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i

“科幻小說”(scien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 總之,對科幻小說從來沒有絕對一致的看法。


概況簡介

Sci-Fi點擊查看大圖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構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繫,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範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發展歷史

“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來詞,由西方傳入我國;最初被譯為“科學小說”,後來演變為“科幻小說”。其實,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說”一詞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廣泛流行。它最初出現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的《科學奇異故事》雜誌第一期,雖然埃德加·愛倫·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爾遜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對一種類似科幻小說的文學類型進行過界定,不過對“科幻小說”真正比較一致的看法,卻是專登科幻小說的流行雜誌確立以後的事情。
那么,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誌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誌《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係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構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範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範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裡‘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範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讚揚科學發展的作品。
實際上,這種小說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進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說的發展變化。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量描寫未來,使人們從未來反觀現實,給作者和讀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們與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作品明顯不同,因為後者主要通過空間將小說的背景置於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想,重新強調科幻小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學,其根源在於19世紀,而不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美國雜誌培育出來的一種文類。這無疑是對科幻小說一種視角更廣的看法,但它不再強調科學技術的因素,甚至對“科幻小說”這一文類術語也提出批評。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布賴恩•奧爾迪斯指出:“科幻小說不是為科學家寫的,就像鬼怪小說不是為鬼怪寫的一樣。J·G·巴拉德1969年評論說:“那種認為《驚奇故事》這樣的雜誌與科學相關的看法荒誕至極。你只需隨便撿起一本《自然》雜誌或任何一種科學雜誌,你就可以看出科學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奧爾迪斯還在他的《萬億年的狂歡》(1973年初版,1986年修訂再版)里提出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說力求說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處於我們發達但混亂的知識(科學)狀態,因此科幻小說以哥特或後哥特的方式鑄成。”