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固寺

萬固寺

萬固寺位於山西永濟西南的中條山麓,始建於北魏正光三年,原名“繇哉寺”,曾遭兵火焚毀,隋代復修,更名為萬固寺,取“萬年固”之意。時稱“中條第一禪林”。

基本信息

簡介

萬固寺萬固寺
山西永濟萬固寺景區位於永濟市西南13公里處的中條山北麓,始建於北魏正光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與聞名中外的《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遙遙相對,是佛教剛傳入吶地就創建起來的一座寺廟。
依照佛家建寺廟的講究萬固寺的選址的確是一出風水寶地其坐東向西依山而建,西遙有滾滾黃河,潺潺山泉饒寺而下,松柏環繞、竹林掩映殿宇輝煌,佛光譜照。寺內的多寶拂塔不僅是萬固寺的標誌性建築,而是我國樓塔建築中最早的一座佛塔,其八面玲瓏共十三層,遊客登臨至九層便可領略蒲坂大地雄渾秀麗的迷人風景。無量大殿是我國古建築中一個絢麗的綺芭,它一色青磚砌起無一大梁而聞名,分上下兩層,下三洞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左有送子菩薩、右邊地藏菩薩。上三洞頂部造型為窯洞拱型,三洞相通寬敞明亮。頂部造型為穹隆藻開式,洞外兩側八字影壁上的二龍戲珠,龍纏雲饒如生。無量殿磚雕吡廬閣石刻和多寶拂塔被稱為萬固寺“三絕”。

景區景點

萬固寺萬固寺
山門萬固寺在永濟縣城東南六七公里遠的中條山麓。一出縣城,過了鐵道,立刻就可以看到對面的山腳下聳立著一座磚塔。走到近處一看,山下有一條美麗的小溪,淙淙的流水聲很遠就可以聽到。沿著山谷向上走,沒多遠就到了山門。山門附近竹藪繁茂,柿林連綿。這裡是自古就已聞名的泉石勝境。山門朝南,進門後是一座西向的前殿,以此為第—層,向山腰上面依次修建了五層佛殿,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磚築的。

