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縣

武功縣

武功縣,隸屬於陝西省鹹陽市,位於關中平原腹地,東接興平市,南臨渭水與西安市周至縣相望,西靠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寶雞市扶風縣,北和乾縣接壤。距西安市87千米、鹹陽市50千米,縣域面積397.8平方千米。武功是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地,也是大漢忠臣蘇武的故里、唐太宗李世民的誕生地。截至2016年,武功縣下轄1個街道、7個鎮,總人口44.8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3.2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3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1.29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9.57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391元。城鎮化率為35.3%。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武功縣武功縣

武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東迄興平,西鄰楊凌扶風,北接乾縣,南隔渭河與周至相望。全縣共有8鎮4鄉,262個自治村,6個社區居委會,4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3萬人。全縣總面積39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5萬畝,人均1.1畝,是陝西省人均土地面積較少、人口密度較高的縣區之一。

武功建縣始於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鳳二年(15),改為新光縣。東漢初,廢入眉縣。永平八年(65),復置武功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廢郡設縣。五代後晉時,置武功郡,後周改郡為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縣名為武亭。元代復名武功縣。1958年12月,武功縣併入興平縣。1961年9月武功縣制恢復。1983年10月,本縣由寶雞市改屬鹹陽市。

武功縣武功縣

武功縣屬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2.9℃度,極端最高溫度42℃,最低溫度-9.4℃。全年無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呈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積扇前緣地帶和黃土台原、河漫灘及河谷沖積階地三種類型構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境內有三條河流,均屬渭河水系,水資源可利用量26553.8萬立方米,已開發量17169.8萬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億立方米,已開發量9924萬立方米。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於武功,是中國農業發祥地之一。自古就有“關中米糧倉”之稱,全縣水澆地37.22萬畝,占耕地的90.7%,人均0.9畝。近年來,我縣加大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工作力度,爭取省、市補助資金,先後實施了25個市、縣級土地開發復墾項目,淨增加耕地4074.91畝。農作物58種,果樹10種,林木68種,2002年糧食總產18.6萬噸,農業總產值3.77億元。曾先後榮獲小麥單產全國先進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大蒜、辣椒、玉米皮編織也很馳名。

工業主要以機械、化工、建材、食品紡織造紙醫藥、鍋爐、服裝等為主,全縣共有各類企業1600多戶。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西寶北線與中線橫貫東西,普乾公路溝通南北。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幹線公路和縣、鄉公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通信郵電延伸到鄉村,形成以明線短波為主的部分電纜、微波組成的通訊網。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建國後,經過4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衛生醫療保健組織。到1990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醫務人員876人,與1949年相比,機構增加了28倍,人員增加了125倍,病床由1952年的10餘張增加到752張。有副主任醫師11人,主治醫師92人,鄉醫及衛生員646人,村衛生室350個。

武功縣武功縣

武功縣名勝古蹟較多,有豐富的文物寶藏。1988年全縣有各類文物點150處,其中古遺址47處,古墓葬5處,古建築10餘處,石刻碑碣50多個。報本寺塔、城隍廟、蘇武墓等10處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到1990年底,全縣出土文物共1780餘件,珍貴文物有商代的乳丁紋簋、蟬鼎和玉釒戊,西周的駒父盨蓋、戈祖已尊,戰國信安尹,北宋的金棺銀槨,唐代的金碗、鎏金魚紋銀耳杯。

近年來,武功經濟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生機勃勃。1997年榮獲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和“全國農村物價管理”先進縣稱號,1999年通過省、市“普及實驗縣”評估驗收,並獲得全省“社會治安模範縣”稱號;2000年榮獲“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計畫生育綜合管理服務先進縣;2003年12月再獲全國“雙擁”工作“二連冠”和全省“四連冠”。如今,勤勞智慧的武功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抓住兩大機遇,依託區位優勢,實施東擴西連,推進一體兩翼,加速四化進程,構建經濟強縣”的方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04年末,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6.15億元,同比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508.4萬元,同口徑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58元,較上年淨增160 元;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到3.88‰,全縣經濟發展,政治安全,社會穩定。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輝煌時刻,后稷教稼聖地將會變得更加富饒,更加壯麗!

