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樟

普陀樟

普陀樟,樟科常綠喬木,高20米,胸徑40厘米;樹皮淡褐色,小枝綠色,光滑。葉革質,芳香。普陀樟根系發達,具耐旱、抗風等特性。幼苗生長緩慢,5年後轉快。花於5至6月開放,11月果實成熟。普陀樟分布於中國東部沿海的丘陵溝谷常綠闊葉林內,是濱海特有的觀葉、觀果植物。普陀樟生性強健,耐熱、耐寒、耐旱、耐瘠,抗空氣污染,是庭院及濱海地區園林綠化中不可多得的優良樹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40厘米;樹皮淡褐色;小枝綠色,光滑。葉革質,芳香,近對生或在枝條上部的互生,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離基三出脈距基部約1厘米左右,中脈與側脈在兩面隆起。聚傘花序從枝上葉腋生出,由6-20(-22)花組成傘形狀;總花梗長3-6厘米,花梗長5-10毫米,均無毛;花淡黃色,萼片6,寬橢圓形,外面有短毛。漿果狀核果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長約13厘米,果托淺杯狀,邊全緣或具淺圓齒,熟時紫黑色。

生長習性

分布於丘陵溝谷常綠闊葉林內。丘陵溝谷常綠闊葉林內。分布區受海洋氣候影響,冬暖而夏涼,年平均溫15.4-16.2℃,1月平均溫3.3-5.5℃,最熱月(8月)平均溫26.8℃,極端最低溫為-6.1-12.1℃(持續僅2、3天),春季多霧,霧期長,每年5-9月濕熱多雨,相對濕度常達90%以上,年降水量1152-1200毫米。土壤為紅壤,pH值5.5-5.7。耐陰樹種,幼齡期需有側方蔽蔭。本種是組成常綠闊葉林的標誌種,常和紅楠MachilusthunbergiiSiebetZucc.、珊瑚樹ViburnumawabukiK.Koch、野梧桐MallotusjaponicusMuell.---g.、蚊母樹DistyliumracemosumSieb.etZucc.等混生。普陀樟根系發達,具耐旱、抗風等特性。幼苗生長緩慢,五年後轉快。花於5---開放,11月果實成熟,結實有間歇期。

分布範圍

間斷分布於中國東部沿海島嶼及台灣,即自上海金山縣大金山島西坡延伸至浙江舟山群島普陀、桃花山一帶,以及台灣新竹、台北、桃園、中央山脈、玉山、南投、台東、台中、高雄、恆春等地。生於海拔200-240米的丘陵溝谷常綠闊中林內。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樹種種質資源

普陀樟普陀樟
通過清查,發現普陀樟Cinnamomumjaponicumvar.chenii集中分布於舟山市普陀區所轄範圍內的洛伽山、朱家尖島以及以朱家尖、桃花、六橫島為中心的毗鄰懸水小島上,種質資源比較豐富,全市共有結果母樹1.2萬餘株,大年種子產量有1500kg左右。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分布在普陀區的朱家尖、桃花、普陀山和定海區的大貓島,其分布特點是孤立,散生,且範圍極小,無成片分布,共有結果母樹300餘株,種質資源較為貧乏,加之不合理的採種,迄今大年種子產量僅為100kg。南京椴Tiliamiqueliana分布範圍更是有限,主要分布在桃花島螞蝗坑和定海區大貓島茅草屋冷坑,呈群落分布,共有結果母樹170餘株,每年種子產量極少,能採到的種子只有0.25kg左右。

化學成分

普陀樟普陀樟
用水蒸餾法提取天竺桂(CinnamomumjaponicumSibe)揮髮油,並用GC-MS分析化學成分,用濾紙片法測其抑菌活性。結果表明,從天竺桂揮髮油中分離出27種化學成分,以冰片為主要成分,占26.03﹪;抑菌實驗中,揮髮油對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對在照度為50001x、大氣CO2體積分數為700×10-6環境下生長3個月的普陀樟PhoebebourneiHemsl.Yang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大氣CO2體積分數倍增將使普陀樟植株葉片葉綠素含量降低28.7%,其中葉綠素a、b分別下降了28.6%、19.8%,類胡蘿蔔素上升2.8%,葉綠素a/b從1.95下降到1.55.長期高體積分數CO2處理使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2.45%,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53.91%,暗呼吸速率下降95.6%,光呼吸速率下降43.7%;短期內CO2加倍處理,光合速率上升21.76%;長期處理,則下降89%.這表明,短時CO2體積分數加倍處理使植物的表觀光合速率明顯增加;長期處理明顯抑制了普陀樟的光合作用,出現了嚴重的光合適應現象。普陀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減弱致使整個代謝水平下降。

瀕危及保護

普陀樟普陀樟
保護價值
普陀樟是中國和朝鮮、日本的間斷分布種,對研究東亞植物區系有一定的學術意義。木材堅實緻密,紋理直,耐腐,耐水濕,是優良的用材樹種。
保護措施
浙江普陀島已建立國家重點風景保護區,應對本種加強保護,嚴禁砍伐。杭州植物園及南京中山植物園已引種栽培。生長於海拔200-240米的丘陵溝谷常綠闊葉林內,是組成常綠闊葉林的標誌種。耐陰,幼齡期需要蔽蔭,根系發達,有耐旱、抗風等特性。幼苗生長緩慢,五年後轉快。花於5-6月開放,11月果實成熟,結實有間歇期。間斷分布於上海大金山島至浙江舟山群島以及台灣島。普陀樟是中國和朝鮮、日本的間斷分布種,對研究東亞植物區系有一定的學術意義。木材堅實緻密,紋理直,耐腐,耐水濕,是優良的用材樹種。

