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態移民研究》

《新疆生態移民研究》

《新疆生態移民研究》以國內外移民研究作為啟發,試圖探尋具有指導意義的生態移民的理論基礎,構建起生態移民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提出生態移民的定義、原則和政策,以提高生態移民的效益;根據大量的實地調查資料,進行細緻的實證分析,研究新疆生態移民的背景、特點、途徑、類型、作用與影響因素,總結經驗教訓。為更好的發揮生態移民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生態移民效益的基本思路並建立新疆生態移民評價的指標體系,提出最佳化生態移民的政策、提高效益的對策和建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新疆生態移民研究》新疆生態移民研究

《新疆生態移民研究》本書首先以國內外移民研究作為啟發,試圖探尋具有指導意義的生態移民的理論基礎,構建起生態移民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提出生態移民的定義、原則和政策,以提高生態移民的效益;根據大量的實地調查資料,進行細緻的實證分析,研究新疆生態移民的背景、特點、途徑、類型、作用與影響因素,總結經驗教訓。為更好的發揮生態移民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生態移民效益的基本思路並建立新疆生態移民評價的指標體系,提出最佳化生態移民的政策、提高效益的對策和建議。本書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緊緊圍繞新疆地區所面臨的環境保護和扶貧這一“兩難”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戰略措施,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生態移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是提高生態移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效途徑。促進生態移民與三大生態文化的融合,重視生態移民的民族心理認同,並加強生態移民與遷入地的社會整合,創造有利於生態移民的社會心理環境和生態文化環境。

作者簡介

阿布力孜·玉素甫,1男.a維吾爾族,11955年3月12日出生於新疆哈密,11983年畢業於新疆大學政治系,1中共黨員,1教授,1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生導師.a1999年榮獲全國大中專院校少數民族文字優秀教材二等獎,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優秀獎.a目前在新疆師範大學法經學院從事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級課題一項。發表《關於新疆生態移民的意義和形式的初步探索》、《新疆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與生態移民的關係研究》、《生態移民反貧困的實證研究》、《關於新疆生態移民問題的研究》等論文30餘篇。

精彩片段

插圖插圖

第二章新疆人口遷移的歷史演變和展望
第一節古代和近代的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是人類非常明顯的特點之一,人類歷史的發展伴隨著人口遷移的發生。在新疆的歷史上,與世界的其他地區一樣發生過無數次的人口遷移,其中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與人口遷移的原因對新疆幾個主體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亞洲,東起興安嶺,西至鹹海,南起蒙古大沙漠,北至貝加爾湖一帶,猶如一個歷史的大舞台,許多古代遊牧部族在這裡載人了史冊。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以及後來的契丹人、蒙古人,都是在這個地區發源、壯大和強盛起來的。維吾爾民族也在這個地區經歷了其發源、壯大和強盛的歷史時期。

一、古代人口遷移
(一)人口遷移對維吾爾族形成的作用
新疆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維吾爾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根據歷史學家的一認為,袁紇和塔里木盆地周圍的原住居民是維吾爾族的兩個主要族源。回紇(袁紇)先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紀遊牧於我國北方的丁零。晉時,丁零又稱作高車丁零,因為他們使用“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交通工具回紇先世,源自丁零曾役屬於匈奴。公元1世紀中葉,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1世紀末,在漢朝與南匈奴的共打擊下,以鄂爾渾河流域為統治中心的北匈奴“遁走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至2世紀中葉,史載:鮮卑在首領檀石槐率領下“南抄漢邊,北炬丁零,東卻扶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此時,丁零仍遊牧於葉尼塞河上游貝加爾湖一帶。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亓迪、鐵勒、丁零、高車,回紇或袁紇等不同名稱都是維吾爾族先民各個時期的稱呼而已。拋開戰爭,公元3世紀,維吾爾的歷史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遷徙和組合。這一時期的維吾爾以鄂爾渾河流域為基礎,向兩個方向遷徙:其主要部分向東,往土拉河方向移動;另一部分則向西,往遙遠的天山一帶移動。

丁零或被稱為鐵勒,分為東鐵勒和西鐵勒,公元4世紀東鐵勒逐漸向鄂爾渾河流域遷移。《隋書》卷八十四記載說:“鐵勒……種類最多,獨樂河(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羅、韋紇(袁紇)。”這段文字說的是維吾爾向西遷徙的情況。追逐水草,是這種遷徙的原因之一。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則在於戰爭。明顯的例證是副伏羅部十餘萬帳的集體西遷。

