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產業》

《中國科技產業》

《中國科技產業》是由國家科技部主管,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主辦發行的中央級月刊,創刊於1988年。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科技產業》《中國科技產業》

《中國科技產業》雜誌是由國家科技部主管,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和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聯合主辦,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中央級優秀月刊,國務院原副秘書長徐志堅任主編。刊物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題寫刊名,是科技部具有政策指導性的權威性期刊。

《中國科技產業》是全國百種重點期刊和全國百家重點科技期刊;連續兩屆被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科技部評為“全國優秀期刊”;連續兩屆榮獲“國家期刊獎”,連續九年參加全國“兩會”採訪報導並贈送與會代表和委員。

本刊創刊20年來,面向產業界、科技界、教育界、金融界、學術界和政府管理部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融新聞、科技、產業、金融市場、信息於一體,發布解讀科技產業政策,縱覽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發展態勢,解析難點、熱點問題,在業界具有廣泛影響,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本刊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內容豐富,文章具有高度的前沿性和權威性,是促進自主創新和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高端雜誌,也是搭建官、產、學、研、金各界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主要版塊

《中國科技產業》《中國科技產業》

學術版:高層論壇、理論探討、新觀點新思路、改革新視角、調查研究、探索與思考、熱點難點與對策、中國與WTO等;

實踐版:典型經驗、案例分析、技術創新、高新技術及產業、科技工業園區、信息產業、行業科技進步、生產力促進、企業孵化器、創新基金、科技創業、金融改革、證券市場、風險投資、網路經濟、電子商務、開發區建設、產學研合作、高校科研與產業、產業結構調整、蘆薈產業、借鑑與參考、國際化經營以及國有企業、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鄉鎮企業等改革創新發展之路;

信息版:政策指南、產業信息、科技新動態、重要信息要覽、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公告、二板快訊、科技股透視、異域鑑賞、新技術新產品、供需諮詢、致富之路、國外新科技;

主要欄目

《中國科技產業》《中國科技產業》

高層論壇:刊發省部長論點和部委、科技、產業、行業政策指導性觀點和意見

理論研究:詮釋科技與產業和改革學術前沿問題,發布專家學者理論研究成果

高新技術及產業化:追蹤國家科技發展計畫,報導高新區建設,宣傳高新技術及產業化成果

改革話題:關注國家改革政策和措施,剖析成功案例和改革新舉措
專題報導:縱深重大活動和事件,深入報導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等重要專題

經驗交流:面向基層、面向企業,介紹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搭建交流平台

熱點透析:解讀新政策,探索科技、經濟、社會及金融等熱點難點及對策

訪談:專訪高層領導、著名企業家、知名學者及公眾關注的熱點人物

區域經濟與科技:面向縣市科技經濟工作,研究區域發展戰略和經濟成長點,展示基層工作成果

高校科技與產業:以促進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為目的,追蹤大學科技園建設與發展

企業戰略:聚焦國企、民企、院所改革,關注企業核心競爭力,傳播企業發展新理念

產學研合作:搭建“官產學研金”合作平台,尋求其合作的最佳結合點

科技資訊:縱覽國內外科技和產業最新動態,介紹科技生活新理念

新技術新產品:推介國內外最新科技發明、成果及新產品,為供求雙方牽線搭橋

域外傳真:介紹國外先進經驗,借鑑國外成功案例,指導國內相關實踐

市場地位

刊物隨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成長,它追蹤報導並見證了中國高新技術及產業化的發展歷程,為推動我國的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民營科技發展、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高校科技產業、產學研合作,特別是火炬計畫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刊物現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及產業化工作中一份具有指導性、權威性、學術性的中央級優秀刊物。

其內容風格

刊物融新聞、科技、產業、金融、市場、信息於一體,面向科技界、教育界、學術界、產業界、工商界、金融界、政府管理部門,是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高端雜誌,同時也是官、產、學、研、金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作者群體

中央及地方政府科技、經濟、教育、政策研究等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科技工業園、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與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國營企業、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兩院院士、在讀學位研究生、中央黨校學員及海外專家學者等。

