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永遇樂

永遇樂,詞牌名,始創於柳永,分上下兩闕,共一百零四字。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劉辰翁等均用此詞牌創作過,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

基本信息

詞牌簡介

永遇樂(lè):詞牌名。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始於柳永。又名《訊息》。

詞牌釋義

題考

永遇樂永遇樂

毛氏【填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也。唐 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逾牆之好。後為仆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決別,女持紙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創自唐之中葉。萬氏【詞律】引晁無咎【訊息】注云:“自過腔,即越調﹝永遇樂﹞。”是此詞又為越調也。

作法

永遇樂永遇樂
本調一百零四字。首、次為四字對句,不用韻,“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為平仄平仄,起仄韻。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協韻,與﹝解語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異耳。第七八句又屬四字兩句,但不需對偶,而兩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協韻,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結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趙師俠作“緩步閬風仙苑”,不足法)後闋起二句,與前闋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協。第四句至第十句,均與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結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詞牌格律

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 ·△ ·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 · · ·△ · · △

特別提示

上闋第一、二句,第四、五句,第七、八句,下闋第一、二句,常用對仗,當然也可不用,自然靈活掌握。

上闋第五、六句,可合併作"上四下五"句式。

上闋及下闋倒數第二句均為"上三下四"句式。

【注】"·"表示在兼顧音律和諧前提下可平可仄。

故事

永遇樂與水龍吟故事

辛棄疾14歲的時候,中原已被金人占領20多年了,從小祖父告訴他與金人有“君父不共戴天之憤”,發奮讀書勵精圖治,小小的心裡就埋下了英雄的種子。那一年,祖父命他赴燕京應考,實際上是對金人進行軍事考察,後來又去,17歲。他曾經問過祖父,當年山東淪陷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隨著朝廷到南方去,祖父沉默不語,一家老小十多口人,只靠他一個人,他走不了。可這話如何告訴這個從小就不一般的孩子?只說,你一定要記住,這片河山本來就是我們的。

21歲的時候,辛棄疾帶二千人隨耿京起事,做掌書記直至耿京被叛徒所殺,他率五十名騎兵深入敵穴襲人五萬眾,生擒叛首,千里奔突,長驅渡淮,率眾歸宋。“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那一年他23歲,名重一時,朝野震驚。

多年之後,他44歲了,回憶起年少時的沖天豪氣,仿佛仍聽到風吹旌旗的獵獵聲,聞到血濺沙場的氣息,為朋友祝壽說的仍然是整頓乾坤。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

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還沒死心,也無法死心。人生的大幕剛剛拉開,馳騁沙場,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剛剛燃起,突然所有的戰鼓一下子都停了,渡江南歸,渡江南歸,卻一下子沒有了方向,所有打出去,獻上去,剖心瀝膽掏出來的復國大計都象拳頭打在了棉花上,沒有了下文。“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他把國當成自己的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可那個小朝廷並不如何愛他,他們怕他,煩他。好不容易講和了,能不能別提打仗了?好不容易我才坐穩了幾天的龍椅,你還要迎回先帝不成?你練兵、籌款、整頓軍務,時刻擺出一副要衝上前線的樣子,多可怕。家國算什麼,你說你“平生塞北江南”,“眼前萬里江山”,可那是我趙家的天下,不是你辛家的天下,你愁的什麼,急的什麼呢。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闌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30歲的辛棄疾,該是怎樣的少壯英雄,在南京的賞心亭上,他覺得自己像個孤獨的遊子,沒有人再提起他萬人中手擒叛賊,千里奔徙的壯舉,而他也料想不到之後還有三十多年,他會一次次登樓憑欄,看斜陽日暮。在此後他動盪不安的歲月里,上饒帶湖的新居,期思渡旁的瓢泉,他也有過一時的忘情,看山山亦好,看水水多情,欲說還休,醉里且貪歡笑。我隔了千年的時光看過去,看他醉臥蘿裙,看他說“個裡柔溫,容我老其間”,卻是那樣的感傷。我知道他有美舍,他有許多的妻妾,可一點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孤獨沉鬱的千古愁人。牆上的那把寶劍幾乎快要生鏽了,夜半他仿佛聽到那隱忍不住的低鳴。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

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

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

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

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

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一直覺得辛棄疾當年手刃敵人的武器肯定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劍。歷來劍都是兵器譜中的君子,楊家將岳家軍都可以用槍,而辛棄疾一定是用劍。就像《水龍吟》這樣的詞牌一定要歸在他的名下一樣。辛棄疾是有真的豪氣,更有曠世的才情。

