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縣熏畫

富縣熏畫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富縣古稱“鄜州”,地處中華民族發源地黃土高原南部,歷史上曾經有過中華民族上升時期的文化繁榮。這裡遍布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文化、漢墓群和唐宋石窟遺址。由於歷史上的文通封閉,外來文化影響較少,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對隔絕,仍保留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和民間風俗,從而使其它地域早己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原始傳統,得以在民間較完整保存下來,成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富縣薰畫是民間原生態藝術品種,在當地傳統碗架雲子的基礎上形成的,當地農家婦女每逢年節喜事都要製做一套全新碗架薰畫。先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出圖案,然後用煤油燈或樺樹皮薰在麻紙上,色氣薰至濃黑時,取下剪紙即成為黑白分明的雲予花。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富縣古稱“鄜州”,地處中華民族發源地黃土高原南部,歷史上曾經有過中華民族上升時期的文化繁榮。這裡遍布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文化、漢墓群和唐宋石窟遺址。由於歷史上的文通封閉,外來文化影響較少,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對隔絕,仍保留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和民間風俗,從而使其它地域早己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原始傳統,得以在民間較完整保存下來,成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
..

富縣薰畫民間原生態藝術品種,在當地傳統碗架雲子的基礎上形成的,當地農家婦女每逢年節喜事都要製做一套全新碗架薰畫。先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出圖案,然後用煤油燈或樺樹皮薰在麻紙上,色氣薰至濃黑時,取下剪紙即成為黑白分明的雲予花。然後用品色按她們在刺繡中的配色方法,利用軟色和硬色相配原則,流傳有“軟靠硬,色不楞”的口訣。傳統薰畫都強調年節吉祥喜慶紅火熱鬧的氣氛,用黑底色做骨架,充分利用原色,色彩艷而不媚,鏗鏘有力,熱烈激昂,再加圖案多種吉祥美好的寓意,就更加令人精神愉快喜氣洋洋了。
富縣薰畫藝術質樸、渾厚,是全國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品種,曾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大展,受到專家和國際友人的關注。1995年我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4年元月,我縣10幅薰畫作品被省藝術館抽調參加“陝西優秀民間美術作品晉京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60天。3月在陝西省“民間美術搶救保護工作會”期間,薰畫獲創新一等獎,2004年富縣被省文化廳又命名為“薰畫藝術之鄉十稱號。

基本內容

富縣農家,傳統的家庭擺設較簡單,碗架是最龐大的擺設物,分上、中、下三層,上層擺瓦盆什物、中層擺瓦罐盛米麵,下層放水缸、醃萊瓮。每逢年節喜事都要製做一套全新碗架薰畫,俗稱碗架雲子來布置碗架遮擋灰塵的美化裝飾作用,兩邊再貼上對子花,即增色、又對稱又好看。

..

薰畫是在傳統碗架雲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民間剪紙派生藝術品。是我縣勞動婦女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結合自己的審美要求創造出來的,它和剪紙的區別在於用途不同,而且可以用色彩渲染,其裝飾效果更為豐富、華麗。傳統的碗架薰畫,是採用剪紙薰樣法拷貝出的一種雲簾式裝飾圖案。先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出圖案,然後用煤油打或樺樹皮薰在麻紙上,色氣薰至濃黑時,取下剪紙即成為黑白分明的雲子花,然後用品色按自己的審美需要進行點繪。

歷史淵源

古鄜州,轄三縣一州,是當時延安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文物古蹟遍布。有保留完整的秦直道,石窟藝術群和古塔建築群。著名的唐寶室寺銅鍾藝術和柏山寺石雕藝術是我國唐宋年間鑄造、雕刻藝術的精品。 富縣薰畫同剪紙是姐妹藝術,歷史很悠久,《史記》中記載了漢武帝“剪相封弟”的故事,《木蘭辭》中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剪相”、“花黃”:都是剪紙的形式。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顛沛至鄜州(今富縣)寫下了“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詩句。詩中反映的招魂剪紙至今仍流傳在陝北、甘東一帶。
富縣民間藝術大多數傳統優秀項目已經失傳,只有薰畫、刺繡、剪紙等少數古老民間藝術形式保留下來。薰畫流傳早、分布廣、數量多、文化內內涵深厚,是陝西黃土高原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

基本特徵

製作薰畫用的剪樣與一般性剪紙有所不同,剪紙大多是單獨紋樣,而薰畫剪樣必須構圖飽滿,故事性強,不讓留有大面積的空白,見縫插針,添枝加葉,留有花邊,這樣不會在薰制後留有大塊的黑色,而且形與形之間有呼應變化,有極強的裝飾意味。

..

