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條龍

壹條龍

原名難恆順羊肉館,創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是北京比較早的有名回民涮羊肉館。相傳光緒皇帝慕名微服進店吃涮羊肉,遂改名為壹條龍。是由山東禹城一位韓姓人氏創辦的。2006年被中國商務部首批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其代表菜有:油燜大蝦,扒肉條,扒口條、鹽爆散丹、紅燒牛尾、它似蜜、炸羊尾、香酥雞等。不論高、中、低檔菜,都精工細做,一絲不敬,一直繼承老字號的傳統。

概況簡介

壹條龍壹條龍涮羊肉
山東禹城一帶回民很多,其中一部分人在中國北方各省城鎮做羊肉買賣,舊時北京的羊肉鋪絕大部分是由山東人經營的。大約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山東禹城韓家寨一位十四五歲的韓姓青年到北京求生,在東四牌樓一羊肉鋪學徒。該羊肉鋪既賣生肉,也加工、銷售自製的燒羊肉、醬牛肉、牡羊頭肉等熟食,還烙芝麻燒餅等食品。韓某聰明好學,人緣也好,很快掌握各種食品的製作技術。
出師後,開始是在東四牌樓南擺攤,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店鋪在東四牌樓南面,而又希望生意永遠興隆事事順心,就取南恆順。後在前門大街路西找了塊地方做買賣。他憑苦學的手藝,買賣很快就頗有起色,不僅蓋了房,還招了夥計,為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買賣傳到韓家第六代韓同利時,已在前門大街路西建起了一個一間門臉的筒子房,前門在前門大街,後門在珠寶市街,房上邊還有個暗樓(清代,前門外大街是皇帝每年去天壇祭祀的必經之中,路又遠不如今天的寬敞。為防範刺客,規定不準在前門外大街造“明樓房”)。經營品種也在原來的簡單品種基礎上增加了涮羊肉、炒菜、雜麵、抻面等,店裡的夥計也增加到了十幾個人。他們待客和氣,肉拾掇得乾淨,買賣倒也興隆,同治末光緒初時南恆順蓋起了店房,而且從過去只賣生肉和一些熟肉的羊肉鋪,增添了涮羊肉、炒菜、雜麵、抻面等食品,它的涮羊肉、綠豆雜麵、芝麻醬燒餅等食品選料精、加工細、投料足、佐料全,深得廣大顧客的稱讚,並且經久不衰。
1988年飯莊按伊斯蘭風格進行擴建,2004年12月飯莊重新進行店內裝飾,突出清代庭院風格。現為三層樓房,一樓經營正宗北京涮肉,二樓經營清真炒菜,三樓設雅間承包宴席。2002年集團以壹條龍品牌為核心,組建了北京壹條龍清真餐飲有限公司,致力於清真餐飲市場,發揮百年老字號的品牌優勢,堅持從經營、管理和技術上不斷創新,並通過發展連鎖模式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弘揚清真餐飲文化,傳承品牌

名字由來

壹條龍逐漸發展起來的壹條龍
飯莊原名“南恆順羊肉館”。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春末一天,南恆順來了兩位顧客,一位約20多歲像主人,另一位40多歲像僕人,吃完涮肉沒錢付賬。韓掌柜看這兩個人不像誆吃的人,便笑著說:“沒關係,您二位請便吧!什麼時候方便給帶來就行了。”第二天一個宮裡的小太監把錢送來,大家才知道,昨天那個年輕人就是光緒皇帝。韓掌柜立即將昨天皇帝做過的凳子,用過的火鍋,當作“寶物”供奉起來。用黃綢子包好,不許別人再用。於是“壹條龍”(過去把皇帝稱作)在南恆順吃飯的事很快在北京傳開,人們便將南恆順稱為“壹條龍”。
但在那時隨便稱龍是有罪的,所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21年8月店鋪才正式掛出了“壹條龍羊肉館”的牌匾,這塊牌匾與當年光緒皇帝曾經用過的銅鍋現今仍在店內珍存。

歷史發展

壹條龍壹條龍牌匾
歷史上壹條龍飯莊曾兩次失火。1988年飯莊按伊斯蘭風格進行擴建;2004年12月飯莊重新進行店內裝飾,突出清代庭院風格。現為三層樓房,一樓經營正宗北京涮肉,二樓經營清真炒菜,三樓設雅間,承包宴席。2002年集團以壹條龍品牌為核心,組建了北京壹條龍清真餐飲有限公司。致力於清真餐飲市場,發揮百年老號的品牌優勢,堅持從經營、管理和技術上不斷創新,並通過發展連鎖模式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弘揚清真餐飲文化,傳承品牌。
現在,壹條龍設有一二樓、散座、三樓包間,環境優雅乾淨整潔。全體員工用滿意的服務、優良的飯菜質量,贏取了廣大消費者的信賴。

