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兒》

《摸魚兒》

摸魚兒:詞牌名。作者是辛棄疾,《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唐教坊曲。宋詞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茲即取為準則。一百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前第四、後第五韻,定十字一氣貫注,有作上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領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論。雙結倒數第三句第一字皆領格,宜用去聲。

韻律

《摸魚兒》《摸魚兒》
定格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韻)。
中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韻),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韻)。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韻)。
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韻),平平平仄平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韻)。
平仄仄(韻),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韻)。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韻)。

原文

摸魚兒

《摸魚兒》《摸魚兒》

洗芳林、夜來風雨,匆匆還送春去。方才送得春歸了,那又送君南浦。
君聽取,怕此際、春歸也過吳中路。
君行到處,便快折湖(一作河)邊,千條翠柳,為我系春住。
春還住,休索吟春伴侶。殘花今已塵土。姑蘇台下煙波遠,西子近來何許。
能喚否?又恐怕(一無怕字)、殘春到了無憑據。煩君妙語,更為我將春,連花帶柳,寫入翠箋句。

作者簡介

《摸魚兒》《摸魚兒》

王沂(音yi儀)孫(?—1290?) 字聖與,號碧山、中仙、玉笥山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入元,曾任慶元路(今浙江鄞縣)學正。與周密張炎等人同結詞社,相與唱和。其詞多詠物之作,間寓身世之感,講究章法、層次,詞致深婉動人,盛傳於世,然有意旨隱澀之病。其中《如夢令》一詞最能體現其這種風格,“妾似春繭抽縷,君似箏弦移柱”這兩句語言堪稱絕美然意思卻有些難解,“無語結同心,滿地落花飛絮”,將詞中主人公的脈脈之情比作落花飛絮最終飄去前往“亂雲遮處”,讀來真是意猶未盡,回味無窮,與李商隱著名的《無題》詩有異曲同工之妙,聖與實可稱為詞宗中之李義山也。聖與詞結有《碧山樂府》(一名《花外集》 )。

摸魚兒其一

《摸魚兒》《摸魚兒》
摸魚兒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鑑賞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為:“乙丑歲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可見,這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摸魚兒》《摸魚兒》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讚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讚,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的生活。“雙飛客”即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歷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痴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仿佛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倖脫網後,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雲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裡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後藉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悽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但現在這裡卻簫鼓絕響,只余煙樹,一派淒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為用”楚些“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詩經·王風》中有”何嗟及矣,“元詞本此。”山鬼“”啼風雨“本自《楚辭·九歌·山願》”杳冥冥兮羌書晦,東風飄兮神買雨。“這裡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淒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地妤“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禮讚。”千秋“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後人的憑弔。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悽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摸魚兒》其二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為蹤跡之,無見也。其後踏藕者得二屍水中,衣服仍可驗,其事乃白。是歲此陂荷花開,無不並蒂者。沁水梁國用,時為錄事判官,為李用章內翰言如此。此曲以樂府《雙蕖怨》命篇。“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春動七情”,韓偓《香奩集》中自序語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摸魚兒》《摸魚兒》
雙花脈脈妖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
 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
 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
 人間俯仰今古。
 海柘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
 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鑑賞
作者在小序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淒切哀婉的愛情故事。泰和年間,河北大名府有兩個青年男女,彼此相戀卻遭家人反對,固而憤而投自盡。後來人們才發現他們在水中的屍體。由於這一愛情悲劇,後來那年的荷花全都並蒂而開,為此鳴情。故事哀婉,令人動情。這首詞就是作者聞聽此事後,抒發感想,向為爭取愛情自由而犧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顯示作者比較進步開明的思想。本詞與上首《雁丘河》同為姊妹篇。

全詞寫愛情悲劇,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寫蓮花並蒂的奇觀,由此揭開故事的源頭。“問蓮根”三句,起首一個“問”字引起人們的注意。“絲”諧“思”,意為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於荷塘,仍接絲連,愛情之思永存。“蓮心”實指人心,相愛卻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這樣的起句,表現作者聞聽此事後,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情緒激動,要詢問,要責問,要斥問,為什麼竟發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觸之大一語可見。“雙花”等兩句形象表明這對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愛情。“天已許”兩句,更表現作者憤怒的心情。他們的愛情感動的連蒼天都允許了,讓他們化作並蒂蓮,生死相依,為什麼仍有人不讓他們偕老白頭?這一問,感情更為強烈,矛頭直指禁錮男女愛情自由的封建禮教,表現作者進步的愛情觀。“夕陽無語”四句,面對詞人義正言辭的責問,沒有人能回答,只見夕陽也在沉思,為苦命的鴦鴦哀悼。面對此情此景,就算是謝靈運所寫的傷感之詞,娥皇、女英這樣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趕不上這青年男女殉情給人們帶來的哀傷。“謝客”指謝靈運,善寫傷感之詞,造傷感之境。“湘妃”,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後舜南巡死於途中,二妃尋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後世稱她們為湘妃。以這兩個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揚今,更加襯托出作者對這樣事的悲傷。“未是斷腸處”,謝客的傷詞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摸魚兒》《摸魚兒》
下片更是大讚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精神。“香奩夢”兩句引用小序中韓偓《香奩集》自序語,用靈芝、瑞露這樣的仙物來映襯他們愛情的純潔神聖。“人間”後三句,嘆惜這樣的愛情卻在俯仰之間,成為陳跡。但接下來的“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卻盛讚他們愛情的堅貞,任憑海枯石爛金不損,他們對世道的怨恨;就連黃土掩身也不滅其跡。“相思樹”,等三句更確切地表明作者的進步立場。雖然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被頑固西風(指頑固守舊的封建勢力)所誤,但他們的愛情卻長存人間。因而又有下句“蘭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緒難寧,固而乘舟少住,憑弔這對青年男女用生命結成的並蒂蓮花。作者知道,頑固的舊勢力不會善罷甘休,若不及時憑弔,恐怕以後再來,就會“紅衣半落”,甚至於“狼藉臥風雨”了。同情之深,珍愛之切,掬之可出。結尾一句,以詞人的料想推斷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詞更添悲劇色彩。