薰畫的色彩是按照她們在刺繡中的配色方法,為了畫面效果好,使色彩不致單調,利用色彩在畫面上的小塊分布與相鄰色的小面積穿插,使色彩通過人的眼睛調合,從而產生豐富多彩的效果。有經驗的作者常把顏色分出性格,如紅、紫、黑為硬色、黃綠、桃紅是軟色,色彩搭配有“軟靠硬、色不楞”之口訣。意是說軟色和硬色相配更易和諧,顯得色彩艷而不媚,鏗鏘有力。傳統薰畫都強調年節吉祥喜慶紅火熱鬧的氣氛,紅色作為主調,黃色為輔,綠紫色次之。畫面色調穩定統一,熱烈激昂,再加上魚戲蓮

..

花,鳳戲牡丹,麒麟送子,老鼠吃葡萄等多種吉祥幸福的闡意,就更加令人精神愉快喜氣洋洋了。

相關器具與製品

薰畫製作用具較為簡單,主要有剪刀、紙樣、煤油打、一塊薰板、品色、毛筆等。

主要價值

1、富縣薰畫是在“碗架雲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獨特自然環境和特有的民俗生活構成的,它古仆、渾厚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美術品種。

..

2、富縣薰畫的古老製作工藝和獨特民俗生活方式,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還有特殊的傳承形式,是其它地區不多見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富縣薰畫藝術,不僅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美術品種,且對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3、發掘、搶救、保護富縣薰畫藝術,對陝北地區乃至全國精神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傳承譜系

富縣薰畫藝術沒有固定的家庭傳承普系,只有區域性的代表人物。
1、城茶地區以城關村段金梅,茶坊李忠琴、楊喜娥為代表,她們製作的薰畫一工、二細、三準、四花,以花鳥動物為主。注重傳統吉祥紋樣,造型嚴謹,形象生動、構圖完整、工細華麗。

..

2、以張林召、任寓菊為代表的張村驛、直羅鎮地域蕉畫。內容多以戲劇人物和神話故事為主,風格比較粗獷,造型稚茁,動感強烈,大膽隨心所欲。
3、羊泉、吉子現、寺仙、南道德地域薰畫以緱竹梅、李金梅、任桂蘭、馬改秀、劉淑芳、盧雷梅為代表。他們創作的碗架雲子,轉花、對於花、連環薰畫形式較多。特點是造型生動、古樸、故事完整、構圖飽滿。
4、交道鎮以袁喜娥、馮秀雲為代表,作品主要表現為現實生活體裁。這些作者大多比較年輕,具有傳統剪紙的功底,又有對新事物的創作能力。

區域及地理環境

富縣,歷代多系鄜州建置。民國元年廢鄜州,設鄜縣。因“鄜”字生僻,1964年9月國務院頒布更名為富縣。

..

富縣,位於陝西北部,延安地區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東靠黃龍山系以晉師廟梁為界與宜川相鄰;東南和南部與洛川、黃陵相連;西隔子午嶺、關山樑與甘肅省的合水、寧縣毗鄰;北緣丘陵溝壑與志丹、甘泉、延安接壤。地進坐標界於東經108度29分30秒至109度42分54秒,北緯35度44分6秒至36度23分23秒之間。直線距離111公里,南北縱跨緯度79分17秒,13個鄉鎮有242個村民委員會,560個村民小組。1994年全縣32517戶,13.60萬口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4%。
地形有河谷階地、高原溝壑、丘陵溝壑、土石低山四大類型。正如人們通常所說:有原、有川、有溝、有坡,丘陵山地,交錯縱橫。這塊由高原溝壑區與丘陵溝壑區交錯過渡的地帶,與四鄰各縣地形有別,地貌獨特,因此,歷史上形成交通閉塞,來往不便,如是便構成了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

保護計畫

已取的保護措施
1、2004年富縣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富縣優秀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由主管文化副縣長任組長,相關單位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文化館。並出台了富政辦發[2004144號檔案《關於加強富縣優秀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通知》,提出我縣優秀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點。

..

2、2005年6月到8月初歷經50多天,組織業務骨幹對全縣民間藝術普查。目前登記民間傳承人(藝人)110人,民俗活動及民間藝術團體15個。發現了一批身懷絕技的藝人和價值很高的民間藝術品,拍攝大量珍貴資料,建立了富縣民間藝術檔案。

保護內容

1、進一步全面細緻開展普查工作。立足科學性、全面性、藝術性、代表性,以文字、圖片、錄音、攝影、攝像作綜合記錄,全面呈現和理清富縣薰畫藝術的全部狀況。
2、每年舉辦一期傳統薰畫學習班,使富縣薰畫後繼有人。集中培訓薰畫藝人200----300人,恢複製作傳統薰畫紋樣1000幅。

..

3、籌建富縣民間美術陳列館,建成具備培訓、創作、研討、展覽、銷售等多功能的一個場所。成為引導全縣民間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基礎。
4、出版一冊《富縣薰畫藝術精品集》畫冊,重視對外交流。積極通過外出辦展覽。加大宣傳力度,吸收更多的人來關注富縣民間藝術,宣傳和擴大富縣民間藝術品知名度,促進我縣文化大縣發展步伐。
5、富縣薰畫已具備初級產業開發條件,構想在以後發展中努力,使富縣薰畫藝術成為陝北旅遊業的文化精品,真正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