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縣

富縣

富縣,古稱鄜州,位於陝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縣域總面積4182平方公里,居陝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縣轄8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241個行政村。縣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陝北小關中”之美稱。 富縣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縣,是陝西歷史文化名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全國重點文物縣城、全國良好農業示範縣、中國金融生態縣和中國十大進步縣。

基本信息

概況

夏:《尚書·禹貢》載,大禹治水以後,劃天下為九州。富縣隸屬雍州。
商:為西河國地。
周:屬白翟(狄),亦稱赤翟(狄)。
春秋:晉文公二年(前635),晉為強國,占據黃河以西、無定河與洛河之間的大片地域。富縣隸屬晉國上郡轄地。
風景風景

戰國: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韓、趙、魏三分晉地以後,富縣屬魏。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大將龍賈(音古),自今華縣修長城至上郡(榆林魚河堡),並在雕陰建造城池,駐軍10萬御秦。《鄜州志》載:雕陰,州北30里,河南為陰,山多雕穴,故名雕陰(今富縣茶坊鎮黃甫店村南西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魏“雕陰之戰”後,魏獻黃河以西15座城池於秦,富縣始為秦地,秦設雕陰縣。
秦始皇統一華夏後,仍為雕陰縣。
漢高祖元年(前206),劉邦出陳侖,定三秦,境內設雕陰、直路二縣。漢光武帝元年(25),直路縣廢。漢安帝永初五年(111),詔上郡徙地避羌,逼民內遷,雕陰縣廢,地入羌胡。
東晉前秦永興元年(357),苻堅殺苻生自立為天王,於今吉子現鄉固現(古縣)村設定長城縣。
南北朝時期,赫連昌承光二年(426),魏攻夏入統萬,又取長安,富縣為北魏所有。魏在長城縣境內分設利仁縣。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於杏城(黃陵),設東秦州,長城、利仁二縣歸東秦州所轄。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改東秦州為北華州。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改北華州為敷州(敷為鄜)。西魏廢帝三年(554),改長城縣為三川縣(駐地三川驛)。裁撤利仁縣,轄地歸三川縣,屬敷州。
隋開皇三年(583),割洛川、三川縣轄地北部,於五交城(今富縣城)設洛交縣。隋大業二年(606),改敷州為鄜城郡。隋大業三年(607),鄜城郡自杏城(黃陵)遷至洛交縣治五交城,改稱上郡,統領中部、敷城、洛川、三川、洛交五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上郡(鄜蠛郡)為鄜州。分洛交縣地北設伏陸縣(今甘泉縣)。唐武德三年(620)分洛交、三川縣地西設直羅縣,鄜州領洛川、三川、洛交、直羅、伏陸五縣。唐天寶元年(742)改鄜州為洛交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洛交郡為鄜州。
風景風景

宋熙寧七年(1074),撤三川縣,設鎮,轄地歸洛交縣,鄜州領洛川、直羅、洛交等縣。
元忽必烈中統四年(1263),因地廣人稀,載撤洛交、直羅2縣,屬地歸鄜州直轄,開始奠定今富縣之疆域。設鄜州同駐黑水寺,鄜州歸延安路管轄,領洛川、中部、宜君等縣。
明代,鄜州歸屬延安府,領洛川、中部、宜君等縣。
清雍正三年(1725),鄜州升為直隸州,歸陝西省布政司直轄。設州同廳駐黑水寺,州判廳駐黃龍石堡鎮,領洛川、中部、宜君等縣。
民國元年(1912),廢鄜州設鄜縣,改州同為分縣,仍駐黑水寺。初屬榆林道,後改陝西省直轄。劉志丹創建南梁革命根據地以後,民國二十三年(1934)春,中共陝甘省委和陝甘工農紅軍在鄜縣北部、西部、南部相繼組建鄜甘、鄜西、中宜3個革命委員會。1935年11月,鄜西鄜甘兩個革命委員會聯合成立鄜縣蘇維埃政府,駐地北道德東村,中宜革命委員會改組為中宜縣蘇維埃政府,駐地由寺仙桃原村遷至張村驛。兩個中共領導的縣蘇維埃政府與國民黨領導的縣國民政府同存並立。
1936年“西安事變”,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1939年鄜縣成
為統戰區,中共領導的鄜縣抗日救國會(實為縣委、縣政府)與國民黨領導的縣國民政府同駐鄜縣城內。1940年2月18日,八路軍武裝護送國民黨縣長蔣隆延離開鄜縣境地以後,民選縣長羅成德(抗敵後援會主任)簽發《陝甘寧邊區鄜縣縣政府布告》:鄜縣歸陝甘寧邊區延屬分區直轄。1947年3月,國民黨侵犯陝甘寧邊區。中共領導的邊區縣政府撤離縣城,轉戰西部山區,國民黨在縣城復設縣國民政府。1948年3月,國民黨潰敗南逃,中共領導的陝甘寧邊區鄜縣縣政府返回縣城,歸屬黃龍分區,後改為延屬分區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陝甘寧邊區完成其歷史任務後,鄜縣於1950年歸屬陝西省延安分區專員公署。
1958年末,小縣並大縣,鄜縣與洛川縣合併。
1961年大縣劃小縣,恢復鄜縣建置,隸屬陝西省延安地區行政公署至今。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為富縣。