品牌形象

壹條龍壹條龍火鍋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壹條龍的涮羊肉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選料精。壹條龍在打磨廠西口設有堆房,堆房有幾間房存放各種貨物,小院裡養備用。一條龍專門派人有德勝門外馬甸的羊市選購西口羊和北口羊,絕對不用北京的當地羊。西口指甘肅寧夏等地。西口羊團尾(向內卷的小尾),骨架小,粉肉白膘,香嫩不膻,毛細長,因為生在黃河河灘一帶,所以又稱“灘羊”。西口羊最大的有五六十斤。北口羊指張家口、張北、庫倫等一帶。北口羊僅次於西口羊。北京的當地羊,大尾,毛粗,肉糙,又膻又臊。羊販子從西口和北口趕來的群都住在馬甸,壹條龍把羊從馬甸趕到堆方餵養幾天,等肥壯了才宰殺。加工細,羊肉片切得薄。把羊宰殺後剝了皮,專選用羊的後腿,找一塊乾淨的地方,放好天然冰,上邊復上一層席箔,把羊肉碼在上面,在羊肉上再蓋上油布,油布上壓塊冰,這叫“壓肉”。壹條龍也和正陽樓一樣,肉片切得薄,按部分位盤,佐料齊全。

一般吃涮羊肉,主食都吃燒餅。壹條龍的燒餅也與別處不同,和面一盆是十斤,九斤面加一斤發麵。十斤面要用一斤二兩芝麻醬。燒餅先在鐺上烙,後放爐中烤,先烤底再烤芝麻面,這樣的燒餅醬大、烙得熟。油酥適口。綠豆雜麵,吃葷吸油膩,一碗綠豆雜麵既可吸去火鍋中的浮油,又可去掉人們嘴中油,所以又細又勻的綠豆雜麵是一條龍的又一佳肴。

也正式因為涮羊肉這道招牌菜,壹條龍的顧客門庭若市,買賣更為興隆。目前的一條龍已經發展成為具有伊斯蘭教風格的三層寬敞明亮的店堂。

招牌名菜

壹條龍壹條龍店內設施
壹條龍經營涮羊肉已有220多年的歷史,因其一直延續傳統的銅火鍋吃法,堪稱京城涮羊肉之“正宗”,至今仍傳承發展著壹條龍涮肉選肉精、加工細、佐料全、主食香的四大特點。壹條龍清真涮肉炭火鍋被評為“北京名火鍋”。2007年一條龍清真涮肉製作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涮羊肉最為顧客稱讚,一直為譽滿京城的特殊佳肴。涮羊肉四大特點:肉質鮮嫩,可口,薄如紙,一涮即熟久涮不老;調料採用傳統方法調製而成,具有香淳味厚,回味無窮涮湯採用多種原料調製而成,具有鮮、白、不混湯,營養價值高。火鍋採用傳統銅質火鍋炭火涮制,具有火力旺,興點高的特點。

涮羊肉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選料精。特點有四:一是選肉精,這裡的內蒙古專供灘羊,粉肉白腰,香而不膻,肉質鮮美。二是加工細,選切羊肉時,要先在一層錫箔上放好天然冰,再把羊腿放在冰上碼好,肉上蓋油布,油布上在壓冰,這樣經過一天一夜的“壓肉”、“排酸”,切出來的肉片薄,自然打卷,形似刨花,又不失嫩香。肉切好後按黃瓜條、上腦、磨襠、小三叉、大三叉等不同部位裝盤,顧客可根據喜好選擇。三是作料全,除了辣椒油和醋之外,還有高級醬油、醬豆腐、小磨香油、糖蒜、米酒酸菜等等。四是主食香,5公斤面要放1公斤芝麻,做出的燒餅多達18層,烙完後再上爐烘烤,外焦里嫩,香酥適口,加上一碗又細又勻的綠豆雜麵,收盡油膩,那才叫實實在在的吃涮羊肉。壹條龍清真涮肉炭火鍋被評為“北京名火鍋”。

前門留影

壹條龍壹條龍-涮肉配菜
前門外大街的回民壹條龍羊肉館,本名南恆順羊肉館。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由山東禹城一位韓姓人氏創辦的。

