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為20世紀出版的第一部關於青年學生運動史的專著,系名史家黃現璠的代表作。台灣當代著名學者李敖主掌台灣“台北文星書店”期間,兩次重新出版《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一書,皆將其列為“現代世界學術精典100部”系列叢書之一。中國當代學者將《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收入“民國叢書精典”第五集之一種。

基本信息

簡介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由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初版;1956年和1965年台灣文星書店第一版、再版;上海書店1996年影印民國版;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11月重印版。該書分對外、對內兩編。對外7篇,專記對金、元外交、獻策、節操;對內8篇為撫盜、清議、驅逐京尹趙師彝諸人、招撫群盜、楮幣及公田、圍剿方臘起義等。該書主要對宋代太學生對外對內的一系列救國活動接踵而起的原因(強敵之壓迫、朝臣之懦弱、小人之恣虐)以及救國運動的過程、方式方法逐一展開了旁證博引言之有據的客觀考證和敘述,以達“求實求真”。由於這種考證沒有先入為主的穿鑿附會,極力避免了失實失真,使得他進而從所表述的歷史真實事象中揭示出的宋代太學生團結一致不屈不撓的鬥爭勇氣、精神和救國運動的歷史價值及典範意義。

目錄

一、緒論

二 對外篇

一、八次上書之太學生陳東

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初版封面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初版封面

二、太學生伏闕乞留主戰之李綱种師道
三、汴京陷沒後太學生向金人之辯論
四、規復國家之中興
五、太學生伏闕請黜主和誤國之湯思退喬行簡胡矩
六、蒙古南下與太學生之獻策
七、南宋覆亡後太學生之節操

三 對內篇

一太學生對於人主之諫諍
二太學生之清議
三太學生對於韓侂寧之攻擊
四太學生之驅逐京尹趙師彝諸人
五太學生對於言官之愛憎異同
六太學生之招撫群盜
七太學生之議楮幣及公田
八參預方臘革命及謀立濟王之太學生

四 結論

成書背景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最早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於1936年10月,它是在黃現璠於1935年9月發表在《師大月刊》第21期上的長篇論文《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的基礎上增補內容的成果。從成書時間和過程上可以一窺作者構思運筆成書的時代背景和“黃現璠史學”之概貌。

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初版內容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初版內容

20世紀30年代,中國正處於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外有日寇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占據東北後對中國全域的虎視眈眈,造成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得中國國內的階級關係發生重大變動,中國人民由此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內有國民黨政府自1931年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的國策後國內國際政治形勢日趨緊張,內戰愈趨激烈,形成“外侮紛來,內亂頻乘”的岌芨局面又呈失控之勢。因而憂患意識強烈的學人感於時艱,以筆為槍,把史為證,匡正時惑,喚醒民志,多述歷代志士事跡以砥礪氣節,黃現璠的“致用新史學”便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產物。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翌年11月,黃現璠即在《進展月刊》上發表論文《東北之歷史考察》,結合東北三省淪亡的時代背景,從史料上考察,論證了東北原為我國開發的領土,批駁了一些日本御用史家對滿州歷史的任意歪曲,以使民眾了解東北歷史的來龍去脈,堅定收復東北三省的信心和決心。1933年7月,黃現璠又在《師大月刊》第五期上發表論文《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文中結合30年代列強橫行,日寇稱霸,中國任人宰割,國勢衰敗的時代背景,他明確指出:“例如中國今日,受列強侵略,日本欺負,歷史作家,應如何記載過去,使人明白現在,發奮圖強,以達救國救民之願望,始能合現代中國歷史的主要目的和效用。”1934年1月,當黃現璠的日文譯著《元代農民之生活——附奴隸考》一書出版時,他在譯者序中寫道:“本書……能使讀者瞭然當時農民奴隸,受壓迫之痛苦,及生活之惡劣,而覺居於次殖民地位之中國今日,尤其是東北三省同胞,在暴日(日寇)勢力統治之下,飲辱受苦,橫被壓迫,更不堪聞問矣。孔子云:‘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願吾同胞,明異族之殘凶,悲亡國之將至,臥薪嘗膽,共挽危亡。”1935年,日寇企圖侵占中國全土的稱霸野心日趨昭顯。黃現璠有感於北平大學生大多對國事的無動於衷,寫下了《宋代太學生之政治運動》一文。翌年,又在此文修改、補充的基礎上完成《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一書。