此詞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見長,情之真,意之切,純情流露。全詞句句有情,充滿對青年男女愛情不幸的同情,充滿對頑固守舊勢力的憤怒,使詞充滿各種感情。此詞運用的手法富雜多變,或議論,或抒情,或寫景,或敘事,相互交雜,而卻皆有歸所,更增添作者所抒發的愛情故事的悲劇色彩。

辛棄疾《摸魚兒》

《摸魚兒》《摸魚兒》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閒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注釋:
⑴消:經受
⑵落紅: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來只有檐下蛛網還殷勤地沾惹飛絮,留住春色
⑷長門:漢代宮殿名,武帝皇后失寵後被幽閉於此,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萬,為相如,文君取,因以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幸。”
⑸脈脈:綿長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環飛燕:楊玉環、趙飛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樓:高樓上的欄桿。

《摸魚兒》《摸魚兒》
賞析: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欄時閒愁已是教人斷腸。春已逝,美人遲暮,而憂國之心亦是無處可訴,只有自我勸慰將怨意化為淒婉,雖是纏綿婉約曲,亦有鬱憤英氣含而不露。“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鬱頓挫之致。”(《白雨齋詞詩》)

注釋
1、同官王正之:據樓鑰《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銘》,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轉運判官,故稱"同官"。

2、消:消受,經受。

3、蘇軾《點絳唇》詞:"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4、長門事五句:《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后復得親幸。"這裡是說由於有人妒忌,即使千金買來《長門賦》也沒用,愁苦之情仍然無法得到安慰。

5、玉環:楊貴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安祿山叛變後,賜死於馬嵬坡。飛燕:漢成帝寵愛的妃子,後來廢為庶人,自殺。兩人皆以善妒著名。

《摸魚兒》《摸魚兒》
鑑賞
此詞作於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闌珊和美人遭妒來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詞裡面的玉環、飛燕,似是用來指朝中當權的主和派。辛棄疾在淳熙己亥前之兩三年內,轉徙頻繁,均未能久於其任。他曾在《論盜賊札子》里說:“生平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鏇踵。”這與“蛾眉曾有人妒”語意正同。作者本來是要積極建功立業的,被調到湖北去管錢糧,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調到湖南,還是管錢糧,當然更是失望。他心裡明白朝廷的這種調動就是不讓恢復派抬頭。一想到國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發出"煙柳斷腸"的哀嘆。《鶴林玉露》雲此詞:“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便在漢唐時,寧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詞里所流露的哀怨確是對朝廷表示不滿的情緒。

簡析
本篇作於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採納。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並非奔赴他日夜嚮往的國防前線,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鬱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複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後,曾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線的口實。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

《摸魚兒》《摸魚兒》
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徵。同時,它又象徵著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無策。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儘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徵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

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複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心情。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己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閒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淒迷景象,象徵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徵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鬥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曲折盡致。

張炎《摸魚兒-高愛山隱居》

《摸魚兒》《摸魚兒》
張炎《摸魚兒-高愛山隱居》其一
愛吾廬,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
晴嵐暖翠融融處,花影倒窺天鏡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橫孤艇
眠鷗未醒
甚占得蓴鄉,都無人見,斜照起春瞑
還重省
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
林間即是長生路,一笑原非捷徑
深更靜
待散發吹簫,跨鶴天風冷
憑高露飲
正碧落塵空,光搖半碧,月在萬松頂
《摸魚兒》《摸魚兒》
摸魚兒(別處梅)張炎其二

向天涯、水流雲散,依依往事非舊。
西湖見說鷗飛去,知有海翁來否。
風雨後。
甚客里逢春,尚記花間酒。
空嗟皓首。
對茂苑殘紅,攜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歸時候,花徑青紅尚有,好游何事詩瘦。
龜蒙未肯尋幽興,曾戀志和漁叟。
吟嘯久。
愛如此清奇,歲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嘆西出陽關,故人何處,愁在渭城柳。

特點

《摸魚兒》向人們呈現別樣韻致: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參考網頁

http://www.shiandci.net/wys.ht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96915/
http://www.guxiang.com/shici/SONGCI/xinqiji/moyuer.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