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傳播疾病防治》

《性傳播疾病防治》

《性傳播疾病防治》,預防醫學、衛生學圖書。作者:孫學東,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性傳播疾病防治》詳細介紹了因性接觸而傳播的淋病、軟下疳、尖銳濕疣、愛滋病等20餘種疾病的病原體、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與鑑別診斷、中西醫治療及預防措施等內容。

目錄

第一章性傳播細菌感染疾病的防治

一、淋病

(一)病原體簡介

(二)傳播途徑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

(六)鑑別診斷

(七)現代醫學治療

(八)中醫中藥治療

(九)預防二、軟下疳

前言

性傳播疾病是由細菌、病毒、螺鏇體、衣原體、支原體等多種病原體引起,以泌尿生殖系統病變為主的一類疾病,簡稱性病。此類疾病的共同特點是其傳播途徑與性接觸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性病的病原體主要是通過患者與健康者之間的性活動而傳染的。因此,在我國民間將性病稱為“花柳病”,寓意此類疾病是那些“尋花問柳”者才會得的疾病。雖然這種認識失之偏頗,但還是反映了古往今來的基本事實。所以,潔身自愛,杜絕一切不良性行為是預防和控制性病流行的主要有效措施。

性病是一種世界性的流行性疾病,尤其是一些國家提倡性解放、性自由、同性戀,加之性犯罪高發,致使這些國家性傳播疾病泛濫與流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性病也十分流行,建國初,性病人數近千萬。新中國成立後,黨與政府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工作,成效顯著,1964年我國宣布消滅了經典性病,引起世界的矚目與敬佩。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性病死灰復燃,境外性病大量滲透,致使性傳播疾病在我國迅速蔓延與流行,對國人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性病的發生、發展、蔓延、流行與控制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既有醫學問題,更有社會學問題。作者根據臨床上常見性病與患者心理、性病病理情況編寫《性傳播疾病防治》一書,旨在讓讀者了解性病防治基礎知識,配合社會綜合治理,為了自己和他人健康,規範行為,遠離誘惑,不入歧途。

精彩書摘

(二)傳播途徑

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染,淋病患者是傳染源。少數情況下也可因接觸含淋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衣褲、被褥、毛巾、浴盆、坐便器等)而被傳染。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新生兒經過患淋病母親的產道時,眼部被感染可引起新生兒淋菌性眼炎;妊娠期女性患者感染可累及羊膜腔導致胎兒感染。輕症或無症狀的淋病患者也是重要的傳染源。英國倫敦聖瑪麗醫院對103對性伴侶做的實驗研究表明,性伴侶的淋球菌血清型和營養型雙方皆相同。這種研究可用來作為追蹤性伴侶的標誌。

(三)臨床表現

淋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發於性活躍的男性。潛伏期一般為2~10天,平均為3~5天,潛伏期患者具有傳染性。

1.單純性淋病常見的表現

(1)男性急性淋病:早期症狀有尿頻、尿急、尿痛,很快出現尿道口紅腫,有稀薄黏液流出,24小時後病情加重,分泌物變為黃色膿性,且量增多。可有尿道刺激症狀,有時可伴發腹股溝淋巴結炎。包皮過長者可引起包皮炎、包皮龜頭炎或並發嵌頓性包莖;筆者在接診較嚴重病例時發現陰莖口流膿較多,患者不得不用衛生紙將陰莖包住,以避免膿液流到內褲上。還有的患者當時雖未流膿液,但與陰莖接觸的內褲上有膿性污染後乾結的硬殼。若後尿道受累時可出現終末血尿、血精、會陰部輕度墜脹等,夜間常有陰莖痛性勃起。一般全身症狀較輕,少數患者可有發熱、全身不適、食慾缺乏等。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書籍(四)

