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河流]

清水河[河流]

清水河,寧夏境內黃河水系的主要河流。發源於固原縣南部開城附近,流經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寧泉眼山注入黃河,全長320公里,流域面積1.4481萬平方公里。東南西三面為地形破碎、溝谷發育的黃土地貌,中為南高北低的河谷平原。全流域已建成沈家河、長山頭等中小型水庫78座,灌溉農田1.12萬公頃。全流域平均泥沙侵蝕模數3410噸/平方公里。由於乾支流流經含鹽量高的第三系紅層或石膏地層,河水礦化度高,並由上游向下游遞增。當地採取排鹽蓄淡與農業措施相結合,利用中下游苦水灌溉農田,獲得了較好收成。清水河河谷平原地勢平坦,有較大面積水澆地。下游已開闢為引揚黃河水的新灌區。土壤多為黑壚土。農作物有春小麥、冬小麥、糜谷、馬鈴薯、胡麻、芸芥、玉米、高梁、蕎麥等,是寧夏南部的重要農耕地帶。

基本信息

概述

清水河清水河
黃河上游支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古代稱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發源於六盤山東麓開城鄉境內的黑刺溝腦,向北流經固原、海原、同心、中寧等縣,在中衛的泉眼山西側注入黃河,長303公里。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最大、最長的支流,在固原地區境內流程180公里(直線),流域面積8499.6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65億立方米。受整個氣候的影響,清水河流量越來越小,表現出乾旱半乾旱河流的特點。歷史上,清水河兩岸台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匯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
清水河清水河
絲綢之路固原境內的一部分,也是蕭關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現在,清水河沿岸還有不少規模很大的古城遺址,是歷代戰爭留在清水河兩岸的縮影。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里將清水河的走向、匯入的小支流、流經的地方等寫得非常清楚。清水河流域的災害甚多,乾旱風沙冰雹水土流失和苦水等自然災害,一直嚴重影響著流域內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糧食產量低而不穩,人民生活十分貧困,是我國著名的低產貧困地區之一。除上述災害外,地震也是流域內的一大災害。流域的上中游,是中國地震活躍、震次頻繁、震級較高的地區,中小地震幾乎年年都有。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震中在海原縣,震級為8.5級,烈度達12度,山崩地裂,黑水橫流,地面或為高陵,或為深谷,房窯倒塌嚴重,人畜傷亡甚多,海原縣死7萬人,流域全境死亡人數不下20萬人。大震之後,人能感覺到的餘震有360次,斷續時間長達一年之久。這是近百年來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勢

清水河清水河
清水河流域位於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形類別有三:一是山區,流域西南有六盤山脈,海拔一般在2 500米以上,使流域呈西南高而東北低之略勢;流域東部為南北向斷續分布的剝蝕殘山;北部諸山高出當地丘陵很多。流域周圍的山區地勢較高,構成與涇河渭河祖厲河的分水嶺。二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占流域總面積的82%,分布於流域的中上游,呈特有的黃土溝谷和峁梁丘陵地理景觀,相對高差60~100米,黃土覆蓋層厚30~100米,植被稀疏,樹木極少,水土流失嚴重。三是川區,約占流域面積的15%,分布於幹流兩岸,順河而上延伸長200餘公里,平均河谷寬約5公里,在固原縣黑城鎮一帶及同心縣城以北河段,河谷寬達10公里以上,共有川台地150餘萬畝,地面平緩寬闊,利於耕種,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這種寬谷河流的形成,考其原因是由於地質構造的影響。本區自燕山運動以來,流域南部的六盤山急劇上升,而中部沿南北方向發生斷陷,幾經演變,發育成今日的清水河寬谷。

