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的時候》

《年青的時候》

張愛玲的小說《年青的時候》是現代文學史上一篇被忽略了的短篇佳作,其獨具的特點顯示出鮮明的不可替代性。小說通過一段年青人的情感經歷,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展示了人生固有的、普遍的、深層的"底子",以深刻的哲學內涵表現出對特定時代的超越,可謂寓哲理於凡俗,寓大悲於平靜。創造性的對比和象徵手法的運用是其藝術形式上的突出特徵。

《年青的時候》《年青的時候》
張愛玲的小說《年青的時候》是現代文學史上一篇被忽略了的短篇佳作,其獨具的特點顯示出鮮明的不可替代性。 小說通過一段年青人的情感經歷,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展示了人生固有的、普遍的、深層的"底子",以深刻的哲學內涵表現出對特定時代的超越,可謂寓哲理於凡俗,寓大悲於平靜。創造性的對比和象徵手法的運用是其藝術形式上的突出特徵。

內容簡介

本文講述一個男孩兒,從他的角度看這個世界,他的父親、母親、姐妹、兄弟,但他都看不慣他們的行為方式。

《年青的時候》《年青的時候》
他經常勾畫一個女子的側面,勾的滿書都是,這是完全他的想像,但是突然有一天這么一個女人出現在他面前了,一個德國的漂亮女子,之後她教他德文,他教她中文,但他不愛她,只是想戀愛而去想戀愛。
後面不知道怎么說了,反正他沒真正的愛上她,只是看她,以他的角度欣賞她。她結婚了,嫁給一個俄國人。但並不是很快樂的婚姻,她是因為想結婚才結婚的。她大病一場,差點死了。

作者簡介

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生於上海,原籍河北豐潤。1921年生於上海,1995年離去於美國洛杉嘰,當時
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

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

《年青的時候》張愛玲

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

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
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有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痴,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詳情

汝良道:“告訴我,他是怎么樣的一個人。”沁西亞的清淺的大眼睛里藏不住一點心 事。她帶著自衛的,戒備的神氣,答道:“他在工部局警察所里做事。我們從小就在一起的。”汝良道:“他是俄國人?”沁西亞點點頭汝良笑道:“他一定很漂亮?”沁西亞微笑道:“很漂亮。結婚那天你可以看見他。你一定要來的。”仿佛

《年青的時候》《年青的時候》

那是世上最自然的事——一個年青漂亮的俄國下級巡官,從小和她在一起的。可是汝良知道:如果她有較好的機會的話,她決不會嫁給他。汝良自己已經是夠傻的,為戀愛而戀愛。難道他所愛的女人竟做下了更為不可挽回的事么——為結婚而結婚?

他久久沒有收到請帖,以為她準是忘了給他寄來,然而畢竟是寄來了——在六月底。為什麼耽擱了這些時?是經濟上的困難還是她拿不定主意?他決定去吃她的喜酒,吃得酩酊大醉。他沒有想到沒有酒吃。俄國禮拜堂的尖頭圓頂,在似霧非霧的牛毛雨中,像玻璃缸里醋浸著的淡青的蒜頭。拜堂里人不多,可是充滿了雨天的皮鞋臭。神甫身上披著平金緞子台毯一樣的氅衣,長發齊肩,飄飄然和金黃的鬍鬚連在一起,汗不停地淌,鬚髮兜底一層層濕出來。他是個高大俊美的俄國人,但是因為貪杯的緣故,臉上發紅而浮腫。是個酒徒,而且是被女人寵壞了的。他瞌睡得睜不開眼來。

站在神甫身邊的是唱詩班領袖,長相與打扮都跟神甫相仿佛,只是身材矮小,喉嚨卻大,激烈地連唱帶叫,腦門子上掙得長汗直流,熱得把頭髮也脫光了。聖壇後面悄悄走出一個香伙來,手持托盤,是麻而黑的中國人,僧侶的黑袍下露出白布褲子,赤腳趿著鞋。也留著一頭烏油油的長髮,人字式披在兩頰上,像個鬼,不是《聊齋》上的鬼,是義冢里的,白螞蟻鑽出鑽進的鬼。