行政區劃

武功縣武功縣

武功縣轄8個鎮、4個鄉:普集鎮、蘇坊鎮、武功鎮、游風鎮、貞元鎮、長寧鎮、小村鎮、大莊鎮、代家鄉、河道鄉、南仁鄉、普集街鄉

普集鎮轄:長青路、后稷東路2個居委會;文匯路、人民路2個社區居委會;李大、田桂、屈家、營上、閆家、譚碎堡、東高寨、顯北、張家堡、營西、良馬、南顯、史老、令新、譚北街、史新、董家、朱家、半個城、北顯、義南、義老、義李、西高寨、營南、三聯、付家堡、老南街、新立、洪寨30個村委會。
蘇坊鎮轄:田莊、鐵陳、代家、任曲、凹里、尉村、鳳北、鳳南、蘇西、蘇東、堯莊、崗上、周營、金龍、金塬、瓦腰、佑所、李家、樊村19個村委會。

武功鎮轄:武功鎮社區居委會;武塔、積山、徐楊、龍門、坡底、二水、羊圈、橋東、尚坡、鄭坡、北廟、紫鳳、羊尾、綠野、華山、上營、新寨、涼馬、古鳳、何堡、洛陽、松林、新莊、聶村、熊黃、張羅26個村委會。
游風鎮轄:游風、尚台、李堡、董堡、高廟、岸底、黃家河、三合、渠子、淳沱、張堯、焦陽、桂營、石家山、付家堡、新村、腰子17個村委會。
貞元鎮轄:西川、東川、中川、桃宋、桃北、法牛東村、法牛西村、鋪邑、望人腰、北可、馬家、宋家、北莊、杈劉、桃大、余村、西伊店、南可、丁劉、顏西莊、馬鳳台21個村委會。
長寧鎮轄:鎮東、鎮南、鎮北、鎮西、田大、新城、金城、張家、田段、焦布、上焦、崗子、候家、焦胡、孔尹、葛家、寨陽、東坡、焦趙、寺照、崔家、田劉、寨大、皂陳、孔雀25個村委會。
小村鎮轄:小村鎮社區居委會;薛村、小村、仁康、仁成、穀米寺、東尼安、西尼安、羅古、下雷安、上王家、祝家堯、西崆峒、大崆峒、仄楞堡、薛固街、杜家堡、寺背後、韓家坎、金鐵寨、水渠、照官、陳李22個村委會。
大莊鎮轄:賀家、曹家、大東、大西、北韓、張堡、圪撈、許家、布王、北立節、南立節、堅強、方寨、喬寨、北店、南店、段家灣、王堯、張寨、徐家凹、文家灣、上高王、棗林、金牛、孟王、觀音堂、高村27個村委會。
代家鄉轄:李家、賈晁、北晁、袁家、佘家、代家、小王、南莊、仁義、許家、南留、范莊、景莊、邵寨、韓坡、大寨、麻西、牛寨、郭莊19個村委會。
河道鄉轄:皇新、河大、長興、西坡、咬馬、田井、皇西、後張、三馬、東馬、西堡、北堡、莊子、八王、河東、吳家、青口、西馬南18個村委會。
南仁鄉轄:遠西、倪家、仁北、仁南、凹里、下西、下東、上寨、熊家、北坡、辛家、董村、肖馬、曹店、何家、弓家、上顯、西何、東何、興城、趙宣、靳家塬22個村委會。
普集街鄉轄:普中、普東、普西、南寨、梅花、何家、鄭村、黃家、柳林、高王、永新、永豐、上永台、香堯、香西、下永台16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武功縣武功縣

武功建縣始於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王莽新朝天鳳二年(公元15年),改為新光縣。東漢初,廢入眉縣。永平八年(65年),復置武功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年),廢郡設縣。五代後晉時,置武功郡,後周改郡為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縣名為武亭。元代復名武功縣。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廢保、甲制,設區公署、鄉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城關、楊陵、大莊、普集、薛固、長寧、貞元、魏公、三廠等9區,76鄉。9月將渭河三廠區(共5鄉)劃歸盩厔縣。1951年5月,將楊陵區湋河以北的上營、新寨兩個鄉,大莊區的南、北廟底、毛家嘴、趙家崖、王家窖5個村和貞元區的麻西寨兩堡劃歸城關區。

