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縣

吳起縣

吳起縣,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鄰定邊縣,東南接志丹縣,東北邊靖邊縣,西南毗鄰甘肅華池縣。地貌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海拔在1233—1809米之間。境內有無定河與北洛河兩大流域,地形主體結構可概括為“八川二澗兩大山區”。從1998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林草覆蓋率達到49.6%。 吳起縣轄6鎮6鄉1個街道辦事處,164個村7個社區1110個村民小組,總面積3791.5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其中農業人口10.6萬。石油工業是吳起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吳起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11.51億元。吳起縣有毛澤東舊居、革命烈士紀念牌、“切尾巴”戰役遺址等,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吳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吳起成為陝甘寧邊區和隴東分區的革命大後方。1998年到1999年,吳起在全國率先實施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2010年,吳起又因率先在全國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而名享全國。

基本信息

吳起概況

縱觀全縣地貌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海拔在1233—1809米之間。境內有無定河與北洛河兩大流域,地形主體結構可概括為“八川二澗兩大山區”。從98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到目前,全縣林草覆蓋率達到49.6%。吳起屬半乾旱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37.1℃,極端最低氣溫-25.1℃。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6天。 
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念而命名吳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從此結束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後改為吳旗。2005年10月19日更名為吳起縣。現有毛澤東舊居、革命烈士紀念牌、“切尾巴”戰役遺址等,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社會發展

全縣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探

吳起縣吳起縣
明儲量1.5億噸。土地廣闊,人均占有土地面積 48畝,發展林牧業潛力巨大。現有人工草地90萬畝,林地191萬畝,成林沙棘125萬畝,是全國沙棘基地建設示範縣。吳起還是生產綠色無公害產品的理想之地,羊肉、蕎麥、山杏、沙棘 、苜蓿草等地方農特產品資源豐富,美名遠揚,依託特色優勢資源研製開發出的 “勝利山”牌蕎麥香醋、“百里香”牌吳起羊肉、“綠源”牌開口杏仁和沙棘保健茶等產品遠銷海內外,深受消費者青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勤勞勇敢的吳起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緊緊圍繞建設西部經濟強縣和全面小康社會目標,深入實施“生態立縣、產業興縣、工業強縣、開放帶動、城鎮帶動、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1795萬元,財政總收入5153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12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9元。全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達,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態環境、投資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正在成為一片投資的熱土。新世紀的吳起,必將以一個生態優美,經濟繁榮,人民富足,社會文明的新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地名由來

吳起縣原名“吳旗”2005-10-19正式更名“吳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跋山涉水,歷盡艱難,縱橫11個省,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結束了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昨日,陝西省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70周年大會在吳旗縣隆重召開,省委副書記楊永茂出席大會並為長征勝利紀念碑奠基。同時,吳旗縣正式更名為吳起縣。

昨日上午9時,紀念大會舉行地———吳旗縣長征廣場彩旗飄揚。雖然細雨綿綿,但當地民眾熱情高漲,不到8時廣場就湧入了近萬人。長征出發地江西于都縣、長汀縣政府領導、部分老紅軍及家屬也受邀參加大會。在勝利山“切尾巴”戰役遺址處,楊永茂及延安市有關領導為“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奠基。

10時30分,吳旗縣縣長李建民匯報了吳旗縣更名為“吳起縣”的緣由後,省民政廳副廳長郭青凡宣讀了省政府關於吳旗縣更名的批覆。在震天的鞭炮及漫天的禮花中,吳旗縣正式更名為吳起縣,“中國共產黨吳起縣委員會”、“吳起縣人民政府”揭牌。

基地設施

吳起俗有陝北“西藏”之

吳起縣吳起縣
稱,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能力低。為了改變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勤勞務實的吳起人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進行艱苦卓絕奮鬥,目前基礎設施“瓶頸”初步得到改善。
公路設施。2003年以來,我縣累計投入資金3億多元,新修柏油路201.65公里,新修鄉村四級砂石路256公里,修築橋涵312座(道),新修石油生產道路780公里,改造村組道路452公里,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606.3公里,實現了縣鄉道路柏油化,鄉村道路主幹線砂石化目標。2004年,道路建設和養護工作獲得兩個全市第一。
電力設施。完成了電力自動化工程建設,新建35KV變電站2座,架設農電線路510.7公里,新架石油井區、磚廠等企業生產專線210公里,農戶通電照明率達到95%以上。
通訊設施。拉通有線電話線路300公里,全縣市(農)話總容量達到10000餘門,電話入村率42.7%,普及率7.5部/百人;新建移動、聯通基站102座,12個鄉鎮全部建起了聯通、移動基站,手機覆蓋率達到85%。
廣電設施。建成覆蓋全縣的光纖網路,有線電視用戶發展到6450戶,覆蓋面達到20%,市區覆蓋率達到90%。
水利能源設施。2003年以來,新修農田11萬畝,累計達到20.8萬畝,新建淤地壩252座,累計達到310座,打井建窖6800孔(眼),解決了6.5萬人的飲水困難。農田水利建設榮獲“全省水利振興杯”三連冠。不斷加快扶貧開發進程,累計移民搬遷3467戶11295人,建成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的移民新村30個。農村新能源建設快速發展,累計建成沼氣池5556口,發展太陽能用戶808戶,建成節能節柴灶5950口。
城建設施。實施城鎮帶動戰略,重新修編了縣城總體規劃,縣城規劃區面積為2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5平立公里。按照“東進、西擴、南開發、北改造”的思路,著力擴張建成區面積,完成城建重點項目76項,建成城市橋6座,實施點亮工程,一個淨、綠、亮、美、新的山區生態文明城市正在建成。

