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絳

古城新絳

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古城南臨汾河,北沿丘陵,據高就低隨地勢制勝。遠眺絳州城從西至東“絳州三樓”、“絳州大堂”、哥德式“天主教堂”、唐代“寶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間,“創造了生動而變化的城市輪廓與風貌”,這組古建築群成為古絳州的重要標誌。 

基本簡介

古城新絳位於宜良縣城以西10公里處,距昆明40餘公里,是一個新興的大型綜合性森林風景區。該公園以森林自然風光為主體景觀,擁有常青森林4萬多畝。並以體現民族特色,森林特色,地方特色的原則,將全國 56個民族的民居仿造於林區之內,設計新穎,造型美觀。置身於茫茫林海之中,有一種回歸大自然的親切感。另外還建有歌舞廳、網球場、游泳池、狩獵場、餐飲部、療養院等,是集體春遊或舉辦夏令營的好去處。

歷史

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
古城新絳古城新絳
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古城南臨汾河,北沿丘陵,據高就低隨地勢制勝。遠眺絳州城從西至東“絳州三樓”、“絳州大堂”、哥德式“天主教堂”、唐代“寶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間,“創造了生動而變化的城市輪廓與風貌”,這組古建築群成為古絳州的重要標誌。 古城原為“臥牛城”,只有南北兩個城門,南為嘴背為臀,東西天池為牛眼,角塔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為牛脊,左右62條巷為牛肋,寶塔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縣城制,拋棄了方城十字對稱中軸的格局,而是“臨川籠丘”因地制宜,街、樓、塔、園、寺、廟、碑,三關五坊,兩門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間就地而建,形成整體而活潑的建築群落。雖歷經一千四百餘年,受到各個時代的衝擊與潛化,仍然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豐富的內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藝術、科學、建築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悠久的歷史為新絳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蹟。目前,全縣已發現各級文物古蹟169處,其中舊石器遺址1處,新石器遺址22處,春秋戰國墓群2處,漢代墓群3處,其他名人墓葬17處,古建築64處,碑碣刻石32處。革命文物8處,古樹6處,化石5處,僅2.5平方公里的縣城就有各類名勝古蹟33處。 在已發現的文物古蹟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的有四處,屬於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的有15處。創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的“絳守居園池”,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時間最早的官家園
新絳縣石刻大佛 新絳縣石刻大佛 
林;創自於唐代的“絳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將張士貴的“帥府堂”,是堂進深五間,面闊七間,為全國州府大堂之最;龍興寺內的“唐代寶塔”,其迭澀而出,直指藍天,塔頂曾多次騰煙,青雲直上,一連數日,千年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這個謎,時下尚未能解開。名聞遐邇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書寫特異,筆法工整,布局嚴峻,後人難以認讀,為我國書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再現了歷代書法名家的風貌;以“懸塑”出名的唐代“福勝寺”,完好地保存了幾代民間藝術家精心創作的4O余尊彩塑,成為我國美術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農業為題材的明代《秸益廟壁畫》,名震華夏,似可與“永樂宮壁畫”媲美;創建於元明的“絳州三樓”,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國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鑄造的萬斤巨鍾,鐘聲悠揚,靜夜可聞30華里;傳說“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發光;價值連城的館藏文物“戰國玉壁”、“金代鈔版”等等,永遠折射著五彩繽紛的民族之光。 號稱“晉國三城”的古絳州,不僅物華天寶,而且人傑地靈,從春秋以來,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歷代帝王將帥在這裡活動頻繁,文人墨客多有賦詩歌詠。“趙氏孤兒”忠心保國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戰叛將劉武周;這裡是唐代名將張士貴掛帥,薛仁貴投軍之地;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寓居絳州“龍興寺”;唐宋兩代王通、王勃、岑參、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樊宗師、司馬光等文人學士都曾駐足絳州,留下不少詩詞文賦。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轉赴延安時也曾途經新絳縣寓居天主堂;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在“汾陽洞”臥薪嘗膽修整三月有餘;賀龍元帥曾率120師路過新絳,親筆題詞為房東留下賀婚對聯;越南著名人士黃文歡曾在樂樓舞台上進行抗日演講;王震司令員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除這些人文景觀之外,遺留在民間的各類民間工藝品更是繁華似錦,五彩紛呈。刺繡、剪紙、皮影、木雕石雕、雲雕、漆器、木版年畫應有盡有,《新絳民間剪紙》的出版,絳州鼓樂《秦王點兵》,打到太原,登上中南海“懷仁堂”舞台,獲得了全國“金獎”,成為近年來傑出的國樂表演。 傳統產業中深受國人喜愛的“梅花點舌丹”、“小兒七珍丹”、“絳州澄泥硯”、“貢筆”、“貢墨”、“雲雕漆器”。這些產品馳譽海內外,為世人所鍾愛。近年文博副研究員藺永茂父子通過十年精心研製的“絳州澄泥硯”產品,獲“94中國名硯博覽會”金獎,全國各大報紙均進行了報導,《人民畫報》以15種文字向全世界進行宣傳,此硯已成為國人爭相收藏的熱門產品。 為了保護和弘揚新絳的歷史文化,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為發展振興新絳經濟,1994年1月國務院將新絳縣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旅遊提示

景區分類: 古鎮村落搜尋同類景區 開放時間: 8:00——17:00 門票價格:最佳時間: 夏季時山西旅遊的最佳時間交通指南: 交通頗為方便,同蒲、候西兩條幹線鐵路是本區交通大動脈,並有禮元至古堆鐵路支線一條。公路以運城為中心,幹線有:太原至茅津渡、晉城至禹門口、臨猗至大寧、運城至風陵渡等;支線有:聞喜至永濟、風陵渡至平陸等。運城至三門峽、運城至風陵渡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大同至運城的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設之中。 鐵路 從運城有發往北京、西安、天津、成都、太原、石家莊、大同、臨汾等地的列車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