
四、非灌流豬耳試驗
五、皮膚刺激性的定量構效關係(QSAR)
第四節皮膚腐蝕性體外替代試驗
一、人重組皮膚模型EPISKINTu
二、人重組皮膚模型EpiDermTu
三、大鼠經皮電阻測定分析(TER)
四、C。RROSITEXTu皮膚腐蝕性試驗
第五節皮膚光毒性體外替代
試驗一、3T3成纖維細胞中性紅攝取光毒試驗
二、重組人三維皮膚模型
三、人角質形成細胞試驗
四、肝細胞試驗
五、光一紅細胞聯合試驗
六、厭氧酵母增殖率試驗
七、組氨酸光氧化試驗
第六節分子生物學技術
第二部分致皮膚損傷的常見外源化學物
第五章金屬及類金屬
第一節鉻及其化合物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二節鎳及其化合物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三節鈹及其化合物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四節鈷及其化合物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五節汞及其無機化合物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六節砷及其化合物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七節磷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與機制
第六章氯代烷及氯代烯烴
第一節三氯甲烷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二節三氯乙烯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三節二嗯英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七章無機酸
第一節硫酸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二節鹽酸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四、毒性概述
五、毒性表現
六、毒性機制
第三節氫氟酸
一、理化特性
二、來源、存在與接觸機會
三、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
……
第二篇眼毒理學
第一部分總論
第二部分各論
第三篇骨
第一部分總論
第二部分致骨損傷的外源化學物

序言

靶器官毒理學叢書》,以機體各系統(器官)為“靶器官”,以靶器官損傷與外源化學物的關係為切人點,全面總結和介紹外源化學物對神經、血液、心血管、呼吸、免疫、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統,以及眼、皮膚與骨的毒性表現、毒性機制、防治原則。重點介紹近幾十年來外源化學物對人和動物致突變、生殖發育(致畸)毒性及致癌性。這將填補我國這一領域的空白。

本叢書是國內第一套全面介紹外源化學物對各系統(器官)損傷的叢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委託常元勛教授擔任本叢書總主編,組織全國部分院校、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教授、研究員,作為本叢書各分冊的主編。

我相信本叢書對從事環境衛生、勞動衛生、環境保護和勞動保護等領域的專業人員的工作和研究會有所幫助。

文摘

1.血管

表皮沒有血管,動脈自深部組織進入皮下組織,再上行至真皮下,與靜脈共同形成與皮膚表面平行的真皮深部血管網;分支營養腺體、毛囊、神經和肌肉,形成真皮乳頭血管袢。毛細血管匯合成小靜脈,小靜脈下行逐漸粗大,與動脈共同組成淺部和深部血管網。皮下組織和真皮中的動、靜脈多呈並行。皮膚血管的主要功能為:①參與體溫調節;②輸送養料,排除代謝產物;③輸送白細胞及抗體,抵抗外來侵害;④皮膚受損害後,組織修復過程中生成新的毛細血管。

2.淋巴管

皮膚淋巴系統起源於真皮乳頭層內的毛細淋巴管盲端,毛細淋巴管逐漸增大為淋巴管,循血管徑路,形成淋巴管淺叢,在真皮與皮下組織間形成淋巴管深叢,逐漸匯合形成較粗的淋巴管,流向附近的淋巴結。毛細淋巴管通透性較大,並且其內壓力低於周圍的組織及毛細血管的壓力,部分血漿蛋白、細菌、異物等均可進入淋巴管,但當到達淋巴結時,細菌、異物可被阻止或被消滅。

3.神經

皮膚中有豐富的神經分布。神經束經皮下組織進入皮膚,在皮下組織中神經分支形成皮下神經叢,分布到位於此層中的汗腺和毛囊。在無毛的厚皮膚中,由此叢發出感覺纖維到環層小體。神經束進入真皮時,在網狀層廣泛分支形成網狀層神經叢,分布到真皮結締組織及位於其中的汗腺、毛囊和較大的小動脈。許多小神經束又在網狀層與乳頭層交界處形成神經叢。由此叢發出的纖維到真皮乳頭,併到表皮底部。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書籍(四)

