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埝掌鎮東下馮村青龍河南北兩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時期晉南地區的典型遺址,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

基本信息

簡介

東下馮遺址東下馮遺址
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以東下馮類型遺存和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遺存最為重要,東下馮類型時期發現有里外兩層溝槽,平面呈回字形,溝壁上發現有窯洞式房子和儲藏室等。二里崗時期發現有城址。該城址內西南角發現有一組排列有序的圓形建築。發現的遺物有陶器、骨器、銅器、石器等。
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於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變遷的研究。

發現時間

東下馮遺址東下馮遺址
遺址位於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台地上,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調查時發現。從197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與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聯合進行了發掘,歷時5年。

價值

東下馮遺址東下馮遺址
遺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東下馮類型文化遺存,遺蹟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
遺物以陶器為主,陶質有夾砂灰陶、夾砂褐陶、泥質灰陶、泥質褐陶及其他雜色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此外有弦紋、附加堆紋、素麵陶、籃紋等。主要器型有:、深腹罐、小口尊、大口尊、單耳罐、深腹盆、器蓋、折肩罐、甑、斂口瓮、蛋形三足瓮、杯等。東下馮遺址一至四期在年代上與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基本上一致,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或東下馮類型文化。東下馮遺址正處在文獻記載的“夏墟”範圍,其大致年代又在夏紀年內,對於探索夏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東下馮遺址五~六期,相當於商代二里岡時期。有商代古城址和排列有序的圓形房址,遺物以陶器為主。
東下馮遺址(第五批國保)
時代:新石器至商
地址:夏縣縣城北約15公里的東下馮村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