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塔

鶯鶯塔

鶯鶯塔,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的普救寺內。因為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而聞名天下。

基本信息

簡介

鶯鶯塔鶯鶯塔
鶯鶯塔位於山西省永濟市普救寺內,它既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築”之一,又與法國巴黎鐘塔、義大利比薩斜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樂塔及緬甸的搖頭塔等同稱“世界八大奇塔”。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以具有普遍意義的愛情主題-“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感動了歷朝歷代的無數青年男女,人們在欣賞西廂故事之餘,不禁會問:“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崔張愛情故事嗎?”能否真的到他們月下相會的西廂實地觀光?"是的,崔張愛情故事歷史上確有其事,西廂遺址和鶯鶯塔就在山西永濟縣普救寺里。普救寺西軸線上,屹立著一座古樸秀雅的方形磚塔,該塔原名舍利塔,是佛寺中的瞻禮建築。因《西廂記》中紅娘月下牽線,張生巧會鶯鶯的動人故事發生在塔下,它便成了崔張戀愛的歷史見證,又因其形制清秀挺拔,婀娜多姿,所以,人們稱它為“鶯鶯塔”。鶯鶯塔被稱為世界奇塔,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聲學效應——“蛙鳴”,這種效應在方誌中被稱為“普救蟾聲”,並被列為“永濟八景”之一。“普救蟾聲”可與北京天壇回音壁、河南省寶輪寺塔及四川省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相媲美,被譽為中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幾百年來,這一奇異的效應成為普救寺的一大奇觀,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來此觀光並為之讚嘆稱絕。

歷史沿革

鶯鶯塔鶯鶯塔

據寺內現存的明代《再建普救寺浮圖詩》碑刻記載:“蒲東舊有普救寺浮圖,創自隋唐,工制壯麗,攀空插漢,嘉靖乙卯冬(1556年春)地大震,摧折無遺。越八年,余來典郡……”可見現存之塔系嘉靖甲子(1564年),由蒲州知州張佳胤倡導,中條山老僧明曉監修,在原基礎上重建的。再建的鶯鶯塔,為內方外方十三級密檐式磚塔,形制古樸端莊,造型簡潔清秀,外觀高聳挺拔。據我國著名建築專家羅哲文考證,該塔結構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點和風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觀與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轍。民國21年8月12日的《國劇畫報》刊登了傅惜華先生考察的文章《西廂記中之普救寺》,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志云:寺有堵坡(註:即佛塔),合磚成之,於地擊石,有聲若吠蛙。過其地,因觀焉:寺甚古,而不宏闊。寺外偏西有浮屠(註:即佛塔),高十三層,當即西廂記所云:日午當天塔影園也。塔前丈餘地有微凹,塔後亦然,蓋瓦石積久所致。試以石擊凹外,有聲出塔中如巨蛙,土人不知空谷之應響也,遂以為塔中有蛤蟆精矣。然擊前地,則聲在塔底,擊後地則聲在塔頂,前後上下,所應不同,理未可解。”據清光緒12年撰寫的《永濟縣誌》,把上述現象稱為“普救蟾聲”,並列為“河東清八景”之一。由此可見,鶯鶯塔的回音效應由來已久,早已成為普救寺的一絕。隨著普救寺的修復和開發,發現這一奇異的回聲效應不僅塔前塔後有,而且塔左塔右同樣有。同時發現,塔周圍幾里之外的聲響如出自塔中。這種奇異的效應使遊人流連忘返、神奇莫測。

設計特色

鶯鶯塔內部呈空筒式,自第2層至第9層呈方桶形,第一層呈錐頂形(如圖5—9)。鶯鶯塔內部呈空筒式,自第2層至第9層呈方桶形,第一層呈錐頂形(如圖5—9)。

鶯鶯塔為全磚構建,塔基和內外皆呈方形,外觀為方形角密檐樓閣式,體形是多層空心。塔基呈正方形,底層每邊長8.35米,南向辟門,門寬1.5米,高2.15米。內為方室,室內後壁有一佛龕。第一層塔不設樓梯,室頂砌作疊澀八角穹窿,中有一孔,可通上層。塔外壁用磚疊澀出檐十三層,塔身高36.76米(不計塔剎)。