預防醫學是各大醫學院校所有非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護理醫學、檢驗醫學、影像醫學等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一個主要分支,是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研究外界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是由環境與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和醫學統計學三大部分共同構成的一門完整的課程體系。
《中國人生理常數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公共衛生》
《干預模式的建立及過程評估》
《現代衛生化學》
《克山病診斷》
《消毒劑殺滅分枝桿菌實驗評價要求》
《實用醫學統計學》
《社會轉型期城市醫療救助的理論和經驗》
《科學健康觀與健康型社會》
《冬季性易發傳染病防治》
《中國社區衛生服務》
《食品營養與健康》
《百姓食品安全與營養指南》
《危險與拯救》
《特殊營養學》
《職業病危害的預防與控制》
《南京衛生改革與發展報告》
《衛生殺蟲技術》
《公共營養》
《B型肝炎自然療法》
《營養其實很簡單》
《飲水安全百問百答》
《碘缺乏病病區劃分》
《性傳播疾病防治》
《套用功能性食物延緩衰老》
《職業健康與安全》
《傳染病信息學:公共衛生症候群檢測與生物防禦》
《醫院感染防控指南》
《被忽視的熱帶病:全球影響與防治對策》
《性病防治培訓手冊》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職業健康安全與規範》
《暴力流行病學》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公安民警預防控制愛滋病教程》
《預防醫學導論》
《社區衛生與保潔》
《實用消毒技術》
《剷除煙害好處多》
《飲食營養與衛生安全》
《河南省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傳染病併發症鑑別診斷與治療》
《人體營養與保健學》
《校外青少年預防愛滋病同伴教育指導手冊》
《預防醫學實驗方法與技能》
《珠三角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機制研究》
《社會性別與服務對象滿意》
《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技術路線圖》
《預防醫學綜合實驗教程》
《感染病臨床處方手冊》
《衛生經濟倫理研究》
《流行病學與計算機套用》
《走進衛生日》
《季銨鹽類消毒劑衛生標準》
《預防醫學實驗指導》
《愛滋病防治工作經驗及工作方法與技巧》
《亞健康》
《全球健康管理——挑戰、應對和創新》
《預防醫學基礎》
《中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評估》
《甲型H1N1流感防控100問》
《甲型H1N1流感個人防護手冊》
《公共衛生學概論》
《衛生學實驗教程》
《衛生統計學:管理類專業》
《愛滋病證人》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
《衛生公共關係學》
《甲型H1N1流感影像學》
《乙型病毒性肝炎》
《奉天國際鼠疫會議報告》
《公共場所衛生與傳染病預防》
《血吸蟲病實用防治技術》
《現代流行病學詞典》
《中國區域衛生規劃實施效果評估》
《公共衛生案例教程》
《認識病毒防治疾病》
《鼠疫彙編》
《耐藥結核病防治手冊》
《B肝、肝硬化防治新策略》
《傳染病預防手冊》
《衛生服務管理——理論與實踐》
《人與動物共患病防治知識》
《亞健康必讀》
《有機溶劑職業危害知識問答》
《愛滋病綜合防控實踐探索》
《公共場所、化妝品、飲用水衛生監督》
《禽流感與人禽流感》
《傷寒、副傷寒防治手冊》
《因病相連:衛生治理與全球政治》
《食品營養與安全》
《疫苗可預防疾病監測手冊》
《愛滋病性病實驗室診斷手冊》
《實用傳染病學》
《親歷農村衛生六十年》
《中國傳統營養學》
《職業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診斷》
《職業性急性光氣中毒的診斷》
《職業性爆震聾的診斷》
《食品藥品安全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
《衛生服務管理培訓指導手冊》
《新農村衛生健康手冊》
《衛生監督理論與實踐》
《生命倫理學維度:愛滋病防控難題與對策》
《神經流行病學》
《最新甲型H1N1流感防控必讀》
《消毒方法與套用》
《食品營養學》
《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
《2011中國衛生統計年鑑》
《健康評估學習指導》
《健康體檢和常見疾病的檢驗結果解讀》
《緊急應變》
《血吸蟲病傳播的水文影響機制與風險評價方法》
《清末京津公共衛生機制演進研究》
《現代兒童少年衛生學》
《傳染病科手冊》
《人體戰爭:構築堅不可催的防病抗病免疫系統》
《開發中國家改善公共衛生指南》
《布魯氏菌病》
《健康體檢》
《甲型H1N1流感中醫防治問答》
《人獸線蟲學》
《農村衛生事業理論與實踐》
《軍隊食品安全指南》
《農藥中毒救治新方法:有機磷農藥中毒理論與臨床》
《身邊的健康殺手——人獸共患病》
《中國貧困縣食物安全與脆弱性分析》
《有害生物防制手冊》
《湖北省第四次衛生服務調查報告》
《醫師人文與藝》
《皮膚、眼與骨毒理學》
《食品安全實驗——檢測技術與方法》
《流行性感冒》
《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學實習指導》
《全球健康國際衛生攻略》
《禁毒與預防愛滋病生命教育讀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