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一文選自《列子·湯問》,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著。文章通過兩小兒辯日使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說明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從而體現孔子謙虛謹慎的科學態度。此文已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制六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文和練習冊中,六年級語文人教版下冊第1課第二小課,蘇教版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誦讀欣賞,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1課,北京課改版初一上冊,魯教版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24課。

基本信息

簡介

《兩小兒辯日》一文選自《列子·湯問》,此文已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制六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文和練習冊中,六年級語文人教版下冊第1課第二小課,蘇教版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誦讀欣賞,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1課,北京課改版初一上冊,魯教版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24課。

原文

《兩小兒辯日》原文: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歷,看見兩個小孩子在爭辯,問他們爭辯的原因。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然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然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蓬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後很難判斷他們的對錯。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見多識廣呢?”

注釋

(1)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寓意

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辯日啟示

宇宙無限大,知識無限多,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

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多聽聽身邊孩子們的聲音,也許能有所長進。

知識是不分年齡,不分界限的。

我們在平常闡明自己道理時也該像兩小兒一樣有根有據,用道理說明問題。

中心思想

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明白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片面地看待問題,是得不出結論的,也告訴我們要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相關知識

《兩小兒辯日》里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么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實上由於中午的太陽輻射過於強烈,用肉眼直接觀察太陽的大小是不現實的。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陽只是一個明亮的點,而日出日落的太陽是可以觀察到的一個圓形。

太陽早晨冷,中午的熱

中午時的太陽比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裡、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科學解釋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日》
原因根據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正確。

《兩小兒辯日》里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么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原文: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實上由於中午的太陽輻射過於強烈,用肉眼直接觀察太陽的大小是不現實的。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陽只是一個明亮的點,而日出日落的太陽是可以觀察到的一個圓形。

還有,中午比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比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中午時比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裡、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在學習的時候,可能老師都會說是一樣的距離,但真正的答案卻有2個:相對論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以一個點為中心,在一個點做對照。也就是說在文中應該有2箇中心點,一個就是地球,一個就是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如果以地球為中心點,那么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不變的在早上還是中午時都是一樣的。如果以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為中心點那么就應該是中午的時候會更近些。都知道太陽和地球都是球體.那我們先把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假設到地區圓行的正上方,而太陽就假設到地球的左邊。這時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看到的太陽就是早晨的太陽。而只要把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假設到太陽的正下方那么這時的太陽就是中午的太陽.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時就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在以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為中心點時。早上的太陽比中午的太陽離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較遠。而文中當時的兩個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們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區做中心點。這就能判斷出誰對誰錯。

語法運用

詞類活用

東遊:名詞做狀語,向東

通假字

知:同“智”,智慧

為:同“謂”,說。

一詞多義

此不為:這不是。為,是。

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智慧多呢?為,認為。

古今異義

盤盂:笨蛋

古義:過去吃飯的碗、盤子。

今義:用來裝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盤子。

湯:

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加熱煮熟後的汁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