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丹

油丹

油丹,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油丹為熱帶山地雨林樹種,喜生於日照短、雲霧重、濕度大、氣溫低的谷地或密林中,在土層深厚而疏鬆的砂壤土上生長旺盛。幼樹耐陰,幼苗要在林下才能正常生長。深根性樹種,萌櫱力強。花期7月,果期10月至翌年3月。分布於海南。油丹木材紋理通直,結構細緻均勻,材質硬度中等,韌性好,有香氣,耐腐性強,為熱帶名貴用材樹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樹皮黃灰白色,縱裂或薄片狀;小灰白色;頂芽被灰色或銹色絹毛。葉互生,多聚生枝頂,革質,長橢圓形,長6-10(-16)厘米,寬1.5-3.2(-4.2)厘米,先端具短鈍尖。基部楔形,上面光亮,有蜂巢狀淺窩穴,下面綠白色,邊緣反卷,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明顯凸起,側脈12-17對,末端弧狀網結;葉柄粗壯,長1-1.5厘米。圓雉花序生於枝條上部葉腋,長3.5-12厘米,無毛,總梗伸長,近肉質;花梗長3-8毫米;花被裂片6,稍肉質,長圓形,長4毫米,內面被白色絹毛;能育雄蕊9,排成3輪,花葯與花絲等長,第3輪的花絲基部有1對具柄腺體。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箭頭形;子房卵球形,柱頭不明顯。漿果球形或卵圓形,直徑1.5-2.5厘米,成熟時紅色至藍黑色;果梗粗壯,肉質,長1.2-2厘米。

生長習性

油丹油丹枝和葉
油丹為熱帶山地雨林樹種。分布區年平均溫19-24.5℃,極端最高溫28.6℃,極端最低溫度4℃,年降水量2600毫米。土壤多為山地黃壤,pH值5.5-6.0。在尖峰嶺常與陸均松DacrydiumpierreiHickel、海南紫荊木MadhucahainanensisChunetHow、盆架樹WinchiacolophyllaA.DC.、竹葉青岡Cvclobalanopsisbambusifolia(Hance)Chun、海南蕈樹AltingiaobovataMerr.EtChun等針闊葉樹混生。喜生於日照短、雲霧重、濕度大、氣溫低的林谷或密林中;在土層深厚而疏鬆的砂壤土上生長旺盛。幼樹頗能耐陰,幼苗要在林下才能正常生長。深根性樹種,母樹結實量少,種子繁殖力弱,天然更新較差,但萌櫱力強。花期7月,果期10月至翌年3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海南白沙、東方、昌江、樂東、瓊中、保亭、崖縣及陵水等縣,但以尖峰嶺、壩王嶺、吊羅山、五指山和南高嶺等林區較為集中。生於海拔700-1700米之間的森林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長發育

油丹油丹樹幹
油丹幼年階段,一年形成3次頂芽,抽3次新梢,即冬芽一春梢一夏梢、秋芽一秋梢。冬芽一般在9月底10月初形成,翌年2月下旬抽春梢、春梢生長緩慢,夏梢和秋梢生長快,6月中旬前後夏梢生長最快,20天內可生長30-40cm,為全年高生長的高峰期,8-9月間抽秋梢,出現高生長的第2個高峰,兩個高峰期生長量占全年高生長的70%以上。胸徑生長期主要在5-11月,以6-9月為最快,占全年生長量的70%-90%。
根據解析資料一般天然油丹,初期生長緩慢,20年生樹高和胸徑的生長量僅為5.6m和4.1cm,樹高生長50-60年最快,胸徑70-90年生長最快,材積60-90年最快。60-95年間的材積生長量占材積總生長量的89%,表明油丹具有後期生長快的特性。
但人工林的初期生長明顯比天然林快,13年生人工林的胸徑、樹高、材積的處生長量是20年生天然林的3倍、2.3倍和7.1倍。根據萊州林場解析木材料:107年生的天然油丹,樹高25.3m,胸徑50cm,單株材積2m3。28年生人工楠木樹高16m,胸徑直徑20.7cm。4-5年生進入樹高、胸徑速生階段,樹高速生期持續到16年左右,胸徑速生期持續到20年生,但中間有波動,胸徑持續與林分密度緊密相關。未能適時間伐的林分,胸徑生長早下降,速生持續期短。福建林學院後山試驗林,24年生,Ⅱ級立地,保存密度2250。

