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謠》

《天門謠》

《天門謠》本詞調原名《朝天子》,因賀鑄詞曲詠天門而命名。采石磯原名牛渚磯,是採石山突出江面的部分,南北有二梁山對峙,夾江形勢如蛾眉,磯上有亭,故名。那裡江面狹窄,形勢險要,因而命之“天門”。《天門謠》,詞調名,始見於賀鑄詞。王灼《碧雞漫志》卷四《阿濫堆》打記“賀方回《朝天子》曲云:待月上.....”可見此調原名《朝天子》,因賀鑄此調詠天門,故命名《天門謠》。李之儀有和作,題曰:“次韻賀方回登採石娥眉亭。”

詩詞韻律

《天門謠》《天門謠》
天門謠按律填詞
平仄平平仄(韻),
仄平仄,
平平平仄(韻)。
平平仄(韻),
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韻)。
平仄仄(韻),
仄仄仄,
平平仄仄(韻)。

代表作品

《天門謠》《天門謠》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
賀鑄

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霧斂,與閒人登覽。待月上潮平波灩灩,塞管輕吹新阿濫。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

注釋:
1、限南北句:南北朝以長江為界,南朝偏安江左。七雄豪占:天門險要,為歷代軍事上必爭之地。六朝以金陵為都,五代時南唐亦建都金陵,七雄當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與南唐。
2、灩灩:水光。何遜《望新月示同羈》詩:“的的與沙靜,灩灩逐波輕。”
3、塞管:指羌笛胡笳之類。阿濫,曲調名,王灼《碧雞漫志》卷四引《中朝故事》云:“驪山多飛禽,名阿濫堆,明皇御玉笛采其聲,翻為曲子名,左右皆傳唱之,播於遠近,人競以笛效吹。”
4、歷歷:分明可數。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西州,晉宋間揚州剌史治所,以治事在台城(今屬南京)西,故曰西州。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占”這裡一開篇即開門見山,寫牛渚、天門的地理形勢之險,歷史地位之重要。太平州採石鎮,瀕長江有牛渚磯,絕壁嵌空,突出江中。磯西南有兩山夾江聳立,謂之天門,其上嵐浮翠拂,狀若美人蛾眉。熙寧年間,郡守張瓌在磯上築亭以觀覽天門奇景,遂命名曰蛾眉。詞人崇寧大觀間曾通判太平並與編管在此的李之儀過從甚密,因作此詞。這裡詞人僅用十二字,將天門之險要地理位置、偏安江左的小朝廷,每建都金陵,憑恃長江天險,遏止北方強敵的南牧情景道盡。當塗踞金陵上游,牛渚、天門正是西方門戶,所以宋沈立《金陵記》曾記云:“六代英雄迭居於此。……廣屯兵甲,代築牆壘。”詞言“七雄”,當是兼括了南唐。

《天門謠》《天門謠》
“清霧斂,與閒人登覽”二句,是說霧氣消散,似乎在有意讓人們登臨遊覽。這裡,“與”字十分精當,足見詞人鍊字之妙,也說明鍊字不必求奇求麗,尋常字彙,只在調度得當,照樣能夠神采飛揚,恰到好處,曲盡體物之妙。上片這兩個語意層次分明,前三句追惜懷古,劍拔弩張,氣勢蒼莽;後者撫今,輕裘緩帶,趣味蕭閒。這裡詞作體制雖小,卻能大起大落,筆力豪健,足見作者構思運筆之妙。

下片,詞作卻不落舊巢,沒有緊承“與閒人登覽”一句,展開描寫眼底風光、江聲山色,而偏寫“待月上潮平波灩灩,塞管輕吹新阿濫。”等到江上月升潮平,笛吹風起之時,“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細數石城古都報時的鐘鼓。這裡章法新奇,構思巧妙。詞人登磯本在上午霧散後,竟日覽勝仍興猶未已,更欲繼之以夜,那么,這奇山異水的旖旎風光,盡在不言中了。不然,詞人何以從早到晚,尚嫌不足,還要繼之以夜呢?這風光不是讓人留連忘返么?當然,從“待月上潮平波灩灩”一句之後,全是詞人想像之詞,並非實寫,但詞人卻能虛景實寫,毫不露虛構之跡,詞人將江上明月笛風,遐鍾遠鼓寫得生動逼真,垂手可掬,傾耳可聞,這是繪畫所無法表達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並非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而是通過牛渚天門這一特殊的風景的描繪,抒發懷古幽情,憑弔前朝的興亡。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天險挽救不了六朝覆滅的命運。“七雄豪占”的軍事要塞,如今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成了“閒人登覽”的旅遊玩賞之地。通過這一巨大變遷的描寫,讀者自不難從中領悟到江山守成在德政人和而不在險要地理的歷史經驗教訓。此外,金陵距當塗畢竟有百十里之遙,那“西州更點”又豈可得以“歷歷數?”詞人於詞末牽入六朝故都西州(代金陵),隱含了詞人希望人們牢記這歷史的晨鐘暮鼓,引以六朝為戒啊!而這一切意蘊又蘊含在對於有選擇的客觀景物的描述中,毫無直露、淺薄之弊,不是詞人和盤托出,直抒胸臆,只是寄意象內,讓讀者去細心品味其中三昧。這就收到了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真令人感嘆不已。