前殿西側沒有人口,只開有東門。殿中央有壇,上置四佛,但都已損壞,不詳其究竟。第二層為大雄寶殿,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築。但屋頂坍塌,主尊的大佛也巳碎拆成了泥塊,殿前石階的左側,立有萬曆二十八年(1600)二月的《重修萬固寺記)碑(王廉撰文)。
殿門左右還各有一個經幢,好像是明代的遺物。在殿內靠右側也有兩塊經幢斷石,還有一塊好像這個經幢下的蓮花座,看上去像是宋代的東西。
在這兩殿中間的北側,有三大士殿,座北面南。該殿已徹底坍塌,連屋頂都沒有了,主尊就裸露在風雨之中。殿前立有萬曆六年(1578)八月的《重修萬固寺記》和—個沒有撰作年月的《重修萬固寺記》(敕建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撰文)、以及《大宋河中府中條山萬固寺重修碑銘並序》(劉琦撰)三通石碑,前壁上嵌有下列四通石刻:河中府河東西萬固寺碑記
功德主河中府節度使尚書西平王沛國朱公施、至北(記四至)XxXx天成元年(1926)二月十五住持祥長老、外護功德主河中府節度使朱公。朱公即朱友謙。大宋故萬固寺月公道者塔記開寶六年(973)三月、前隨使押衙惟節述。大宋河中府中條山萬固寺新修吉利塔記天聖三年(1025)四月、鄉貢進土田活撰。福嚴大師塔銘已至正辛已(1341)覺吉祥述。
第三層為水陸殿,入口在東側,左右配置鐘樓、鼓樓,殿內牆壁上每—區雕一尊諸天,共雕四十二尊諸天像。光緒縣誌卷一二云:“有石刻諸天像三十六,列陷壁間,像刊檀施姓氏而無畫者之名,故舊傳為吳胄曹道玄之跡,然而並非其真,唯畫法尚精好可觀。”
第四層為八角十三層寶塔。塔南側嵌有石額,額上有萬曆十四年(]586)刻“多寶佛塔”四字。這座塔建在八角形台基上,四面設有入口。塔身細長,各層均沒有假門、假窗。各層塔檐由磚砌疊澀和上面的覆瓦構成,只有第一層建有磚砌的斗拱。其建築形式完全是晚近的風格,充分體現了明末萬曆的時期的建築風格。況且還有萬曆十四年四月的《萬固重修浮圖記》(王崇文撰),可以確知該塔的現有形制完全是這一時期所建造的。前述宋天聖三年的《新修舍利塔記》,講的應是此塔的前身,最初是由道臻修肄的九層磚塔。
第五層為如來殿,也是磚築,正面三間,雙層。正中嵌有石額,上書“極樂世界”四宇,為萬曆十九年(1591)郡人王謙所題。這座殿雖然相對來說毀壞較輕,但裡面卻幾乎一無所存,荒殘至極。唯—值得一看的是每一間上山斗拱砌出的圓天井。這種建築形式就是所謂無梁殿,其斗拱的建造形式與多寶塔的塔檐相同,這正可以說明如來殿與塔是同一時期修建的。樓上名為比丘殿,左右四塊石頭上刻有萬曆二十四年(1596)福登所造《王勃釋迦成道記》。樓上視野開闊,西面可以看到遠處波光粼粼的黃河,在它的對面則可以看到淡雲輕霧中的華山。《大清一統志》卷一○一對於該寺沿革作有如下記載。唐大中年間(847—859)建寺,初名建元,後改今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合併白石、讚嘆、竹溪、雲蓋、淨土五寺,大中建寺說雖然無法得到證實,但從經幢殘石和宋代石刻等情況來看,該寺建於唐末是基本可以肯定的。現存建築基本上都是明末的,清代改修不多。山門外立有康熙五十年(1711)的《重修萬固寺水陸大殿碑記》,可知清代好像對水陸殿做了較大改修。
萬固寺的規模,是萬曆年間福登妙峰重修的結果。
妙峰為蒲州人,光緒《永濟縣誌》卷一五有他的略傳。據載他年輕時在中條山讚嘆寺修行,經過三年,學業精通,除了慕緣修萬固寺外,還在蛾眉山和五台山各建一座銅殿,在五台興建了顯通、龍泉、印鈔諸寺,最後歿於顯通寺,賜號“真正佛子護國禪師”。登上五台山,可以看見在台懷鎮西山上有妙峰的墓塔。這是一座八角五層磚塔,看上去很氣派。塔前立有石碑,上面刻著他的傳說,題名《御賜真正佛子妙峰大師實記》(蘇惟霖撰文)。據此可知他更詳細—些的情況。他在生前曾得到明神宗(萬曆帝)的生母慈聖皇太后的信任,歿於萬曆十四年(1612),終年七十三歲。因此他的活動時期基本上是萬曆年間。所謂銅殿,依然還在五台山顯通寺,據云該寺的無梁殿也出自妙峰之後。萬固寺的如來殿和多寶塔等形式極為一致,是萬曆年間中國通行的磚砌建築中的代表作。太原市外永祚寺的八角十三層磚塔以及無梁殿也是如此。這座殿內的鐵鉦上有關於建立雙塔的銘文,並署有萬曆辛亥的紀年,同時還記述經理塔工者為沙門福登妙峰。萬曆辛亥為三十九年(1611),是妙峰去世的前一年。妙峰不僅是當時數得著的名僧,同時是一位值得特別紀念的建築家,尤其是一位推廣磚構建築的高手。
多佛寶塔萬固寺的多寶佛塔,是中國樓塔建築中最早的一座佛塔。多寶佛塔建於北魏時期正光三年,即公元522年。
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早建1年,比山東濟南市青龍山神通寺四門塔早89年,比西安大雁塔早130年,比雲南大理縣崇聖寺三塔早300餘年。從建塔之早,可見萬固寺建寺之早足以在內地稱冠。萬固寺多寶佛塔共十三層,塔高54.666米,僅次於佑國寺、崇聖寺、大雁寺三塔。
寶塔佛光塔的建築十分奇特。全塔呈八面八角形,在塔基正中青石板下,有一酷似塔型的八面八角塔井,深3米,寬0.5米,長0.7米;石箱旁有兩重“塔史”碑刻。塔的1-9層為空心,人可登臨至9層;10-13層為實心,登二層憑藉木梯,以上即有台階鏇轉而上,逢雙層可遠眺南北盛景,逢單層能遙望東西秀色,層層登高遠望,景觀落差較大,目中美景顯奇。

