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瞼下垂

上瞼下垂

上瞼下垂(ptosis)系指提上瞼肌和Müll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喪失,以致上瞼呈現部分或全部下垂,輕者遮蓋部分瞳孔,嚴重者瞳孔全部被遮蓋,先天性者還可造成弱視。為了克服視力障礙,雙側下垂者,因需仰首視物,形成一種仰頭皺額的特殊姿態。

基本信息

病理誘因

上瞼下垂上瞼下垂
(一)先天性。為先天發育畸形,多為雙側,可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出生後即有,常有遺傳因素。如果是提上瞼肌殘缺所引起的上瞼下垂,則通常表現為單純性上瞼下垂,如果是因神經核發育不全所致的,則常常合併有其它眼部異常,如內眥贅皮、小瞼裂、斜視等。

(二)後天性。

1.麻痹性上瞼下垂:動眼神經麻痹所致。多為單眼,常合併有動眼神經支配其它眼外肌或眼內肌麻痹。

2.交感神經性上瞼下垂:為Müller肌的功能障礙或因頸交感神經受損所致,如為後者,則同時出現同側瞳孔縮小、眼球內陷、顏面潮紅及無汗等,稱為Horner綜合徵。

3.肌源性上瞼下垂:多見於重症肌無力症,常伴有全身隨意肌容易疲勞的現象。但亦有單純出現於眼外肌而長期不向其它肌肉發展的病例。這種瞼下垂的特點是休息後好轉,連續瞬目時立即加重,早晨輕而下午重,皮下或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3~1.5mg,15~30分鐘後,症狀暫時緩解。

4.其它

(1)外傷損傷了動眼神經或提上瞼肌,Müller肌,可引起外傷性上瞼下垂。(2)眼瞼本身的疾病,如重症沙眼、瞼部腫瘤等,使眼瞼重量增加而引起機械性上瞼下垂。

(3)無眼球、小眼球、眼球萎縮及各種原因導致眶脂肪或眶內容物減少,可引起假性上瞼下垂。

(三)癔病性上瞼下垂。為癔病引起,雙上瞼突然下垂或伴有癔病性瞳孔散大,有時壓迫眶上神經可使下垂突然消失。

(四)不正常的眼瞼聯合運動:指與下頜,顏面及眼球運動有關的眼瞼運動

1.頜動瞬目現象,MarcusGunnjaw-winking:動眼神經核與三叉神經運動核之間存在先天性不正常的聯繫,造成翼外肌與提上瞼肌有聯合運動,症狀為張口或下頜擺動使上瞼提起,明顯時在吃東西的同時伴有一眼隨咀嚼發生瞬目運動。

2.MartinAmat現象,曾被稱為反MarcusGunn現象:面部神經損傷後再生恢復發生異常聯合運動,下半部顏面肌運動時眼輪匝肌收縮眼瞼閉合。

3.動眼神經損害發生聯合性上瞼運動。

分度:

在正常情況下,睜眼平視時上瞼緣遮蓋角膜上緣≤2mm;在排除額肌作用下,遮蓋角膜>2mm即可診斷為上瞼下垂。

單側上瞼下垂者可與正常側進行對比估計下垂量:兩眼平視時,兩側瞼裂高度差,即為下垂量。雙側上瞼下垂者則需觀察上瞼緣遮蓋角膜的程度,根據遮蓋程度分為:

(1)輕度:遮蓋≤4mm,此時下垂量為≤2mm;

(2)中度:遮蓋>4~≤6mm,下垂量>2~≤4mm;

(3)重度:遮蓋>6mm,遮蓋達到瞳孔中央,此時下垂量>4mm。

診斷及檢查

術前評估內容主要包括:瞼緣角膜映光距離(MRD)、瞼裂大小、上瞼提肌肌力、上瞼上提量、額肌肌力,Bell征。另外還需要進行眼科相關的視功能檢查、屈光狀態測定、眼位及眼球運動檢查等。

1.MRD:

MRD值是目前國際通用的上瞼下垂程度的評測指標,包括上瞼緣角膜映光距離(MRD1)和下瞼緣角膜映光距離(MRD2)。該指標將下垂度量化,對後期的隨訪分析提供了更為客觀的依據。在國際交流時,通常都需要使用MRD值來對上瞼下垂的治療進行評價。檢測方法:檢查者用拇指沿眉毛長軸方向按壓住額肌,同時用一光源置於患者眼前,此時角膜中央反光處到上瞼緣的距離即為MRD1。當患者肌力較差,睜眼時無法暴露角膜中央反光處時,則檢查者用手上提瞼緣,上提的量同時計作負數則為該眼的MRD1。MRD2檢查方法同MRD1,測量數值為下瞼緣到角膜中央反光處。