經濟建設

建國後,吳起和陝北其他縣區一樣,長期沿襲著過墾濫牧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大面積開荒種地和漫山放牧,導致林草植被持續退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縣域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十分貧苦。

窮則思變。嚴酷的自然條件和沉痛的歷史教訓,迫使吳起人民作出新的抉擇。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生態、經濟、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吳起人民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實踐。1998年,我們搶抓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超前決策,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封山禁牧、舍飼養畜、退耕還林、植樹種草,提前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贏得了發展的先機。在著力建設生態、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加快了以石油為龍頭的工業經濟發展步伐,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3年以來,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為推動吳起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把加快發展作為富民強縣的第一要務,堅持在前進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升華,重新調整和完善了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確立並實施了“生態立縣、產業興縣、工業強縣、開放帶動、城鎮帶動、項目帶動”發展戰略,突出山川秀美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石油和農業產業開發,擴大對外開放,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統籌農工,聯動城鄉,“三化”並舉,整體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西部經
吳起縣吳起縣
濟強縣。
經過全縣上下萬眾一心,開拓創新,頑強拼搏,真抓實幹,使縣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步入了建國以來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2004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1795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6%,較“九五”末增長86.5%;其中一產實現增加值18247萬元,二產實現增加值49303萬元,三產實現增加值24245萬元,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2%、38%和7.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1854萬元,同比增長114%,較“九五”末增長3.5倍。財政總收入達到51532萬元,增長78.1%,較“九五”末翻了4番;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1237萬元,增長107.4%,較“九五”末增長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889元,較上年同期淨增201元,增長12%,較“九五”末增長35.3%。截止2005年9月底,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62722萬元,占預算的108.4%,較上年增長15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2234萬元,占預算的100.1%,較上年增長21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095.5萬元,較上年增長10.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4313萬元,較上年增長43.9%。據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資料顯示,我縣縣域經濟提升速度跨入全國最快的百縣(市)行列,名列第39位,競爭力上升為E級。

植樹造林

吳起縣吳起縣

1998年,積極回響黨中央“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批示精神,確立了“封山退耕、植樹種草、舍飼養羊、林牧主導、強農富民”的逆向開發戰略,當年底實現了全縣整體封禁目標,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萬畝,率先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2003年換屆以來,我們又不斷完善工作思路,提出了“生態立縣”的指導思想,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積極完善工作措施,不斷提高生態治理的質量和效益。目前,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30.79萬畝(退耕還林155.5萬畝,荒山造林75.29萬畝),其中,經國家確認兌現退耕還林面積165.07萬畝(退耕地治理89.78萬畝,農民人均8.5畝),涉及12個鄉鎮、164個村、1110個村民小組,22876戶105426人。按照國家退耕還林補助標準,我縣可享受糧食補助、生活補助、種苗費折合人民幣近13億元,人均1萬多元,年均1300元,是全國150多個退耕還林縣(市、區)退得最早、還得最快、面積最大、民眾得實惠最多的縣份之一。全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土壤年侵蝕模數由1997年的1.53萬噸/平方公里下降至0.54萬噸/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由19.2%提高到62.9%,一些重點流域治理區已實現了洪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溝。如今,走遍吳起山川,到處呈現出“滿山翠秀、鳥飛兔躍”的秀美景觀。在最新EOS衛星遙感圖上,吳旗的行政區劃圖已顯現出了綠色的輪廓,與周邊甘肅、寧夏、榆林等地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與此同時,也徹底改變了全縣10多萬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廣大農民從傳統的艱苦勞作中解放出來。2003年以來,我們適時地把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轉移到鞏固擴大退耕還林成果、促使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上來。按照完善工作措施、提高治理質量和發展生態經濟的思路,從補植完善、最佳化林份結構、強化林草管護入手,進一步加大了生態建設管護力度。一是堅持補植完善,著力鞏固治理成效。針對全縣退耕還林和荒山荒坡面積大的實際情況,重點進行補植完善,認真落實“四到戶”措施:即治理任務分解到戶、補助政策兌現到戶、林草產權明晰到戶、管護責任落實到戶,有效地加快林草郁蔽進程。2004年,新造林19.5萬畝,補植14.6萬畝,完成棄耕封育6萬畝,撫育幼林145.57萬畝 ,四旁植樹360餘萬株。二是最佳化林份結構,全面提高林草建設質量。本著經濟與生態兼顧、被子與票子同要、眼前與長遠結合的原則,加大了林份結構的調整力度,實行喬、灌、草立體營造,沙杏、沙楊混交,多模式發展,多樹種搭配,著力營造生態經濟複合林,不斷提高林草建設質量。三是強化林草管護,切實保護建設成果。堅持建設與管護並重的原則,嚴格落實《林草管護實施辦法》,健全了縣、鄉、村、組四級林草管護隊伍,把“三禁三防”(禁牧、禁伐、禁復墾,防火、防兔、防病蟲)作為管護的主要內容,夯實了各級的管護責任,封禁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1998年以來,先後被國家林業局、水利部、財政部等部委確定為“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範縣”、“全國造林先進縣”、“全國十百千水保生態環境建設先進縣”、“全國林業建設標準化示範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集體”和“全國退耕還林與扶貧開發工作結合試點縣”。