他先送了交杯酒出來,又送出兩隻皇冕。親友中預先選定了兩個長大的男子高高擎住了皇冕,與新郎新娘的頭維持著寸許的距離。在那陰暗,有氣味的禮拜堂里,神甫繼續誦經,唱詩班繼續唱歌。新郎似乎局促不安。他是個浮躁的黃頭髮小伙子,雖然有個古典型的直鼻子,看上去沒有多大出息。他草草地只穿了一套家常半舊白色西裝。新娘卻穿著隆重的白緞子禮服,汝良身旁的兩個老太太,一個說新娘的禮服是租來的,一個堅持說是借來的,交頭接耳辯了半日。
潘汝良讀書,有個壞脾氣,手裡握著鉛筆,不肯閒著,老是在書頭上畫小人,他對於圖畫沒有研究過,也不甚感興趣,可是鉛筆一著紙,一彎一彎的,不由自主就勾出一個人臉的側影,永遠是那一個臉,而且永遠是向左。從小畫慣了,熟極而流。閉著眼能畫,左手也能畫,唯一的區別便是:右手畫得圓溜些,左手畫得比較生澀,凸凹的角度較大,顯得瘦,是同一個人生了場大病之後的側影。

沒有頭髮,沒有眉毛眼睛,從額角到下巴,極簡單的一條線,但是看得出不是中國人——鼻子太出來了一點,汝良是個愛國的好孩子,可是他對於中國人沒有多少好感。他所認識的外國人是電影明星香菸廣告肥皂廣告俊俏大方的模特兒,他所認識的中國人是他的父母兄弟姊妹。他父親不是個壞人,而且整天在外面做生意,很少見到,其實也還不至於討厭。可是他父親晚餐後每每獨自坐在客堂間喝酒,吃油炸花生,把臉喝得紅紅的,油光賊

《年青的時候》《年青的時候》
亮,就像任何小店的老闆。

他父親開著醬園,也是個店老闆,然而……既做了他的父親,就應當是個例外。 汝良並不反對喝酒。一個人,受了極大的打擊,不拘是愛情上的還是事業上的,踉踉蹌蹌扶牆摸壁走進酒吧間,爬上高凳子,沙嗄地叫一聲:“威士忌,不擱蘇打!”然後用手托住頭髮起怔來,頭髮頹然垂下一綹子,掃在眼睛裡,然而眼睛一瞬也不瞬,直瞪瞪,空洞洞——那是理所當然的,可同情的。雖然喝得太多也不好,究竟不失為一種高尚的下流。

像他父親,卻是猥瑣地從錫壺裡倒點暖酒在打掉了柄的茶杯中,一面喝,一面與坐在旁邊算帳的母親聊天,他說他的,她說她的,各不相犯。看見孩子們露出饞相了,有時還分兩顆花生給他們吃。 至於母親,母親自然是一個沒受過教育,在舊禮教壓迫下犧牲了一生幸福的可憐人,充滿了愛子之心,可是不能夠了解他,只懂得為他弄點吃的,逼著他吃下去,然後泫然送他出門,風吹著她的飄蕭的白頭髮。可惡的就是:汝良的母親頭髮還沒白,偶然有一根兩根白的,她也喜歡拔去。有了不遂心的事,並不見她哭,只見她尋孩子的不是,把他們慪哭了。閒下來她聽紹興戲,叉麻將。 汝良上面的兩個姊姊也和他一般地在大學裡讀書,塗脂抹粉,長的不怎么美而不肯安分。汝良不要他姊姊那樣的女人。

潘汝良讀書,有個壞脾氣,手裡握著鉛筆,不肯閒著,老是在書頭上畫小人,他對於圖 畫沒有研究過,也不甚感興趣,可是鉛筆一著紙,一彎一彎的,不由自主就勾出一個人臉的 側影,永遠是那一個臉,而且永遠是向左。從小畫慣了,熟極而流。閉著眼能畫,左手也能 畫,唯一的區別便是:右手畫得圓溜些,左手畫得比較生澀,凸凹的角度較大,顯得瘦,是 同一個人生了場大病之後的側影。 沒有頭髮,沒有眉毛眼睛,從額角到下巴,極簡單的一條線,但是看得出不是中國人鼻子太出來了一點,汝良是個愛國的好孩子,可是他對於中國人沒有多少好感

評論

《年青的時候》實在是張氏的中短篇過於精彩,以至於這樣的一篇被忽略。讀完時,不自禁的想到現在很流行的

《年青的時候》《年青的時候》
一句“年青的時候以為什麼都有答案……”

一個年青人在對家庭、對社會的懵懂惆悵中成長,沉默孤獨;一個側像的輪廓在心上二十年,二十年,然後有一天的偶遇讓這個輪廓由模糊變得清晰;蠢蠢欲動的夢想和青春,在孤獨和寂寞中綻放如花……

那個特殊的年代沒有被大肆渲染,但是年青人的一切遭遇卻又把那個時代的縮影無限放大。現實、理想,不斷地碰撞,側影漸漸又模糊……一場歡喜一場夢,原是單純的為了愛的愛,為了生活的生活,無奈還是無奈……這樣的年青,卻又這樣的淒涼,任哪個讀者都要一聲唏噓,年青的時候,又怎樣?