從二層到九層,塔壁間有轉角甬道,內設台階,可攀登盤鏇而上。二層以上四面壁門,但真假門相間,門頂作拱形,遊人可登臨跳望。塔剎原為風磨銅制,形似葫蘆,高約兩米,玲瓏秀麗,可惜於1922年地震傾圮,後被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一至二層的塔外壁間,嵌有歷代修茸的石刻多塊,這些碑刻得以保存至今,都成了考證普救寺興廢變化的珍貴史料,這不能不是張佳胤修塔的一大益事。筆者近期因考察,有幸登臨鶯鶯塔至九級,確有孤高聳天之感,領略了登臨之美,並親眼看見塔內甬道台階磨損嚴重,由此可想而知,幾百年來,登臨者頗多。鶯鶯塔以它那獨特的風姿,成為河東勝境普救寺的重要景觀。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其奇特的結構、精湛的工藝、明顯的回音效應著稱於世。

特殊的地形地貌:鶯鶯塔屹立於由稷山延伸出來的峨眉塬西南末端,塬邊陡峻,塔基遠遠高過坡下周圍建築物的頂部,相對西南側坡下路面的豎直高度達29米之多,塔周圍幾千米內沒有任何高大的建築物或障礙物,可以不受阻擋地接受廣大範圍內傳來的聲波,也不易受到各種回聲的混雜干擾。加上塔高36.76米,登上高層可以清楚地望見2.5千米外的蒲州鎮文化站,這正是“坐在塔下能聽戲”的先決條件。
優良的建築材料:鶯鶯塔全部由高質量的青磚砌成。由於黃土高原風沙的長期吹拂,青磚表面十分光滑,猶如塗了一層薄釉料,使它對聲波的反射係數高達0.95~0.98,可以說傳至塔身和塔檐表面的聲波幾乎無損失地被全部反射出去,這是鶯鶯塔能產生奇特聲學效果的又一根本原因。

特殊的塔體構造 ①鶯鶯塔內部呈空筒式,自第2層至第9層呈方桶形,第一層呈錐頂形(如圖5—9)。這樣的中空結構使塔身自然成了一個諧振腔,對聲波會起到諧振作用。因此,當在第9層拱門處發出的聲波通過塔內壁的反射傳到第一層後,會在塔內壁因多次反射和諧振而得到加強,激發出塔內空氣的多種簡正振動方式,形成共振聲源,從而出現“上下難辨”的上述第9種聲學效應。②各層塔檐用青磚的疊澀層數一般都不相同,磚的伸出深度也各異,由此使各塔檐構成的內凹的反曲線形狀也不一致,塔檐間形成了極為巧妙的組合,不僅能在較大範圍內接受聲波,而且能使反射波具有良好的、獨特的會聚作用,使得經塔反射並會聚的聲波既可使聲能密度大。

回聲機制

1、塔內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層聽上面人說話,由於聲學反射效應,聲音好像從下面傳來。

2、塔檐上的複雜結構有反射作用。

3、牆壁反射。而天壇回音壁主要是通過牆壁反射。所以在塔的四周擊石拍手,均可聽到清晰的旺音回聲;隨著位置的變換,這蛙音回聲也可以發生從空中或地面傳來的變化。

特點

鶯鶯塔鶯鶯塔

1.塔前12米以內拍手或擊石,在敲擊處附近只能聽到“咯”、“咯”的拍手聲或擊石聲,聽不到蛙聲。

2.塔前15米左右拍手或擊石,在敲擊處就能聽到從塔底傳來的“咯哇”、“咯哇”的蛙鳴聲。這一發現使傅惜華先生1932年的說法(“擊前地,則聲在塔底”)更加精確化了。