風景名勝

古城堡寨

吳起縣吳起縣
吳起縣位於陝西西北部,界陝甘寧三省邊際,古時曾是邊陲要地,為少數民族角逐之戰場,本縣境內現存的有記載的古城有17座,具有歷史意義和觀賞價值。主要有:定邊城、寧塞城、白豹城、橫山寨(今走馬城)、雞嘴堡、 矜戎堡(今新寨)、通慶城(今鎖陽城)、綏遠寨(今田百戶城子)、通化堡(今琵琶城)、九陽堡(今張城子)、威邊寨(今蕎麥城)、鎮安城(今守暴城)、把都河堡(今舊城子)、五姑城(今五穀城)、勝羌寨、懷威寨、觀化堡。
長 城
吳起縣境內長城遺址有兩道,白于山以北為明長城,縣城南為戰國時期秦長城。戰國時的秦長城,據史念海《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一文所載:“為了防禦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開始修築了一條長城,這條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岷縣(秦時臨洮縣),經臨洮、渭源、隴西、通渭諸縣,越過六盤山再往寧夏固原,甘肅鎮原、環縣,陝西吳起、綏德諸縣而止於無定河西岸”。吳起縣境內的這段古長城遺址,從吳起西邊入境蜿蜒于山嶺,時而東行,時而東北行,綿延230公里。
明長城在吳起境內長13.25公里,位於該縣白于山以北的周灣、長城兩鄉鎮。東起靖邊縣中山澗鄉方灘,在駐陀澗入吳起縣境長城鄉至宋溝畔跨紅柳河經二道壩、雙河澗兩個行政村,繼而西行跨石拐子溝入周灣鎮,經王樹灣、羅澗於東灣村青楊山跨羅澗河入定邊縣境。
革命舊址
毛主席舊居
1966年整修了毛澤東同志舊居—新窯院。舊居內珍藏有先後從蘭州革命紀念館和當地部分公社蒐集和徵集紅軍長徵文物共146件,其中有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16件。1972年複製毛澤東舊居文物16件。
勝 利 山
1935年10月19日,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在吳起鎮打了長征最後一仗—“切尾巴”戰役。10月21日4時半,毛澤東同志登上洛河以西的平台山(後改為勝利山),來到設在一株杜梨樹下的指揮所,指揮了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仗。

民間歌舞

鐵鞭舞,起源宋朝初年。

吳起縣歌舞
當時吳起的疆土被西夏党項拓拔所侵占,時稱定邊縣(今鐵邊城鎮),曾駐紮著一位西夏女王(至今傳說此地有女王墓)。女王為加強邊關防禦,大肆徵兵買馬進行日夜操練,並自創了一套鐵鞭陣,屢屢挫敗入侵者。由於該陣威武雄壯,變化多端,後來逐漸流傳於民間,形成了農民們歡迎載譽歸來的將士和慶祝豐收的民間廣場舞。1997年,經過吳起縣文化館業務幹部蒐集、整理、挖掘,使鐵鞭舞逐步成熟,鐵鞭舞主要道具有鞭、盾兩件,表演場面相當宏大,參加人數可多達幾百人,鐵鞭舞集武術、舞蹈、陝北秧歌於一體,表演起來盾鞭相擊發出陣陣響聲,威猛無比、蒼勁有力、剛柔並濟、有起有伏、有聲有色。它在舞蹈動態和形象塑造上突出人物強有力的動律感和鮮明的節奏性,使舞蹈風格蘊含著一種激烈、歡騰、奔放、渾厚的韻味,使人們產生無限聯想和美感。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奮鬥的歷程,表現了吳起漢子憨厚、樂觀、質樸、豪爽的氣質。洋溢著黃土地男子漢特有的陽剛之氣,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鼓舞人民勇往直前,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鬥。鐵鞭舞自挖掘創造以後,先後在全市小戲調演中獲表演獎,在98、99年市秧歌匯演中獲優秀演出獎。《延安日報》、延安電視台都作了大量的報導,今年中央電視台第七套節目中作了專門採訪報導。鐵鞭舞是吳起人民節假日自娛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民間廣場舞蹈。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