通過將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視為這一傳統的源頭,奧爾迪斯有效地論證了科幻小說何以是19世紀工業和科學革命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學開設科幻課程,學術界對科幻小說的興趣也高漲起來,出現了更嚴格的形式的界定。因為若要教一門課程,你必須知道這門課究竟是什麼;而就科幻小說而言,由於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說、後現代小說、寓言小說、科技驚險小說、科學發明小說以及烏托邦小說,所以還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麼。因此在學術界定里,人們特彆強調要嚴格劃清科幻小說的界限,不僅考慮它的文學策略,而且也考慮它的觀念內容,有時還運用在文學批評中發展起來的一些詞語,如結構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的批評詞語。
197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達科·蘇文把科幻小說解釋為“一種文學類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陌生化和認識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種想像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經驗環境”。蘇文用“認識”表示對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則表示布萊希特的概念:“一種陌生化的表現可以使人認識它的主體,但同時又使它顯得陌生。”蘇文的定義引起了不少爭論,但他用想像的框架表示小說虛構世界,用經驗環境表示外在真實世界的做法,對理解科幻小說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70年代以後,由於高科技生產方式帶來的社會變化,對科幻小說又出現了各種新的解釋。羅伯特•斯科勒斯認為,“科幻小說提供一個明顯與我們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種認識的方式返回來面對那個已知的世界。”他以“結構的寓言”代替“推測小說”,認為宇宙是一個系統的系統,一個結構的結構,對過去一個世紀科學的洞察應作為小說的出發點。
結構的寓言以一種虛構小說的方式對人類的處境進行探討,其最主要的題材是人類科學或生命科學的發展或發明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過研究現實世界的迅速變化指出:“科幻小說通過描寫一般不考慮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擴大我們對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聲稱“媒體就是信息”的麥克魯安認為:“今天科幻小說表現的環境使我們能夠看到科技的潛能。”而萊斯利•菲德勒則說:“科幻小說是啟示的夢想,是人類終結的神話,是超越或改變人類的神話。”1987年,科幻作家S.K.羅賓遜甚至這樣寫道:科幻小說是“一種歷史文學……在每一個科幻小說的敘述里,都有一種明顯或隱含的虛構的歷史,它將小說描寫的時期與我們現在的時刻或我們過去的某個時刻聯繫起來”。1992年,評論家約翰·克魯特進一步擴大科幻小說的範疇,認為美國科幻小說傳遞的意義關係到“西方世界線性的、由時間限定的邏輯”。
總之,對科幻小說從來沒有絕對一致的看法。但這並不是說,科幻小說在一個特定時期內沒有相對一致的特點和規則;因為如果沒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則,科幻小說也就不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占主流的科幻小說大都描寫未來,有一定的結構原則,並顯示出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傾向。
以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為例,他所有小說的背景都是未來的世界史或美國史。在這幅奇特的歷史畫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個細節,使之隨著故事的展開而發展。他有一幅未來史的輪廓和圖解,人物和重要發現的日期都穿插在裡面。他曾經發表過這樣一張圖表:這張圖表以1950~2600年為歷史範圍,左側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數據、社會學和備註;第一行排著故事的題目,緊靠未來史的日期;第二行豎排各個人物的壽命;第三行是科技的發展,如“機械公路”或“精神感應”等,也與時間欄對應;第四行數據列舉具體時間發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現“合成食物”;第五行“社會學”從野蠻時代開始,列舉社會狀況,如2020年美國出現宗教專政;最後一行是結論性的論述,例如2600年隨著“民情混亂,人類的青春期結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開始”。這種圖表的內容可以任意變化,但原則卻是一樣的。