預防醫學是各大醫學院校所有非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護理醫學、檢驗醫學、影像醫學等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一個主要分支,是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研究外界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是由環境與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和醫學統計學三大部分共同構成的一門完整的課程體系。
《中國人生理常數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公共衛生》
《干預模式的建立及過程評估》
《現代衛生化學》
《克山病診斷》
《消毒劑殺滅分枝桿菌實驗評價要求》
《實用醫學統計學》
《社會轉型期城市醫療救助的理論和經驗》
《科學健康觀與健康型社會》
《冬季性易發傳染病防治》
《中國社區衛生服務》
《食品營養與健康》
《百姓食品安全與營養指南》
《危險與拯救》
《特殊營養學》
《職業病危害的預防與控制》
《南京衛生改革與發展報告》
《衛生殺蟲技術》
《公共營養》
《B型肝炎自然療法》
《營養其實很簡單》
《飲水安全百問百答》
《碘缺乏病病區劃分》
《性傳播疾病防治》
《套用功能性食物延緩衰老》
《職業健康與安全》
《傳染病信息學:公共衛生症候群檢測與生物防禦》
《醫院感染防控指南》
《被忽視的熱帶病:全球影響與防治對策》
《性病防治培訓手冊》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職業健康安全與規範》
《暴力流行病學》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公安民警預防控制愛滋病教程》
《預防醫學導論》
《社區衛生與保潔》
《實用消毒技術》
《剷除煙害好處多》
《飲食營養與衛生安全》
《河南省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傳染病併發症鑑別診斷與治療》
《人體營養與保健學》
《校外青少年預防愛滋病同伴教育指導手冊》
《預防醫學實驗方法與技能》
《珠三角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機制研究》
《社會性別與服務對象滿意》
《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技術路線圖》
《預防醫學綜合實驗教程》
《感染病臨床處方手冊》
《衛生經濟倫理研究》
《流行病學與計算機套用》
《走進衛生日》
《季銨鹽類消毒劑衛生標準》
《預防醫學實驗指導》
《愛滋病防治工作經驗及工作方法與技巧》
《亞健康》
《全球健康管理——挑戰、應對和創新》
《預防醫學基礎》
《中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評估》
《甲型H1N1流感防控100問》
《甲型H1N1流感個人防護手冊》
《公共衛生學概論》
《衛生學實驗教程》
《衛生統計學:管理類專業》
《愛滋病證人》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
《衛生公共關係學》
《甲型H1N1流感影像學》
《乙型病毒性肝炎》
《奉天國際鼠疫會議報告》
《公共場所衛生與傳染病預防》
《血吸蟲病實用防治技術》
《現代流行病學詞典》
《中國區域衛生規劃實施效果評估》
《公共衛生案例教程》
《認識病毒防治疾病》
《鼠疫彙編》
《耐藥結核病防治手冊》
《B肝、肝硬化防治新策略》
《傳染病預防手冊》
《衛生服務管理——理論與實踐》
《人與動物共患病防治知識》
《亞健康必讀》
《有機溶劑職業危害知識問答》
《愛滋病綜合防控實踐探索》
《公共場所、化妝品、飲用水衛生監督》
《禽流感與人禽流感》
《傷寒、副傷寒防治手冊》
《因病相連:衛生治理與全球政治》
《食品營養與安全》
《疫苗可預防疾病監測手冊》
《愛滋病性病實驗室診斷手冊》
《實用傳染病學》
《親歷農村衛生六十年》
《中國傳統營養學》
《職業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診斷》
《職業性急性光氣中毒的診斷》
《職業性爆震聾的診斷》
《食品藥品安全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
《衛生服務管理培訓指導手冊》
《新農村衛生健康手冊》
《衛生監督理論與實踐》
《生命倫理學維度:愛滋病防控難題與對策》
《神經流行病學》
《最新甲型H1N1流感防控必讀》
《消毒方法與套用》
《食品營養學》
《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
《2011中國衛生統計年鑑》
《健康評估學習指導》
《健康體檢和常見疾病的檢驗結果解讀》
《緊急應變》
《血吸蟲病傳播的水文影響機制與風險評價方法》
《清末京津公共衛生機制演進研究》
《現代兒童少年衛生學》
《傳染病科手冊》
《人體戰爭:構築堅不可催的防病抗病免疫系統》
《開發中國家改善公共衛生指南》
《布魯氏菌病》
《健康體檢》
《甲型H1N1流感中醫防治問答》
《人獸線蟲學》
《農村衛生事業理論與實踐》
《軍隊食品安全指南》
《農藥中毒救治新方法:有機磷農藥中毒理論與臨床》
《身邊的健康殺手——人獸共患病》
《中國貧困縣食物安全與脆弱性分析》
《有害生物防制手冊》
《湖北省第四次衛生服務調查報告》
《醫師人文與藝》
《皮膚、眼與骨毒理學》
《食品安全實驗——檢測技術與方法》
《流行性感冒》
《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學實習指導》
《全球健康國際衛生攻略》
《禁毒與預防愛滋病生命教育讀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