1952年6月,將原71鄉縮編為64鄉。1955年8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將第八區(魏公)的賈晁鄉劃歸第一區(城關)。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設城關、楊陵、普集三鎮;上營、杜寨、李台、大莊、張寨、南仁、普集、薛固、北營、長寧、河道、戴家、貞元、蔚村、周村、牛台等16鄉合併為7鄉。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將7個鄉改為7個人民公社,上游(城關)、紅旗(楊陵)、躍進(普集)、衛星(薛固)、東風(長寧)、火箭(貞元)、中蘇(蘇坊)。同年11月,又將7個人民公社改設為武功、楊陵、普集、長寧、貞元5個人民公社,轄27個管理區。原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生產大隊。

1961年8月1日,武功縣建制恢復,將原5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4個人民公社,轄244個生產大隊。1964年,將扶風縣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劃歸武功縣楊陵公社。1965年4月設楊陵、普集、小村三個鎮。1984年5月,撤銷公社、大隊建制,全縣設三鎮12鄉,轄365個村民委員會(511個自然村),4個居民委員會。並改車站公社為北營鄉;武功公社為武功鎮;原車站公社的田家、桂家、東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劃歸普集鎮;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歸小村鎮。2001年11月,全縣8鎮7鄉合併為8鎮4鄉,撤消原觀音堂、薛固、北營三鄉,分別併入大莊、小村、普集三鎮。

自然資源

武功縣武功縣

武功縣地形由山前洪積扇前緣地帶和黃土台原河漫灘河谷沖積階地三種類型構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士婁土和黃土等優質土壤占94.3%,全縣土地總面積589252.1畝,其中耕地面積434741.1畝,水澆地面積395784.5畝,占耕地面積的91.02%。境內有三條河流,均屬渭河水系。水資源可利用總量26553.8萬立方米,已開發利用量為17169.8萬立方米。乾旱年畝均灌水253立方米,總計1.27億立方米,加上工業用水總計1.34億立方米,已開採1.6億多立方米,總水量收、支平衡有餘。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億立方米,已開發利用量為9924萬立方米,占可開採量的62%。地下水中有豐富的肥水資源,主要成分為硝態氮亞硝態氮銨態氮及少量磷、鉀,分布在14個鄉(鎮)120個行政村,面積2.258萬畝。已開發利用的有肥水井含氮量為30克/立方米~100克/立方米,個別井含量最高達1200克/立方米~1500克/立方米。全縣水利設施面積43.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99.6%,有效灌溉面積39.36萬畝,占耕地的89.4%,人均1.05畝,其中旱澇保收田172576畝,人均0.46畝。

境內生物種類繁多,品種資源豐富。已被利用的植物中,農作物58種,果樹10種,林木68種。農作物中,糧食作物11種,以冬小麥和夏玉米為主要品種;經濟作物18種,以油菜為大宗;果樹以蘋果為主;林木樹種有針葉用材樹5種,闊葉用材樹40種,庭院風景樹7種,灌木11種。已被利用的動物中,飼養畜、禽15種,50多個品種。大家畜以奶牛、黃牛為主,小家畜以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種,以雞為主。魚類有10種。

人口分布

武功縣武功縣
武功是個農業縣,人口分布以農村為主,城鎮人口所占比例很小。1956年城鎮人口25106人,占總人口的12.01%;農村人口183894人,占總人口的87.99%。1982年城鎮人口31673人,占總人口的8.1%;農村人口359322人,占總人口的91.9%。1990年城鎮人口31530人,占總人口的8.46%;農村人口341174人,占總人口91.54%。

武功縣各鄉(鎮)人口密度也有較大的差異。小村鎮、普集鎮、大莊鄉、北營鄉人口密度最大。據1990年統計,每平方公里分別為4436.1人、2502.3人、1202.3人、1161.5人。河道鄉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669.5人。