讀者對象

《中國科技產業》《中國科技產業》

1、主管科技和經濟工作的各級政府機構及官員
2、國企、民企、中外合資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及研發中心
3、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和經濟開發區,大學科技園,民營科技園,農業科技園,軟體產業基地,特色產業基地等各種專業園區及基地
4、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
5、中介機構(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為投融資服務的中介機構等)
6、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及企業
7、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
8、理論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
9、外資商社駐京聯絡處
10、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高新區協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等全國性社會團體會員單位。

其廣告客戶

1、國企、民企、中外合資企業;
2、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軟體產業基地及骨幹軟體企業、大學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和具有創新成果的企業、事業單位;

3、列入國家計畫的承擔單位、列入國家試點的城市和企業。

廣告效果

社會效應、經濟效應與政治效應並重。

發行渠道

全國郵局訂閱、自發和代理發行;國際發行通過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發行。

本刊特色

權威性:特約省部委領導、行業主管部門、學術界泰斗為本刊撰文,文章具有高度的前沿性和權威性
指導性:發布解讀科技、產業等相關政策,解析難點熱點問題,縱覽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發展態勢
實用性:提供國內外科技資訊,搭建“官產學研金”合作平台,推介新技術新產品,倡導企業經營新理念

榮譽和影響力

《中國科技產業》雜誌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主辦的中央級月刊。刊物現由徐志堅(國務院原副秘書長)主編、石定環(國務院參事)理事長、王建華社長三人構成雜誌社的領導層。刊物的發展得到了科技部、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央有關部委及主辦單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連續兩屆被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評為“全國優秀期刊”;連續兩屆榮獲“國家期刊獎”,是全國百家重點期刊和全國百家重點科技期刊;連續八年獲準參加全國“兩會”採訪報導並可贈閱全國“兩會”代表和委員;並作為國家科技部推薦的首選刊物,進入中國期刊方陣。

相關評論

《中國科技產業》《中國科技產業》

現在,作為一份面向產業界、教育界、科技界、學術界、金融界和政府管理部門的中央級刊物.《中國科技產業》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刊物從創辦之初到現在成為全國百種重點期刊和全國百家重點科技期刊。可以說雜誌見證、報導了20年間發生的科技發展動態和重大事件.記錄了這一時期中國科技發展的軌跡。

1985年國家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提出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科技體制改革,以求科技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從體制層面來徹底扭轉我國一直以來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國家提出應大力推進社會經濟各領域的產業化發展。

雜誌順應了這一發展需求,倡導將科技產業化,並在1988年將雜誌刊名由原來的《科技開發與管理》改為《中國科技產業》科技產業,既可理解為科技發展促進產業化進程;也可理解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科技產業化的發展需求也與國家”火炬計畫”實施的要求相契合,二者之間起到了相互推動的作用。《中國科技產業》雜誌從“火炬計畫”實施之初就對其予以持續關注,對計畫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促進作用。我作為“火炬辦”第一任主任.對雜誌給予我們工作的巨大支持表示感謝。

在科技體制改革的影響下,一大批民營科技企業相繼誕生,他們的發展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對此《中國科技產業》雜誌從企業自身管理、國家政策引導等方面做了相關的理論探討和報導.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一種積極的輿論環境。1995年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在北京成立.雜誌對這一組織的成立及時進行了宣傳報導。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高校校辦企業還屬於一種相對“新鮮”的企業經營模式.當時人們對高校是否可以辦企業尚存分歧,很多人都對校辦企業持觀望態度。而此時的《中國科技產業》雜誌則旗幟鮮明地支持校辦企業的發展.通過對校辦企業的大量宣傳報導,肯定了企業發展的成就,分析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此外,《中國科技產業》對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通過與台灣《戰略生產力》月刊之間的版面交換,促進了兩岸科技界的相互交流.對加深海峽兩岸人民的往來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略述《中國科技產業》20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雜誌見證了科技改革、創新、發展的歷程;及時地反映了中央在不同階段的一些重大決策和部署;宣傳報導了科技產業化過程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典型企業、典型項目、典型園區和典型人物,擴大了他們在社會上的影響。

