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

《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

《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一書的主要內容有布魯氏茵病的流行病學、布病的流行特徵、布病的臨床表現與治療、病的預防和宣傳、布病疫情處理與監測等。

基本信息

部分出版信息

《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

版次:1

印刷時間:2006-10-1

包裝:平裝

字數:80000

紙張:膠版紙

目錄

第一章 布魯氏菌病概述

第二章 布魯氏茵病的流行病學

第三章 布病的流行特徵

第四章 布病的臨床表現與治療

第五章 布病的預防和宣傳

第六章 布病疫情處理與監測

附屬檔案

參考文獻

知識點

1、什麼是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
布病是由布魯氏菌(簡稱布氏菌)引起人畜共患的傳染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類布病的主要傳染源。人由於接觸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髮病,能引起全身多個系統的損害,尤其是骨關節系統的損害較為明顯,而且容易由急性轉為慢性。
2、人患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發燒、多汗、全身乏力、關節肌肉疼痛等。牲畜患該病可發生流產、死胎、不孕、跛足或後肢麻痹,以及睪丸炎等症。
該病名稱很多,如波狀熱、馬爾他熱及地中海熱等,俗稱蔫巴病、千日病、懶漢病等等。
3、布病的主要傳染源
在我省主要是患布病的羊、牛為人布病的主要傳染源,而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染則罕見。
4、布病的傳播因子及傳播途徑
布病家畜的流產物、陰道分泌物、乳汁、肉類、皮毛、尿、糞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飼草等均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黏膜等途徑傳染給人或牲畜。
5、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製品能患布病嗎
能。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菌。病畜乳汁排菌時間有的幾個月,甚至可長達2年以上,如果人們飲食未經徹底消毒處理的乳汁及其製品,就會被感染。
6、接觸布病牲畜的肉類能感染嗎
能。布病牲畜的肉和內臟都有布氏菌存在,而且布氏菌可在生肉中存活4個月,在醃肉和凍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廚師、售貨員,在切割、清洗製作過程中如不注意防護,易被感染。
7、皮毛加工和收購人員易患布病
布病疫區生產的羊毛、羊皮容易污染布氏菌,布氏菌在一般條件下能在皮毛上存活2--8個月,因而在接羔、育羔、剪毛的時候極易感染,對皮毛收購、銷售及皮毛加工人員易被感染。
8、布氏菌的存活力
此菌對濕熱抵抗力較低,加熱55度2小時、65度15分鐘、70度5分鐘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
9、布病的高發季節
本病可發生於全年各個月份,我市布病以羊型為主,一般養羊的產羔季節多在春天,羊布病性流產多發生在1--3月,人間發病高峰在3--4月,尾隨羊流產季節後一個月左右的潛伏期感染的人才表現出臨床症狀。
10、患布病與性別、年齡及職業有關嗎
任何年齡的人均可感染布病,與性別、民族無關,主要取決於接觸傳染源和病原體的多少。因為青年人和中年人是主要勞動力,接觸病畜產品多,感染的機會就多,其發病率就高。
11、布病的愈後
人患布病後,病程長短不一,以3--12個月者居多。多數患者只要治療及時,措施得力,一般愈後良好。但有些患者如不及時治療,易由急性轉為慢性,反覆發作,遷延數物,嚴重影響勞動能力,甚至病灶纖維化後開成瘢痕,引起內臟器官的器質性改變或骨關節的變形強直,終生不愈。
12、布病防治的措施
主要採取畜間檢疫、免疫、隔離、淘殺等綜合性防治措施,人間主要是通過監測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人間自我防護能力。
控制和清除傳染源。在疫區內對各種家畜進行檢疫,凡檢出陽性牲畜一律作為病畜對待,予以淘殺。
切斷傳播途徑。因布病傳播途徑是多渠道的,因此必須加強對傳播布病有關的主要因子的管理,如加強對皮、毛和乳肉等食品的監督管理;對屠宰場尤其是對分散個體屠宰業應加強檢疫和監督管理。
保護畜群和易感人群。當前保護畜群最常用的方法是檢疫、免疫畜群,尤其是免疫羊群和牛群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對易感人群的保護是指對有關職業人群和對發生布病流行受威脅的人群。
13、發現布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疫情報告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各級衛生防疫人員為責任疫情報告人,在發現布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後,城鎮應在1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染病報告卡報出疫情,農村應在24小時內報出疫情,了現暴發疫情應以最快方式報告當地衛生防疫站。對疑似布病病人應迅速確診或排除。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書籍(四)