52歲,他在福建作地方長官。此前他已經在江西帶湖邊閒居了十年,縱使英雄氣短,縱使心灰意冷,而龍吟劍嘯的清裂之音從來沒有停止過。福建南平,那裡兩條溪水匯合的地方有一個劍潭,潭邊有一個雙溪樓,他在樓上寫下了這第三首《水龍吟》。“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就像他一生的寫照,縱有倚天屠龍的本領,有一身支柱東南半壁的決心,可總似被縛住了手腳的蒼龍,欲飛還斂。

稼軒詞中愛用典,可他真是用得好。對他有信心所以讀來再生澀也會老老實實地去把那典故弄明白,否則會覺得對不住他對不住自己。這首詞里就有一個關於龍泉寶劍的故事。據說龍泉劍是春秋時期的鑄劍神匠歐冶子在浙江龍泉那個地方鍛造而成,劍身奇薄異常鋒利。劍身上鑄有龍紋。《晉書張華傳》也記載有一段龍泉劍的故事,說的是宰相張華有一天看到一股紫光從地面直衝到天上的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張華找來他的朋友雷煥,雷煥懂天象,說這是豫章一帶豐城那個地方有寶劍之氣上沖於天。於是張華就把雷煥派到了豐城作了縣令,後來果然在豫章的豐城地下掘出了兩把寶劍,就是傳說中的龍泉和太阿兩劍。雷煥把一把劍總給張華,自己留了一把。後來發生晉朝的八王之亂,張華被殺,他的劍不知所終,雷煥的劍傳給兒子。有一天,他兒子經過南平,過河的時候,佩在腰間的寶劍突然從劍套中跳出,躍入水中。手下人趕緊下水去尋,可哪有寶劍,只看到兩條五彩斑斕的龍轉眼間消失無蹤。後來那個潭就成了劍潭。

寶劍就這樣跟龍連在了一起,《水龍吟》也和辛稼軒連在了一起,這是他兵家詞心交織的異彩。我固執地認為這樣的詞牌就應該有這樣的來歷。

《水龍吟》其實最早是南北朝時北齊的一組古琴曲,後來到了唐代,被改編成了笛曲,這還得算在唐玄宗的名下。唐玄宗最擅長的樂器就是笛子,從李白為他寫的《宮中行樂詞》中可以明白地看出,“笛奏龍吟水,蕭鳴鳳下空。君王多樂事,還與萬方同”。李白歌頌起明主盛世來也是一點不含糊,唐玄宗是非常喜愛這首笛曲的,有可能就是他親自改編的也未可知。龍是水中之王,龍吟而風生水起,也投了天子之好。只是這樣一位少年時候也是英氣逼人,能在混亂的時局下一定乾坤的少年天子老到最後,不忍卒看。盛唐的龍吟之氣到他這兒算是消散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終於辛棄疾65歲了,他聽到了北伐的號角,可是這時早已經不是他當年高舉大旗義軍紛起的大好時機了,議和偷安的代價是兵力一弱再弱,人心即散且亂。君王只有在危難時候才會“思復得廉頗”,可他仍然有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決絕。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也成了他的絕唱。

《永遇樂》和《水龍吟》都是長調中以詩入詞或說以文入詞的句式,四字一句,作的不好,容易像在說大白話。所以稼軒用典也有道理,如果平鋪直述就更少了詞的委婉幽深的好處,否則也只能以情取勝了。關於《永遇樂》有一個傳說。唐代有一個姓杜的書生,詩詞作的好,家裡經常有文人雅士聚會吟唱的事。隔壁有一個名叫酥香的女孩兒非常喜歡他的詩詞,凡是他的詩詞她都能背下來。日復一日,心生愛戀。終於有一天,她與他相見,遂成“踰牆之好”,以身相許了。沒有媒妁之言,也可能家人斷斷不許,書生被告了官發配到遙遠的河朔。臨行前,他為她寫《永遇樂》,女孩兒手拿詞譜連唱三遍而亡。這是一個哀傷的故事,似乎不應該發生在唐代,放在理教森嚴的宋倒還合適些。況且唐時還沒有興起長詞慢調。不過因為一首詩詞一副畫而愛上一個人的故事也只能發生在遙遠的年代了,不管是唐時的鶯鶯還是南宋牡丹亭里的杜麗娘,天真無邪的勇氣和純粹的愛,明明知道換來的不可能是永遠的歡樂,而只是愛情乍現,落花飄墜時那最美的一個姿態。《永遇樂》三個字倒有著天真的歡喜,如果真的來自這樣的故事,那它的曲調一定是在無限的低婉惆悵與不捨中仍有無悔無怨的喜樂。

