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藝

台灣茶藝

根據文獻記載,茶在台灣的出現,最早應可追溯至西元17世紀以前,原住民便已有采野生山茶制茶飲用的習慣。

台灣茶藝

根據文獻記載,茶在台灣的出現,最早應可追溯至西元17世紀以前,原住民便已有採野生山茶制茶飲用的習慣。但真正整體茶業的興盛,則主要還是18、19世紀間,由來自中國的移民如柯朝、林鳳池、張迺妙與張迺乾兄弟等從福建一帶逐步引進茶苗與技術,於台灣北部瑞芳、木柵與中部鹿谷凍頂山一帶闢園植茶、制茶;之後,19世紀中葉,來自英國的茶商約翰杜德的寶順洋行首度將台灣烏龍茶引介至海外並獲得巨大成功與口碑後,正式展開了台灣百餘年以外銷為主的制茶史
台灣茶從烏龍茶、白毫烏龍茶(東方美人茶)、包種茶、包種花茶不斷變化,以迎合海外市場的需求。日治時期,在日本當局與茶商三井公司的刻意培植下,更從印度阿薩姆引進茶樹與制茶技術,大規模發展紅茶產業;至1930年代,紅茶正式超越烏龍茶,成為台灣茶業主要重心之一。二次世界大戰後,紅茶市場衰退,業者再先後引進中國炒菁綠茶以及日本蒸菁綠茶技術,開始生產綠茶與煎茶以供外銷。
直到1970~80年間,外銷萎縮,台灣茶嘗試轉型為內銷,並舉辦茶比賽與各種推廣活動,帶動全民飲茶風氣,也使球型烏龍茶以及近年來的高山茶蔚成台灣茶主流。
時逢台灣整體經濟與生活水準起飛時刻,人們對於生活與飲食享樂因而隨之有了新的探究與追求興趣,於是各地「茶藝館」紛紛成立,成為人們遊憩生活里很重要的品茗空間。
追溯台灣茶藝之所由來,其實最早應發源自中國廣東潮洲的「功夫茶」小壺泡。但傳至台灣後,自70年代末葉起,經由無數本地茶人、茶會、茶館的專注鑽研傳習延展,點滴融入了中國文人美學、佛教禪宗觀照、以至日本茶道思考與台灣現代生活氛圍;到現在,已然轉化演繹成與本來源頭全然互異的一套包容極廣的飲茶與生活學問。

其它

文化藝術,生活娛樂,人物百科,社會人文,中外歷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