3.在中垂線(如圖5—7)附近離塔面20米以外處拍手或擊石,聽到的蛙聲不再是從塔底傳出來,而是從塔的上空傳來。這時,不光在敲擊處附近能聽到聲,在中垂線兩側的一定範圍內也都能聽到蛙聲,只是離開中垂線愈遠,蛙聲愈弱,直至消失;離塔愈遠,可以聽到蛙聲的範圍愈大。擊石或拍手,在敲擊處附近只能聽到原敲擊聲。但如果從敲擊處向垂直於中垂線方向走去,在中垂線附近可以聽到微弱的蛙聲,繼續前進時蛙聲會逐漸變大,至另一條對角線附近時蛙聲最大。若沿原方向繼續前行,蛙聲又逐漸變弱,直至消失。
4.在塔西中垂線附近,離塔面24米處敲擊石塊一次,會接連聽到三聲蛙鳴,且三聲哇鳴來自不同方向,好像位於三個不同地方的三隻蛤蟆的競相鳴叫。
5.在塔南距塔2.5千米處,有蒲州鎮文化站的露天劇場一座,戲台坐南朝北,台口正對鶯鶯塔。每當有戲在該劇場演出時,在塔基南側附近能清楚地聽到敲打鑼鼓聲和演唱聲,而且聽眾感受到的聲音不是從南邊傳來,而是從北邊的塔里傳來,好像把戲台搬進了塔內。當地老百姓常把鶯鶯塔比作“收音機”。

鶯鶯塔鶯鶯塔

6.在塔南塔北的東側,可以聽到西廂村(位置如圖5—8)街上汽車、拖拉機行駛的聲音,這聲音由弱變強,又由強變弱,好像汽車、拖拉機就在塔裡面行駛。同時還可以聽到西廂村農民在家裡的說話聲及嬉笑聲。且聲音好像是從塔里發出的,就好像西廂村被搬到了塔內。當地農民由此又把鶯鶯塔叫做“竊聽器”。

7.在塔下附近處敲擊,此聲音可被塔放大,然後傳到很遠的地方。1988年修復普救寺的工人在塔下放鞭炮,在距塔200米的辦公室內聽到的是猶如晴天霹靂般的一連串巨響。當地人由此又把鶯鶯塔稱作“擴大器”。

8.登至塔的第九層,當你在那裡說話時,處在9層以下各層上的人聽到的聲音並不是來自9層,而是好像來自塔底。如果你是和朋友一起登塔,當你在9層說一聲“下來吧”的時候,你的處在1—8層的朋友一定會以為你已經下到了塔底!

怪異現象

鶯鶯塔鶯鶯塔

西省永濟市普救寺,曾是武則天時期的香火盛地,更因一出《西廂記》家喻戶曉。在那裡,有一座鶯鶯塔。站在塔底下,有人聽見了一陣陣人的哭泣聲,但找遍每個角落,卻沒有發現任何人;還有人聽見了清晰的蛙鳴聲和唱戲聲,卻找不到蛙類和唱戲的人。這些不知來源的聲響,在史書上也找不到任何線索。鶯鶯塔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怪聲一:女性哭泣聲
1986年9月,普救寺的修復工作正在進行。突然,一名工人聽見了一陣陣奇怪的聲音。這聲音斷斷續續,從寺內的古塔中傳出。仔細聽來,似乎是人的哭泣聲。普救寺修復期間,外人嚴禁進入。有誰會闖入這座古塔?又為何如此悲傷不絕地哭泣呢?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到了山西之後,可以看的地上文物太多了。但普救寺一定要去,因為它能夠勾連起人們對歷史上一對才子佳人深切的感念,那就是著名的《西廂記》里提到的張生和崔鶯鶯。據說當時崔鶯鶯看著張生進京趕考,就是站在這座塔上哭的,而且哭得很悽慘。悽慘到甚么程度?用後人的話來形容就是,1000多年之後,我們在塔底下,依然能聽見崔鶯鶯那撕心裂肺的哭聲。仝毅是原普救寺旅遊文物管理所的所長,與普救寺相伴了30多年,一直致力於研究普救寺的歷史和文化。對於當地民眾認為的哭聲來自《西廂記》的女主人公崔鶯鶯,他認為那只是人們善意的附會罷了。

