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第一句點題,也為下面寫景抒情作了準備;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後兩句,因為“野曠”所以天低於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樹、人和月的關係,寫得恰切逼真。此詩前兩句為觸景生情,後兩句為借景抒情,描寫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現了細微的景物特點。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一個“愁”字,然而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泊舟於煙水空濛的洲渚,已令人不勝惆悵,暮色又為客居異鄉的遊子增添了幾分新愁。野曠天低,四周蕭條,唯有江中月影近在身旁,似解慰人孤寂。清淡如水墨畫般的月夜江景,便通過抒寫泊舟閒眺的情致而立呈眼前。(本段引自《山水田園詩派研究》,葛曉音,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詩詞原文

《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為思鄉而憂思不堪。

⑷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白話譯文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

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創作背景

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作於作者漫遊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詩詞解釋

注釋:

《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徑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煙渚:瀰漫霧氣的沙洲。

4、泊:停船靠岸。

5、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6、曠:空闊遠大。

詩文譯文

《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詩文譯文一:

我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給遊子新添幾分鄉愁。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江水清澈更覺月與人意合情投……

詩文譯文二:

把船停泊在煙霧瀰漫的沙洲旁,日落黃昏時旅人又增加了新愁。原野空曠,遠處的天空好像比近處的樹還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與人更親近。

詩文評析

《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這是一首抒寫羈旅之思的詩。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頗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裡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繫,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日落黃昏,江面上才水煙蒙蒙。同時“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詩人自指。若按舊日作詩的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式,這第二句就將承、轉兩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這也是少見的一格。為什麼“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呢?我們可以讀一讀《詩經》里的一段:“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於役》)這裡寫一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藉此,我們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時旅人的心情嗎?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

《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接下去詩人以一個對句鋪寫景物,似乎要將一顆愁心化入那空曠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潛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第三句寫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借,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試想,此刻那親近的明月會在詩人的心中引起什麼呢?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借,但終究驅散不了團團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湧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上讓人們見到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上見不到而應該體味到的,則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這一隱一現,一虛一實,相互映襯,相互補充,正構成一個人宿建德江,心隨明月去的意境。是的,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長地表現出“日暮客愁新”嗎?“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作者簡介

孟浩然像孟浩然像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作者介紹

個人簡介

孟浩然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讚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贈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裡,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代表作品

孟浩然代表作品:《春曉》《宿建德江》《過故人莊》《早寒江上有懷》《望洞庭贈張丞相》

相關詞條

《蘇幕遮》 《石灰吟》 《逢入京使》 《塞下曲》 《夢遊天姥吟留別》
《舟中讀元九詩》 《觀書有感》 《沉醉東風·漁夫》 《青玉案》 《長恨歌》
《次北固山下》 《詠梅》 《歸園田居》 《子夜吳歌》 《水龍吟》
《春望》 《南鄉子》 《少年行》 《靜夜思》 《踏沙行》
《如夢令》 《天淨沙·秋思》 《長相思》 《沁園春·長沙》 《夜雨寄北》
《蜀道難》 《賣炭翁》 《菩薩蠻》 《長相思》 《楓橋夜泊》

中國古詩詞

詩詞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形式,對於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出現的時候,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定義層次方面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是一個作家的心路歷程,一個作家的血與骨!如果我們不在詩詞里保有一個乾淨、純粹的自我、那么我們還期望在那裡找到一個這樣的自我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