旅遊資源

寶室寺銅鐘

國家一級文物。原為古鄜州(現名富縣)寶室寺梵鍾,鑄造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以誕生最早而享譽天下第一古鐘的美稱。銅鐘高1.55米,腰圍4.20米,重三千斤(折現在1800公斤)。大鐘的肩部鏤飾象徵佛教清淨界的展瓣蓮花。幾何紋和葵文組成的寬頻條紋把鐘體分為三部分。由上至下,上部三面各鑄一飛天。中部每面鑄一朱雀。底部三面,兩面各鑄一青龍,另一面鑄有318字的陰刻正書銘文一方。

富縣柏山寺寶塔
柏山寺寶塔

柏山寺塔位予富縣城西北50公里處的直羅鎮柏山之上,屬宋代建築,塔為十一級八邊八角形樓閣式磚塔,通離43.2米。每邊長3.7米,直徑9.1米,每層檐下部有磚雕繁密的斗拱。各層外壁從下至上逐層收斂,並在各層外壁敲窗龕,塔龕內均置雕工精細,造型優美的羅漢、天王圓雕造像。塔壁嵌有施主題刻二十其方,整個塔體造型別致,外視秀麗挺拔,有獨特的建築風格。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泓寺石窟

石泓寺石窟又稱川子河石窟,位於延安市富縣城西65公里直羅鎮川子河北岸。始建於隋代大業年間(605年~617年),唐、宋、元、明歷代斷斷續續建造了一千餘年,最後建成石如刀切,分布於東西長約70米、一字排列的大小七個洞窟。主洞前有木結構三開間二層樓房。樓前接寺院,院門正上方雕刻有“石泓寺”匾額。

1號窟,窟平面呈長方形,近窟後壁及左右兩壁處辟有壇基,去基正面為釋迦、老子孔子造像,窟壁有明嘉靖年間(1796年~1820年)題記,記載此窟為“三教洞”。2號窟,窟平面為長方形,壇基上為一佛二弟子像,窟東壁開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龕旁有題記,“宋開寶二年,李庭寶造釋迦牟尼佛、菩薩共三尊”。西壁有宋開寶二年的造像銘一處,窟口左右兩側各浮雕一尊護法天王像。3號窟,窟平面為長方形,內基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像,東側菩薩背屏上刻有宋開寶元年(968年)敦士元等3人共造菩薩像題記。東壁有兩龕相連,內有佛、菩薩五尊,旁有唐鹹通五年(864年)鄭君雅造像題記,並有唐鹹通三年(862年)陳公造像題記一處。4號窟,平面呈方形,中央佛壇上有文殊騎獅圓雕造像一尊,獅道前有一馴獅崑崙奴。

