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是壯族史學之父黃現璠教授生前撰寫的一篇名作,於1981年9月發表在《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一輯。作者於文中對壯族別稱烏滸人的詞義及其族稱演變進行了論述。

基本信息

題名:《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作者:黃現璠
刊名:《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一輯、《嶺外壯族匯考》《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日期:1981年、1989年、2004年
分類:民族學

簡介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是壯族史學之父黃現璠教授生前撰寫的一篇名作,也是專論壯族族稱演變歷史的第一篇佳作。最先於1981年9月發表在《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一輯。其後分別在1989年12月收錄於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嶺外壯族匯考》和在2004年7月收錄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作者於文中對壯族族稱的演變及其別稱烏滸人的詞義等方面進行了詳述。論文引經據典,考證詳密,屬黃現璠教授晚年的名作。

作者略歷

黃現璠
歷史學家譚其驤(左)黃現璠(中)陳述(右)歷史學家譚其驤(左)黃現璠(中)陳述(右)
本名甘錦英,廣西扶綏人,清光緒二十五年生。
少孤貧,性穎異向學,伺塾中授業,潛聽之,所肄書,皆可熟誦,塾師奇之,特延入館。然家貧如洗,所讀之書皆借於人,故刻厲益甚,晨起雞鳴,夜讀月下,勤勉如此也。
年二十七,會北師大舉士,現璠苦習三晝夜,應試獲錄。是歲,負笈上京,入北師大預科。所閱頗廣,喜史籍,好《日知錄》,心折亭林。越二年,復入史學系,師從陳垣、鄧之誠、蕭一山諸賢。以資罄,遂謀職助學,兼授國文、歷史。不數年,舉送研究所,治考據、音韻諸學。
又窮搜西洋諸典,得魯濱遜之說,欲以彼之精華,匡我之所不逮。是時,倭釁關外,以窺中原。現璠深疾之。嘗謂:「族之存亡在於史,教本其根也。」繼而撰文過之,欲省國人。初,文呈錢玄同,評曰:「觀念進化,議論激昂。持之有理,點評中肯。」遂薦校刊之。而現璠平生治學之旨「無權威、無頂峰、無禁區」,蓋自是始。
民國二十四年冬,欲赴美遊學,資乏未行。或聞日本西學盛,遂東渡,入東京帝國大學,習史學。翌年春,得桑梓資給,攻碩士。時郭沫若同旅日,現璠屢造府拜謁,頗受教。
二十六年,七七事起,現璠還國,充教職。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桂林師院教授。又兼《國防週報》編撰,抽筆承明,以振國人。
三十九年,滇蜀繼陷,現璠素與國府有隙,遂投新政,以民國舊士,贈人大代表、民族委員,皆清職。
公元一九五八年,中共禁士人清議,大索天下,現璠之名,赫然在首,流荒服。一九七九年,鄧小平主政,復啟用,贈政協委員,雖年屆耄耋,猶力行為人洗冤。一九八二年,卒。
初,現璠考論多奇詭,謂「三代無奴」、「農師非后稷」,言既出,舉世為詫。然極重躬行,執言仗義,每聞世間不平事,奮袂攘襟,拍案而起。平生著述豐碩,不復贅列。

撰寫背景

近有人認為我國國家,殷代建立,而漢族則在秦代才形成。甚至拾蘇聯歷史學者牙慧,說鴉片戰爭後,漢族才成為民族,這不合民族形成的歷史事實。 我國國家既在殷代成立,同時漢族和—·些少數民族,在殷代出現,所以我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然也目殷代開始。馬克思有一句名言,通俗地說,人生下地,不能目帶鏡子,認識自己,必以他人為鑑,才能認識自己,即張三不能認識自己,必以李四為對照,才能認識自己。這就是有比較,才能鑑別,才能認識。因此漢族之稱為漢族,是與其他民族相對而言的。同時,我國自古以來之所以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以除漢族外還有許多民族同時存在為前提的。我認為漢族在殷代就成為民族,因為民族與國家同時出現。而一些少數民族,也和漢族同時形成。依我看來,少數民族中的壯族,當時稱為巴族或巴方,就是一個民族.是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一個成員。四川大學歷史系主任徐中舒說:“巴人就是僚族.”而僚乃壯族先民,則巴人是壯族先民可知。
於文中摘錄的上述一段話,可大致了解黃現璠研究壯族族稱演變歷史,撰寫《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一文的創作背景。