塔身每層有八個挑角,皆掛有鳳鐸,鳳鐸上有鑄造年月和鑄工胡澄梯的句字,鳳鐸隨風而響,如詩所云:塔上風鈴天外音。塔頂為八角攢尖式,上有八卦懸空鐵剎,鐵剎下有積土,土上長有一棵小松樹和一株石榴樹,樹上石榴年年結,不見石榴落下來,據傳,
這些石榴做為仙果均被王母娘娘摘去了。萬固寺多寶佛塔十分堅固,明嘉靖四十四年即56年1月23日的八級大地震,人稱“天塌蒲州”,寺內殿宇盡翻,唯有多寶佛塔獨存,震後三十年,因塔有傾斜,多處裂縫,匠工才開始層層拆除,重新修復。
在塔的北面,仍能看到日軍侵華時,炮擊的痕跡。
大雄寶殿是佛寺擴建後的主要殿堂,其中供奉有佛祖釋迦牟尼和他的十大弟子,是芸芸眾生拜佛祈福的主要場所。大雄寶殿坐落在多寶佛塔正面。主佛坐像高五丈許、約十六米有餘,端坐於寶殿之中,高大揮弘,十分壯觀。大雄寶殿毀於日軍侵華時期,從遺留的佛翕和牆壁上,人們仍能想像出當年的恢弘氣勢。

水陸寶殿是佛教法事集會時所用的殿堂之一,也叫“水陸道場”、“水陸法會”、“水陸大會”、“水陸齋儀”殿堂,也有人叫“毗廬閣”,為五楹過殿,坐落在塔前,長19餘米,進深13.9米。
每次的水陸道場都在水陸殿舉行,道場時間長短不一,少者七天,多者四十九天。萬固寺道場規模歷來較大,參加法事的禪僧有幾十甚至上百。每次舉辦時,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供品以飲食為主,用來“超度”水陸一切鬼魂,普濟六道四生。六道指的是阿修羅和佛都所說眾生,根據生前善惡行為有五種輪迴轉生的趨向,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四生是指六道眾生的四種形態,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相傳以水陸大齋作“超度”,普濟六道四生始自南朝梁武帝,《佛祖統記》中說:“梁武帝夢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以撥濟之……帝即遣迎《大藏》,積日披覽,創立儀文,三年而後成……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就金山寺依儀修設。帝親臨地席,詔佑律師室文……常設此齋流行天下。”
藥師洞坐落在大雄寶殿之後,洞內供奉的是藥師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經》中說:他曾經立下過十二大願,要滿足眾生一切欲望,拔除眾生一切痛苦,消災延壽。他要使淨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無病無災,豐衣足食,解脫困苦,身心安樂等。
東方淨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淨土樂園。在藥師洞內,共有三尊坐佛泥像,正中是藥師佛,左脅侍是日光遍照菩薩,右脅侍是月光遍照菩薩。藥師佛像高約2米,出家男相,身著架裟,赤腳,屈漆而坐,遍體金妝。左手侍缽,內盛甘露,右手持藥丸。甘露、藥丸,給予天下苦難中的人們。
藥師佛也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大醫王佛”。如來的梵文音譯為“多陀阿伽陀”,它是佛的“十號之一”即如實的意思,如實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循此真如能達到佛的覺悟。所以在《成實記》中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大智變論》也說:“如實道來,故名如來”。
羅漢堂在萬固寺還有羅漢堂(現已毀),堂內供奉十八羅漢。
據玄奘譯《法住記》中說,釋迦牟尼曾令十六個大阿羅漢常住人世,濟度眾生。十八羅漢是在十六羅漢基礎上,加《法住記》的作者慶友為第十七羅漢,重複第一羅漢賓頭羅尊者為第十八羅漢。在我國西藏地區則是在十六羅漢的基礎上,加上釋迦牟尼的生母摩耶夫人和彌勒。
萬固寺內現存的有《十八羅漢圖》,是刻在兩塊青石碑上的,一石碑上刻十羅漢,一石碑上刻八羅漢。這些羅漢聚居于山間峰巒,峰巒上有松柏花草,今天觀之,仍栩栩如生,鮮活逼真。它立於藥師洞前,不過,筆者怎么數,也沒有湊夠十八羅漢,僅有十七個。其中一個碑為十個,另一碑則為七個。
無量大殿坐落在多寶佛塔背面,大殿分上下兩層殿堂,一色青磚砌起,全是磚石結構,無一大梁,建造奇特宏偉,風格獨特,頗為壯觀,又被人稱為無梁殿。
無梁殿是中國古建築中的一個壯麗奇葩。它是由五台山僧人福登(號妙峰)建造的,據說,福登在世,共建了三座無梁殿,一座在五台山,是最大的一座;一座在太原永祚寺(雙塔寺);一座就是萬固寺這座無梁殿。從無梁與無量的音似之處,可以想見妙峰和尚在建造無量殿採用無梁結構的獨特建築方式的絕妙用心。[1]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