河流川地

渭河是本縣較大的過境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自扶風縣入本縣,經大莊鎮、普集鎮、普集街鄉、小村鎮東注興平市,境內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河床最寬處2000米,最窄處700米,境內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46.4立方米。

漆水河是第二大過境河,古稱杜水、武亭水、中亭水。發源於麟遊縣,經乾縣由游鳳鎮入境。經游鳳、蘇坊、武功鎮,向南流入渭河。境內流長24公里,流域面積157.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3623.6萬立方米。
韋河是第三條過境河,古稱沮水,俗稱後河。發源於鳳翔縣,自扶風縣入境,東流武功鎮南匯入漆水河,全長100公里,境內流長10公里。年平均流量0.57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413立方米/秒(1954年)。年徑流量1785.2萬立方米,天旱斷流。
漠峪河發源於永壽縣,自乾縣南流入境,經蘇坊至武功鎮城東北處匯入漆水河。境內流長6公里。年均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86.4萬立方米。此河一年內多數時間無水。
清水河在縣境內有渭北、渭南兩條傍渭河西行的河流,均稱清水河,源於境內河灘沙磧中。渭北清水河由西向東流至立節、布王村南匯入漆水河,清嘉慶年間已乾涸,今無跡;渭南清水河於周至縣下三屯以西東流,經武功三廠鎮(鄉)退入沙河。1949年隨同三廠區劃歸周至縣。
武功在關中盆地西部,地貌形態簡單:一是河谷沖積階地;二是黃土台原;三是山前洪積扇前緣窪地。
河谷沖積階地主要由渭河、漆水河、漠峪河、韋水河沖積形成。漆水河等比較窄小,形成的階地不連續,較零散;渭河歷史悠久,洪水規模大,在不同地質年代沖積形成了三級階地,對武功縣的地質地貌均有很大影響。三級階地形成於距今約69萬年,二級階地形成於距今8萬至10萬年,一級階地形成於距今一萬年左右。一級階地形成較晚,沒有黃土覆蓋,一般比河床高了3—5米,海拔417—454米;二級階地比一級階地高10—15米;三級階地比二級階地高15—25米。
黃土台原西起觀音堂鄉北部,東經貞元、河道南部,北與洪積扇前緣窪地銜接,南與渭河三級階地相連。比三級階地高20—80米,海拔480—560米。由於漆、韋、漠三條河流切割,分為武功西塬、金家塬和武功東塬。形成始於距今69萬年,結束於8—10萬年,表面覆蓋一層10—20米厚的黃土,下層有沖積層,洪積層,風積層和湖泊沉積物。
山前洪積扇前緣窪地分布於蘇坊鎮的蔚村塬一帶,南邊與黃土台原相接,地勢南高北低,海拔490—570米,其前緣與金家塬相接。地表覆蓋10—20米厚的黃土,下層主要為沖積物。
民間習慣把縣域分為頭、二、三道塬。頭道塬包括黃土台原和山前洪積扇。二道塬東部包括渭河二、三級階地,西部只包括三級階地。三道塬東部為渭河一級階地、西部為一、二級階地以及河漫灘

土地資源

武功縣武功縣

土壤:
武功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在遠古時期,當時的地面被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所覆蓋,從而形成了以黃土為母質,森林、草原為植被栽培作物所取代,原來的自然土壤也由於人類的作用而不斷演化。據1982年土壤普查,

全縣共有士婁土、黃土、潮土沼澤土水稻土和淤土六大土類。其特點是:士婁土包括紅油土黑油土、斑斑黑油土、黑澇窪土、褐士善土等,占總土地面積的76.7%。主要分面於渭河各級階地上,該土具有土層深厚、上虛下實、保水保肥等優良特性,是本縣最肥沃的農業土壤。黃土類包括黃士善土、淤土和淤士善土。面積僅次於士婁土,占總土地面積的17.6%,主要分布於原邊梯田、溝坡及部分河谷地。其特點是屬黃土母質上發育起來的一種幼年土壤,因而疏鬆易耕,通透性好。但蓄水保肥性能差。潮土、沼澤土和水稻土,屬水成和半水成土壤,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5.7%。主要分布於渭河、漆水河沿岸的漬水灘地,主要種植水稻等水生作物。