《天門謠》《天門謠》
賀鑄詞作鑑賞
此為登臨懷古詞,是作者登採石峨眉亭時所作。採石今屬安徽與鞍山,長沙南岸,瀕江有牛渚磯,絕壁嵌空,突出江中。其西南方有兩山夾江聳立,謂之天門,其上風浮翠拂,狀如美人的兩道峨眉。神宗熙寧年間,太平州知叫左牛渚磯上築亭,以便觀覽天空奇景,遂名為“峨眉亭”。上片起首三句道出了採石地理形勢的險要和歷史作用的巨大。滔滔大江,天限南北。偏安江左的小朝廷,每每建都金陵,憑恃長江天險,遏止北方強敵的南下。而當塗地處金陵上游,牛渚、天門,正是金陵的西方門戶。詞言“七雄”,當是連南唐也計算內。“豪占”,猶言“雄踞”。“清霧斂,與閒人登覽。”謂霧氣消散,似乎有意讓人們登磯遊覽。“與”,這裡是“予”、“放”的意思,這個字下得很妙。將那本無生命的“霧”寫活了。

下片不落窠臼,江聲山色,無一語道及,偏說要等到月上潮平、笛吹風起之時,細數古都金陵傳來的報時鐘鼓。“月上潮平波灩灩”,化用梁何遜《望新月示同羈》詩:“灩灩逐波輕。”“塞管輕吹新阿濫”之“塞管”即羌笛,笛為管樂,塞上多用之,故稱。“阿濫”,笛曲名。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載驪山多飛禽,名“阿濫堆”唐明皇采其鳴聲,翻為笛曲,遠近傳播。唐顏師古《急就篇注》曰“阿濫堆”即鴳雀的俗名。“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之“西州”,東晉、劉宋間楊州刺史治所,因金陵台城之西,故名。“更點”,古代一夜分五更,每更又分五點,皆以鐘鼓報時。詞人登蛾眉亭,時上午霧散後,“待”字以下,純屬願望、想像之辭。這裡虛境實寫,江月風,垂手能掬,遐鍾遠鼓,傾耳可聞,再者,遊人流連忘返,竟日覽勝而興猶未盡,還要繼之以夜,那好山好水的魅力,不著一手,盡得風流。

全詞時而劍拔弩張,氣勢蒼莽,時而輕裘緩帶,情趣蕭閒,整首詞寫得大起大落,大氣磅礴,讀之令人盪氣迴腸。詞中憑弔前朝興亡,給人的感悟和啟示十分深刻:天險救不了雲朝覆滅的命運,昔日“七雄豪占”的軍事重地,今卻成為“閒人登覽”的旅遊勝地,人們不難從中得出江山守成德不險的深刻歷史教訓。

天門謠李之儀

《天門謠》《天門謠》
天門謠
李之儀
天塹休論險。
盡遠目、與天俱占。
山水斂。
稱霜晴披覽。
正風靜雲閒、平瀲灩。
想見高吟名不濫。
頻扣檻。
杳杳落、沙鷗數點。

天門謠·雪浮荷

《天門謠》《天門謠》
天門謠·雪浮荷
風急天色暗,門外雨、淋濕千萬。寂寞掩,笑顏已疲倦。
空留戀,知年華已換。未能泯、浮荷舊盼。風雲變,奈何人、悲涼看遍。

主旨:主人公相思、盼歸、淒涼、寂寞的寫照。

《天門謠》-海棠花

《天門謠》《天門謠》海棠花
《天門謠》-海棠花
無限春光好,
海棠窕,
葉深花嬈。
雖小小,
恰玲瓏嬌巧。
展紅霓珊瑚拼瑪瑙。
璀璨新妝。
晨熙曉,
望月皎,
脈脈繞,
青山不老。

相關詞條

中國古詩詞

詩詞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形式,對於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出現的時候,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定義層次方面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是一個作家的心路歷程,一個作家的血與骨!如果我們不在詩詞里保有一個乾淨、純粹的自我、那么我們還期望在那裡找到一個這樣的自我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