早在2000多年前,天山以北廣大地區為從事遊牧生活的“行國”,主要是匈奴人和烏孫人。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城郭諸國”,主要是操龜茲語、焉耆語和怯廬語的定居農業民族。此外,在崑崙北麓還分布有不少羌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新疆發生過多次民族遷移,最重要的有公元3世紀時大量丁零人遷入伊犁河流域。公元5世紀大量鐵勒人遷入北疆和南疆。9世紀中葉又有大量的回鶻人從蒙古西遷到新疆,他們與本地居民相融合,逐漸使維吾爾族成為新疆的主要民族。

公元9世紀40年代,回鶻汗國發生內亂,加之自然災害的襲擊,被黠戛斯可汗摧毀。回鶻汗國滅亡後,其部眾南遷或西遷,其中,南遷附唐的回鶻部眾,由於擾邊,被唐軍擊潰後,轉附室韋,後融合到蒙古人中,也有部分部眾被唐朝安置於長安、太原和江淮地區。據傳統說法,西遷各部又分為三支:一支遷徙到吐魯番一帶,史稱西州回鶻,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一支西遷到蔥嶺以西地區,後聯合葛邏祿、樣磨等部建立起喀喇汗王朝;一支遷至河西走廊地區,後來建立了甘州回鶻政權(又稱河西回鶻)。

回鶻西遷對維吾爾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西遷後,由於生息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原居漠北、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為業的回鶻部眾,逐漸轉向定居,農耕經濟成為他們主要的生產方式。

遷往河西的回鶻分散於甘州、瓜州、沙州、涼州、秦少及賀蘭山等處,最初臣屬於吐蕃。甘州回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蒙、藏、漢等民族成分,形成一個新的共同體——裕固族。

西遷東部天山之回鶻,初遷北庭與龜茲之間,後逐步以高昌為中心建立政權,史稱高昌回鶻,或稱西州回鶻。其疆域東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冰達坂(今新疆阿克蘇北)、南距吐蕃(今和田、敦煌間)。公元924年,契丹耶律阿保機遣兵西征,占領北庭,高昌回鶻成為遼的屬國。遼在高昌地區設立了“高昌大王府”,在龜茲地區設立了“阿薩蘭回鶻大王府”,授其王以“大王”、“于越”之號以統之。遼朝滅亡後,其宗室耶律大石西遷於河中地區建立西遼,高昌回鶻成為西遼的屬國。高昌回鶻還與北宋及金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繫。

西遷至蔥嶺以西的回鶻,在10世紀中葉,與葛邏祿、樣磨等操突厥語諸族共同建立起了以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為都城的喀喇汗王朝。公元960年,伊斯蘭教被宣布為國教。經過幾十年的戰爭至ll世紀初,喀喇汗王朝占領了和田地區,並把伊斯蘭教傳播到了那裡。極盛時,其疆域包括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以南,直至錫爾河、阿姆河中游以東地區。汗國疆內主要有葛邏祿、突騎施、樣磨、處月、回鶻、粟特等操突厥語和伊朗語部落。11世紀中期,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部以撤馬爾罕為中心,東部以巴拉沙袞和喀什噶爾為中心。12世紀,汗國滅亡於西遼。喀喇汗王朝統治時期,回鶻在經濟上開始從遊牧業向定居農業過渡,政治上的優越地位,加快了當地居民在語言和生活習慣上的突厥化。以回鶻文化為主體的一種新的文化——伊斯蘭一突厥文化也在這時形成。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各部後,建立蒙古汗國。1209年,高昌畏兀兒殺死西遼少監,遣使蒙古,表示臣服。因高昌畏兀兒亦都護巴而術阿爾忒的斤的主動歸附,成吉思汗許以公主,並讓他享“第五子”殊遇,令其管轄所部,但必須履行納稅、納貢、從征等義務。蒙古置達魯花赤監治之。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諸王,察合台分得從畏兀兒地一直延伸到河中的草原地區,察合台及其後裔在此封地的基礎上,建立了察合台汗國。後察合台汗國又乘蒙古大汗權力衰弱之機,把天山以南和河中農業區併入版圖。忽必烈繼大汗位後,察合台系、窩闊台系西北諸王發動叛亂,畏兀兒之地成為雙方的戰場。高昌亦都護不能自立,遷居甘肅永昌,遙領畏兀兒之地。元朝政府還在畏兀兒地設立了提刑按察司、元•帥府、都元帥府、宣慰司,統轄其地軍政事務。元代,許多畏兀兒人進入內地,任職於元朝中央和地方政府,桑哥、廉希憲、帖木補花、脫力世官、葉仙鼐等是其代表。畏兀兒人中也產生了像魯明善阿魯渾薩里廉惠山海牙伯顏不花這樣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為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貢獻了自己的才能。與此同時,蒙漢等軍民屯戍新疆,有力地促進了新疆地區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元末,察含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今新疆的大部分地區處於東察合台汗國的統治之下。入明以後,1406年,明朝政府設立哈密衛,管理當地的軍政事各。明朝還冊封新疆各地的頭目為王為官。東察合台汗國時期是新疆伊斯蘭教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由於蒙兀兒諸汗的提倡和大力推行,除個別地方外,天山南麓的大多數居民都改信了伊斯蘭教。作為統治民族的蒙兀兒人從傳統的遊牧經濟轉化到經營農業和從事手工業、商業的定居生活,蒙兀兒人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這一轉變,為與本地其他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1514年,察合台後裔賽義德占領天山南部各地,並自稱汗王,建立葉爾羌汗國。1570年,葉爾羌汗圄阿不都•哈林汗派軍攻占了吐魯番,從而歸併了東察合台汗國。雖然其後東察合台滿速兒後代曾短暫恢復了他們在吐魯番地區的統治,但到16世紀80年代,該地區再次被葉爾羌汗國占領。自此,從9世紀中葉以來天山南路長期分治於不同政權、信仰不同宗教的局面宣告結束。共同的地域,有力地促進了維吾爾族共同語言、共同經濟和共同生活習俗的形成。也正是在葉爾羌汗國統治時期,維吾爾民族由一個古老的民族發展壯大,形成一個近代民族。
(二)人口遷移對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錫伯族等民族的形成產生的作用