土地:
1951年春,本縣土地改革結束後,為了對小農經濟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做準備工作並處理土改遺留問題,於1951年冬成立武功縣查田定產領導小組。從1951年12月18日開始至1952年1月25日,歷時39天,出動幹部488人,根據地形、土地多少、丈量難易等實際情況,將全縣劃分為310個責任區,逐村進行土地丈量。全縣實有土地567540.13畝,其中非耕地12979.67畝。並將境內所有耕地分等定級,按等級規定產量指標,起到了平衡負擔的作用。1980年4月,由省農委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共同主持,抽調省、地、縣有關單位13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教授,採取野外調查和采土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縣土地進行了全面普查。境內共有土地668998畝,其中生產用地573572畝,占85.7%,非農業生產用地95426畝,占14.3%。從1989年3月至1990年9月曆時一年半時間,對全縣土地資源進行了調查。這次調查採用1984年陝西省測繪局航攝放大的50×50cm的黑白曬印膠片,經過野外調繪、轉繪、面積量算、編繪圖件等工作,查清了全縣土地的數量、利用類型、權屬及其分布狀況。自1996年開始,國土資源部門每年在10月31日之前,開展一次年度全縣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工作。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縣土地總面積586825.8畝,折合39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10360.8畝,占總面積69.9%;園地10221.7畝,占總面積7.1%;林地4390.7畝,占總面積0.7%;其它農用地35936.3畝,占總面積6.1%;居民點工礦104278.3畝,占總面積17.8%;交通運輸4406.1畝,占總面積0.8%;水利設施用地787.4畝,占總面積0.1%;未利用土地5870.2畝,占總面積1.0%。其它土地10574.3畝,占總面積1.8%。

水文氣候

水文:
地表水:武功縣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過境河流,其中:引渭工程乾渠3條。總乾渠位於頭道原,境內渠長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9萬畝。渭高幹位於本縣中部二道原地區,境內渠長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2.3萬畝。渭惠渠位於本縣中部二道原南部的二級階地上,境內渠長20公里,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0.8萬畝。過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韋河。渭河從本縣南部橫穿而過,為本縣最大河流。境內流長20.7公里,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6、7、8月為洪水期,最大流量達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經本縣西部,由北向南,流長24公里,從游風鄉正北入境,經武功鎮由大莊鄉注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氵韋河,流程短,水量小,乾旱季節常出現乾谷。

地下水:武功地處關中盆地,系斷陷水系發育地區,這種結構給降水和地面水滲入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且,這些富水區主要分布在渭河、高河漫灘,一級階地為強富水區。水埋深2—4米,含水深度20—40米,影響半徑260米,單位湧水量10~~20噸/時?米,水質良好,礦化度小於1克/升。渭河二級階地為中富水區,水埋深8~20米,承壓水20~40米,影響半徑200米,礦化度小於1克/升,單位湧水量1~5噸/時?米。水穩性良好。渭河三級階地和黃土台原區為弱富水區,地下潛水埋深50米左右,承壓水70—120米,影響半徑160米,單位湧水量0.5~1噸/時?米,礦化度小於1克/升,含水性較差。

氣候:
武功屬溫暖帶半濕潤性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區別明顯。
氣溫:本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是從2月10日開始至12月15日結束,全年無霜期315天;穩定通過10℃的日平均氣溫是從4月5日開始至10月28日結束,歷時206天;全年≥10℃的活動積溫為4184℃,與全省2000~4900℃相比處於中間狀態。
光照:武功縣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094.9小時,年輻射總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輻射57.43千卡,占年輻射總量的50%。目前,光能利用率一般為2.45%,高產田塊為5%,生產潛力較大。
降水:本縣地處關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大降水量97.97毫米,最小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節性強,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現一次乾旱年份,9月份的連陰雨天氣,幾乎年年發生,常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