富縣石泓寺石
窟前有三開間兩層木構大殿一座,窟平面略呈方形,窟寬10.4米,進深10.65米,高5.35米。窟中央鑿石成基,壇基四角各有1根連頂接地石柱,壇基正面造像為一佛二弟子,釋迦佛結跏趺坐於束爺蓮須彌座上。佛通高3.45米,其中座高1.59米。釋迦佛上方窟頂藻井裝飾華麗,刻有“釋迦如來”、“秀花供養”8字。釋迦佛左側侍立弟子迦葉,右側侍立弟子阿難。壇其東側石柱間,為文殊菩薩,結跏跌坐於仰蓮束腰須彌座上,須彌座中央刻獅首。石柱四壁均滿刻佛、觀音、羅漢及小千佛像,數目達3305尊,主要造像均妝彩。窟內所見題記有唐貞元年(785年)、二年(786年)、金皇統元年(1141年)、二年(1142年)造像題記。7號窟,平面呈梯形,內壇基上有佛像20尊,窟頂有八角藻井,浮雕有二龍戲珠紋圖案,另有龍蛇鳳麟及花草紋圖案,此窟為明、清時開鑿。石泓寺石窟年代之久、規模之大、造像之多、雕刻之細遠近聞名。明嘉靖延安知府劉汝作詩讚曰:“飛閣撐雲賤,清泉繞茂林”,“丹崖雙綠水,梵室倚蒼峰”。

窟兩壁開二龕,共造像三尊,龕旁有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造像題記三處,窟口左右兩側各浮雕一尊金剛力士像。5號窟,平面呈長方形,窟內結構與2、3號窟基本相同,西邊與第6號窟相通,內有隋大業二年(606年)、唐景龍年間(707年~709)、唐貞元二年(786年)造像題記。6號窟,規模最大,雕像最多,為主窟。

八卦寺塔

八卦寺塔群位於富縣張家灣鄉八卦寺村北一里許的一平台地上,相傳原有八塔,故稱八卦寺。原寺院已毀,現存磚塔三座,從北向南為序,北塔現存九層,平面呈八邊八角,殘高9.7米。塔身每層以磚疊澀收檐,塔頂以磚疊澀收分,塔體實心。中塔為磚砌樓閣式,平面呈四邊四角形,八層,高約9米,無塔剎,塔實心。南塔為磚砌八角八邊形,現存八層,無塔剎,通高約9.8米,塔身各層以磚疊澀出檐,每層轉角處和中間均飾斗拱,塔體實心。

秦直道

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華夏之後,除其它政績外,還辦了兩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一是修築了萬里長城;二是修建了一條類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陝北俗稱"皇上路""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

工農業

全縣共有工業企業622家,主要以煤炭、石油開採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富縣是延安市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縣之一。有耕地面積27萬畝,農業人均2.4畝。蘋果和蔬菜生產已初具規模,成為全縣兩大主導產業。全縣果園面積已發展到26萬畝,其中掛果面積8萬畝。總產值達到1.6億斤,實現產值1.28億元。棚栽業以兩河川道為重點、建成千棚鎮3個、百棚村鎮19個,大棚總數達到5059棚。

人文自然景觀

境內有各種文物景點200餘處(個),著名的有鄜州寶室寺大銅鐘、石泓寺石窟、秦直道遺址、八卦寺塔群、開元寺寶塔等。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種類繁多、品位較高,鄜州飛、剪紙、薰畫、黑陶等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位於富縣西北的子午嶺自然保護區,群山環繞,樹木參天,河水清澈,景色十分壯觀,是旅遊和休閒避暑的勝地。

交通通訊

富縣交通十分方便,西延鐵路、210國道、309國道交叉過境,實現了全縣公路網路化、鄉村道路砂石化,全縣公路里程已達1000公里,行政村通路率達到100%.鄉村全部實現電話程控化,移動用戶已達到1.5萬戶,城鄉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6部。

資源特點

富縣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豆類;主要經濟作物有蘋果、蔬菜、油菜籽等,是陝西省優質蘋果甲級基地縣。全縣林草覆蓋率達84%,森林面積387萬畝,活立木蓄積總量940萬立方米。境內有豹子水獺等野生動物30餘種。已查明中草藥有85科261個品種。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紫砂陶土等。現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2.4億噸,石油儲量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14.6億立方米,紫砂陶土儲量500萬噸,石灰石儲量140萬噸,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 軒轅玉石、高嶺土、膨潤土等儲量也十分可觀。