當然,由於科幻小說豐富的想像性,由於隨著歷史發展對科幻小說的不同看法,不僅不同時期的科幻小說存在著巨大差異,即使同一時期的科幻小說也多種多樣。但無論如何,所有科幻小說都有相似的社會功能。首先,科幻小說以其豐富的內容——有時預見正確,有時預見錯誤——把社會的要求和理想戲劇化。人們讀科幻小說,常常可以得到一個比當代的“當代小說”和非小說的考察更清晰的社會概貌。正如H·L•戈爾德所說:“幾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像科幻小說那樣尖銳地揭示人們的理想、希望、恐懼以及對時代的內心壓抑和緊張感。”
實際上,大多數優秀的科幻小說都以社會現實為背景,利用對未來和過去的想像,探索解決現實矛盾的方法,揭示社會變化和人與人的關係。
我們知道,許多科幻小說描寫太空旅行和未來社會。但如果有人認為乘太空船到銀河系旅行是擺脫現實問題的有效方式,因而當遇到家庭矛盾時要求參加太空旅行,那他一定會被所有參加太空旅行的人嘲笑或怨恨。科幻小說中的太空可以看成是積極生活鬥爭的第一線,人們在那裡創造未來,而不是空談或逃避。這並不是說科幻小說的太空未來是無條件的樂觀主義,而是說科幻小說的總的態度是積極的。雖然它常常表現人類在矛盾的枷鎖中呻吟,但它總是告訴人們,只要堅持努力,這種枷鎖就可以打破。科幻小說大多表現人類集體的願望,它的主人公總是考慮或代表一個整體;如果說有一個人人幸福的樂園,科幻小說的主人公總是讓他的所有朋友都進入這個樂園。一些批評家說科幻小說是烏托邦小說,恐怕也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科學總要發展,自然和社會會不斷變化,人們必須面對變化了的未來。科幻小說正是探索未來各種可能的最好形式,它既可以使人們為未來作思想準備,也可以使人們更好地創造未來。科幻小說還_可以使人們產生新的思想,或者從舊的思想里發掘新的意義。正如麥克因泰爾所說:“科幻小說描寫科技發展的後果……探索人類和人類的價值。它需要更多的工作,更敏銳的洞察,更優秀的作品……它是探索感情和心理的工具。”
科幻小說代表著一種“開放的系統”,它不受傳統社會思想的束縛,可以無拘無束地探討各種各樣的社會概念和科學概念。當燃,對科幻小說是不是“開放的系統”一直存在著爭論,但科幻小說是充滿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會和變化多端的不同的環境,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它們為科幻小說的形式和內容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因此麥克因泰爾說科幻小說“是最有價值的文學方式”,“科幻作家正開始挖掘科幻小說無限的可能性,生產出文學領域裡最激動人心的作品”。
今天,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高新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生命科學和大眾傳媒的發展,不僅會改變社會結構和道德倫理,而且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習慣。實際上,在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已開始削弱公民社會的構成,而國際網際網路和影視的發展正在使以語言為中心的文化形象轉向以視覺為中心。這些變化對置身其外的人或許很難理解,但無疑它們是最近科幻作家進行想像時所依據的現實背景。
因此我們讀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必須擺脫傳統的閱讀方式,充分馳騁自己的想像,因為科幻小說本身就是與現實拉開距離的“陌生化”的作品,而西方現實又是我們感到陌生的現實。換句話說,西方當代科幻小說是與我們拉開雙重距離的作品,以傳統的閱讀方式想像,很難理解其絕妙之處和真正的意義。
今天的科幻小說,早已超越了舊的片面看法:科幻小說傳播科學知識,使人尊重科學,使年輕人篤信科學並獻身科技事業;它增加了新的更重要的社會功能,可以成為有力的批評社會並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式。