2.瞼裂大小:

可作為評價下垂程度的補充指標。檢測方法:檢查者用拇指沿眉毛長軸方向按壓住額肌,囑患者睜眼平視,此時在瞳孔中央處測量上下瞼的距離,即為瞼裂大小。另外還應檢查患者上視,下視時的眼裂大小作為補充。

3.上瞼提肌肌力:

該項檢查主要用以評價患者上瞼提肌肌力的情況,主要用於根據肌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案[34]。檢測方法:檢查者用拇指沿眉毛長軸方向按壓住額肌後先囑患者向下看,再囑患者向上看,此時上瞼移動的距離即為上瞼提肌肌力。通常上瞼提肌肌力評估量<4mm為差,4~<7mm為中,7~<10mm為良,≥10mm為正常。

4.上瞼上提量:

該項指標是全身麻醉手術時,制定術中瞼裂閉合不全值(兔眼值)的計算基礎。檢測方法:檢查者用拇指沿眉毛長軸方向按壓住額肌,先囑患者閉眼,再囑患者平視,此時上瞼移動的距離為上瞼上提量。

5.Bell征:

Bell征指閉眼時眼球上轉的功能[3]。由於上瞼下垂術後早期會存在閉合不全的情況,Bell征反應了患者是否有眼球上轉的保護動作,若Bell征陰性或可疑陽性,則術中矯正值應偏小用以保護眼球。檢測方法:檢查者囑患者輕鬆閉眼,在此狀態下輕輕掀起上瞼觀察眼球位置,若眼球上轉良好則為Bell征陽性,若眼球無上轉則為陰性,上轉不佳計作可疑陽性。

6.額肌肌力測量:

該指標可在進行額肌相關手術時提供參考值。檢查方法:囑患者下視,在眉弓下緣中央部做一標記,然後囑患者上視,測量標記點的活動距離即為額肌肌力。

7.眼位檢測:

術前測定,用於在術中和術後對比,避免因上瞼下垂手術造成眼位的變化。檢測方法:令患者注視眼前33cm一目標,觀察患者眼位是否居中對稱。繼而檢查者遮蓋患者一眼,觀察未遮蓋的另一眼是否轉動;然後去掉遮蓋,觀察去遮蓋眼是否轉動,檢查是否存在斜視。

8.眼球運動:

術前檢測,用於在術中和術後對比。重點檢查上直肌功能,若眼球上轉時,角膜下緣低於內外眥連線水平,則提示上直肌功能減弱,手術矯正量宜保守。檢測方法:檢查者手持光源位於患者前約33cm,引導患者雙眼分別向6個診斷眼位運動,觀察被檢者雙眼的轉動情況並記錄角膜緣與瞼緣或內外眥的距離。注意檢查時被檢者頭部不能跟隨目標轉動。

治療時機:

1.如為重症先天性上瞼下垂,上瞼緣遮蓋瞳孔1/2以上,為防止弱視發生,應儘早手術;

2.如為輕中度下垂,不影響兒童正常視覺發育,但是考慮到孩子心智發育,我國著名小兒眼科專家北京兒童醫院眼科於剛主任在國內眼整形,眼眶病學術大會上提出:“我們國內的上瞼下垂的手術治療年齡應該與國際上的治療年齡接軌,提出了兒童3歲左右做上瞼下垂手術是最佳年齡”。3歲以前可以進行提拉遮蓋方法進行弱視干預治療。方法為:提拉患眼上瞼皮膚,遮蓋好眼,根據患兒年齡遮蓋時間從每天1個小時至2-3個小時不等。

3.上瞼下垂同時合併斜視、弱視,對於這樣的孩子建議1歲以內手術治療,其治療目的主要是為了矯正弱視,早期進行斜視干預,以恢復患兒雙眼視功能。

4.家長要特別注意孩子下垂眼的中高度遠視、散光、斜視,這樣的患兒應該立刻手術,這種患兒即使下垂程度不重,也會合併嚴重的弱視;

5.一些家長的孩子沒有合併斜視、弱視,不存在重度弱視,因為孩子小,手術難度大,手術後的各種護理都不能正常的施行,因此建議孩子3歲左右手術是最符合孩子眼睛的生理及心理發育特點。

