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這是一首贈別友人的詩。上路的杜少府顯然是鬱郁不得志的。從城闕巍峨、畿輔廣闊的京都長安,離別親友,獨自去往風煙迷茫、路途遙遠的蜀川,此情此景自是難堪的。詩的發端,不但點明地點,也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的同情。“風煙”,寫五津僻遠,難以望見,也隱含仕途前程,渺不可知。關切之情,在“望”中流露。三、四句推進一層說,你此去固然如飄泊的孤舟,我也是多年沉浮於宦海的人;彼此分手,我何嘗不同樣黯然呢!以同情為安慰,已暗逗“知己”二字。然後轉折出天涯如比鄰的情懷。以臨別不效兒女態為結,格調極高,使友人的精神也為之振作。這樣的勸慰,自與一味作感傷語不同,在流行兒女筆墨的初唐詩中,尤為難得。

詩詞正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詞注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這首詩是詩人二十一歲游蜀之前供職長安時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詳。少府:唐人對縣尉的尊稱。蜀川:猶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書·地理志》載: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為公元六八六年,其時王勃已去世十年,故當以“蜀川”為是。

2、城闕:唐代的都城長安。闕,宮門前的望樓。輔三秦:以三秦為輔。長安位於三秦的中樞,故云。輔:護衛。三秦:今陝西省一帶,古時為秦國。項羽滅秦後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分封秦降將章邯等三人為王,故稱“三秦”。這裡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

3、風煙:風塵煙嵐,指極目遠望時所見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長江自灌縣以下至鍵為一段的五個著名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遊:因仕宦而漂泊。

5、比鄰:近鄰。古時五家相連為比。

6、“無為”兩句:不要因為分別就像小兒女一樣傷感流淚。

7、杜少府:名不詳,唐人稱縣尉為少府。

8、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蜀川”,一本作“蜀州”。

9、城闕:指長安。

10、三秦:項羽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合稱三秦。此泛指陝西一帶。

11、五津:蜀中長江自湔堰至犍為一段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12、宦遊:遠遊四方以求仕宦。

13、無為:不要。

詩詞譯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遊子。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譯文三: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
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
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內有一知己朋友
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
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
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譯文四:
在三秦護衛著的長安城,遙望五津的風塵煙霧。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跟您離別的心情是一樣的,因為我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只要四海之記憶體在知心的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像近鄰一樣。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不要在分別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樣,一起哭得淚水沾濕了手巾。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詞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這是送別之作,是唐詩中很有代表性的壯別詩,頗能體現初盛唐時期人們志存高遠的精神風貌。詩中有深情的勸慰,卻不因遠別而悲傷,表現了詩人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首聯點明送別地點和友人赴任之處,場景開闊,氣勢雄偉,是典型的唐詩風味。“風煙”與“望”字之中,已露惜別之意、關切之情。次聯進一步寫送別心情:彼此的宦遊感受是一樣的。頸聯宕開一筆,申述對離別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詩最精警之處。尾聯相互勸慰勉勵。

建安詩人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云:“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憂思成疾芃,無乃兒女仁。”對這首詩的構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啟發。但王勃的詩句更精煉、更概括、更蘊藉。《唐詩意》云:“慰安其情,開廣其意,可作正小雅。”歷代文人賦詩送別,有惜別和壯別兩類,而大抵以惜別為多。即使是心高氣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當送別,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詩及高適《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乃壯別詩之代表作。《批點唐音》云:讀此詩“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高宗總章二年(669),王勃因“戲為《檄英天雞》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此後,他所寫的大量送別詩,如《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別人四首》、《別薛華》、《重別薛華》等,就再難聽到“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樣爽快的聲音了。如《別薛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淒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啊!……”那意緒怎么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遊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作者介紹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一帶)人,初唐四傑之一。他是著名學者王通的孫子,很小的時候就寫得一手好文辭,有“神童”之稱,可惜不到三十歲就在渡海時落水而死了。他做過幾任小官,卻兩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過的。留傳下來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較多,詩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點明送別的地點是長安。他曾幾次到過長安。這首詩有少年進取的精神,沒有消極頹唐的情緒,可能是詩人二十歲以前在長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時所作。少府,是當時對縣尉的通稱。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慶縣。“本文題目應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為“蜀州”當時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帶。

詩詞特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一種主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里,難免染上淒涼、傷感的色彩。江淹《別賦》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古代確乎是這樣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論,古人寫的別詩,也有明朗樂觀之作。初唐詩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於是王勃便漫遊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城闕”,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三秦”,泛指長安附近。項羽破秦後,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裡,自然是戀戀不捨。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遊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遠遊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裡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後,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後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又說:“憂思成疾,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杜甫《戲為六絕句》里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說那些嗤笑“四傑”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傑”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杜甫對“四傑”的推崇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就拿王勃這首詩來說吧,並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一覽無餘、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於感傷。但並不是一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後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於悲傷。這樣寫來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

相關詞條

《蘇幕遮》《石灰吟》 《逢入京使》 《塞下曲》《夢遊天姥吟留別》《送元二使安西》 《蜀道難》 《菩薩蠻》 《如夢令》 《破陣子》 《滿庭芳》 《詠史》 《飲酒》 《賣炭翁》 《夜雨寄北》 《行路難》 《兵車行》

中國古詩詞

詩詞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形式,對於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出現的時候,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定義層次方面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是一個作家的心路歷程,一個作家的血與骨!如果我們不在詩詞里保有一個乾淨、純粹的自我、那么我們還期望在那裡找到一個這樣的自我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