這種新的社會功能,產生於科學觀念的改變。現在人們認為,科學具有一種雙重性。一方面,科學確實有啟迪作用,它使人了解自己與世界的相互關係和作用,產生自己的理解並指導自己的行動;另一方面,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科學也反映它產生的條件,反映科學的生產者和擁有者的種種觀點。科學的進程,科學項目的確定,科學家的選擇和培養,科學研究的策略,調查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框架,成功和失敗的標準,以及運用科學成果的環境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科學及其相關技術的歷史的產物。科學中的知識並不由自然支配,而是由興趣和信念構成。科學既有相對客觀性,又有社會決定性。所謂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純真理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因此科學分析的任務是,在不同的工作條件下,在不同的社會安排下,努力找出腦力勞動與其客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的情況。激進的科學維護者並不一定真正維護科學,只有對科學採取批判的態度才是對科學的真正愛護。
在20世紀後期的西方社會裡,勞動分工因技術知識水平分成越來越多的層次,科學知識正系統地迅速離開教育的軌道,進入私有資本,變成商業化和商品化的東西。因此人們需要對科學採取批評的態度,需要根據人們生存環境的實際經驗來進行想像和創作。

發展時期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英國有工業革命達爾文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2、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
4、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代表作品列表

Sci-FiSci-Fi

世界各地的科幻小說發展很不均衡,也各有其不同的歷史淵源和藝術風格。以下是世界各國(及地區)重要的科幻小說作家及其主要作品,還有主流的科幻雜誌。
(一)歐洲
1、法國
儒勒·凡爾納 (Jules Verne) ——《海底兩萬里》《地心歷險記》 《神秘島》;
布勒——《荒誕的故事》《人猿星球》 《E=mc2》。
2、英國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H.G.Wells) ——《最早登上月球的人》《時間機器》《星際戰爭》(或譯《世界大戰》);
阿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 ——《槍眼》《地球之光》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又譯:2001宇宙奧德賽)《與拉瑪相會》《天堂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阿爾迪斯——《溫室》《審判》《唾液樹》《隱生代》;
瑪麗·雪萊(Mary Shelly)——《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一九八四》;
赫胥黎(Huxley)——《美麗新世界》;
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
3、俄羅斯(前蘇聯)
葉菲列莫夫——《恆星飛船》 《仙女座星雲》 《安全刀片》 《丑時》;
別列亞耶夫——《沉船島》 《永生糧》 《水陸兩棲人》 《躍入虛空》;
卡贊采夫——《水下太陽》 《月亮的路》 《太空神曲》 《風暴世界》;
亞米扎京——《我們》。
4、捷克
卡雷爾·恰佩克——《萬能機器人》(首創的“ROBOTO”一詞是英文“robot”的原詞)《鯢魚之亂》 《母親》。
(二)美洲
1、美國
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基地》系列(Foundation)《我,機器人》(I, Robot)《夜幕低垂》《正子人》;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
布爾——《水晶天》;
希勒弗布格——《機器人俾斯曼》;
羅伯特·海因萊茵——《異鄉異客》《星艦戰將》《嚴厲的月亮》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故又譯為《月亮是個嚴厲的女人》)《傀儡主人》《替身明星》(Double Star )《進入盛夏之門《銀河系公民》《雙星》(Between Planets);
羅伯特·謝克里——短篇小說集《幽靈5號》 《浪漫服務公司》
羅恩·哈伯德——《地球使命》 《地球戰場》;
娥蘇拉·勒瑰恩——《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
威廉·吉布森——《神經漫遊者》《模式識別》;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群星,我的歸宿》《被毀滅的人》;
菲利普·K·迪克——《機器人夢到電動羊了嗎?》(別名《銀翼殺手》)《少數派報告》;
弗蘭克·赫伯特——《海里的龍》、兩個《沙丘》三部曲;
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火星公主》;
安東尼·伯吉斯 ——《發條橙》;
雷·布雷德伯里 ——《火星紀事》《華氏451度》;