想起辛棄疾的前輩同鄉。小小的濟南城裡,南宋兩位最奪目的詞人都出自那裡。他是英雄,而她不僅是佳人更有蘊玉之才。同樣是南渡,那條淮水將他們的人生同樣地劃作了兩段。44歲的李清照跨過那條河,也從她前半生的幸福快樂跨入了此後無邊的流離孤寂。有時候會殘忍地想,命運這樣的安排就是為了讓我們看到一個了不起的詞人,就像讓辛棄疾的生命高潮結束在他23歲的時候一樣,而此後的歲月是留給我們的留給宋詞的,沒有他的抑鬱不展,沒有她的離愁別恨,哪裡有我們現在的感慨。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讀易安的這首《永遇樂》真是心酸。美人老去,詩詞不老。可心裡依然不能想像她滿頭白髮下的那一顆玲瓏心是如何捱過那茫茫的歲月。而她兀自還有笑意,那時候她想起了誰,那曾經鋪滿生活每一個角落的歡喜,永遠的不在了。

璧月初晴,黛雲遠澹,春事誰主?

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

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

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

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

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

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南宋末年劉辰翁專門寫了一首《永遇樂》來和易安。他在題序中說,他這首詞雖然“辭情不及,但悲苦過之”。宋亡之際,劉辰翁曾參加過文天祥的抗元活動,後隱居不仕。劉辰翁的時代是宋的末年,也是詞的末世了,不是賦詞最苦,人生本來就苦。

經典作品

永遇樂永遇樂
永遇樂辛棄疾

京口北固亭懷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③。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注 釋]

①京口:古城名,三國孫權曾在此建都,後遷建業於此置京口鎮,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樓,在鎮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臨長江。南朝梁武帝時曾改名為北顧亭。

②孫仲謀: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君主,這兩句是說:千百年來江山依舊,卻無外尋找像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樓台。榭:高台上的建築物。風流:這裡指英雄的業績?這兩句是說,當年的繁華盛況和英雄業績都

隨著時光的流逝,在風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尋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他生長在京口農家,後做了東晉的將領,出兵北伐,先後滅南燕、

後燕、後秦,一度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官至相國,封守王,後推翻東晉,自立為帝。這三句是說劉裕的住過的地方,現在已成了斜陽草樹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當年三句:讚揚了劉裕親北伐中原的氣概和成就。

⑥元嘉: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242—253)。草草:指劉義隆北伐準備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築壇

祭天的儀式。這裡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內蒙古自,洽區西北郊。漢代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還,後來就把“封狼居胥”作為開拓疆土,建立戰功的代稱。贏得:剩得,落得。倉皇北顧,在倉皇敗退牛,回頭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顧涕交流”詩句記此次失敗,本想建立戰功,結果卻落得個大敗而還,北顧追兵,倉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詞寫於開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時,上距詞人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已四十三年。揚州路:指

今江蘇揚州一帶。這三句是說:四十三年後的今天,登亭遙望揚州一帶,當年抗金烽火,記憶猶新。

⑧可堪:猶“豈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兵追擊王玄謨,駐軍長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蘇六合東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宮,後稱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燾的小名。神鴉:飛來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社日祭神的鼓樂聲,舊俗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這三句是說,人們忘記了過去的歷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賽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廉頗:戰國時趙國木將,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國,後秦攻趙,趙王想再用廉頗,怕他已衰老,派使者去探看。

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了使者,要他回趙後說廉頗的壞話,使者回趙後,就捏造廉頗雖然年老,飯量還很大,但—刻兒工夫就拉了好幾次屎。趙王聽後認為廉頗已經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趙。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三句是說,作者是老當益壯,以廉頗自比,期望能得到重用,為國效勞,但又有誰來給予重視和關懷呢?