手術方法:

1.利用上瞼提肌相關手術:

利用上瞼提肌行上瞼下垂矯正術,常包括上瞼提肌前徙、上瞼提肌摺疊、上瞼提肌縮短3種手術方式。但對於重度上瞼下垂,上瞼提肌功能極差或消失,選擇上瞼提肌手術會出現矯正不足的情況。

2.利用額肌相關手術:

是對上瞼提肌功能較差患者的有效治療補充。通常適用於上瞼提肌肌力較差,或由於外傷、手術等原因,上瞼提肌結構破壞時可利用該手術方法。

常見的手術方式有額肌瓣、額肌筋膜瓣、利用自體或異體闊筋膜,美國高分子材料(e-PTFE)、矽膠材料懸吊的額肌動力來源矯正方法。

3.利用Müller肌的手術:

理論上通過結膜-Müller肌切除來縮短Müller肌,以增加Müller肌肌力而抬高上瞼[17,39]。但Müller肌為表情肌,受交感神經支配,通常適用於輕度上瞼下垂。

4.瞼板切除術:

通過適量切除部分瞼板,以達到抬高上瞼的作用,需注意瞼板寬度至少保留5mm。可單純適用於輕度上瞼下垂患者,也可聯合上瞼提肌縮短手術,用於中、重度下垂患者。但瞼板除了具有眼瞼支撐作用外,瞼板腺分泌脂質是保證淚膜正常功能的重要成分,瞼板切除術後淚液穩定性及代償功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5.上瞼提肌與上直肌聯合筋膜鞘(CFS)手術:

CFS是上直肌和上瞼提肌之間的筋膜組織,對於重度下垂患者,可將此結構與瞼板縫合增強懸吊效果。但因該筋膜與上直肌和上直肌相聯繫,所以縫合固定時容易出現上直肌功能障礙,術中需要嚴密觀察避免這種情況。在術後需嚴密觀察復視、下斜視的併發症。

術後護理:

1.手術結束即時,瞼裂閉合不全>2mm,Bell征陰性或可疑陽性時建議下瞼做Frost縫線將上下瞼閉合。

2.對患眼塗眼膏保護並將下瞼緣縫線拉起將上下瞼閉合,並用護眼冰袋進行冰敷,冰敷過程維持到術後第2天。

3.術後白天囑患者每天4次點滋潤用滴眼液滴眼,夜間塗眼膏護眼,也可用特製膠布或貼膜輔助閉合眼瞼。此護理流程一直持續到患者夜間睡眠時角膜不暴露為止。

4.術後如發生眼紅,流淚,異物感等情況,需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免因護理不當發生暴露性角膜炎,必要時需加用促進角膜細胞生長的修復性滴眼液。

盤點常見的遺傳病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科學家們成功的把基因和疾病聯繫在一起。人們可以預先通過基因篩查來預測可能罹患的遺傳病。比如,GOOGLE公司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就在其妻子的23andme生物技術公司通過測序發現自己可能在未來患帕金森氏綜合症,他積極通過各種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並投入巨資進行相關的研究。但如同一把雙刃劍,基因篩查也使一些攜帶突變基因的人在社會各個方面受到歧視,讓我們來關注一下遺傳疾病吧!
黑棘皮症| 短趾症|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白化病| 苯丙酮尿症| 紅綠色盲| 抗維生素D佝僂病|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脊柱裂| 先天性聾啞| 蠶豆病 |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 亨廷頓氏病| 老年性痴呆症| 精神分裂症| 脆性X綜合徵 | 原發性高血壓| WILSON 氏病| 成人多囊腎病| 馬凡綜合徵 | 侏儒綜合徵| 視網膜色素變性| 糖原貯積症| 神經鞘脂貯積症| 黏多糖貯積症 | 半乳糖血症| 白癜風| 性反轉綜合徵| WILMS 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 成骨不全病| 自毀容貌症| 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 強直性脊柱炎| 假肥大性肌營養不良| 牛皮癬| 多囊腎| 脆骨病| 神經纖維瘤| 上瞼下垂| 類風濕性關節炎| 癲癇| 先天性心臟病| 高膽固醇血症| 唇裂| 齶裂| 魚鱗症| 多指| 著色性乾皮病| 腓肌萎縮症| 並指| 畸形足| 青光眼| 全身自化| 結腸息肉症| 先天聾啞| 原發性小睪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