弗諾·文奇——《真名實姓》(True Names)《深淵上的火》(A Fire upon the Deep)《天淵》(A Deepness in the Sky)
哈里·哈德森 ——《不鏽鋼鼠歷險記》;
波爾·安德森 ——《敵對的群星》(The Enemy Stars)、《有去無回的行星》;
保華(Benjamin William Bova)——《星球征服者》( The Star Conquerors)、《星球守望者》(Star Watcher);
奧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維京系列:《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死者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屠異》(Xenocide)《意念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影子傀儡》(Shadow Puppets);
丹尼爾·凱斯——《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伊莉莎白·穆恩(Elizabeth Moon)——《黑暗的速度》;
雜誌——《新奇科幻》(Astounding SF)。
2、加拿大
羅伯特·J·索耶——《計算中的上帝》(Calculating GOD)《星叢》(Starplex)《終極實驗》(The Terminal Experiment)《原始人類》《混血》《金羊毛》(Golden Fleece)。
(三)亞洲
1、日本
矢野徹——《多倫叛亂》;
小松左京——《日本沉沒》 《首都消失》;
眉村卓——《太空少年》 《星夜》 《消滅的光環》;
森岡浩之——《星界的紋章》 《星界的戦旗》;
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夏日魔術系列三部曲》
星新一——《不速之客》
雜誌——《阿西莫夫科幻雜誌》等
2、中國大陸
葉永烈——《小靈通漫遊未來》 《飛向冥王星的人》 金明、戈亮科幻刑偵系列:《秘密縱隊》等;
鄭文光——《飛向人馬座》 《神翼》 《戰神的後裔》
童恩正——《古峽迷霧》 《雪山魔笛》《珊瑚島上的死光》;
劉慈欣——《流浪地球》《中國2185》《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
王晉康——《七重外殼》《三色世界》《拉格朗日墳墓》 《新人類系列》;
劉慈欣——《三體》 《山》 《魔鬼積木《地球大炮》 《球狀閃電》
雜誌——《科幻世界》(SFW).《科幻大王》《世界科幻博覽》
3、中國台灣地區
張曉風——《潘渡娜》
張系國——《超人列傳》星雲組曲》 《城》三部曲:《五玉碟》《龍城飛將》《一羽毛》;
黃海——《銀河迷航記 科幻小說集》、《大鼻國曆險記》、《永康街共和國》、《千年烽火奇幻游》、《秦始皇到台灣神秘事件》、《第四類接觸》、《星星的項鍊》、《奇異的航行》、《黃海童話》、《誰是機器人》、《地球逃亡》、《時間魔術師》、文明三部曲科幻長篇:《最後的樂園》、《鼠城記》、《天堂鳥》。
黃凡——《上帝們 人類浩劫後》;
葉言都——《海天龍戰 葉言都科幻小說集》;
林耀德——《雙星浮沈錄》《時間龍》《大日如來》;
張大春——《病變》《時間軸》;
蘇逸平——《穿梭時空三千年》《東周時光英豪》《封神時光英豪》《春秋英雄傳說》《惑星世紀》《龍族秘錄》《星艦英雄傳說》《星座時空》《炫光時空學院》《楚星箭戰紀》;
洪凌——《宇宙奧狄賽》《肢解異獸》《不見天日的向日葵》;
葉軒——《結構殺人》。
4、中國香港地區
倪匡——“衛斯理科幻小說系列”;
黃易——凌渡宇系列,超級戰士,龍神等。
5、馬來西亞
張草——滅亡三部曲:《北京滅亡》《諸神滅亡》《明日滅亡》 。

相關述評

在所有的文學分類中,科幻小說出現得最晚,也遭到最多的誤解。
如果你問朋友:“你喜歡讀科幻小說嗎?”你可能得到的回答是:“ 科幻小說?什麼是科幻小說?”或者“我看過超人和那類連環圖畫, 好幾年前早就不看了。”沒那么氣人的回答是:“喔,你說的是電視裡那些哄人的飛碟和火星入侵者吧?嘿,有空兒我也看,但我確實歷來對這種小兒科的玩意沒有真正興趣。”你還可能常常碰到那么一些人,他會以輕蔑的口氣,直截了當回答:“我從不讀這些荒謬的東西。” 我們在這兒要談的就是第一個回答提出的問題:“什麼是科幻小說?”這確是所有難題的關鍵,因為深入探討下去,我們會發現,事實上,上面談到的種種反應都和這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