內容摘介

......壯族與漢族同時各自成為一個民族,開始於我國古代歷史的殷代,主要證據有三:
第一,最主要的,為《殷契粹篇》1230正:“壬申卜,爭貞,令婦好從沚戢伐巴方,受有又。”此其一。
又《甲骨文字乙編》2950,“貞,婦好其從沚戱伐巴方,王勿自東受壟阱於婦好立。”此其二。
首先徐中舒先生說:“笮之川的僰人,即古代的巴濮……史記正義,僰,蒲北反,蒲北反的僰人,;就是巴濮的合音。”古書常以巴濮連稱,可知巴人即濮人,焚人即壯族先民已為人們所公認。此其三。
巴人富有革命鬥爭性,經常反抗殷人壓迫統治。殷王武了率其后妃婦好在址的地方與讓將盾戈去伐巴方。他們在“東受和重地方埋伏”(阱)打敗巴人,所謂阱於婦好立”,說文解字云:“立,住也”。即巴人全被滅於婦好埋伏之處,巴人能和殷人作戰,證明巴人在殷代組織力量已很強大能已成為一個民族。
第二,《書經·牧野篇》說:“周武王伐紂,會師牧野”。帥領了西南的“庸、蜀、羌、髳、微、盧、澎,濮”等八個少數民族。各族都出動了許多人馬,史稱八百諸侯會於孟津。其中有濮族,就是“巴方”。《牧誓》不載巴方。怎能率師從征和反抗周朝。按殷代小國多以“方”稱或“邑”稱.而殷為大邑即大邑商或天邑商,天也有大義。
孟子說:“湯十一征,自葛始。”詩經《商頌》說,湯王“韋顧既伐,昆無夏桀”。即韋顧、昆吾和夏朝桀王,都為湯征服或滅亡。湯王子孫,最稱英武者為武丁。他和帝乙、帝辛征伐的方國,見於甲骨文的,有鬼方、羌方、土方。黎方·、御方,5方、馬方、夷方、林方、人方,以及史冊所載,不以方名的,有鄴、5、雇、銜、兒、攸;曹,周等共二:百處以上⑥。甲骨文“大方(幫)伐”,“鄙廿邑.”彭龍一一西邑小邑。一為廿,一為四十,共六十國,它們必在二百處之內。
殷為大邑,其他為小邑,但大家都在農村公社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地方之大小,兵力之強弱,雖有差別,也不易征服。《易經》辭既濟卦之九三說:“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戰勝之後,關係也很疏遠,清崔述《考信.錄》說:“湯與當時諸侯,地醜德齊,各據一方,只有;大國小國之分,並無君臣上’下之別,殷不能滅之,縱滅,也極少數。”
《呂氏春秋》用民篇說:“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餘國”。由萬國或萬方減為三千國或三千方,可能由於互相兼併,不完全由於湯所滅。湯時三千方或三千國,今已不可考,但其人口之少,面積之小,是可以理解的。
古語“以方以社”。把方同社對舉,可知方之人口、面積與社差不多。按周代以二百五十家為社,一家以五口計,大約二千多人為一社,一方。詩經《皇矣》章“萬邦之方,·下民之王。”註:“方猶鄉也”。以一方猶如一鄉,足知其人口、面積之少之小,等於農村公社之人口和面積。以御方而,淪,甲骨文的·口寅k賓貞令多馬羌御方”。(續5、259)王國維考繹此器銘文,以為駿御字二“5方者,蓋古中國人呼西北外族之名。方者,國也,其入善御,故稱御方。”①故殷王雖名為天下共主,國稱大邑,但與諸侯的小邑,都是由農村公社建立的國家,都沿用原始社會的部落制度,各自為政,殷王與諸侯關係,極為疏遠。
在到處為方,小國寡民農村公社組織基礎上建立的國家,奴隸雖有一點,但充其量只能是封建領主家長奴隸制的國家,絕不是奴隸社會的國家。這一點應該明白指出,與主張殷周是奴隸社會的同志們討論。......

