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家族與社會》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所探討的對象,是科舉制度化後崛起,且發展較為成功的士人家族。作者藉家族成員仕途的衰榮,與家族對地方的經營,勾勒出宋代士人家族的發展歷程,及其與基層社會間的關係輪廓,生動描繪出近世中國家族與社會的底蘊。往昔研究宋代家族,多以個案方式探討單一家族,難有整體性的把握。《宋代的家族與社會》除個案研究外,更結合學界現有成果與個人研究,從家族發展軌跡、家族與地方社會關係,以及家族興衰與社會流動等三方面著手,進行綜合性觀察,期能對宋代士人家族發展,及其與基層社會之間的互動,有更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宋代的家族與社會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所探討的對象,是科舉制度化後崛起,且發展較為成功的士人家族。作者藉家族成員仕途的衰榮,與家族對地方的經營,勾勒出宋代士人家族的發展歷程,及其與基層社會間的關係輪廓,生動描繪出近世中國家族與社會的底蘊。往昔研究宋代家族,多以個案方式探討單一家族,難有整體性的把握。《宋代的家族與社會》除個案研究外,更結合學界現有成果與個人研究,從家族發展軌跡、家族與地方社會關係,以及家族興衰與社會流動等三方面著手,進行綜合性觀察,期能對宋代士人家族發展,及其與基層社會之間的互動,有更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編輯推薦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主要考察了宋代在科舉制度化後崛起,而且發展比較成功的士人家族。從對家族成員的仕途發展與家族經營地方的觀察,可以看到宋代士人家族發展與演變的輪廓、家族與地方社會的關係,藉以掌握中國近世家族發展與轉變的基礎。《宋代的家族與社會》是作者多年研究宋代家族個案的總結性成果,對於中國家族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黃寬重,1949年生,台灣宜蘭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日本東洋文庫終身海外名譽研究員。長年致力於歷史學及人文學之跨領域研究,尤專研宋史,先後發表近百篇論文、四本論文集,以及《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與《宋代的家族與社會》等四本專書;近年亦大力推動唐宋史學界跨朝代國際研究合作。曾任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家圖書館”館長與漢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講座教授,與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講座教授。2006年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7年獲“教育部”頒贈教育文化三等獎章,並四度榮獲“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助。現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萬年講座教授,受聘擔任中興大學副校長暨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圖書目錄


緒言
第一篇墓誌史料與家族史研究
第一章近五十年中國出土宋人墓誌史料
第二章墓誌史料的價值與限制——以兩件宋代墓誌資料為例
第二篇四明家族群像
第一章發明本心——袁氏家族與陸學衣缽
第二章千絲萬縷——樓氏家族的婚姻圈與鄉曲義莊的推動
第三章真率之集——士林砥柱的汪氏家族與鄉里文化的塑造
第四章洛學遺緒——高氏家族的學術與政治抉擇
第三篇江西家族群像
第一章鄉望與仕望——厚經營的張氏家族
第二章武功與文事——程氏家族由族而家的發展
結論: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展與轉變
後記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書摘

第一篇墓誌史料與家族史研究
第一章近五十年中國出土宋人墓誌史料
一、前言
搜求墓誌資料並作為研究之資,在中國有其傳統,清代金石學者尤多注意墓志銘的價值。民國以來,更有利用墓誌作為研究者,如柯昌泗祖士衡的墓志銘②及牟潤孫考證折可存的墓志銘兼論宋江。③都是有名的例子。不過大規模的出土與刊布則與1949年起中國進行長期的考古發掘有密切關係。筆者蒐集自1949年至l996年中國學術期刊及專書上所登載的宋代墓誌資料,資料以考古刊物為主,兼及已結集出版的專書與相關墓誌目錄。④刊載的文章中,各篇的作者多已闡述資料的史料價值,凡經查證無誤者,直接引用,須重加考訂說明者,另加討論。

二、出土墓誌資料簡述
筆者蒐集所得的宋代墓葬資料,除去墓誌部分重複外,共有三百一十七件,①這些資料多屬於宋墓的發掘清理報告,偏重於墓葬結構、形制、出土陪葬物品的種類式樣,如漆器、瓷器、石器等,特別著重於器物、墓室形制的描述,並討論其意義。報告中雖然也注意到買地券,以及考訂墓葬年代等等問題,卻多忽略墓誌資料。許多考古報告由於墓誌資料不全,或受篇幅之限,殊少抄錄或附錄墓誌資料。

在三百一十七件墓葬報告中,墓誌數據較完整的有一百七十二件,占全部資料的54.3%,其中有九十八件分別收入陳柏泉編著的《江西出土墓誌選編》(共有九十三件),及高文、高成剛編的《四川歷代碑刻》(有五件),約占一百七十二件完整墓誌資料的57%,可見這二本碑誌所占的分量相當重。其中,江西墓誌的比例尤多。

這一百七十二件墓誌資料中,共收錄了一百九十九位宋代人物的生平資料。其中男性有一百二十三人,女性七十六人,任官及命婦有一百二十一人,平民有七十八人;有二十八人在《宋史》中有傳,其餘一百七十一人在《宋史》無傳記資料,其中十三件是由包括曾鞏、李覯、黃庭堅、葉適、呂惠卿、楊萬里、范祖禹、張耒、司馬光、蔡京等宋代名臣、學者所寫的墓誌。