栽培方法

普陀樟普陀樟
果實成熟時及時採摘,脫去果皮,漂洗乾淨後陰乾,濕沙分層貯藏。早春三月播種,種子發芽率80---%。播後1個月出土,苗期需架設蔭棚。當年苗高約15厘米,需移植1---後可出圃種植。果實成熟時及時採摘,脫去果皮,漂洗乾淨後陰乾,濕沙分層貯藏。3月播種,種子發芽率80%至90%。播後1個月出土,苗期需架設陰棚。生長旺盛季節每半月施肥,以氮肥為主,秋季施肥以複合肥為主。當年苗高約15至25厘米,1至2年後可出圃種植。圃地種植期間,病蟲害較少,較其他樟科植物抗性強。
選擇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2種海島特色樹種,開展不同基質和不同容器規格的容器育苗試驗.結果表明:在不同基質中,舟山新木姜子的苗高、地徑、株乾重,普陀樟的地徑、根冠比等指標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他指標及主根長、≥2cm側根數和在不同容器規格中培育的容器苗各項指標差異不顯著。根據試驗結果和套用實際,培育1a生容器苗,舟山新木姜子宜選用圃地土,普陀樟宜選用圃地土或2/5泥炭 1/10珍珠岩 1/2圃地土,容器採用12cm×10cm規格的軟塑膠營養體。
普陀樟是國家Ⅱ級保護的瀕危植物,為中國珍貴的用材樹種,素以材質優良而聞名於國內外。由於天然普陀樟生長緩慢、且遭受嚴重破壞,因而進行人工育苗造林,對保護好普陀樟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對江西省分布的5個普陀樟種源在廣昌進行了育苗試驗。結果表明,龍南、上猶、吉安3個南部種源苗高生長量比北部廬山種源和西南部宜豐種源大50%。為使普陀樟各種源苗木安全越冬,認為7月份以後不宜施肥。應從20年以上的有優良母樹採種。種子失水後壽命很短,採回果實宜立即洗淨陰乾,濕沙貯藏或隨采隨播,忌堆積曝曬。幼苗出土後宜蓋蔭棚。由於生長緩慢,宜於密植。選用一年生苗切乾造林時,可先在離地5-10厘米處切斷,保持完整根系、種植時切面應與地平。萌櫱後留苗1株。造林應在陰天小雨時進行。種後應注意幼林撫育,切忌打枝或損傷樹皮,並注意預防獸害。

常見病蟲害

普陀樟普陀樟
1.莖腐病
發病嚴重時,導致幼苗莖基部變黑腐爛,病株下部葉片發黃葉緣變褐色,隨即枯萎,此病病源為土壤習居性菌,圃地積水土壤過濕或連續高溫,植株生長不良,容易發病,土壤瘠薄,有機質少,也易感病。
防治方法:1.播種前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敵克松,每平方米5-10克,加細土稀釋20-30倍,均勻撒入表土,也可溝施於播種溝內。2.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高溫時搭蔭棚提高幼苗抗病能力。3.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1.5克噴粉或50%代森鋅500倍液,每平方米澆灌2-3公斤藥水。
2.蛀梢象鼻蟲
以幼蟲鑽蛀嫩梢危害,使被害梢枯死,嚴重時達69.1%,對高生長及乾形發育有較大影響。1年發生1代,以成蟲越冬,3月普陀樟抽梢時,成蟲產卵於新梢中,卵孵化後,幼蟲在當年新梢中蛀食為害,蛀道長10厘米。幼蟲期為3月底到4月中旬,幼蟲老熟後即在嫩梢基部的蛀道中化蛹,5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成蟲期很長,直到次年3月份產卵後死亡。
防治方法:1.在3月份成蟲產卵期及5月中下旬成蟲盛發期用621煙劑熏殺成蟲,每畝用藥0.5-1公斤。2.在4月上旬用40%樂果乳劑400-600倍液噴灑新梢,可殺死梢中幼蟲。3.在發現新梢葉片萎蔫時,及時剪除被害新梢,集中燒毀。

相關文化

普陀樟普陀樟
慧濟寺內的普陀樟
普陀山生長著一種樟類植物,它的葉片比常見的香樟濃綠髮亮,樹幹比香樟光滑;它適應性很強,無論在懸水小島洛迦山,還是面對東海的善財洞風口處,都生長得鬱鬱蔥蔥,1939年,一位日本學者中井猛之進(Nakai)在普陀採得標本後,將該樹定名為普陀樟(CinnamumchieniiNakai)。
普陀樟為樟科的一種常綠喬木,高達20米,胸徑50厘米以上;樹皮淡褐色,平滑;葉片革質,有光澤;果實長圓形,熟時藍黑色,有佛珠般的光澤。它產於普陀山、洛迦山、桃花、朱家尖等普陀諸島,為普陀特有樹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樟類中的奇葩。普陀樟在普陀山、洛迦山天然分布較廣,常與蚊母樹、紅山茶、全緣冬青、紅楠、檳柃、海桐、日本女貞等常綠闊葉樹結伴共生,組成了濱海特有的常綠闊葉林景觀。生長在佛頂山慧濟寺鐘樓旁的一株普陀樟,樹幹端直,樹形美觀,綠葉濃蔭,與金碧輝煌的鐘樓相互烘托,十分雄偉壯觀。在後山海澄庵門口有大樹二株,最大一株樹高12米,胸徑54厘米,樹齡約二百年,為普陀樟之最。
普陀樟樹冠飽滿,枝葉濃密,四季常青,抗海風,耐鹽霧,是一種珍貴的沿海山地及濱海庭院綠化觀賞樹種。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