預防醫學是各大醫學院校所有非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護理醫學、檢驗醫學、影像醫學等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一個主要分支,是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研究外界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是由環境與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和醫學統計學三大部分共同構成的一門完整的課程體系。
《中國人生理常數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公共衛生》
《干預模式的建立及過程評估》
《現代衛生化學》
《克山病診斷》
《消毒劑殺滅分枝桿菌實驗評價要求》
《實用醫學統計學》
《社會轉型期城市醫療救助的理論和經驗》
《科學健康觀與健康型社會》
《冬季性易發傳染病防治》
《中國社區衛生服務》
《食品營養與健康》
《百姓食品安全與營養指南》
《危險與拯救》
《特殊營養學》
《職業病危害的預防與控制》
《南京衛生改革與發展報告》
《衛生殺蟲技術》
《公共營養》
《B型肝炎自然療法》
《營養其實很簡單》
《飲水安全百問百答》
《碘缺乏病病區劃分》
《性傳播疾病防治》
《套用功能性食物延緩衰老》
《職業健康與安全》
《傳染病信息學:公共衛生症候群檢測與生物防禦》
《醫院感染防控指南》
《被忽視的熱帶病:全球影響與防治對策》
《性病防治培訓手冊》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職業健康安全與規範》
《暴力流行病學》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公安民警預防控制愛滋病教程》
《預防醫學導論》
《社區衛生與保潔》
《實用消毒技術》
《剷除煙害好處多》
《飲食營養與衛生安全》
《河南省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傳染病併發症鑑別診斷與治療》
《人體營養與保健學》
《校外青少年預防愛滋病同伴教育指導手冊》
《預防醫學實驗方法與技能》
《珠三角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機制研究》
《社會性別與服務對象滿意》
《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技術路線圖》
《預防醫學綜合實驗教程》
《感染病臨床處方手冊》
《衛生經濟倫理研究》
《流行病學與計算機套用》
《走進衛生日》
《季銨鹽類消毒劑衛生標準》
《預防醫學實驗指導》
《愛滋病防治工作經驗及工作方法與技巧》
《亞健康》
《全球健康管理——挑戰、應對和創新》
《預防醫學基礎》
《中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評估》
《甲型H1N1流感防控100問》
《甲型H1N1流感個人防護手冊》
《公共衛生學概論》
《衛生學實驗教程》
《衛生統計學:管理類專業》
《愛滋病證人》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
《衛生公共關係學》
《甲型H1N1流感影像學》
《乙型病毒性肝炎》
《奉天國際鼠疫會議報告》
《公共場所衛生與傳染病預防》
《血吸蟲病實用防治技術》
《現代流行病學詞典》
《中國區域衛生規劃實施效果評估》
《公共衛生案例教程》
《認識病毒防治疾病》
《鼠疫彙編》
《耐藥結核病防治手冊》
《B肝、肝硬化防治新策略》
《傳染病預防手冊》
《衛生服務管理——理論與實踐》
《人與動物共患病防治知識》
《亞健康必讀》
《有機溶劑職業危害知識問答》
《愛滋病綜合防控實踐探索》
《公共場所、化妝品、飲用水衛生監督》
《禽流感與人禽流感》
《傷寒、副傷寒防治手冊》
《因病相連:衛生治理與全球政治》
《食品營養與安全》
《疫苗可預防疾病監測手冊》
《愛滋病性病實驗室診斷手冊》
《實用傳染病學》
《親歷農村衛生六十年》
《中國傳統營養學》
《職業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診斷》
《職業性急性光氣中毒的診斷》
《職業性爆震聾的診斷》
《食品藥品安全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
《衛生服務管理培訓指導手冊》
《新農村衛生健康手冊》
《衛生監督理論與實踐》
《生命倫理學維度:愛滋病防控難題與對策》
《神經流行病學》
《最新甲型H1N1流感防控必讀》
《消毒方法與套用》
《食品營養學》
《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
《2011中國衛生統計年鑑》
《健康評估學習指導》
《健康體檢和常見疾病的檢驗結果解讀》
《緊急應變》
《血吸蟲病傳播的水文影響機制與風險評價方法》
《清末京津公共衛生機制演進研究》
《現代兒童少年衛生學》
《傳染病科手冊》
《人體戰爭:構築堅不可催的防病抗病免疫系統》
《開發中國家改善公共衛生指南》
《布魯氏菌病》
《健康體檢》
《甲型H1N1流感中醫防治問答》
《人獸線蟲學》
《農村衛生事業理論與實踐》
《軍隊食品安全指南》
《農藥中毒救治新方法:有機磷農藥中毒理論與臨床》
《身邊的健康殺手——人獸共患病》
《中國貧困縣食物安全與脆弱性分析》
《有害生物防制手冊》
《湖北省第四次衛生服務調查報告》
《醫師人文與藝》
《皮膚、眼與骨毒理學》
《食品安全實驗——檢測技術與方法》
《流行性感冒》
《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學實習指導》
《全球健康國際衛生攻略》
《禁毒與預防愛滋病生命教育讀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