內容摘錄

“黃生現璠,昔從予讀史,熟知前言往事,頗有意於著述,搜羅群籍,成宋代太學生一編,予以為可以發聾振聵……”
——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四日鄧之誠

緒論

“我國大學生之救國運動,始於漢,盛於宋,而復興於現代,史蹟昭然。西漢博士弟子王鹹,以鮑宜下獄,率諸生千餘人,伏闕上書,論者至推為我國學生運動之始祖。”

八次上書之太學生陳東

“宋代太學生之救國運動前乎陳東者,有李彪、陳朝老、鄧肅等;後乎陳東者,尤不可勝數。惟求如陳東之敢言毅行,力低權奸,精忠報國者,寥若晨星。所以陳東堪稱為太學生救國運動之領袖,一生行狀,至足稱道。”

史觀

黃現璠認為:我國大學生之救國運動,始於漢,盛於宋,而復興於現代,史蹟昭然,作者認為西漢博士弟子(即博士生)王鹹為營救入獄的司隸校尉鮑宣,率千餘太學生伏闕,應“推為我國學生運動之始祖”。

論及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的起因,黃現璠列舉四端:強敵之壓迫;朝臣之懦弱;小人之恣虐;輿論之援助。

黃現璠認為:“宋代太學,不獨為學術最高學府,且為社會輿論之喉舌。”

黃現璠說,宋代太學生運動“不獨學校教師為諸生援助,即社會人士亦多與之表同情”,原因就在於太學成為公論所在之地,太學生成為正氣所持之人。正基於此,黃現璠對宋代太學生運動,評價極高,認為“宋自南渡以後,傾而未覆,太學生與有力焉”;甚至以為,靖康間陳東“伏闕上書”,其“人數之眾多,以及行動之激烈,五四運動,不過爾爾”。

對太學生救國運動的非議之論,宋代就時有所見;及至黃現璠著書前後,對大學生救亡運動的攻訐之辭更無所不有。黃現璠挺身為之辯護:“宋代太學生為國計民生,進賢退不肖”,“實無可非議之處”。

黃現璠發現,“宋初太學諸生,號稱繁多,顧亦未聞預聞政治”,而“其激於救國救民熱情,而為政治活動者,自徽宗大觀年間始”。這也說明,太學生並非天生就是熱衷政治的社群,而是國家危難,政治黑暗,刺激他們的關注與行動。著者認為,徽宗朝以降,“金人、蒙古,相繼南侵,權臣奸黨,迭秉朝政,太學諸生痛外侮日至,國事日非,乃相率伏闕上書,外抗強敵,內除奸賊,終南宋之世,作此舉者,幾於無年無之”。

書評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一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研究的循環漸進及其歷史意義:

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1965年台灣版封面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1965年台灣版封面