書評片段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讀後
張邦煒《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
二90年代:開掘史料寶庫——墓志銘
或許正是基於對上述研究狀況的深入了解和仔細分析,黃先生同柳立言先生一道,聯絡陶晉生、馬伯良、佐竹靖彥先生以及我等大陸學者在內的l2位宋史學界同行,從1993年開始,共同開展了為期三年的“宋代家族與社會”研究計畫,目的在於將宋代家族史研究引向深入。1998年印行的《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便是其重要成果之一。③黃先生作為這一研究計畫的發起者,他的《家族》一書集中地體現了研究計畫的開拓創新、務實求真精神。其主要特色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首先,在史料運用上尤其重視墓志銘。黃先生指出:“在明清時代可以藉豐富的族譜及地方志的資料,將家族發展變化的圖像清楚地勾勒出來。但是,宋代的族譜及其相關資料,由於年代久遠保留不易。除了極少數之外,以個人生平事跡為主的傳記資料,成為描繪家族發展歷程的主要憑藉。”(第27頁)墓志銘是一種很重要的傳記資料。一提到墓志銘,人們往往立即想到盛行於唐宋的“作碑諛墓”之風,懷疑墓志銘的準確性及史料價值。宋人曾說:“近世行狀、墓誌、家傳,皆出於門生、故吏之手,往往文過其實,人多喜之,率與正史不合。”④此說雖不無道理,但未免失之片面。其實,墓志銘對於墓主的自然狀況,諸如先世、籍貫、遷移、壽命、婚姻、科第、仕宦、子孫等等的記載均較詳盡並大致可信。正因為如此,對於家族史研究,其史料價值尤其高。《家族》一書第一篇“墓誌史料與家族史研究”第二章“墓誌史料的價值與限制”,以樊氏夫人墓志銘和孟邦雄墓誌為例,做了既具體又全面的中肯分析,認為墓志銘確有“文過其實”以及隱惡揚善乃至理想化等弊病,但“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既應“充分利用”,又需“斟酌考訂”(第14頁)。黃先生90年代初所做《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一文,在史料運用上便以充分利用並仔細考訂墓志銘為特色。⑤我作為“宋代家族與社會”研究計畫的參與者,在探討鹽泉(今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蘇氏、仁壽(今屬四川)虞氏家族時,便以《四明袁氏》一文為藍本,從著力蒐集有關墓志銘人手。但凡家族史研究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未能發現幾份有價值的墓志銘,就很難理清家族的來龍去脈。進入90年代以後,宋代家族史的研究者紛紛將墓志銘作為史料寶庫而盡力加以挖掘,並出現了以研讀墓志銘為主題的讀書會。這一研究風氣的形成,與黃先生的提倡與示範不無關係。

盤點中外政治書籍

我們的生活與政治息息相關,關注中外政治書籍,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論自由》
《君王論》
《政府論》
《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發展》
《對話中國模式》
《公共行政學》
《對話美國:談天說地看細節》
《五輪書》
《世博讀本》
《行政領導學》
《中美關係-透視大國隱形戰爭》
《中國大趨勢》
《比較政府與政治》
《無所畏懼:羅斯福重塑美國的百日新政》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
《歐洲一體化與全球政治》
《帝鑒圖說》
《建言中國改革》
《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
《政壇魔咒》

《蔣介石大敗跡》
《東北亞地區合作的制度分析》
《腐敗與反腐敗》
《新疆生態移民研究》
《科學發展觀的多維視角》
《逝去的範式:反思國家理論》
《晚年毛澤東的艱苦探索》
《我向總理說實話》
《重新認識毛澤東》
《涉外行政管理教程》
《我國政府社會治理制度改革研究》
《地緣政治學導論》
《夏老漫談》
《宋朝階級結構》
《世界著名華人街區—唐人街》
《族群政治》
《和而不同》
《在法國的外交生涯》
《交流學講章》
《中國公共政策》

《形勢與政策》
《晚清政治革命新論》
《地方政府學概論》
《西方六國權力制衡機制通論》
《紅岩檔案解密》
《清代八旗子弟》
《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
《日俄四次密約》
《人民·民族·國家》
《中國幫會史》
《帝范》
《政治人類學導論》
《真實的謊言:戰爭的藉口》
《圖說政治學》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
《毛澤東的美國觀》
《巴西現代化道路研究》
《中國社會救助報告》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
《開創—鄧小平決策改革開放史話》

《民國十大秘案》
《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
《公共管理方法:原理與案例》
《制度變遷、公共選擇與和諧發展》
《中國發展大戰略—從毛澤東到鄧小平》
《托洛茨基親述十月革命》
《草根,不主義》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中國不折騰:中國的態度、全球角色及別折騰》
《國學中的旁門左道》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日本變“天”:民主黨政權誕生近距離觀察》
《公共行政研究方法》
《輝煌的三十年》
《圖說中國共產黨章程》
《電子政府管理》
《西方行政制度概論》
《政府組織行為學》
《圖說科舉制度》
《大國鏇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