作者見解

烏滸人,是廣西壯族先民之別稱。《南方異物志》說:滸,地名,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即地從族或人而得名。宋《輿地紀勝》卷一O三說:桂北“陽朔縣,有夷人,名烏滸,在深山洞內,能織斑布。”有些文獻又載:桂南橫縣有烏滸灘。可見,烏滸之名,不止見於一處。又烏滸以異地而別稱,或由譯音不同而異名,故《新唐書》卷二二二下,以烏滸為烏武。烏滸、烏武,乃是同一族稱無疑。
壯族別稱,為什麼叫烏滸或烏武?原來在四川壯族前身為巴族,由於被楚子所滅,一部分人民,不甘居於被統治受剝削地位,—公元前三世紀,遷居於湖南的雄、橫,西.撫;展五溪,安家落戶。後漢馬援所征的所謂五溪蠻,指此,解放後成立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賈耽《四夷》說:“故老相傳,楚子滅巴,五子流八五溪,各為一溪之長。”唐杜甫詩·也有“水散巴渝下五溪”句,即為此而詠。
湖南,古屬楚地,楚語稱虎為“於菟”,按虎緩讀為“於菟”,促讀為“土”。烏滸人,是由楚國方言稱虎為“於菟”轉音而來,土家與今·廣西壯族言語風俗,有些相同是有由來的.新編《辭海》下冊頁3544於菟詞條說:“於菟,虎的別稱,《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虎為於菟”。於音為烏,“於菟”、‘讀如烏滸,或烏武。,這是由楚國方言稱虎為“於菟”的緣故。
又按烏滸二字,促讀為“甌”;因“甌”字,宋王度的集韻為“於口切”或“於侯切”。“於口”或“於侯”與烏滸是一音之轉,相近相通。可知廣西壯族人民,古代稱甌或西甌,是與烏滸有一定關係,那么壯族別稱烏滸人,就可想而知。
今廣西壯語,有些方言仍稱虎為“谷”,也和“於菟”音近.再進一步論之,壯人多倒裝語。如食豬肉說,"哽奴某";食雞肉,說“哽奴計”等.巴族遷入楚地,語存倒裝,人多賢才。如楚之賢相令尹子文,原名“斗谷於菟。”他本土家出身,為什麼稱“斗谷刁:菟”,乃由於子文之母生他,因為家貧或受迷信流毒,棄之於野不養,老虎以乳之得生,(後為楚賢相)故名“斗谷於菟。”按“谷”就是虎,“斗谷”就是·“只虎”,於菟在此似不能作虎”解,應含有乳之義。據此,“斗穀子菟”即“只虎乳的”,“斗谷於菟”倒裝過來是“於菟斗谷”,簡稱;“乳谷”,義為“吃虎乳的。”烏滸之名乃由楚語而來,即壯語倒裝,也於楚語見之。有些人,不明壯語倒裝,原有保存古音之義,更不明壯族人民歷史悠久,誤以為壯族文化落後。豈不知語言倒裝,正是我國各族人民古語共同特點,不獨壯語為然。

特點

此文是論壯族族稱演變歷史的第一篇專文,主要論及三個方面,正如文中總結如下:
第一,廣西壯族別稱的烏滸人是由古代壯族別稱的巴族遷入五溪為土家,由楚國方言“於菟”而得名。
第二,壯族前身的巴族。在殷代已成為一個民族,與漢族同時形成,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優良的英勇革命傳統。
第三,壯語倒裝,是受殷人語言倒裝影響之故,說明其由來已久。:壯人有一句古語“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壯語今日尚保存許多古音,如大河稱沱,牛稱摯,婦女稱媚(讀重唇音)都由此而來。
上說三點,一向很少人研究,雖有研究,也沒有說服力。我嘗試論之,是否成立,希望同行同好,進而教之,幸甚,幸甚!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中國通史綱要》
《廣西僮族簡史》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唐代社會概略》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光明日報》
《壯族通史》
《掃蕩報》
《儂智高》
《進展月刊》
《食貨半月刊》
《中國通史講稿》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西大情緣》
《國防周報》
《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
《文化建設月刊》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
《學術論壇》
《元代佃戶之生活》

《廣西社會科學》
《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
《廣西民族研究》
《風雨同舟十三年》
《中國文化史》
《漢族對外抗戰史》
《漢武為爭漢族之生存而戰》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春秋戰國人之發現與人之平等》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
《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
《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
《周代無井田制》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
《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

《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
《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
《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
《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
《中國生活學——食衣住行通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
《韋拔群評傳》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
《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
《新教育》
《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師大月刊》
《西大學報》
《高中外國史》
《中國史講義》
《關於廣西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
《秦代通史》
《南宋末年河北山東義軍》

《嶺外壯族匯考》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
《僮瑤族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元代被壓迫階級之漢南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
《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通史》
《中國殷代社會史》
《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
《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
《西南民族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史》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
《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中國歷史文選》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
《春秋五伯無一為尊周》
《隋唐五代史》
《民國史斷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