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紅茶》

《尋味·紅茶》

《尋味·紅茶》是由葉怡蘭編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09-01出版第1版。這本紅茶書,許多篇章,卻是在台北幾個作者喜歡的咖啡館角落裡,一點一滴完成的。戒癮咖啡多年後,重回咖啡世界,恰恰逢上產地莊園咖啡越來越風行的此刻,作者用品飲紅茶一樣的心情,品味咖啡。

基本信息

《尋味·紅茶》尋味·紅茶
這是一本典型的生活態度的書,具有鮮明的主題,時尚、精緻,充滿誘惑力。對品飲紅茶擁有狂熱喜愛並深入研究的葉怡蘭,走遍世界知名城市的茶館和紅茶專賣店,蒐集了與紅茶相關的無數茶具茶樣,拍攝了大量精美圖片,用優美的筆觸,集十數年飲茶所得,費時4年專心鑽研書寫。在《尋味·紅茶》一書中,以一貫優雅纖細的筆觸,以及走遍世界各地精心拍攝的圖片,引領讀者走入博大精深的迷人紅茶世界。在書中,我們除了可以獲得紅茶的專業知識,也能在閱讀中,嗅得屬於“怡蘭式”紅茶獨有的悠然芬芳,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新鮮的紅茶之旅吧!

基本資料

《尋味·紅茶》《尋味·紅茶》
作者:葉怡蘭
ISBN:978720808065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09-01 第1版
2008-09-01 第1次印刷
開 本:16開
頁 數:151頁
市場價:38.00元

簡介

紅茶紅茶
《尋味·紅茶》不只是怡蘭的“紅學”秘笈,更是生活美學的讀本。 作者怡蘭兼具靈敏的眼舌和勤快的手腳,僕僕穿梭於地,辨識檢閱茶韻,體驗各城市的茶風茶事,拓展了紅茶的視野疆界。追索台灣本土紅茶 ...
說到紅茶,你的印象還只是停留在“泡沫紅茶”或“茶包”嗎?其實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潛入了風情萬千的紅茶世界裡。你是否知道紅茶是在中國誕生的呢?紅茶和綠茶的差別在哪裡?如何分辨紅茶的等級?如何衝出一杯迷人的紅茶?用茶包也能沖泡出好喝的紅茶嗎?什麼是單一產區茶?什麼又是混合調配茶? 
知名的美食生活玩家葉怡蘭即是紅茶愛好者,她走遍世界知名城市的紅茶專賣店,蒐集了紅茶相關的無數茶具,更研讀眾多典籍,而在書中提出語出驚人的“紅茶論”:紅茶改變了世界,點燃了紅茶戰爭。
書中,葉怡蘭以一貫優雅細膩的文字,從各種角度切入紅茶世界:由世界歷史尋訪紅茶身世;紅茶入門者不可錯過的紅茶沖泡;紅茶進階者一定要知道的紅茶世界;不只舶來品,台灣也產有好紅茶;葉怡蘭的私藏紅茶具;以及雋永飄香的紅茶之旅。除了獲得紅茶的專業知識,你也能在閱讀本書中,嗅得屬於紅茶獨有的悠然芬芳。
全書包括了6個部分,紅茶身世告訴你何謂紅茶、紅茶歷史以及紅茶分級;紅茶門道教你如何衝出一杯好紅茶如何選購與保存紅茶;紅茶世界帶你走進印度錫蘭(現為斯里蘭卡)中國等眾多國家的茶世界;紅茶·台灣講述台灣紅茶的誕生、台灣茶藝的復興;紅茶具向你展示“我的紅茶具”和“紅茶杯子”;紅茶旅行,讓我們跟隨作者一同行走於東京、倫敦、巴黎、印度的紅茶世界吧!

關於紅茶

功夫紅茶功夫紅茶
紅茶屬於發酵茶類,是以茶樹的一芽二三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乾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我國紅茶種類較多,產地較廣,有我國特有的功夫紅茶小種紅茶,也有與印度、斯里蘭卡相類似的紅碎茶。
紅茶創製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我國紅茶品種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為我國第二大茶類,出口量占我國茶葉總產量的50%左右,客戶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埃及、蘇丹、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國及愛爾蘭、加拿大、智利、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
紅茶的作用: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慾,可利尿、消除水腫,並強壯心臟功能。
預防疾病方面:紅茶的抗菌力強,用紅茶漱口可防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感冒,並預防蛀牙與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與高血壓。
美國心臟學會曾經得出紅茶是“富含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的黃酮類化合物的飲料之一,能夠使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降低”的結論。

關於茶道

茶藝茶藝
茶道(tea ceremony;sado烹茶飲茶的藝術 ) 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清茶(烏龍茶)和白茶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茶道表演茶道表演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