一、黃現璠之所以記述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並非主題先行和藉以類比的產物,完全是讀史有感而為的結果。正如鄧之誠於書“序”謂:“黃生現璠,昔從予讀史,熟知前言往事,頗有意於著述,搜羅群籍,成宋代太學生一編……”。可見黃現璠著述之前對宋代太學生史事已經稔熟,因而它絕非以致用為首要目的而臨時抱佛腳的應景應時之作。深為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史事的感動而成為治史的契機,對於有血有肉的史學家而言十分正常自然又合情合理。原因在於理性感性敏銳的專業史家潛心讀史時往往會引發研究者主體與研究對象客體之間的共感共鳴。黃現璠治宋代太學生的契機既與他對唐代賤民和元代農民慘遭壓迫的處境深感同情而予以記述的契機同符合契,又與他的師友陳寅恪教授主張的“了解之同情”史觀不謀而合。史學家讀史時產生的這種感動或同情在具體著述中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負面效應。正面作用是促使治史者為發自內心的真誠感動或同情而會全力以赴地去廣集資料,進行深入研究;負面效應則是易於造成治史者的先入之見,使其研究偏離價值中立的原則立場。但受過虛己、求真、貴疑等考據學紮實訓練的專業史學家通常對“負面效應”具有超乎尋常的免疫力,以致在避免“負面效應”發生作用有損“求真”方面的理性自律能力,往往會大大超過政治、社會、經濟、文學、藝術領域的非歷史專業學者以及為致用而致用的“影射史學”和“主義史學”者,這已為20世紀漢牛充棟的史學研究成果所證明。通過對漢、唐、宋時代的大量史料閱讀和研究,黃現璠發現:“我國大學生之救國運動,始於漢,盛於宋,而復興於現代……”,尤以宋代太學生開展的一系列對外對內救國運動事跡具有歷史意義,於是,決定進行研究予以記述彰顯,這是他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的初衷和動機。至此,他完成了“致用新史學”有意義的表層研究,即從全面客觀的史料閱讀中發現了其中有價值的要素。
二、黃現璠繼而對宋代太學生對外對內的一系列救國活動接踵而起的原因(強敵之壓迫、朝臣之懦弱、小人之恣虐)以及救國運動的過程、方式方法逐一展開了旁證博引言之有據的客觀考證和敘述,以達“求實求真”。由於這種考證沒有先入為主的穿鑿附會,極力避免了失實失真,使得他進而從所表述的歷史真實事象中揭示出的宋代太學生團結一致不屈不撓的鬥爭勇氣、精神和救國運動的歷史價值便具有了典範意義。這時,黃現璠完成了“致用新史學”有意義的第二層研究。
三、黃現璠在敘述宋代太學生真人真事和救國運動真相的過程中偶發“潛台詞”或“提示句”,例如:“外抗強權,必先內除奸賊外。宋……皆以金人喜怒為去取,與今日吾國政府,仰敵人鼻息,如出一轍。”“文天祥起兵廬陵時,太學生聞風歸之。此與‘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學生多去投軍相同”等等,於求真考證行文之間“畫龍點睛”,以“潛台詞”或“提示句”昭示讀者,以體現論著和他的“致用新史學”的第三層意義。誠如鄧之誠於書序謂:“黃生現璠……成宋代太學生一編,予以為可以發聾振聵……”,可說一語道出了黃現璠“致用新史學”有意義的第三層研究價值。

時代意義

一些學者將黃現璠師關於宋代太學生運動的研究成果與翦伯贊的研究成果相提並論,實為草率淺慮,原因在於:前者的“現實意義”所賦予的八百年前故事以新的時代氣息是針對“民族大義”而言的,他著重體現的是“抗日國難”危局下史學研究的經世致用現實意義,實踐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史學家歷史使命,著意喚起和激勵的是當國家與民族處於生死存亡之秋大學生們應有的同仇敵愾愛國覺醒和熱情。黃現璠於《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師大月刊》,第二十一期)一文所說“外抗強權,必先內除奸賊”,文中的“必先除奸賊”暗指的是當時“漢奸賣國賊”和“主和派”。而後者是針對“內戰局勢”下的“黨爭政爭利益”而言的,顯然帶有“影射史學”或“主義史學”之痕之嫌。兩者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於性質上截然不同,涇渭分明,前者對外,後者對內,將完全不同性質的“現實意義”混為一談,顯然違背了“相提並論比較研究”的基本常識和原則……。