1.哈薩克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是由歷史上居住在伊犁谷地和中亞草原的許多部落和部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融合而成的。最早的核心是烏孫、康居、阿蘭等部落聯盟。“烏孫故地”的伊犁谷地和七河平原,就是哈薩克民族的主要發源地。6世紀以後突厥興起,烏孫故地成為西突厥的中心。12世紀契丹人西遷。13世紀又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突厥、契丹和蒙古等民族的一部分部落和部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成為哈薩克的組成部分。

15世紀中葉,加尼別克和克烈依率領的哈薩克人,從楚河遷到塔拉斯河,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哈薩克”一詞。16世紀哈薩克人牧地進一步擴大,其分布地區分為三個部分,稱為三個“玉茲”(又稱三個帳)。18世紀初,哈薩克人的遊牧地被準噶爾所侵占,哈薩克人被迫流離。清朝平定準噶爾受到哈薩克人的熱烈擁護和支持。從18世紀60年代起,被準噶爾封建主趕往西方的哈薩克,又陸續返回家園,在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區放牧並定居下來。

盤點中外政治書籍

我們的生活與政治息息相關,關注中外政治書籍,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論自由》
《君王論》
《政府論》
《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發展》
《對話中國模式》
《公共行政學》
《對話美國:談天說地看細節》
《五輪書》
《世博讀本》
《行政領導學》
《中美關係-透視大國隱形戰爭》
《中國大趨勢》
《比較政府與政治》
《無所畏懼:羅斯福重塑美國的百日新政》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
《歐洲一體化與全球政治》
《帝鑒圖說》
《建言中國改革》
《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
《政壇魔咒》

《蔣介石大敗跡》
《東北亞地區合作的制度分析》
《腐敗與反腐敗》
《新疆生態移民研究》
《科學發展觀的多維視角》
《逝去的範式:反思國家理論》
《晚年毛澤東的艱苦探索》
《我向總理說實話》
《重新認識毛澤東》
《涉外行政管理教程》
《我國政府社會治理制度改革研究》
《地緣政治學導論》
《夏老漫談》
《宋朝階級結構》
《世界著名華人街區—唐人街》
《族群政治》
《和而不同》
《在法國的外交生涯》
《交流學講章》
《中國公共政策》

《形勢與政策》
《晚清政治革命新論》
《地方政府學概論》
《西方六國權力制衡機制通論》
《紅岩檔案解密》
《清代八旗子弟》
《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
《日俄四次密約》
《人民·民族·國家》
《中國幫會史》
《帝范》
《政治人類學導論》
《真實的謊言:戰爭的藉口》
《圖說政治學》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
《毛澤東的美國觀》
《巴西現代化道路研究》
《中國社會救助報告》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
《開創—鄧小平決策改革開放史話》

《民國十大秘案》
《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
《公共管理方法:原理與案例》
《制度變遷、公共選擇與和諧發展》
《中國發展大戰略—從毛澤東到鄧小平》
《托洛茨基親述十月革命》
《草根,不主義》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中國不折騰:中國的態度、全球角色及別折騰》
《國學中的旁門左道》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日本變“天”:民主黨政權誕生近距離觀察》
《公共行政研究方法》
《輝煌的三十年》
《圖說中國共產黨章程》
《電子政府管理》
《西方行政制度概論》
《政府組織行為學》
《圖說科舉制度》
《大國鏇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