怪聲二:清晰唱戲聲
在與仝毅的交談中,筆者發現,他對古塔中的哭聲不但沒有半分驚疑可言,而且還不以為然。後來得知,他曾親歷的一幕,遠比我們已知的更加撲朔迷離。據他回憶,1987年時,普救寺正處於修復的過程中,一天晚上,工人們幹完了活閒著沒事,就坐在鶯鶯塔下聊天。突然,塔裡面傳來了唱戲的聲音,而且非常清晰;演員的唱腔、道白,大家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大家都說,“這好奇怪啊!”身邊的佛塔,居然傳來陣陣唱戲聲。工人們都感到十分納悶,想找出究竟是誰在塔里唱戲。可這神秘人物卻似乎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走進塔中,裡面空無一人;走出塔來,唱戲聲又從塔里傳了出來。一陣陣的敲鑼打鼓聲,幾乎在寺里每個角落都能聽見。可找遍了佛塔的里里外外,始終發現不了任何人。
怪聲三:金蟾夜鳴
為了探尋古塔中的這種神秘聲音,仝毅查找了關於鶯鶯塔發聲的最早歷史記載。終於,在清朝的《蒲州府志》和《永濟縣誌》中,仝毅發現了兩段相同的記載:“有聲若吠蛤,蓋空谷應音類矣”。這意思是說,鶯鶯塔里的聲音就像是金蟾的叫聲在山谷之中迴蕩。傳說中,金蟾並不是普通的蟾蜍,它只有三隻腳,能吐錢,被人們當作旺財的瑞獸。但這只是人們美好的期望,並非現實。可是這蛙聲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普救寺離黃河大約有6000米遠,氣候濕潤,十分適合蛙類的生存,但蛙類只有在春夏繁殖的季節才會成群的鳴叫。難道100年前,普救寺里有一隻不知疲倦的巨蛙?
怪聲四:校園歌曲
西廂國小是附近唯一的一所學校,為了方便村裡的小朋友上學,3年前才從山上搬下來。這一天中午時分,學校的喇叭里播放著歌曲,學生們都在食堂排隊等著吃午飯。大家發現站在學校操場,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遠處的鶯鶯塔。通過目測,仝毅判斷這裡距鶯鶯塔的直線距離大概有2000米遠。這樣看來,相對於鶯鶯塔來說,西廂國小的位置和當時戲台的位置很相似。如果真像仝毅說的,戲台的唱戲聲可以在塔下聽見,那么現在喇叭播放的歌聲,鶯鶯塔下應當也可以聽見。10分鐘後,大家到達了普救寺,卻聽不到學校喇叭里的歌聲。其實,還在路上的時候,大家就已經發現,當離學校500米左右的時候,喇叭里的歌聲就已經聽不到了。難道在2500米外的鶯鶯塔下還能聽見嗎?令大家震驚的是,在走向鶯鶯塔的途中,學校揚聲器里的歌曲聲竟漸漸清晰起來,而當大家到達鶯鶯塔下時,聽見的歌詞句句清楚。這讓大家驚喜不已,同時更覺得不可思議。這一次的發現,足以證實,仝毅所說的,塔中傳來唱戲聲,確實是真實的。

專家釋疑

當在15米左右處擊石時,擊石直達聲可傳至各層塔檐,經塔檐前部反射,會聚在更靠近塔身的擊石點前方,再經過一次地面反射才能傳至人耳。這時虛聲源似乎在塔底下,因此出現了“擊前地,則聲在塔底”的聲學效應(見圖5—10)。

怪聲與建築結構有關
據史料記載,鶯鶯塔本是一座唐代的古塔,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地震崩塌了。於是,人們又重新修了一座,並保留了它原本的唐塔風貌,只是由原先的7層加蓋到了13層。為進一步證實這種判斷,專家們又在鶯鶯塔周圍反覆進行測量試驗。終於,在正對著塔,而且直線距離為20多米的地方,大家聽到了清楚的蛙鳴聲。

再經過一系列精確的考察測量,專家發現:在離塔10米左右的地方,敲石頭之時聽不到蛙聲,只能聽到敲石頭的聲音,或者拍手的聲音;而在離塔20米以外的地方,敲石頭之時就能聽到咯哇咯哇的聲音。這聽到的聲音,是從塔上空傳過去的。地面也能聽到,空中也能聽到,站在房頂上也能聽到。正因為如此,鶯鶯塔下的拍手、擊石聲,才會被認為是自然界青蛙的叫聲。