啟迪作用

中國太學生之救國運動,始於漢,盛於宋,而復興於現代。陳東領導的這次太學生運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救國運動。宋代朝廷對於外患,難堪其侮,終宋之世,均受強敵壓迫。宋代多昏君,奸臣多掌權柄。君子道消,小人道長。以致內憂外患,交相迫致。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宋代太學生激於救國救民熱情,終南北兩宋,太學生伏朗上書,要求朝廷外戰異族,內除奸賊的活動,從末終止。而在諸多太學生運動中,唯陳東之敢言毅行,力低權奸。而精忠報國者,絕無僅有。宋代太學生參與政治活動業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歷史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而太學生積極的愛國運動又與當時的太學制度密不可分。黃現璠深入探析宋代太學生的救亡圖存活動及其特點,追尋他們在民族危難之際,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敢與權奸作鬥爭,死而後已的頑強精神。這對近代中國的學生運動乃至近代中國民主意識的喚醒都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書中言在說古,意在現代,以激發當時大學生的愛國熱情,促使他們擺脫對國事無能為力或麻木不仁的錯誤觀念,向宋代太學忠義之士學習,以實際行動宣傳抗日,保家衛國。

評價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被學術界公認為20世紀中國學運史研究的第一部史學專著,充分體現出20世紀“新史學”實踐開路先鋒黃現璠“致用新史學”的價值和意義。正如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穆鴻利指出:“建國前的宋金關係研究,主要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日救亡運動時期一度十分活躍,圍繞宋金和戰、金宋抗衡、宋代外交……還有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和岳飛抗金救國鬥爭等,成為此期研究的熱點。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謝治微《宋之外交》、黃現璠《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周君遠《徽欽北徙錄》等。”

價值

台灣當代著名學者李敖主掌“台北文星書局”期間,兩次重新出版《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一書,將該書與培根的《新工具》、羅素的《哲學中之科學方法》、杜威的《哲學的改造》(胡適等譯本)、費希德的《人的天職》、房龍的《聖經的故事》、魯賓遜的《新史學》、拿破崙的《拿破崙日記》、甘地的《甘地自敘傳》、服部宇之吉的《儒教與現代思潮》、王夫之的《宋論》、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黃侃的《文心雕龍札記》等一道作為“近現代世界學術精典100部”系列叢書之一。中國當代學者則將《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收入“民國叢書精典”第五集之一種。可見該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讀後感

回望那已被淡忘的學生運動
——讀《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近來,有些民國學術名著經過發掘,重新出土。這一現象,也許折射出當下浮躁的學界在原創力上的匱乏,讀書界與出版界只能背轉身去,從事學術著作的考古工作。確實,與其咀嚼今人的學術雞肋,還不如去品鑑前賢的心血結晶。吉林出版集團推出的《民國學術叢刊》,頗有值得一讀的好書,其中包括《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以下稱《宋代太學生》)......作為壯族學者,他有幸師事陳垣、鄧之誠、蕭一山、陶希聖等史學大家,也曾赴日從學於和田清與加藤繁等名師。他的治學領域之廣泛讓人驚訝,幾乎涉及中國古代史各個斷代,還向下延伸至中國近現代史,內容包括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民族史、邊疆史、革命史,一生著有各類通史、斷代史、專門史與人物傳記達二十餘種。他擁有過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等閃光的頭銜,卻也蒙受過1957年被公開點名擼去上述頭銜的羞辱。1979年所謂的“平反昭雪”,對他來說,堪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他所任職的廣西師範大學也許有劉郎重來的悲喜感,對整個學術界來說,他的聲名與著述不免令人有恍若隔代的疏離感。好在有這部《宋代太學生》的重版,能讓宋史學界與學運史界重續幾乎失落的學術史......不過,對太學生救國運動的非議之論,宋代就時有所見;及至黃現璠著書前後,對大學生救亡運動的攻訐之辭更無所不有。黃現璠挺身為之辯護:“宋代太學生為國計民生,進賢退不肖”,“實無可非議之處”,說的雖是宋代,實際兼及現實。而鄧之誠序更有的放矢:或謂匹夫干政,處士橫議,非盛世所宜,此所論者盛世耳。若天下有道,則士各勤其業,雖危言危行,其事亦不顯。金人構難,非常之變,安可以盛世例之。這段反駁顯然針對“天下有道”,形勢大好,學生只須搞好本職學習,不宜過問國家大事之類的昏話。而別有用心者更是抓住個別細節,顛倒是非,混淆黑白,鄧之誠憤然駁斥道:故論太學生,不當辨其事之是非,而當問其為處常處變,其言矜誇,人亦偶或盪佚失檢,而其心未嘗不可諒。以視徒居高位,謬為解事,甘心屈辱者,情志固有間矣,此其事所以足傳也。素稱冷靜的史家幾乎拍案而起向當政者喊出了抗議,而“其事所以足傳”的蓋棺論定,更是對當時學生運動的謳歌禮讚......《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已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學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鄧序斷言:“予以為可以發聾振聵”。儘管黃現璠著書的年代早已遠去,但倘若把宋代太學生運動與著者所說“復興於現代”的大學生運動先後對讀,撫今追昔,你即便未必“發聾振聵”,也一定會掩卷沉思的。