“有多少個科幻小說家(且不論讀者)就有多少科幻小說的定義。” 這提法可能有點誇大其詞。不過凡是對此領域多少有點熟悉的人,都非常清楚,要為科幻小說下一個確切而無可爭議的定義非常困難。勃特勒的《埃瑞洪》和E•M•福斯特的《機器停止》是科幻小說?如果阿爾杜斯•赫胥利的《美麗新世界》是科幻小說,那么喬治•歐威 爾的《1984》呢?或者那只是一篇關於未來社會的諷刺作品吧?難道凡是以火星為背景的冒險故事就該叫科幻小說嗎? 深究下去,我們不難發現,原來有許多所謂的科幻小說,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其它種類故事。它可能只是本普通驚險小說,只不過用雷射槍代替了自動武器。橫越大西洋的走私者變成了來往於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走私者。《星球大戰》就是這類假科幻小說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再就科幻定義本身而言(絕大多數定義是科幻小說作者定的), 我們發現,從最簡單到最複雜的都有,比方說科幻是一種“如果……, 將會發生什麼”的故事,也有的認為科幻是“探索人的定義和他在宇宙中的地位,這些探索及其結果將會豐富現有的、既先進,但又不清晰的知識。”這些定義顯然都不十分清晰。反而,著名科幻小說家羅伯特•A•海因萊因所下的定義,儘管有些乏味,倒可視為一個良好的起點。他認為刻畫小說是“在這種小說中,作者表現了對被視為科學方法的人類活動之本質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時對人類通過科學活動 收集到的大量知識表現了同樣的理解,並將科學事實、科學方法對人 類的影響及將來可能產生的影響反映在他的小說里。”簡短些說,我 們引用艾薩克•阿西莫夫的話來說:“科幻小說可界定為處理人類回應科技發展的一個文學流派。”
從以上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科幻小說相對於其它文學類別是一個後來者。科學技術的變化,在人的一生中,足以影響人生產生急激的改變,這在工業革命後是世界上特有的現象。這種特定現象自1750年最先出現在英國和荷蘭,其後在1850年出現於美國和西歐,自1920年就遍及世界。
第一個對這種影響人類生活的新因素作出反應的著名作家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他被稱為“現代科幻小說之父”,他的作品經常探究科學及其發展對人類的影響。在英語世界中,最早的大師是H•G• 威爾斯。他倆一起奠定了大多數科幻小說主題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科幻小說作家千變萬化,寫出多姿多采的作品,使科幻小說繁榮發展起來。
外星人生活在別的太陽之下,銀河政府的德政和暴行,有著荒謬、 邪惡或者令人感動的生命形態的星球,威力巨大能探視人心思維的機器--科幻小說涉及的就是這樣一些奇妙的生物、陌生的環境以及人類對它們作出的反應。應該指出的是“科學幻想小說”雖然號稱“科學”,但小說里無需充滿科學的內容。事實上,雖然也有一些故事以嚴肅的科學內容為主題,但那只是例外。如果科幻小說真的要在細節 上專門描述科學的結構和活動,那么這種科幻小說只有科學家才會對 它有興趣。一切有知性的人們之所以對科幻小說感到興趣,原因是它 的主題和題材遠遠超越科學,包括了生活各方面的難題和可能性。 科幻小說極易與其它臆想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特別 是與(fantasy )相混淆。事實上,甚至有些科幻小說家有時也給弄糊塗了,稱其作品為幻想之作,而有時又把一些幻想小說貼上科幻小說的標籤。科幻小說的確和幻想小說一樣,都與臆測未知有關,甚至有時可能享有共同主題,這倒是真的。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的目的, 基本上是通過想像的敘述為讀者提供線索,就象巫醫和外科一生的目的都是要給人治病。兩者都創造詭異的情境和描述怪誕現象。不同的 是處理的手法。如果將科幻小說視為幻想(從不嚴格的意義上說), 那么,科幻小說是一種獨特的幻想,它對奇蹟的解釋是“自然的”, 而非“超自然”的。主題展開是具有邏輯推理性的,每一步都必須考 慮到必要的科學細節,有合理的科學構思。這些正是海因萊因的定義 所試圖闡明的。
正如上所述,有一種非常流行,但又不十分準確或者蓋涵性不強的科幻小說定義,即:“科幻小說是‘如果……,將會怎么樣”的故事。如果一個人能夠永生,將會發生什麼?如果一個人能夠回到過去 的年代並改變歷史的軌跡,將會怎么樣?如果天空出現飛碟把人擄走, 如果猩猩變成地球的統治者,如果月球與地球相撞,會怎么樣?圍繞這些內容,大量低級趣味的雜誌、電影、電視劇集,以科幻小說的名義出現在大眾面前。上述主題常被用做故事的引子,但開頭後,這些 主題便被擲至一邊,各種毫無邏輯,非科學的荒謬內容傾注於內。這 是真正科幻小說最陰險的敵人。由於披上“科學”外衣(故事裡不總 是有一個科學家嗎?),公眾極容易上當,並對科幻小說產生錯覺。
區別贗貨和真正的科幻小說,不是看題材。機器人、雷射槍和怪 物本身並不構成科幻小說。真假科幻(假科幻實質上是反科學小說)的區別在於題材的處理。科幻小說家有時會提出一些以現有科學知識 來說難以置信或不可能的假設(如行使快於光速的星際飛船)。有時也企圖解釋他們的假設(例如,穿越四維空間摺合太空的通道),或者有時任其如此不加解釋,但故事一開始,他會儘量依靠現有知識, 並利用它來展開主題。更多時,假設以及其後的開展只是已知事實的外延。現在我們已能夠製造會學習和改進自己,能下棋和進行簡短對話的電腦。如果我們製造一個比現在規模大十倍,複雜程度提高一千 倍的電腦,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這些正是科幻小說家經常問自己的問 題。寫科幻小說並非易事。講述一個來自金星的生物訪問地球,我們 必須隨時掌握最新的關於金星表面的天文信息,並解釋此生物在那兒致命的高溫和壓力(據我們目前所知)下如何生存。時光旅行很有趣, 但必須苦苦思索其中違反因果律的情況並設法解決所帶來的後果。一句話,所有真正的科幻小說的基本要素是科學精神--信仰人類理性的優越以及宇宙固有的合理性。