南恆順的涮羊肉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選料精。南恆順在打磨廠西口設有堆房,堆房有幾間房存放各種貨物,小院裡養羊備用。南恆順專門派人有德勝門外馬甸的羊市選購西口羊和北口羊,絕對不用北京的當地羊。西口指甘肅、寧夏等地。西口羊團尾(向內卷的小尾),骨架小,粉肉白膘,香嫩不膻,毛細長,因為生在黃河河灘一帶,所以又稱“灘羊”。西口羊最大的有五六十斤。北口羊指張家口、張北、庫倫等一帶。北口羊僅次於西口羊。北京的當地羊,大尾,毛粗,肉糙,又膻又臊。羊販子從西口和北口趕來的群都住在馬甸,南恆順把羊從馬甸趕到堆方餵養幾天,等肥壯了才宰殺。加工細,羊肉片切得薄。把羊宰殺後剝了皮,專選用羊的後腿,找一塊乾淨的地方,放好天然冰,上邊復上一層席箔,把羊肉碼在上面,在羊肉上再蓋上油布,油布上壓塊冰,這叫“壓肉”。

壹條龍也和正陽樓一樣,肉片切得薄,按部分位盤,佐料齊全一般吃涮羊肉,主食都吃燒餅。南恆順的燒餅也與別處不同,和面一盆是十斤,九斤面加一斤發麵。十斤面要用一斤二兩芝麻醬。燒餅先在鐺上烙,後放爐中烤,先烤底再烤芝麻面,這樣的燒餅醬大、烙得熟。油酥適口。綠豆雜麵,吃葷吸油膩,一碗綠豆雜麵既可吸去火鍋中的浮油,又可去掉人們嘴中油,所以又細又勻的綠豆雜麵是南恆順的又一佳肴。相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光緒皇帝曾在南恆順羊肉館吃過飯,後來大家都叫它“壹條龍”,從此,南恆順的顧客門庭若市,買賣更為興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柵欄著火,南恆順也未倖免,連光緒坐過的寶座也燒沒了。庚子事變後,壹條龍蓋成了三間門臉,二層暗樓的店堂。1983年夏初,壹條龍不慎又一次失火,店房被燒毀,新店堂於1985年秋落成。這是具有伊斯蘭教風格的三層寬敞明亮的店堂。隨著前門大街修繕改造工程的啟動,壹條龍羊肉館也搬離了前門大街,在紅橋安下了新家。2008年8月7日,隨著前門大街開街,壹條龍羊肉館回到發祥之地——前門大街,續寫老字號的傳奇。

紅燒牛尾

壹條龍壹條龍-紅燒牛尾
壹條龍的“紅燒牛尾”是陝西傳統名菜。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次出巡路上,感到腹中空空,便走進一家餐館。事有湊巧,此日店裡牛肉已賣完,只有一條牛尾,店主人燉在鍋里,準備自己食用,此時只得膽戰心驚地端出來進獻給秦始皇。誰知歪打正著,秦始皇從來未吃過這樣味美的牛尾,不但不怪罪店主,反而給予重賞。此菜後經歷代不斷改進,流傳至今。

製作原料:鮮牛尾1000克,胡蘿蔔50克,冬筍50克,乾辣椒巧克,姜15克,鮮湯750克,醬油50克,鹽5克,白糖25克,紹酒50克,甘草15克,胡椒粉1克,菜籽油10克,大香5克,熟豬油1000克,花椒1克,蔥50克。

製作方法:將牛尾剝去皮,刮淨,剁成3厘米長的段,置溫水沖洗乾淨,瀝水,加入醬油15克,紹酒15克,鹽2克浸醃。將胡蘿蔔削去皮,和冬筍均切成滾刀塊,蔥切3厘米長的節,姜用刀拍松,辣椒去籽。炒鍋置中火上,加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投進胡蘿蔔、冬筍,炸至黃色撈出,再將牛尾搌乾水分,投進油鍋炸成淡黃色,撈出瀝油。另取淨炒鍋置旺火上,加菜籽油燒沸,投入花椒炸黃撈出。投入辣椒炸透,加蔥姜煸炒,再加鹽3克,醬油35克,紹酒、白糖等輔料一起將炸好的牛尾放入鮮湯,燒沸後改用小火煨透,至湯汁變濃,放進冬筍、胡蘿蔔燒熟,起鍋盛入盤中,揀去甘草、辣椒即可。

菜品特點:色澤金紅,鹹鮮醇厚,軟爛不噻。

細數北京老字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