作者簡介

壯族史學奠基人

(《桂林日報》編者按:2002年3月4日,朝春的桂林迎來了一位特殊的遊客一一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塚田誠之。這是日本的漢學家,專攻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此次旅桂的目的是尋訪廣西師大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教授的蹤跡,搜求其著作,拜會其弟子、家屬。而當他在廣西師範大學,廣西圖書館,桂林圖書館獲得了關於黃先生生平、學術的資料後,非常高興。作為史學界的一代名學者,黃現璠為什麼會引起外國學者的重視,並對其進行研究和探索? 為此,本報特將《廣西民族研究》雜誌上的紀念文章轉載,以紀念黃現璠這位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壯族最早的著名教授、壯族史研究的開拓者。)

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重印版封面,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11月重印。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重印版封面,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11月重印。

黃現璠先生原名甘錦英,1899年11月13曰出生於廣西扶綏縣渠舊鎮(原扶南縣熙良鄉)渠思村一戶壯族貧農家庭。先生少年喪母,與其父相依為命,生活極其貧因。1915年為求學而入贅黃家,並遵俗改姓黃,沿用乳名黃現璠。

先生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小時因家境窘迫,衣食堪虞,更無錢入學讀書,先生便倚依私墊門外,竊聽塾師授課.所聽皆能背能解,才智往往優於入塾生徒,令塾師驚奇,遂特許他免費人塾讀書。在渠黎國小,先生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高等國小的學業。

1925年,先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8年8月,先生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後因學識優異,深得歷史系主任陳垣教授的器重,免試升人北京師範大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先生在攻讀研究生期間,在名譽導師陳垣和主任導師錢玄同教授的嚴格指導下,專研考證學和說文音韻,並博覽四庫典籍、二十四史和十通等史書,掌握了大量的史料,文史知識更為紮實深厚,使他受益一生。

1935年,先生又以優異成績,考取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生赴曰留學,成為壯民族中較早的留學生之一。在日留學期間.先生除了研修課程和研讀大量的史籍外,還潛心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發表了一批史學研究論文,出版了《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大學生救國運動》兩部著作。受到史學界的關注。同時還常拜訪旅居日本的郭沬若先生,共同探討中國古代社會等學術問題。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先生任廣西師範學院(今廣西師範大學)教授,直到1982年1月逝世。貧寒的家境、艱難的生活和壯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塑造了先生勤奮好學、樸實節儉、堅定正直、自強不息、積極樂觀、敬業進取的優良品德。祖國的興衰,民族的榮辱,與先生休戚相關。先生對哺育自己成長的牡鄉有著深切的關愛之情。在舊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實施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壯族和其他邊疆地民族被視為“蠻夷”,備受欺壓和歧視,沒有自己的地位和權利。漢文史籍對壯族歷史文化的記載不僅零散不全,而且頗多歧視,歪曲和訛傳,使世人難以了解其民族的歷史文化面貌,也給其民族研究工作帶來了困難。先生在學成之後,除了教書育人和史學研究之外,對少數民族特別是壯族歷史文化的調查尤為重視,早在1934年8月,先生就帶領中山大學學生到廣西龍勝、三江等民族地區進行調查。1945年4月又帶領廣西大學學生,組成“黔桂邊民考察團”,深入貴州榕江和廣西融縣進行調查。在交通條件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先生帶著調查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盡艱辛,收集了大批珍貴的資料,並將一部分整理成《黔桂邊民教育散記》、《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等文發表。