地形地貌

武功縣位於關中盆地西部,屬渭河地貌,形成於中生代末朝,由於在燕山等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等多種應力作用下,造就了現今的不同地質結構和不同地貌類型。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成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歸納起來,全縣有下更新世時期風積黃土台原和山前洪積扇平原;中更新世時期渭河、漆水河三級階地;上更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級階地;全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級階地及河漫灘。除一級階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風積黃土(馬蘭黃土)所覆蓋。整個地形走向西北高、東南低,成階梯狀向渭河傾斜。從北到南民眾依次稱之為頭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河谷階地:指由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韋河沖積而成的河谷階地。距今約六十九萬年的中更新世時期,形成了現在的三級階地,海拔432—510米,包括長寧、南仁、觀音堂三個鄉,面積97256.1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6.5%;距今8—10萬年的上更新世時期,形成了現在的二級階地,包括薛固、北營、普集街、大莊北部及小村、普集兩鎮面積40650.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9%;在距今約1萬年的全新世時期,形成了現在的一級階地,海拔411—450米,包括薛固普集街、北營、大莊四個鄉,面積119151.9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0.2%。
黃土台原:系由黃土堆積而成的準平原,海拔500—600米,包括蘇坊、游風、武功鎮、貞元、代甲、河道等6個鄉鎮,面積331779.4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6.3%。呈西北東南走向,比降2.3—5‰。該原形成於中更新世和上更新世時期,上覆厚約10—20米的黃土,下埋洪積、湖積等沉積物。由於漆、漠、氵韋水的分割,進而形成蘇坊、金家和武功東西四個大原以及原坡、原間窪地等小地貌。原面開闊平坦,土層深厚。槽形窪地,避風涵水,唯獨坡梁條件較差,但多闢為梯田
山前洪積扇:由於洪積和坡積而成,分布於漆水河漠浴河之間的三角原面,包括本縣西北的蘇坊一帶,由南向北傾斜,海拔490—570米,坡降2.5—5‰,上覆厚約10—20米的黃土,下伏洪積物等。

民俗風情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要舉行加冠儀式,20歲左右稱為“弱冠”。女子長到15歲笄年,表示到了盤髮髻、插笄的年令。此禮俗在建國初已絕跡。
婚嫁即結婚。男稱取媳婦,女稱起發。出稼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婦女給女子整容,用五色線拔頭髮周圍的黃毛,欲稱“開臉”。從此已不稱“黃毛丫頭”了。清朝至民國時期,除縣城的官紳結婚用轎外,農村不論貧富一律用席棚大車。早晨三四點將車趕到女方家,並帶上踩門錢、下炕錢、糖果等,到了女方家,先致其列祖列宗,吃過“長路面”,女方盤內端手帕,給娶親的每人一條。然後由女方同輩兄長背女上車,女子哭聲大放,將一把筷子拋擲在頭門裡邊,娶親的連放“起身炮”三響,車便起動,沿途拋灑紅紙花。男方由一人騎一頸帶串鈴的馬,名曰“報馬”(傳報情況),女方由一人騎馬站在娶車前,名曰“壓馬”,等送親的人坐上車後,騎馬後行,娶車到男方村城門口外暫停,由新郎穿吉服、戴禮帽騎馬繞車三周,娘家人給新郎搭紅綾、紅布、插金花,新郎再騎馬到城門口預先擺好的桌前站定,由賓相唱念親友住址稱呼,依次搭紅。在鞭炮聲中,娶車趕到男家門口,先將女方親友迎至客房坐定,男方一位中年婦女,拿出紅布襄的檉子,上系一酒壺、一面銅鏡,讓新娘抱住(表示婦工和婦容,還含有皇上聖旨恩準結婚之意)下車,踏著布和葦席入門。男家一人,手端燒紅的石頭,放在鐵鏵內,另一人用醋澆灌,名曰“打醋罈”。新媳婦邊走,賓相用碎穀草、五色糧食,撒在新娘頭上、身上,名曰“撒豆瓣”。新郎在前,新娘在後,到“天地堂”舉行婚禮,由賓相唱,新郎作揖新娘拜。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交拜,禮畢入洞房。進洞房門,新郎先上炕踩四角,下炕揭新娘蓋頭。中午新娘洗 面、梳妝、交鑰匙,開衣箱換衣服。打扮畢,新婚夫婦行合卺禮,喝合杯酒,吃合碗面。後即拜灶爺,灶前扣擺一個饃碗、一個肉碗、一個錢碗,如揭個饃碗,表示終生不缺吃;揭個肉碗,表示嘴饞,揭個錢碗,表示一生有錢花。在宴席上,新郎、新娘向親友敬酒叩拜,飯後娘家人要謝廚。女方客人回時,新郎送至村前,客人給新郎搭紅(表示吉利和謝意)後,雙方所有人相對行一揖辭別。下午新娘由嫂子引領先拜家族,後拜村鄰,至此六禮全部告成。