氣候與降水

清水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由於南部受六盤山、北部受騰格里沙漠的影響,以及緯度的差異,流域南部和北部氣候差別很大。南部固原以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5~6℃,無霜期110~130天。北部同心以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20毫米或更少些,是黃河流域的少雨區,年平均蒸發量高達1 800毫米,年平均氣溫7~9℃,無霜期130~150天。乾燥度由2增至9。按照中國氣候區劃,即由南部的暖溫帶亞乾旱區過渡到中溫帶乾旱區,這對當地的水資源、人文地理和耕作習慣都有很大影響。南部六盤山地區,陰濕多雨,霧氣環山,草木豐茂,細水長流,人口相對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50~100人。北部同心及其以北地區,降水極少,又多大風,氣候特別乾燥,山上草木難生,溝底長年乾涸,生態環境脆弱,人口相對稀疏,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水,是清水河流域的突出問題。就總體而言,水資源量很少,多年平均天徑流量僅2.16億立方米,折合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1.49 萬立方米,只相當於黃河流域平均年產水量的20%,全國平均水量的1/20。南部地區雖然降水較
清水河清水河
多,徑流模數較大,韓府灣站(匯流面積 935平方公里)以南,每平方公里產水量也只有2.9萬立方米,約為黃河流域平均數的39%;而韓府灣以北地區每平方公里產水量只有0.76萬立方米,僅及南部地區的26%,水資源之貧乏由此可見一斑。北部地區,大多數支流都是時令河,除汛期降雨時有水外,其餘時間均乾涸斷流。
清水河不僅水資源貧乏,而且水質很差,有大量苦水分布,愈向下游水愈苦。據觀測,幹流三營斷面河水平均含鹽量小於3克/升,韓府灣站平均含鹽量增至3.58克/升,至泉眼山站平均含鹽量達5.08 克/升。其苦水區域分布,有苦淡交錯的,有全為苦水的,更有濃度甚高的苦水出露點。流域內左岸的中河、莧麻河、西河、長沙河等支流是苦淡交錯分布,各支流上游的較大支溝多為苦水區。流域內中下游乾支流的地表水均為苦水,中下游幹流川區及多數支流的地下水亦為苦水。流域內苦水的含鹽量一般在3~10克/升。局部地區礦化度在15克/升以上的臭泉水出露點有10餘處,其中礦化度最高的是東至河上游的硝口4號井,泉水含鹽量高達138克/升,日產水量40立方米,水中富含芒硝,臭氣甚濃,對河水污染嚴重。長期飲用苦水有損於人體健康,流域內地方病甚為普遍。為了獲得淡水,當地民眾多在山坡、路旁修建“水窖”,積蓄天然雨水,以備飲用,飲水十分困難。

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清水河流域人民為了改變貧困落後面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和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1958~1960年間在乾支流上修建了長山頭、張家灣沈家河石峽口寺口子莧麻河等6座大中型水庫,除張家灣水庫於1964年被洪水沖毀外,其餘水庫均運用至今。70年代又在幹流及西河、東至河、楊達子溝等支流上修建了6座中型水庫,同時在流域內興建了眾多小水庫。流域內已建大中小型水庫約90座,總庫容8.55億立方米。上述水庫,絕大多數位於幹流上游及西河以南的支流,水質較好,構成水
清水河清水河
庫群,調蓄徑流,灌溉良田,共有設計灌溉面積近5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約30萬畝。增加了農業生產,有效地控制了流域的水沙,效益十分顯著。
長山頭水庫是清水河流域治理中的關鍵性工程,控制流域面積14 174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97.9%,幾乎控制了流域的全部水沙。該工程自1960年8月建成投入運用以來,由於庫區淤積嚴重,已連續加高了4次,壩高由初建時的26.5米加高至34.5米,庫容由0.86億立方米增至3.05億立方米,進入大型水庫之列。水庫平日不蓄水,只滯洪攔泥,是一座大型攔泥庫。這是由於清水河多沙的特點所決定的。它不僅具有一般水庫的防洪作用,而且攔沙淤地效益特別顯著。
為了開發沿黃乾旱高台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國家還在寧夏境內修建了同心、固海兩大揚黃工程,灌溉清水河流域的乾旱土地。同心揚黃工程建於1977年,自中衛縣境七星渠引水,設計流量5立方米每秒,設5級泵站,累積揚程253米,乾渠長93.7公里,沿清水河左岸逆流而上至同心縣,有效灌溉面積8萬畝。固海揚黃工程建於1985年,自中寧縣泉眼山黃河幹流直接取水,設計流量20立方米每秒,設10級泵站,累積揚程342米,乾渠長202公里, 先沿清水河右岸上行,至長山頭架渡槽跨越溢流壩後,改從左岸上行,並與同心揚黃乾渠立交,然後同在左岸於不同高程位置上並行一段後直至固原縣七營,設計灌溉面積40萬畝。這兩大工程的建成,為開發清水河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原來乾旱缺水的寬谷川地(包括長山頭庫區)都成了這兩大工程的灌區。 

污染狀況

清水河清水河污染
被兩岸回漢各族人民譽為“生命河”的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城郊的黃河支流清水河,如今“清水”已變成污水,散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據悉,清水河污染源於兩岸近500座不同規模的土豆澱粉廠以及原州區部分機關、居民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排。清水河發源於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黑刺溝,流經海原、同心兩縣,由中寧縣境內入黃河,全長150多公里,是黃河上游一級支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