1949年後,先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壯族歷史文化的調查與研究工作中。1953年6月,先生帶領廣西大學的老師和學生,組成“廣西歷史文物工作隊”,深入南丹、宜山、河池、羅城等地進行調查,收集大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將其中的一部分整理成《羅城、河池縣少數民族情況調查報告》,呈報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為桂西壯族自治區制定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及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參考資料。1956年8月,先生受全國人大民委之託,參與組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任副組長,實際負責全組工作,領導開展了廣西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深入的少數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調查。先生以年近花甲之齡,在交通條件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帶領調查組成員跋山涉水,歷盡艱辛,深入廣西崇左龍州憑祥、天等、德保、大新等地的壯族鄉村進行調查訪問,收集了一大批珍貴資料,為開展對壯族社會歷史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隨著壯族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這些資料彌顯珍貴,直到現在仍然是壯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調查結束後,先生將其中一部分整理成10多萬字的調查報告,並力陳將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必要性,從理論上為廣西的民族區域自治規劃提供了依據。1956年,先生在出席全國人一屆三次會議後,就壯族問題徵求周恩來總理的意見。在周總理的啟發和鼓勵下,開始編著《廣西僮族簡史》,並於翌年出版。這一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壯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為宣傳壯族,讓世人了解壯族。確立壯族的歷史地位,爭取民族的自治權利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建立,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957年,先生雖然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仍能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克服種種困難,執著於壯族史研究的熱情絲毫未減,不僅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而且還不斷地廣集資料,為《壯族通史》的編纂做準備。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壯族通史》編寫提綱及部分章節的編纂。先生逝世後,由其學生黃增慶、張一民教授根據其民族史觀進行編著,完成了長達70萬字的大著《壯族通史》的出版,從此結束了壯族沒有一部通史著作的歷史。

先生在古稀之年,仍執著於壯族歷史文化的調查與研究,直到臨終前,仍在編著《儂智高》一書。先生逝世後,該書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第一本全面論述和客觀評價宋代壯族英雄儂智高的專著。書中以翔實的史料、嚴密的論證和科學的態度,辨正了國內外史學界對儂智高的國籍、起兵性質和歷史作用等問題的偏頗之說。先生的勤奮與冶學風範,受到史學界的高度讚賞。 (本文有刪節)

名詞解釋

太學生 - 是指在太學讀書的生員,亦是最高級的生員。明朝、清朝時太學即國子監的俗稱。按照宋代教育科舉制度,太學生一旦完成學業,就能出仕為官。

主要人物簡介

《宋代大學生救國運動》一本論述的主要人物為宋代太學生領袖陳東。陳東(1086年-1127年),字少陽,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省丹陽市)人。生於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始,先後入丹陽縣學、潤州儒學堂讀書。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入太學。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二十七日上書請誅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彥、梁師成等“六賊”,以謝天下。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上書乞留李綱,而罷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以為“欲復中原以定大計,非李綱不可”,從者數萬。同年八月,江西撫州(今撫州)人歐陽澈亦上書指責高宗“宮禁寵樂”,潛善大怒,饞於高宗,二十五日與歐陽澈同斬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兩人的首級被懸掛在市門上,幾天后,李猷等人設法出資贖回屍身,用棺盛斂,丹陽同鄉胡中行護柩以還,葬於丹陽市東郊桐村(大貢村松樹山西南隅)。第二年,高宗為陳東平反。紹興四年(1134年),高宗追贈陳東為朝奉郎、秘閣修撰,賜錢五百緡、祭墓田四十頃。

