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記載了明末清初一場人類慘劇,清軍屠殺十日,80萬人死亡,而數百年後的日本在南京用熱兵器屠殺數日,死亡不到30萬。《揚州十日記》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歷史價值,當年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因為《揚州十日記》,被掩蓋的震驚慘劇被揭露,讓當時很多漢族人對滿清充滿仇恨,也導致了清朝和平退位後,革命黨對滿族在全國報復性大屠殺三日。

《揚州十日記》《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是一部記敘清兵攻陷揚州後,在城內進行大屠殺的紀實性著作。作者王秀楚,生平不詳。本書所記載的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按時間順序,從順漢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記到五月五日,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屠城全過程。書中說到:四月十四日,史可法奔回揚州,固守城池,並發布命令:有一人當之,不累百姓,但終因寡不敵眾,揚州城為清兵所破,作者詳細記載:“清兵入城”這個訊息由遠向近,百姓由恐懼而幻想而失望的心理變化過程。

概述

《揚州十日記》1644年3月,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五月,明朝陪都南京的文武大臣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圖謀復明。弘光政權在馬士英、阮大鋮等閹黨餘孽把持下,不僅不積極抗清,內部還進行著激烈的競爭。福王沉湎酒色,不思奮進。馬士英等只知排斥異己,魚肉人民。鎮守江北四鎮的總兵劉澤清、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大敵當前之際都互相爭權奪利,不以國事為重。只有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江北,堅決抗戰。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春,由多鐸率領的一支清軍開始攻打福王政權。四月,清軍包圍揚州城。駐守在這裡的史可法在清鎮皆不聽命的情況下,和總兵劉肇基一道率兵兩萬與揚州官民困守孤城,英勇抗戰。多鋒曾先後給史可法五封書信勸降,史可法都未啟封。他堅持領導軍民抵抗七晝夜,直至巷戰。二十五日,清軍攻破揚州,無一人投降。清軍在揚州城內瘋狂殺掠達十日之久,死者不計其數,繁華的揚州城被焚毀殆盡。史可法戰敗被俘,但拒不投降壯烈犧牲。攻破揚州後,清軍便順勢渡江,五月二十四日占領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權滅亡。

《揚州十日記》一卷,就是記述清軍攻破楊州大肆屠城十日的暴行的。作者王秀楚,生平事跡不詳,只知他是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史可法的幕僚,《揚州十日記》有道光年間刊刻的《荊駝逸史》《有明季稗史彙編》本;還有《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本,是根據神州國光社的《中國內亂外患歷史叢書》影印的。

內容摘要

“守城丁紛紛下竄,棄胄拋戈並有碎首折脛者。回視城櫓,已一空矣。先是督鎮以城狹,炮不得展,城垛設一板。前置城徑,後接民居,使有餘地得便安置。至是,工未畢,敵兵操弧,先登者白刃亂下,守城民兵互相擁擠,前路逼塞,皆奔所置木板,匍匐板援待及民屋。新板不固,托足即傾,人如落葉死者十八九。其及屋者足踏瓦裂皆作劍戰,相擊聲又如雨雹挾彈轟鏗然,四響不絕,屋中人惶然而出,不知所為,而堂室內外,深至寢閣皆守城兵,民緣屋下者,惶惶覓隙潛匿,主人弗能呵止,外廂比屋閉戶,人煙屏息。

寫出了清兵剛入城時,百姓四散逃命,城中一片混亂的景象,但到這時,清兵的兇惡面貌尚未開始展露,作者對他們還抱有一絲幻想。

於廳後,面城牆。從窗隙外觀,見城上兵循南面西,步嚴整,淋雨亦不少紊,疑為節制之師,心稍定。忽叩門聲急,則鄰人相約共迎王師,設案焚香示不敢抗。這寥寥數語,真實地刻畫出了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面對入侵者的驚恐而又希望苟安的心理,看一個“疑”字,用得多么準確,其實就是盼望。但願這群明火執仗的強盜能天良發現,疑之後,便“心稍定”了,又有鄰人相約出城迎接敵軍,以示順服,多么善良的人們,但看看清軍到底是怎么樣的:“予復至後窗窺城上,則隊伍稍疏,或行或止,俄見有擁婦女雜行其間,服飾皆物慾,予始大駭。

侵略者的兇惡面目已暴露出來了,苟安的願望破滅了,唯有逃難才是求生的唯一希望,於是作家一家躲到了仲兄家裡,那是多么悲慘的一夜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