說媒
建國前,本縣男女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需先由男方或女方父母請鄰居、鄉里、親友向對方提親,俗稱“說媒”。1953年,《婚姻法》頒布實施後,婚姻以雙方自願為主,男女雙方經介紹人介紹,先是背地裡觀看、了解,再見面,談話、相互認識,雙方都同意後,男方攜帶禮物到女方家訂親,介紹人(即媒人)必須參與。
定婚
女方先把庚貼(寫有女方生辰、屬相的單子)交媒人帶給男方,如果雙方“命合”、“屬相合”,雙方父母同意,即可商議彩禮。清末至民國初年,一般全禮為24兩銀子,另外還有“春禮”,作為女方母親養育之錢。抗日戰爭開始以後,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彩禮便以實物(小麥或玉米)代之。訂個媳婦,一般男方需出五石到十石(每石150公斤)小麥,有的高達36石。窮人比富人彩禮更高,除正禮外,還有10—20公斤棉花、鞋腳錢、衣料錢,統稱“押彩錢”。彩禮商定後,男方托媒人給女方一張貼,叫“撒貼”,即定親貼。女子接貼後,擇定吉日(一般為雙日),男方陪同媒人到女方家送禮,女方盛宴款待,始算訂婚。
開臉
女子出嫁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婦女給女子整容,用五色線拔頭髮周圍的黃毛,谷稱“開臉”。從此,已不算黃毛丫頭了。

武功縣武功縣
鬧洞房
結婚後三天新房內燈不能熄滅,名曰“長命燈”。三天內每晚鬧洞房,除父母輩及兄長外,本家和村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耍鬧。半夜在洞房窗、門外偷聽,名曰“聽房”。還有趁新娘熟睡之機,拿走襪、鞋等物,次日新娘用手帕挽回,名曰“偷房”。
回門
結婚後擇吉日(一般雙日),新郎與新娘帶圓蒸饃40個,四樣禮物,去岳父家,叫“回門”。岳父必須給女婿衣料、鞋襪及文房四寶等物。
送十六
先年農曆臘月或正月結婚的新媳婦還必須在正月十六日前回娘家,到正月十六日這天,由娘家父母陪同,帶上20個饃(10個空的、10個實的)、一包糖果及核桃大棗青菜等禮物回婆家。晚上“送娃”,由兩個中年婦女扮成老翁、老婆,懷抱用麥草或稻草綁紮的“假娃”送給婆母,然後進新房高喊:“雙雙核桃雙雙棗,要下娃子滿院跑”、“兒媳孝、孫子鬧,樂得阿公鬍子翹”、“芹菜芫荽滿罐罐,引上孫子命蛋蛋”等,與新娘耍鬧中,將“娃”、核桃、棗放在炕席背後,吃過招待飯辭去,耍鬧新媳婦又重新開始。
送百子
男女新婚之後,農曆臘月二十三日之前,娘家要給女兒送核桃、花生、梨子、棗等果品,俗稱“送百子”。
看月婆
媳婦產後10天,娘家、婆家的所有親戚要給產婦送小米掛麵雞蛋、紅白糖等,稱“看月婆”。半月時,娘家要攜帶雞蛋、掛麵、飥飥饃再次看望,稱“看半月”。
過滿月
孩子出生後20天或滿月時,娘、婆家所有親戚要帶上白饃雞蛋包單衣帽綢緞披衣尿布等來看望,婆家要盛宴招待,產婦要給公公、婆婆、親戚送鞋、襪、布枕等,稱“滿月活”。大家以錢酬勞,午飯後由父親抱上孩子,去街上拾小塊土,再到書桌前轉轉,取一本書與一小土塊放在孩子的胸前,祝願娃長大後勤耕苦讀。後又給孩子胸前放一大饃,抱在街上走,叫“碰乾大”。凡第一個被碰上的男人,都要送件小禮物或錢幣,孩子家則以白饃奉送。最後抱進祖父母房內停一會兒,叫“挪窩窩”(表示孩子長大後不忘報本)。
過生日
慶壽誕習俗在縣境內較為普遍,通常稱為“過生日”。建國前,一般富裕人家,年滿60歲即開始做壽,每年一次,到辭世為止。壽辰日,要大宴親朋,晚上唱戲助興。建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人家都要為老人慶壽,晚上多演電影助興。近年來,為孩子過生日也較普遍。