相關逸事

1965年1月中旬,坐落在台灣台北衡陽路15號的“文星書店”,發生了一件轟動出版界的“盛事”。這年初,文星書店繼前年重印出版了膾炙人口的超級“大部頭” 《古今圖書集成》而引起海內外出版界轟動後,再接再厲,決定重印出版一套《文星集刊》叢輯,選印過去曾在大陸出版的精典書1000種。文星書店在廣告上號稱“‘集’新舊的好書,‘刊’絕版的珍本”。這套集刊各科均衡、今古並重、中外兼備,非常適合時代的需要。它的選印領域包括方法學、思想論、自由論、民主論、人權論、新思潮、兒童教養、影劇、譯詩、史論、自傳、日記、書信……等等,可謂包羅萬象,僅看世界各國作者便知這是一套名副其實的“現代世界學術精典”。全部計畫要印十輯,總共是一千種,事實上最後僅出版了第一輯100種。1965年1月中旬,文星書店在報紙上登出一則“緊急啟事”,通知預約《文星集刊》第一輯100種的顧客前往書店憑收據領取退款。原來該套集刊叢書的預約者人數大大超過預定估計,因此印書成本降低,減低了定價,已付款預約者將可獲得退回溢額現金,或利用退款改購其它書籍。這不是噱頭,更不是促銷花招,而是一家出版商願與顧客共享合理供需成本的負責行為。這種主動退還已經進了口袋的錢,在世俗眼光之中算是一樁“不按牌理出牌”的傻子行為。正因這種良好的商業行為以及這套集刊特有的世界名著引誘力,以致“緊急啟事”一出,購書者蜂擁而至,在文星書店門前排起一條長龍,前來新訂的比退錢的還要多,熱烈訂購的場面幾近暴動。這樣的出版界“君子事件”在台灣出版史可說是絕無僅有。反映出當年台灣知識青年對知識的饑渴,已不是今日事事不虞匱乏的年輕學子能夠想像的。

在這套《文星集刊》第一輯中,既有培根的《新工具》、羅素的《哲學中之科學方法》、杜威的《哲學的改造》(胡適等譯本)、費希德的《人的天職》、房龍的《聖經的故事》、魯賓孫的《新史學》、拿破崙的《拿破崙日記》、甘地的《甘地自敘傳》、服部宇之吉的《儒教與現代思潮》,又有王夫之的《宋論》、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黃侃的《文心雕龍札記》、黃現璠的《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等等,皆為名家名著。事實上,文星書店在1956年已經重印出版過黃現璠的《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一書,由於重印出版後反響良好,近10年來再度脫銷,這次收入《文星集刊》第一輯重印出版,自在情理之中。

附錄資料

附錄:《文星集刊》第一輯100種目錄(依次為編號 書名 著者 冊數)