[說 明]

這是辛棄疾於開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歲,任鎮江知府時,登上京口北固亭後所寫。詞人面對錦繡河山,懷古喻今,抒發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憂憤情懷,全詞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

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坐鎮東南,擊退強敵;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氣吞萬里。對歷史人物的讚揚,也就是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冒險北伐,招致大敗妁歷史事實,忠告朝郯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評價是中肯的。

本詞運用了五個典故。

孫仲謀——懷念英雄,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

寄奴——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佛狸祠——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批歸納全詩。

廉頗——自發感慨,不忘為國效力。

永遇樂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雲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詣。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注釋: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顏色好像熔化的黃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樣合成一塊。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聲音。

④次第:接著,轉眼。

⑤中州:這裡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節。

⑦鋪翠冠兒:飾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節女子頭上的裝飾。

⑨簇帶:妝扮之意。

賞析: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後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後,愁苦寂寞的情懷。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於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致。

永遇樂劉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

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

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

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

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

江南無路,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

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劉辰翁詞作注釋

①璧月:圓月。

②禁苑:皇帝的花園。

③前度遽如許:再次來到臨安,局勢竟發生了如此急遽的變化。

④斷煙禁夜:飲煙斷絕,城裡還實行宵禁。宋時元宵節不禁夜。

⑤宣和:宋徽宗年號。

⑥緗帙:淺黃色的書套,代指書卷。

劉辰翁詞作鑑賞

此詞抒發了作者眷念故國故都的情懷。寫於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此時臨安已淪陷,南宋政權也瀕臨滅亡,這首詞是作者在旅途中寫成。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起首用景語渲染氣氛,並點明詞中景物所處的時日,著重之處在於“春事誰主”這個主題。“璧月”,有“滿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賦》),月如玉璧之潔白、晶瑩、圓滿,以璧玉詠元宵之月,極為生動傳神;月明則雲淡,天青雲色一體難分,故曰“黛雲”,鍊字亦考究。

這些都是元宵節時常見的景象,也是春夜裡惹人愛憐的事物。但如今誰是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發此一問,字字千鈞直截了當地楔入詞的主題;緊接著“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從“禁苑”、“湖堤”二詞看,可知寫的是南宋都城臨安;從“前度”(源出劉禹錫“前度劉郎今又來”之典)一詞看,可判斷詞人在故都淪亡後還重來過。“嬌寒”、“倦暖”,詞人主觀感受的寫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詞人看來都只覺有嬌弱、倦乏之感。“遽如許”三字,好像從詞人心底噴涌而出,字字璣珠,表示了事態變化之速,詞人每想到此便心情異常沉重,從字裡行間可見詞人自哀痛之情。

寫到這裡,詞人突然宕開一筆,追憶起都城臨安往昔的繁華:“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此處描繪出昔日上元之繁華,如今卻總是懶於與友人攜手同游。“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誰料今日上元,元軍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風雨”兩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擔心其夕有風雨,尚未即有風雨也;再加“似”字,則竟是本無風雨,而燈夕卻冷落不堪,是由於人事所致。今非昔比,主題進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敘起李清照當年情事:“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寫李清照南渡後,常憶起宣和年間的汴京舊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國不在的感慨。她因國破、家亡、夫死而倦於梳妝,即使是逢元宵節,也是“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詞自慰,這是人間最苦之事。

劉辰翁時而寫李清照,時而寫自己,時而又敘起李清照當年。作者詞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緒說明的正是他自己,“賦詞最苦”,一語雙綰,二人皆然。

詞的結尾,劉辰翁又寫到自己:“江南無路,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當時,抗元戰爭仍在江南一帶進行,詞人家在廬陵,欲歸不得。他懷念家中的親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長安時那樣低吟“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一類詩句,以抒鬱悶之情,但不知親人們是否知道?詞人無法入睡,只好對著殘燈發愁,此時滿村傳來社祭的鼓聲。元宵夜之社鼓,是農村於新春祈求豐年舉行的常例儀式。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說是辛派詞中的佼佼者。在這首詞中作者融匯了種種複雜的感情,筆鋒達間,情感真切,因此可以稱之為宋詞有力量的殿後之作。雖當時有人劉辰翁過分讚美,但總起來講作者仍不失為一名宋詞的佼佼者。

永遇樂蘇軾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於景疏樓上。既而與余會於潤州,至楚州乃別。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於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

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

卷珠簾、悽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

而今何?