化學成分

從油丹AlseodaphnehainanensisMerr.樹皮中分離得到4個化合物,根據HR-SI、MS、1HUMR、13CNMR及二維核磁共振技術鑑定其結構分別為:一個木脂素eusiderinA〔(7R,8R)-3,4,5,3'-四甲氧基-△8’,9’-8-O-4’,7-O-5’-木脂素〕(Ⅰ);兩個苄基異喹啉類生物鹼(6,7-二甲氧基異喹啉基)-(4'-甲氧基苯基)甲酮(Ⅱ)、(6,7-亞甲二氧基異喹啉基)-(4'-甲氧基苯基)甲酮(Ⅲ)和4-羥基-3-甲氧基-苯甲酸(Ⅳ)。其中化合物Ⅰ~Ⅲ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表皮構造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hainanensisMerr.)采於雲南騰衝上新統芒棒組,它在滇西地區為首次發現。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細構造特徵。通過與現生油丹表皮構造和葉結構特徵的對比分析,在巨觀和微觀兩方面證實了該化石歸屬的正確性。分布範圍的縮小顯示滇西從上新世-現代氣候逐漸變冷,上新世的氣候比現在溫暖。地理分布區的擴大和地質時代的延伸,為植物的發展演化和推論古氣候提供了寶貴材料。

瀕危及保護

保護價值
油丹屬植物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南部、西藏東南部及海南,對研究熱帶與南亞熱帶植物區系具有科學意義。油丹木材紋理通直,結構細緻均勻,材質硬度中等,具韌性與香氣,耐腐性強,為優良用材樹種。
保護措施
分布區內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應將油丹列為護對象,並將生長集中、林相較好的林分劃為母樹林。應嚴禁砍伐,積極繁殖,擴大種植面積。