1圖書館學概論 杜定友2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3經學歷史 錢基博4新聞學的理論與實際 斯蒂德(H.W.Steed)5哲學的改造(胡適等譯本 杜威(J.Dewey)6沉思集 笛卡爾(ReneDecartes)7視覺新論 巴克萊(G.Berkeley)8莊子內篇證補 朱桂曜9莊子哲學 蔣錫昌10標點本論衡 王充611王充哲學 謝無量12新工具 法蘭西斯 倍根(F.Bacon)13哲學中之科學方法 羅素(B.Russell)14論理學綱要 林仲達15人的天職 費希德(G.Y.Fichte)16聖經的故事 房龍(VanLoon)17基督教概論 袁定安18馬相伯先生年譜 張若谷19思想解放史話 房龍(VanLoon)20心理的改造 魯賓孫(J.H.Robinson)21儒教與現代思潮 服部宇之吉22社會研究法 韋伯夫婦(SidneyWebb,BeatriceWebb)23洪門幫會志 朱琳 24婚姻進化史 繆勒利爾(F.Muller-Lyer)25政治學概論 李劍農26未竟之業 彭塞爾(S.Bonsal)27英憲精義 戴雪(A.V.Dicey)28國際私法新論 周敦禮29現代心理學與教育 雷斯德(C.E.Ragsdale)30怎樣做父母 邁爾士(G.Myers) 31心理衛生與兒童教育 楊鴻昌 32兒童心理學 蕭恩承33國防論 蔣百里34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邱吉爾(W.S.Churchill)35現代科學進化史 徐守楨 36科學界的偉人 吉松虎暢 37科學家奮鬥史話 威爾遜(G.Wilson)38地質學淺說 周太玄39生物與電 橋田邦彥40動物學小史 劉鹹 41動物學綱要 費鴻年42中國語與中國文 高本漢(B.Karlgren)43人類學陳映璜 44中國西部考古記 色伽蘭(V.Segalen)45心理學概論 丘景尼 46人事工程學 查理高(CharlesR.Gow)47人與醫學 西格里斯(H.S.Sigerist)48體育原理 宋君復 49大中華商業史 張援 50實業概論 張肖梅 51中國商業史 陳燦 52郵政 王(木聖) 53藝術的起源 格羅塞(ErnestGrosse)54阿波羅藝術史 賴那克(S.Reinach)55十九世紀法蘭西的美術 劉海粟 56中國文學史講話 施慎之 57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  58文藝批評淺說 周全平 59文心雕龍札記 黃侃 60竹垞詩話 朱竹垞 61詞林紀事 張思巖 62曲學通論 吳梅63寄園寄所寄 趙吉士 64吾家 林阿苔等 65番石榴集 朱湘 66十日清談(十日談)薄伽邱(Boccaccio) 67華爾騰(湖濱散記) 梭羅(D.H.Thoreau)68沒有女人的男人 海明威(E.Hemingway) 69四季隨筆 吉辛(G.Gissing)70增達的囚人 安索尼(A.Hope)71法蘭西短篇小說集 伏爾泰(Voltaire)等 72喬加斯突 法朗士(A.France)73戀愛與犧牲 莫洛亞(AndreMaurois)74卜克曼 易卜生(Ibsen)75建築師 易卜生(Ibsen)76史通選注 劉虎如 77史通作者劉知幾研究 傅振倫 78新史學 魯濱遜(J.H.Robinson)79宋論 王夫之  80王船山學譜 張西堂 81希臘史 盧文迪 82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黃現璠 83清史講義 孟森 84庚子西狩叢談 吳永 85愛儷兒──雪萊傳 莫洛亞(AndreMaurois)86迭更斯評傳 莫洛亞(AndreMaurois)87服爾德傳 莫洛亞(AndreMaurois)88維多利亞女王傳 斯特萊基(L.Strachey) 89龔定盦研究 朱傑勤90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 張孝若 91呂留良年譜 包賚 92江淹年譜 吳丕績 93甘地自敘傳 甘地(Gandhi) 94西學東漸記──容閎自傳 容閎95鄧肯女士自傳 鄧肯(IsadoraDancan)96歷代自敘傳文抄 郭登峰 97拿破崙日記 拿破崙(Napoleon)98太平洋的故事 房龍(VanLoon)99瑞典之中道 柴爾茲(M.W.childs)100方輿紀要輯要 辛鍾靈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中國通史綱要》
《廣西僮族簡史》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唐代社會概略》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光明日報》
《壯族通史》
《掃蕩報》
《儂智高》
《進展月刊》
《食貨半月刊》
《中國通史講稿》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西大情緣》
《國防周報》
《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
《文化建設月刊》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
《學術論壇》
《元代佃戶之生活》

《廣西社會科學》
《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
《廣西民族研究》
《風雨同舟十三年》
《中國文化史》
《漢族對外抗戰史》
《漢武為爭漢族之生存而戰》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春秋戰國人之發現與人之平等》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
《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
《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
《周代無井田制》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
《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

《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
《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
《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
《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
《中國生活學——食衣住行通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
《韋拔群評傳》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
《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
《新教育》
《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師大月刊》
《西大學報》
《高中外國史》
《中國史講義》
《關於廣西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
《秦代通史》
《南宋末年河北山東義軍》

《嶺外壯族匯考》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
《僮瑤族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元代被壓迫階級之漢南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
《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通史》
《中國殷代社會史》
《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
《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
《西南民族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史》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
《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中國歷史文選》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
《春秋五伯無一為尊周》
《隋唐五代史》
《民國史斷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