其實年青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沒有答案,只不過因為年青所以不以為意,以為任何事窮其一生總有答案,其實未必的……


後感

靜靜地讀了一段文字。兩本已經好久沒讀了潘汝良終是沒有向沁西亞說出那句話,以德文的形式。“汝良從此不在書上畫小人了。他的書現在總是很乾淨”,結尾如此道。年青時候,總是會有這般選擇的。也怨不得她“汝良一陣心酸,眼睛潮了”,汝良又何故去。 去參加那場婚禮。去了,又是以什麼樣的身份。“汝良遠遠的站著,

《年青的時候》《年青的時候》
怔了一會。他不能夠吻她,握手也不行—他怕他會掉下淚來。他就這樣溜走了”。
覺得張愛玲將年青的時候,刻畫地簡約而且精緻。每個人,是都須得經過年青的時候的。而年輕的時候,又是有著很多的心事,就像浮雲,輕輕地飄著,過去了,就散了,也沒有留下什麼,僅僅是在天空中曾經漂浮了那么一段時間。只是,在年輕的時候,它就不是這么輕地。他會很深重地想,用心而且用力,一直到自己吃不消,一直到時光將記憶沖刷得蒼白,這才肯罷休。而在這不覺中,人也就不再年輕了。她說“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她後來又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就信了。
那好似是個遠古。那是我的日子。那時候的我在心裡,把每次那樣的出行叫做外出採風。挽一個簡約的,或許就只是個購物袋,裡面裝滿了食物,還有一些小玩意。去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穿越山水水,去見一個熟悉的人。在路上,把車窗打開,觀著遠山,有時抬頭望著樹端的葉子,看天,想著一些事。想一些話。那些有靈氣的話,總會在那樣的時刻,一句一句的浮現。都不是我說的,都是書上說的。書上說有情人千里能共嬋娟。書上說我總是告訴自己,就算有一天我們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樣。書上還說全世界都背叛了你我都在你的身邊,有地獄我們一起去猖獗。
然後再說給重逢的人聽。他總是說傻丫頭,別胡說了。那時候,我的眼睛總是很亮地看著他。再後來,我就知道了。我和汝良一樣,再不喜歡了。汝良不畫小人了。我不去遠方了……

相關詞條


張愛玲作品不完全名錄

排序

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

以下是部分作品名稱:

B《霸王別姬》《半生緣》(原名《十八春》) . 《被窩》《必也正名乎》《不幸的她》
C《重訪邊城》《從吶喊到流言》《創世紀》《存稿》《惆悵舊歡如夢》《沉香》《草爐餅》《赤地之戀》《遲暮》
D《到底是上海人》《多少恨》《對照記》《打人》《第愛節》《讀書報告四則》《道路以目》《都市的人生》《第一爐香》《第二爐香》《等》
F《封鎖》《浮世的悲哀》《浮花浪蕊》
G《公寓生活記趣》《姑姑語錄》《更衣記》《桂花蒸阿小悲秋》
H《華麗緣》《海上花開》《海上花落》《紅樓夢魘》(文學評論) . 《花凋》《魂歸離恨天》《鴻鶯禧》《黃金盟誓之書》《紅玫瑰與白玫瑰》
J《借銀燈》《吉利》《燼餘錄》《金鎖記》
L《流言》《琉璃瓦》《留情》《論寫作》《連環套》
M《心經》《牧羊者素描》《茉莉香片》
N 《年青的時候》
Q《情場如戰場》《秋雨》《傾城之戀》
S《十八春》(即《半生緣》) . 《雙聲》《散戲》《私語》《色.戒》《詩與胡說》《說胡蘿蔔》
T《天才夢》《童言無忌》《談女人》《談看書》《談看書後記》《談跳舞》《談音樂》
W《五四遺事》《忘不了的畫》《惘然記》《我看蘇青》
X《小團圓》《寫什麼》《小兒女》《小艾》《心愿》《相見歡》
Y《餘韻》《夜營的喇叭》《憶胡適之》《怨女》《有女同車》《炎櫻語錄》《秧歌》《銀宮就學記》《雨傘下》《殷寶灩送花樓會》
Z《丈人的心》《中國人的宗教》《中國的日夜》《張看》《自己的文章》《造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