可是,科幻小說不僅僅是個人的盲目奇想,很多人不喜歡科幻小說,是因為它“過於想像”,但是有組織的、建設性的想像與瘋狂、 不加約束的白日夢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一種想像是神經病的--誇大妄想狂--不能區別事實與幻覺,另一種則是冷靜頭腦的思考。“ 過於想像”的嘲笑取決於你說的想像是什麼。事實上,可以說,在大部分時間裡大多數科幻小說的想像力是不夠的。
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人沒有好奇心和想像力就是放棄其作為人類一員的天賦權利。有些成年人跟科幻小說以至年輕人都絕了緣,而且還自以為是地說,“我從中學起,就不看科幻小說 了。”這與其說是在自我歌頌剛剛才得到的成熟,倒不如說是在祝賀 自己精神動脈的某種硬化。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常會失去一個重要特 性“驚奇感”。關於這一點,我想再次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我們能夠體驗的最美麗最深奧的情感是神秘感。它是一切真正科學的播種機。誰對這種情感感到陌生,已不再能引起驚奇讚嘆之情,就如同行屍走肉了。”
記得我們年少的時候,世界上的一切是多么清新光明,最簡單的事物也充滿生機,引人入勝。我們多么渴望不尋常的念頭。我們卻很少認識這點,所以不尋常也就當做尋常了。我們年紀越大,世界有時 也隨著我們變老了。眼中的事物在平凡的日子裡褪了色,於是我們以 單調貧乏的心靈去面對世界,還是為自己機械的生活方式而慶幸呢。 難道這是不可避免的嗎?當然不是!科幻小說是一種渠道,在那裡我 們的思想仍在流動,並非停滯。科幻小說撥動我們當然好奇心,伸展我們的想像力。它不是一種供偷偷地欣賞的、現實的虛假替代品,而 是現實美麗的延伸,也是為光明的宇宙增添更加輝煌的色彩。
身體缺乏鍛鍊,就顯得沒有活力,頭腦也是一樣的。科幻現實不僅十分刺激,還為精神世界帶來見識及力量。許多科幻小說家本身就是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另外,每天都有許多勤勞智慧,負責任的男女想方設法繼續享受年輕人靈活思維的快樂。他們享受好的科幻小說的能力正是他們幸福的外征。
除了“過於想像”外,另一種常見的嘲笑是,科幻小說“逃避現實”。沒有人會反對文學小說為了避免“逃避主義”的罪名,必須以各種方式去反映讀者最迫切的問題,因此,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衛星 工作人員或星球之間的管理行政人員的所作所為比維多利亞時代中葉鄉下人或俄國人的活動更多地被人認為是在鼓勵逃避現實傾向。且不談顯而易見的看法,即:人只能在他緊迫繁忙之中去尋求文學,從以上意義來說,所有文學都是逃避主義的,那么從哪方面可以說具有創 造性的科幻小說會是逃避現實的呢?逃避主義通常包涵要愜意的幻想, 不要殘酷現實的意思,然而許多科幻小說描寫的正是最現實的細節, 諸如可能發生的核大戰及戰後余災。如果科幻小說果真是逃避現實的文學的話,那么它可真是逃避現實的文學中的一種奇特形式了,它竟然用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細菌戰爭、遺傳工程、情緒遙控、太空探索、與非人類的智慧對抗、外星文明以及其它許多這種現象,使人憂心忡忡。科幻小說提出以上現象比現實世界處理這些問題要早幾十年呢。所以,如果說科幻小說逃避的話,那么它是逃進現實中去啊!
還有,除了描寫核戰爭本身外,很多故事描寫一場戰爭的可能前奏,探索當前局勢中冒險的複雜性。另外,它形成了當前發展最快的一類小說,科幻小說拚命抨擊諸如種族和殖民主義問題。這樣的攻擊 在主流小說中並不多見。事實上,我們在科幻小說中所碰到的,正是我們應強調的高瞻遠矚和人類生存意識。這常比自稱是社會現實主義的作品更具深遠意義。
然而,科幻小說通常考慮的問題是關於遙遠的未來(可能是一百 萬年後的事);人類作為不斷進化中的生物(可能會滅絕並被地球上 某種新種類所取代);比人類更有知性的生物(可能大大地優越於我 們,就有如變形蟲對我們無法理解一樣。他們的心智是我們無法理解的。)。M•R•庫因在《自由主義者的信仰》中的一段引語對這種 態度提供了很好的回答:“……如果我們不能超越當前迫切問題而從宇宙的根基和背景上去加以思考,我們對人類意識的觀點就會變得狹 窄、閉塞甚至變得暴戾。”
最後,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和科幻小說迷赫爾曼•穆勒博士的話作為結束語:“透過科學的眼睛,我們愈來愈領略到:現實世界並非如人類童年時所見的、秩序井然的小花園,而是一個奧秘絕倫、浩瀚無比的宇宙。如果我們的藝術不去探索人類正在闖入這大千世界時所碰到的境遇及反思;也不去反映這些反思帶來的希望和恐懼,那么, 這種藝術是死的藝術。……但是人沒有藝術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在一個科學的時代里,他創造出科幻小說。”