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鶯鶯塔的每一層塔檐都是用青磚一層一層迭澀出來的,而且每一層往外延伸寬度不完全一樣。這樣的結構正好形成內凹形的曲面。也正是塔檐形成的曲面,使得聲音發生了改變。鳥的叫聲也好,我們敲石頭、拍手的聲音也好,並不是單純的一個頻率,而是分為高頻、中頻和低頻。這3種頻率接觸到塔檐,發生不同的反射現象,有的被減弱,有的被增強。如此一來,傳到人們耳朵中就發生了聲音的變異。所以,人們在塔下聽到的是蛙聲,而且與自然界的蛙鳴聲很相像。
儘管如此,鶯鶯塔里傳來的唱戲聲音,以及學校喇叭里的歌聲在路上聽不見在塔下卻能聽見的現象,還是讓人不解。難道這樣的現象也是塔檐匯聚反射之後造成的嗎?據了解,西廂國小離塔有2.5公里之遠。儘管普救寺坐落在半山腰上,周圍空曠開闊,沒有任何阻擋物,但2.5千米的距離,早就超越了聲音傳送的極限。難道鶯鶯塔真的具有神奇的收音放大的功能?

當擊石點移至距塔20米以外時,聲波主要從各層塔檐的中後部邊緣反射。由於塔檐中後部和外部的曲率不同,這時的反射波會聚在較遠離塔身的擊石點後方(圖5—11)。當擊石點移至距塔20米以外時,聲波主要從各層塔檐的中後部邊緣反射。由於塔檐中後部和外部的曲率不同,這時的反射波會聚在較遠離塔身的擊石點後方(圖5—11)。

專家解釋說,其實聲音的反射並不複雜,它就像我們平時看見的水滴,遇到障礙物會向四周濺開。如果障礙物表面相對光滑,水滴會濺得比較遠,但如果障礙物表面很粗糙,水滴濺出的範圍就小多了。鶯鶯塔的塔身和塔檐全都是用青磚疊砌而成,這些青磚經過黃土高原的風沙長年累月地吹拂,表面格外光滑,就像塗了薄薄的一層釉料,變成了很好的反射體。幾乎所有的聲波,都能被這些青磚反射到塔下。

為加強,又能在較廣範圍內和不同方向上傳播,這是鶯鶯塔能產生奇特聲學現象的又一個根本原因。在緊靠塔面處擊石時,由於塔身結構影響,聲波很難被第5層以上的塔身和塔檐接收到,而可以反射聲波的五層中,第1、2層產生的回聲與直達聲完全混在一起,第3、4層產生的回聲與直達聲的時間差也不大,超過了人耳的分辨能力。這時的回聲只是加強了直達聲,無法產生蛙聲效應。這就是上述第一種聲學效應產生的原因。

當在15米左右處擊石時,擊石直達聲可傳至各層塔檐,經塔檐前部反射,會聚在更靠近塔身的擊石點前方,再經過一次地面反射才能傳至人耳。這時虛聲源似乎在塔底下,因此出現了“擊前地,則聲在塔底”的聲學效應(見圖5—10)。

當擊石點移至距塔20米以外時,聲波主要從各層塔檐的中後部邊緣反射。由於塔檐中後部和外部的曲率不同,這時的反射波會聚在較遠離塔身的擊石點後方(圖5—11)。聽起來似乎回聲聲音是從塔頂發出的,這就是“擊後地,則聲在塔頂”的道理。

發展現狀

鶯鶯塔鶯鶯塔

佛家修塔,效果實際上等於俗家修墳或者立墓碑。在塔裡面,一般埋藏著一個得道僧人的遺體或是遺物,為了讓人有莊嚴肅穆之感,起尊崇向善之心,就需要在儘可能小的空間修得儘可能高,使人不得不仰視才可以看到全貌的建築,這隻有塔可以勝任。

鶯鶯塔更早的名稱應該是河東蒲坂舍利塔或普救寺舍利塔。也就是說,鶯鶯塔下面是埋有舍利子的。在我們“山西古塔系列”開篇以來,鶯鶯塔是第一座被佛教界認可的佛祖真身舍利塔,僅此一點,就足以看出鶯鶯塔受尊崇的地位。

