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江南春》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這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於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濛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基本信息

詩詞正文

《江南春》《江南春》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詩文注釋

《江南春》《江南春》
1、啼:叫。
2.、山郭:靠山的城牆。
3、酒旗:酒店門前高掛的布招牌。
4、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的總稱。當時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5、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懸在酒店外的標幟。
6、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裡說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數字。

詩文譯文

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
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風飄動。
南朝統治者篤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廟,
如今有多少樓台都籠罩在這蒙蒙的煙雨之中。

詩文簡析

《江南春》《江南春》
這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於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一開始就展現了江南大自然風光。“千里”是對廣闊的江南的概括。這裡到處是鶯啼,無邊的綠葉映襯著鮮艷的紅花。這種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風中,酒旗在輕輕地招展。這是多么明麗的江南啊! 一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則另有一番風光。在山明水秀之處,還有南朝遺留下來的數以百計的佛寺。這些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濛的煙雨籠罩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虛數,不是實指,突出佛寺之多。

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濛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詩文賞析

《江南春》《江南春》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

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江南春》
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台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么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作者簡介

《江南春》《江南春》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於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後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於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青年時期的杜牧,懷有經邦濟世之志,喜讀兵書,為人剛直不阿,敢於指陳時弊。後來,由於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鏇展,終於墮入頹廢享樂、縱情聲色的生活裡面。

杜牧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提倡言之有物,樸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麗柔靡的文壇上,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鍊、自然,很多名篇為後人所傳誦。由於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後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並與李商隱並提,稱為“小李杜”。杜牧雖然寫了一些進步詩篇,但也寫了不少消極頹廢、趣味低下的作品,這些含有糟粕的詩歌,應引起注意,給予批判。

寇準詞作《江南春》

《江南春》《江南春》寇準
江南春
寇準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苹滿汀洲人未歸。

江南春,這裡是詞牌名。以“江南春”作為詞牌的詞現存只有寇準這一首。這個詞牌名可能是作者從南朝梁柳惲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擇取而名。

寇準詞作鑑賞:此詞以清麗宛轉、柔美多情的筆觸,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評此詞云:“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那綿綿不盡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遙遠的天涯。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闃寂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以上四句含有豐富的意蘊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淒涼和感傷。結拍兩句承前面寫景的層層渲染鋪墊,直抒胸臆,情深意摯,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

寫作特點

《江南春》《江南春》
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第一句:江南大地生機盎然,草長鶯飛。
第二句:江南村莊山川的甦醒,微風輕撫。
第三句:江南歷史遺留寺庵眾多。
第四句:江南春天煙雨濛濛,引人懷古。

相關詞條

中國古詩詞

詩詞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形式,對於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出現的時候,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定義層次方面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是一個作家的心路歷程,一個作家的血與骨!如果我們不在詩詞里保有一個乾淨、純粹的自我、那么我們還期望在那裡找到一個這樣的自我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