栽培方法

油丹油丹樹幹
果實的果皮由綠色變成藍黑色時就可分批採摘,然後除去果梗和果肉,洗淨種子隨即播種,切勿曝曬。播後約1個月發芽完畢,發芽率達95%,當苗高7-8厘米時可間苗或移人營養器內。8個月至1年生苗即可上山造林。林地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潤的山坡、山谷沖積地。
1.採種
種子在11月下旬成熟(小雪前後),當果實由青轉變為藍黑色時,即可折緊採集,宜選20年生以上健壯母樹採種,用鉤刀、高枝剪采果枝或用竹竿擊落收集種子。採回後,將果實放在竹蘿內用腳或手搓擦去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乾淨,置於通風室內陰乾,待種殼水跡消失後,即或貯藏。果實出籽率40%-50%,種子失水後易喪失發芽力,故多採用濕潤河沙分層貯藏,沙子含水量5%左右,沙子過乾,種子失水,種皮開裂,導致子葉發霉,喪失發芽力。如需催芽播種,可貯藏在溫度較高或有陽光照射的地方,立春前後種子開始大量萌動,播種後可提早數天發芽。
2.幼苗
油丹耐陰,忌強光,育苗宜選擇日照時間較短、排灌方便,肥沃濕潤的圃地,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為好。土質黏重,排水不良,冬季冷空氣易匯集的低洼地,不宜作育苗地。圃地要進行三犁三耙,精耕細作,苗床為高床,床面高20厘米,床面寬1米。在山壟田育苗,要深開排水溝,中溝、邊溝寬40厘米,深35厘米。整地時要施足基肥。每畝施豬牛欄糞1500千克,菜枯餅100公斤。在耕耙地時把肥料均勻翻入耕作層中。播種時間以元月下旬至2月。一般用條播,行間距離20-25厘米,每畝播種12-15公斤。播後用黃心土、火燒土覆蓋,厚度為1.5-2厘米。播種後苗床用稻草覆蓋,以保持苗床濕潤疏鬆,利於種子的萌發,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整齊度。種子發芽出土達60%-70%時,陰天或小雨天分二次揭除稻草。幼苗生長期間,要加強撫育管理,及時除草鬆土。為防止強光高溫對幼苗造成傷害,在灌溉條件較差的地方,在5月份開始搭蔭棚,蔭棚高度1-1.2米,用透光度40%-50%的遮陽網遮蓋,晴天上午9點以前,下午4點以後可打開遮陽網讓苗木受光,促進生長和增強抗性。
到9月初可撤除蔭棚。5月中旬至7月初進行間苗和定苗,間除生長不良、病蟲危害、過密的幼苗,間苗後及時澆水,每畝定苗量為2萬-2.5萬株。8-9月是苗木的速生期,在此期間,加大灌溉量,使苗木根系分布層經常處於濕潤狀態,7-8月每隔20天追施1次複合肥,開溝施肥,用土覆蓋,每畝每次施肥量7-8公斤。9月中下旬追施氯化鉀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苗木越冬抗寒能力。1年生苗高達30-40厘米,地徑0.4-0.5厘米,即可出圃造林或移栽培育綠化大苗。
3.造林
油丹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造林地宜選擇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高,空氣濕度較大的山區半陰坡山腰中下部,溝谷兩側或河邊台地。造林地全面清理後,採用水平帶整地後挖穴或穴墾整地,穴的規格為50厘米見方,30厘米深,表土回穴。楠木是珍貴樹種,為促進造林後幼樹的生長,整地挖穴時每穴施菜枯餅0.2公斤或複合肥0.2公斤作基肥,將肥料與穴內土壤充分拌勻,待菜枯餅腐熟後再造林。“雨水”前後幼樹萌動前,選擇陰天或小雨天造林,苗木栽植前適當修枝,摘除葉子,剪去過長或受到損傷的根系。各地造林經驗證明,隨起苗,隨打漿,保持根系濕潤是造林成活的關鍵,泥漿中應加入3%-5%的鈣鎂磷。栽植做到根舒、苗正、分層打緊,比原圃地土痕適當深栽2-3厘米。幼年期生長較慢,冠幅也較窄,純林初植密度可適當加大,株行距2米×2米或2米×1.5米,每畝167株或220株為宜。油丹幼年耐陰,通過營造混交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進幼林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造林地,混交比例為1:3-4,行帶狀混交,林分鬱閉時,通過適時間伐杉木,確保楠木成林成材。據福建資料報導,楠木還可與檫樹、樟樹及殼斗科樹種混交造林,效果良好。
4.撫育管理
油丹初期生長慢,易受雜草競爭而影響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長。因此在造林後3-5年內,應加強撫育管理,幼林鬱閉前每年全面鋤草塊狀鬆土兩次,撫育時間應安排在高峰生長季節到來之前,即第1次撫育在4-5月,第2次在8-9月。造林當年撫育宜在下半年安排。
幼林鬱閉後兩年內枝葉仍旺盛,林木分化也不明顯,3年後,樹冠下部枝葉開始枯黃,林木逐步分化,樹冠發育較慢,嚴禁打枝。一般在7-8年生鬱閉,當幼林充分鬱閉後4-5年,即12-13年生時自然整枝開始,林木分化比較明顯,此時應進行第1次撫育間伐,間伐強度30%-35%,每公頃保留1650-1800株,鬱閉度保持在0.7左右,間隔6-7年後,當樹冠恢復鬱閉,側枝交錯,樹冠下部自然整枝明顯,胸徑生長明顯下降時安排第2次間伐,間伐強度30%左右,每公頃保留1200-1500株。如培育大徑材,若干年後還應進行第3次間伐,主伐株數每公頃2600-900株即可。有的生產單位營造楠木林,初植密度3000株以上,到20年生也不間伐,結果楠木平均胸徑僅100m左右,很難成材。因此,適時間伐是關鍵。
楠杉混交林的種間矛盾隨著林齡增長激化,如不及時採取調節措施,勢必影響楠木和杉木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抑制油丹生長,應及時對杉木進行修枝,撫育伐,保證油丹樹冠獲得充分的側方光照與營養空間,使楠木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在混交林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

油丹屬

油丹油丹標本
屬中文名:油丹屬
屬拼音名:youdanshu
屬拉丁名:Alseodaphne
中國植物志:31:68
描述:AlseodaphneNees油丹屬,樟科,約50餘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我國約9種,產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及廣東海南,其中海南油丹A.hainanensisMerr.木材極能耐腐,尤適於水工、造船、橋樑、枕木、樁木等用。常綠喬木;葉互生,通常聚集於枝梢,羽狀脈;花兩性,為腋生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花被簡短小,花被裂片6,近相等或外輪3枚較小,脫落或不全脫落,花後稍增大,果時消失;能育雄蕊9,排成三輪,第一、二輪無腺體而藥室內向,第三輪基部有一對腺體而藥室外向或上方2室側向,下方2室外向,藥室4,室成對迭生;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箭頭形;子房部分陷入淺花被筒中,花柱通常與子房等長,柱頭小,不明顯,盤狀;果卵珠形、長圓形或近球形,黑色或紫色,光亮,具白粉,果梗十分膨大,常呈倒錐形,有時近圓柱形,頂端截形,肉質,多漿,紅色、綠色或黃色,常具疣。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