土特名產

武功縣辣椒
辣椒
亦稱“秦椒”,屬本縣特產,有辣味濃烈、皺紋均勻、角型修長、色澤鮮紅,入湯不沉等特點。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記載,年行銷外地八九萬斤。建國前,辣椒種植多分布於下塬,中、上塬種植量較少,以自食為主。建國後,面積逐年擴大,品種有當地土種、耀縣“一窩蜂”、“西農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與白茬地純種為套種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後育苗移栽較為普及。1979年全縣種植1500畝,1990年發展到16650畝。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噸,1989年,省政府確定武功縣為辣椒種植基地縣
大蒜
建國前,境內種有生產蒜苗或早蒜苔的當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為主,零星種植,一年一料。建國後,由於堅持“以糧為綱”的政策,大蒜種植仍不多。主要產區有薛固、普集街、長寧、北營、大莊、小村等鄉
武功縣大蒜
(鎮),二道塬也趨於發展,上塬各鄉(鎮)亦有零星小塊種植。1972年,全縣種植130畝,1974年,蒜頭出口以後,相繼引進“上海嘉定蒜”、山東“蒼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由於改進工作制度,實行套種,變歇茬地純種一年收一料為一年收二料、三料,經濟效益提高。1984年以來,大蒜生產發展較快,1989年種植25691畝,總產16500噸,平均畝產642公斤,總產值1731萬元,畝均產值創673元的歷史記錄。1990年種植29980畝,總產23250噸,畝產平均776公斤。提供商品量2萬多噸,其中蒜頭1.2萬噸,蒜苔8000噸,出口蒜頭供貨量4500噸,在歐美等國際市場備受歡迎。
曬煙
武功菸葉種植及烤制加工技術,始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民國期間,上下塬均有種植,多以自食為主。建國後,蘇坊、游風、武功鎮成為本縣菸葉的主要產區,戴家貞元長寧河道等地也有零星種植。1949—1954年間,本縣年種植面積10000畝左右,1955年後,徘徊在600—1000畝之間。1988年面積達2.05萬畝,畝產148.6公斤,總產3194噸。1990年,全縣種植3.47萬畝,總產3706噸,被國家菸草局確定為“曬煙基地縣”。其品種主要有“落地黃”、“黑大漢”等,古老的煙種“小蘭花葉偶有種植。
普集燒雞
色亮、肉爛、味香、百食不厭,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旗花面
武功縣武功縣
據傳清廷某皇后不食,張榜招廚,烹煮雞湯伴以雞蛋餅,切成菱花狀,佐以香料,雞油上飄蔥花,細面些許,後即食。具有薄勁、光、稀、煎、汪、酸味出頭等特點,風味獨特。武功京官傳至鄉間,流傳於今。
小籠包子
皮薄餡飽,味道鮮美。1985年被鹹陽市食品協會評為名優小食品。
插酥加雞蛋
面白油大、色澤金黃、酥脆清香,久吃不厭,適胃可口,人人喜愛
泡兒油糕個大糖飽,外形圓潤,味道香脆,吃時嘴角生香。
葫蘆雞脆而爛,用刀一拍,骨肉分離,油大色亮,滿吃滿咽,肥而不膩,香味四溢。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