西垣清禁,夜永露華侵被。

此時看、迴廊曉月,也應暗記。

蘇軾詞作鑑賞

這是一首懷人詞,是為寄託對好友孫巨源的懷念而作。當時,東坡已至海州,想起與巨源潤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動,遂作此詞。

上片由構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為抒情線索。首三句寫景疏樓上餞別時“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寫巨源起行後明月有情,“隨人千里”;下六句寫別來三度月圓,而旅途孤單,無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無眠。幾種不同情景,層深遞進。但這都是出自詞人的想像,都是從對方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筆,寫得極有層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詞人這樣著力刻畫,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實際上是寫詞人自己懷人之思。

過片三句點破引發詞人遙思之因,有客從濉上來,捎帶了巨源“深意”,遂使詞人更加痴情懷念。“憑仗”三句,又發奇想。淮河發源於河南,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流經淮陰、漣山入海。此時孫巨源汴京,蘇軾海州,友人淚灑清淮,東流到海,見出其念我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淚,又說明懷友之意切。舉目所見,無不聯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淚,將對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為具體形象,構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進一境,再寫意想中景象,回應上片幾次點月,使全篇渾然圓妥,勾連一氣,意脈層深。“夜永”句構想巨源西垣(中書省)

任起居舍人宮中值宿時情景,長夜無眠,孤清寂寞,“此時看、回廓曉月”,當起懷我之情,刻畫更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詞人不說自己徹夜無眠,對月懷人,而說對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後“也應暗記”,四字可謂神來之筆,這裡有人有我,深細婉曲,既寫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寫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確信巨源會“暗記”往日的情景,二人綿長情思,具見言外。

此詞以離別時的明月為線索抒寫友情,藝術上別具一格。全詞五次寫到月:有離別時刻之月,有隨友人而去之月,有時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詞人孤獨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詞之上片以寫月始,下片以寫月終,月光映襯友情,使作品詞清意達,格高情真。

永遇樂蘇軾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2三鼓,鏗然一葉3,黯黯夢雲驚斷4。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5。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明月如霜般潔白,好風就如同清水一樣清涼,清新靜謐的夜景真是怡人。彎彎的水渠中,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露珠隨風落下。但夜深人靜,這樣好的美景卻無人欣賞。三更鼓聲,聲聲在夜空有力,響徹夜空,一片樹葉悄悄落到地上,輕音竟驚斷了我的夢。夜色茫茫,再也見不到黃昏時的景色,醒後我尋遍了小園,處處都無痕。

那長期在外地的遊子,看那山中的歸路,苦苦地思念著故鄉家園。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已經不在,空留著那雙燕子在樓中的畫堂。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只有些懷念舊日情感,不禁惆悵長嘆。

1. 彭城,徐州。燕子樓,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序:"徐州故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按:白序未言張尚書為誰,一般認為乃張建封,實為其子張愔。

2. 紞如:擊鼓聲。

3. 鏗然一葉,此謂夜深人靜,故葉落聲也覺得是清脆的金石之聲。

4. 夢中驚醒,黯然心傷。夢雲,宋玉《高唐賦》謂楚王夢見巫山神女,自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此借指夢見盼盼。

5. 此三句用燕子樓事,頗得後人稱賞。曾慥《高齋詩話》:"少游自會稽入都,見東坡。坡問別作何詞,少游舉'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東坡曰:'十三個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少游問公近作,乃舉'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晁無咎曰:'只三句便說盡張建封事'。" 張炎《詞源》卷下:"用事最難,要體認著題,融化不澀。如東坡《永遇樂》云:'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用張建封事。……此皆用事不為事所使。"

6. 此三句作者構想後人面對黃樓憑弔自己時,亦如今日自己之對燕子樓發出感嘆。黃樓,徐州之東門城樓,蘇軾所改建。

此詞作於元豐元年(1078),時蘇軾任徐州知州。

上片寫燕子樓夜間的景色,明月清風,無限清幽,同時也透出一絲寂寞。驚斷夢雲的鼓聲、葉聲,行遍小園,卻難以重尋夢中景致,也平添幾分不安與悵惘。

下片由此生髮感嘆,"燕子樓空"三句,歷來受到論者讚賞,或謂其簡潔得當,或謂其善於融化。而其妙處,更在於它以燕子樓的佳人已無處尋覓作為一個契機,生髮出"人生如夢"的感慨。無論是張建封、盼盼、白居易,還是今日在此感嘆的自己,都只是古往今來一場未醒的夢,其中種種悲歡離合,也不過是不斷重複的"舊歡新怨"而已。而他日後人亦將如自己今日憑弔盼盼一般,對黃樓憑弔自己。將想像中憑弔的後人,甚至讀詞之人,也歸入古今如夢之列,值得人再三沉思。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六謂此詞:"脫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殊非過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