城鄉建設

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實現了城區容貌綜合整治和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硬化縣城主街道及巷道4157米,解決了縣城供水問題,修築了城區防洪堤,使城區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的設防標準。完成舊城改造3000平方米,新建城區23000平方米,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城鎮人均住房5平方米。

水利電力

全縣水資源豐富,有水庫四座,境內東有洛河、西有葫蘆河兩大水系,總流長157.7公里,年均經流量4.7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1.59億立方米,水資源比較充裕。有中型變電站一座,城鄉電網密布,鄉村通電率達到98%,較好地滿足了民眾生產生活需要。

文化科技

富縣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全縣有中國小303所,在校學生31087人,其中高中一所、骨幹國中一所、職教中心1所、民辦中學2所、國小285所。國小入學率達96%,“兩基”鞏固率達98%。2003年聯考錄取670人,錄取率達80%,2002年被評為全省教育系統“創佳評差”最佳單位。2003年實現了普九達標。

現擁有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有縣級電視台一座,縣級廣播電台一座。廣播電視網路覆蓋率達到20%。全縣共有科技人員316人,其中高級職稱85人,中級職稱165人,實施科技項目5項,推廣科技新產品4項。

太和山

富縣太和山
陝北富縣太和山久負盛名,原名鳳凰山,發源於白雲山山脈,自北向南蜿蜒數仟里伸展到富縣城北.太和山山勢陡峭,氣勢雄偉.山之左右兩側,極對稱的伸出兩座側峰,猶如兩條蒼龍,與挺拔渾圓的太和山山峰形成二龍戲珠之勢,山下五條河流、五條道路在山前穿梭而過,形成五水、五路相交之勢,富縣古稱“五交城”,即得名於此.更有趣的是,站在山頂俯瞰,周圍東山、西山、柏山、駱駝山四座山的山峰不但低而且皆面朝太和山,形成四山朝拜的景象.山腳下緩緩流過的洛河,在沙粱和縣城之間繪出一副逼真的太極八卦圖.遊人觀此殊景,無不心曠神怡,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太和山道觀是古老的道教文化活動場所,始建於何時至今已無考.據當地健在的年長者介紹,文革前山上共存有石碑三十通,他們曾見過隋朝立的石碑,可見最晚為隋朝.此後歷經戰亂,幾興幾毀,目前可資佐證的僅有明之天啓、清之康乾三次重脩之碑記.清光緒二十五年富縣城內宋高媧(人稱宋神仙,據傳宋高媧在采銅川受“黃袍道人”點化,傳其無字真言,預事如神,無不應驗.)勸善化緣,重脩太和山,然時隔不久又逢戰火.文革期間,紅衛兵破“四舊”,太和山首當其衝,被徹底破壞,僅存玉皇樓殘蹟依稀可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宗教界人士王喜梅等不顧年老體弱,奔走呼號,四處乞緣,重開脩山之業.1995年後又信士楊寶儒高生明王延峰等相繼加入,發宏願,投巨資,工程進展神速,到1998年太和山已初具規糢,道士們每日誦經讀課,晝夜不輟.遠望香菸裊裊,近聽鍾鼓相聞,一派盛世祥和景象.同年經縣政府同意,成立了太和山道教管理委員會,並批准其為宗教活動場所。

太和山道觀總計投資700餘萬元,建成大小廟宇52座,計有:祖師大殿玉皇樓佛祖殿靈官廟五龍宮、娘娘、及石碑門三座,樓門三座,碑亭一座,耳亭兩座,四大金鋼,十大元帥,元辰大殿等各路神廟四十八座.另有戲台一座住宿房窖38間孔.2003年至今還在山下綜合樓一棟.太和賓館一棟,辦公樓一棟。


陝西行政區劃

陝西歷史悠久, 陝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她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境內涇陽縣。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