【世界十大科幻小說的獎項】
儒勒·凡爾納獎(Prix Julex Verne):由法國出版社“哈切特文庫”頒發。1927年至1932年獎給最佳科幻小說作者,獲獎者得到五千法郎獎金。1958年起再次恢復,由哈切特和加爾利馬德合辦,至1963年止。
世界幻想獎(World Fantasy Awards):由一個裁判團協定,在世界幻想作品會議上辦法,每年一次。
阿波羅神獎(Rrix Apollo Awards):右雅各·薩杜爾在法國於1971奶奶發起,以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它每年一度獎給法國出版的科學小說,由11個非科幻小說作家、評論家、記者和一個科學家組成的裁判組織審定。
約翰·甘寶紀念獎(John W@Campbell Memorial Awards):每年春天辦法,由一個評論家和作家組成的小型評議會裁定,獎給上一年最佳科幻小說。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於1974年憑藉《與拉瑪相會》獲此獎。
朝聖者獎(Pilgrim Award):由科幻小說研究會頒發,獎給智力於增進社會對科學小說理解的個人。世界科幻史上“新浪潮”運動的主要任務,英國科幻大家布賴恩·W·奧爾迪斯曾於1978年獲該獎。
國際幻想獎(The John W@Campbell Awards):美國科學小說作家協會頒發。由會員提名投票在每年大批作品中選出,分小說獎、中短篇小說獎、大師獎等。其中大師獎是獎給“在一生中對科幻小說有卓越成就”的作家。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恩1974年獲該獎。
雨果獎(The Hugo Awards):該獎是為了紀念(美國第一本科幻雜誌的創辦人)雨果·根斯巴克。它的正確稱呼為“科幻小說成就獎”,習慣上稱為“雨果獎”。它是1953年世界科幻大會(費城)上決定設立的,根據愛好者的投票而授予的美國科幻小說獎。分長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獎、最佳雜誌獎等。1953年以來連續評選,現在已經是若干科幻小說獎中最有名的一種。
星雲獎:星雲獎獎給美國科幻協會選定的前一年度最佳作品,與雨果將並列,是現在科幻小說獎中最有權威的獎項。1966年以來連續頒獎。
澳大利亞科幻小說成就獎(The Australian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s):澳大利亞科幻小說成就獎常被稱為“狄馬特獎”(The Ditmar Awards),由每年一度的澳大利亞科幻小說會議頒獎。獎項右與會者選舉產生,獎給當年全國最佳科幻小說、全世界最佳科幻小說、最佳讀者同仁雜誌、當代最佳科幻小說作家。
英國科幻小說協會獎(The British 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 Awards):由英國科幻小說協會頒發,獎給英國最佳科幻小說作家,在復活節其間頒發。先通過選舉產生候獎作品,然後由協會的委員會裁定。
【科幻小說的種類】
第一類:世界探索
對地外世界(宇宙空間、各種天體)、地球的某些人類認識尚不充分區域(地心、深海、兩極)和微觀世界的探索、考察。
如《重力使命》、《索拉利斯之海》、《冷酷的方程式》、《地心遊記》
第二類:文明之間
兩種或多種智慧文明之間的接觸、交流。
《童年的終結》《死者代言人》、《深淵上的火》
第三類:未來世界和平行世界
未來世界或因科幻因素的作用形成的現實世界“鏡像”。
如《我們》、《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基地》系列
第四類:時間旅行
運用各種手段到過去或未來的旅行。
如《時間旅行》、《你們這些回魂屍》、《進入盛夏之門》
第五類:災難、毀滅與重生
災難來臨前後的細部描繪或全景展現。
《天幕墜落》、《日本沉沒》、《紅色海洋》、《結晶世界》、《超新星紀元》
第六類:技術革新
以自然科學領域的技術進步為“第一推動力”
如《侏羅紀公園》、《野性之口》、《生死平衡》、《天堂的噴泉》
第七類:人類和“類人”
探討人類本身和人類的衍伸物:人造人,機器人,生化人,超人,複製人……
如《弗蘭肯斯坦》、《我,機器人》、《伊俄卡斯達》、《隱身人》、《鯢魚之亂》
第八類:戰爭幻想
以戰爭為基本背景和主要情節。
《全頻帶阻塞干擾》、《太空堡壘》、《銀河英雄傳說》、《星球大戰》
第九類:電腦技術、虛擬世界
電腦、網路相關。
如《神經浪遊者》、《黑客帝國》、《決鬥在網路》
第十類:數學、哲學、邏輯學
如《櫥窗里的荷蘭賭》、《拓趾星民俗投機事件》
第十一類:社會科學
語言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心理學等。
《你一生的故事》、《發條橙》
第十二類:虛擬科技史
發揮想像力,幻想人類歷史上某項科技成果的產生過程,其敘述在現行歷史中語焉不詳,或與之相悖。
如《美洲來的哥倫布》、《飛呀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