《中國科技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份科技領域的權威性期刊,雜誌不僅對科技發展進行宣傳報導,而且對全國兩會進行了全方位的宣傳。通過參加兩會報導,使雜誌成為宣傳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陣地,每年兩會期間向與會代表、委員贈閱雜誌,使代表和委員能夠及時地了解到科技成果轉化的最新情況。

雜誌出版的專刊,對地方經濟、科技園區和企業發展都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介紹和推廣了一些成功經驗。同時,雜誌還做了一些前沿性的工作,如雜誌發起建立了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有力促進了中國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中國科技產業》20年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好嚴肅性科技雜誌的成功經驗,雜誌將政府支持、企業贊助和市場化運作相融合的經營模式值得業界學習。鄒家華、溫家寶同志先後為雜誌題詞,可見黨中央、國務院也對雜誌的出版予以高度支持。

徵文標準

《中國科技產業》《中國科技產業》

《中國科技產業》期刊主要發表具有一定理論見解和研究水平的學術論文,以推動創新究、促進學術交流,歡迎大家賜稿。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討論。凡採用他人學說,必須加注說明。
二不要超過10000字為宜,精粹的短篇,尤為歡迎。
三請作者將稿件(用WORD格式)傳送到下面給出的徵文信箱中。
四凡來稿請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為規範排版,請作者在上傳修改稿時嚴格按以下要求:
1、論文要求有題名、摘要、關鍵字、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單位(名稱,省市郵編)等內容一份。
2、基金項目和作者簡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編號)
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法,一般用兩級。插圖下方應註明圖序
和圖名。表格應採用三線表,表格上方應註明表序和表名。
4、參考文獻列出的一般應限於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最主要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其他相關注釋可
用腳註在當頁標註。參考文獻的著錄應執行國家標準GB7714-87的規定,採用順序編碼制。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二十)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電視戲曲》
《中國西洋棋》
《中國朝鮮族教育》
《中國圖書館學會工作通訊》
《中國朝鮮語文》
《中國健身術》
《中國標準服務網網刊》
《中國體育雜誌》
《中等職業教育》
《中國百老匯》
《中國圖書在版編目快報》
《中國傳媒科技》
《中國集郵》
《中國連環畫》
《中國鐵路文學》
《中國電子出版》
《中國考試》
《中國電大教育》
《中國教工》
《中國出版》
《中國電影市場》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中國報刊月報》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
《中國教育網路》
《中國教育前沿》
《中國教師》
《中國體育教練員》
《中國記者》
《中國環境管理》
《中國數學教育》
《中國書法》
《中國廣播影視》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中國攝影》
《中國廣播電視年鑑》
《中國廣播》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中國典籍與文化》
《中國培訓》
《中國版畫》
《中國比較文學》
《中國翻譯》
《中國民族教育》
《中北大學學報》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
《中國漫畫》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中國俄語教學》
《中國出版年鑑》
《中國成人教育》
《中國博物館》
《中國標準化》
《中國電影年鑑》
《中國圖書評論》
《中國電視》
《中國圖片》
《中國體育年鑑》
《中國體育科技》
《中國體育》
《中國特殊教育》
《中國收藏》
《中國標準導報》
《中國電化教育》
《中國少年兒童》
《中國輕工教育》
《中國檔案》
《中國農業教育》
《中國名城》
《中國美術教育》
《中國科技教育》
《中國科技獎勵》
《中國科技翻譯》
《中國科技產業》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
《中國教育學刊》
《中國大學教學》
《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報業》
《中國發明與專利》
《中國釣魚》
《中國外語》
《中國傳媒報告》
《中國攝影家》
《中國少年文摘》
《中國排球》
《中國高教研究》
《中國鋼筆書法》
《中國圖書館學報》
《中國電力教育》
《中國編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