在古印度語中,舍利子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高僧的遺體經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舍利子的形狀千變萬化,顏色有白、黑、綠、紅等單色或彩色的。一般認為,白色的舍利子是屬於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屬於頭髮的,紅色的舍利子是屬於肌肉的,綠色或是五色斑斕的舍利子,則可能屬於內臟。
佛經上說,舍利子是修戒定慧之功德結晶而成,只有虔誠信佛、悟道得法的人才可能會自然結晶舍利,非常人可得。中國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大師等,他們身後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而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涅後,所燒出的舍利有一石六斗之多,當時古印度有8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各建寶塔,讓百姓瞻仰、禮拜。
到了印度孔雀王朝時期,有一位阿育王,曾經非常暴烈,頻頻催動戰爭,但是某一天突然醒悟並開始全力弘揚佛教。他開啟了佛祖8個舍利塔中的7個,取出佛陀舍利共達84000顆,在天下遍築舍利塔。據《菩薩處胎經》所述,阿育王散發舍利建塔時,“今華夏天下,分得一十九所。”佛書《法苑珠林》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舍利所建的19座塔名和立塔地點,其中河東蒲坂塔也就是鶯鶯塔為第四座。
那么,鶯鶯塔下的舍利真是佛祖真身舍利嗎?到目前為止,這件事情只是在佛經中有相關記載,但並未有人親眼目睹,所以,很難斷定真假。記者查閱史料,阿育王應該是公元前200年之前的人物(公元前273-236年在位),而鶯鶯塔始建於中國隋代,其間有800多年的時距,無比珍貴的佛祖舍利是如何跨越這么長的時間、這么遠的距離,到達河東大地、築於寶塔之內的?史學界尚無定論。
對於珍貴寶物的鑑定,有句話叫做“傳承有序”,意思就是誰交給了誰要清清楚楚、合情合理。鶯鶯塔之佛陀舍利顯然缺少這樣的證據。但雖然於史無征,可言者鑿鑿,聞者莫不讚嘆,並沒有誰會去探個究竟。更何況,要有確切的證據,除非塔已盡毀,塔下地宮被發掘開來。只是,毀壞這樣的文化珍寶,誰能忍心,又有誰敢負這個責?

真正讓鶯鶯塔聞名天下的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人們正是為了紀念《西廂記》女主人公崔鶯鶯,才把普救寺里的這座舍利塔更名為鶯鶯塔。
西廂記》講述的是一個美麗而浪漫的傳說。12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洛陽才子張珙張君瑞上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遇到扶送父親靈樞回鄉時滯留在寺院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上演了一幕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隋初已有,千百年來,歷經滄桑,反覆興廢。現在的普救寺是1986年以後修復的。此次修復的普救寺的格局,除了對原址的發掘,更多地參考了《西廂記》情節中對普救寺的描述。而歷經劫難倖存下來的明復建鶯鶯塔,就成為了一個寺院修復的坐標點。

鶯鶯塔的“蟾聲”已被人們發現了幾百年,可是為什麼它會產生這奇異的效應,人們曾有過各種各樣的推測,甚至還有塔下鎮壓著蛤蟆精的傳說。用很專業的說法就是,一個相當窄的擊石脈衝,入射到各層塔檐表面,分別反射出與原脈衝不完全相同的一系列脈衝,這些回波脈衝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時間內到達人耳,形成了與蛙聲極為相似的感覺。前面講的其他的奇特聲效,依然與建築構造、材料相關,普通遊客對於這樣專業的理論,倒也不用太深究。
一座據傳擁有佛祖真身舍利的寶塔、一段千年之前的愛情發生地,一個創造了建築聲學奇蹟的古建築——三絕匯於一身的鶯鶯塔,在五月的陽光下,雍然佇立著,看著眾多虔誠的佛家僧徒,浪漫的俗世男女、嚴謹的專家學者,慕名前來,留連於此……

交通

永濟出發 永濟出發的2路公共汽車可以方便到達景點。黃色2路可到普救寺。

中國古塔大全1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