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岩綠

龜山岩綠

龜山岩綠,產於湖北省麻城縣龜峰山的東南溝、大塊地、龜尾、梨樹等一帶。龜山峰位於大別山南端,蜿蜒15餘公里,有薄刀峰、望鼓樓、拴馬樁、龜尾及龜頭等峰,其中尤以主峰——龜頭峰,自然風光獨秀,岩石嶙峋,群峰聳立,林木蔥翠,清水潺潺,茶樹多生長於這裡沿峰山坑岩壑間,因而所產之茶,名曰龜山岩綠。

簡介

龜山岩綠龜山岩綠

龜山岩綠茶產於大別山南麓的湖北省麻城市龜峰山。這裡風景秀麗,岩石嶙峋,群峰聳立,林木蔥翠,溪水潺潺,鳥語花香,茶樹多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的龜尾、大塊地、柿餅山等半高山地帶,山間日照時間短,晝夜溫差大,氣候變幻莫測,尤其是在春夏之交,山間多為雲霧籠罩。該地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豐富的有機質礦物質,PH值5.5左右,年平均氣溫16℃,夏季極端最高溫不超過32℃,無霜期230--240天,降水量為1200~1300MM,相對濕度80%,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宜茶之所。

產地

龜山岩綠,產於湖北省麻城市東30公里的龜峰山。該山如巨龜,昂首翹尾,沖霄凌漢,十分奇麗。有白龍井、黑龍井、噴雪崖、觀音崖諸名勝;有化主廟、無梁殿、亭台等古建築;尤有令人讚賞的石刻、雕塑、險徑、怪石、盤松、虬柏等景觀,為麻城地區著名的遊覽勝地。素有“名山雄峙邑城東,天落蓬萊第一峰”、“振衣直上千尋

龜山岩綠龜峰山
壁,舉手來捫五尺天”之讚譽。解放後山中遍植佳木、果樹、藥材和雲霧茶,更使龜峰錦繡蒼翠。1962年董必武副主席到此地遊覽時,曾譽其山為“第二廬山”,並揮毫題詩曰:昔日游此地,今為產茶區。龜峰名久著,牯嶺德不孤。爛漫紅花剩,蒙茸綠草鋪。此山潛寶特,前進莫躊躇。

龜峰山區的茶農,遵照董老的遺願,在位於海拔300—800米的龜頭、龜尾、東南溝、大塊地及柿餅山等處,綠化造林,擴充開壁茶園,挖掘寶物。如今這裡已是茶園遍地,果樹飄香,一派勃勃生機。

茶區年均氣溫16℃,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32℃,無霜期達230~240天,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82%;屬岩石風化的黑色土層,PH值為5.5~5.8。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歷史淵源

龜山岩綠史稱龜山雲霧茶,早在唐代,茶聖陸羽的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都有記載,黃州山谷茶生麻城縣,宋史亦有記載。由此可見,唐宋時期龜峰山即盛產茶葉,龜山雲霧茶即為茶中之佳品,聞名於世。

龜山岩綠龜山岩綠

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人民政府將龜峰山劃為著名風景區,大力投資開發,成為旅遊、避暑、療養勝地。各級政府也極為重視龜山茶葉資源的開發利用,於1958年建起了國營龜山茶場,開墾出一大批新茶園,茶場的科技人員全身心投入龜山雲霧茶的開發研究,在吸收龜山雲霧茶的傳統製作工藝上,經反覆研究試驗,於1959年研製出雲霧茶之極品——龜山岩綠茶。
龜山岩綠問世後,因其形質俱佳,在六十年代初,即列為“湖北四大名茶之一,倍受人們的青睞。1962年5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遊覽龜山時,稱龜山為“湖北的廬山”,對龜山茶倍加讚賞,並即興賦詩一首:“昔日游擊地,今為產茶區。峰名久著,牯嶺德不孤。爛漫紅花勝,蒙茸綠草鋪。此山潛寶物,前進莫躊躇。”從此,龜山岩綠更是名聲大振,產品供不應求,六、七十年代甚至出現了排隊買茶,托人情批條購茶的紅火局面。

品質特點

龜山岩綠為條形綠茶,其品質特徵為:條索緊細圓直,鋒毫顯露,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湯色碧綠清亮,葉底黃綠嫩勻。
茶多酚類化合物17.69%,可溶性總糖2.65%,水可溶物39.93%,胺基酸4.36%,咖啡鹼4.5%。該茶系1959年在龜山雲霧茶的基礎上改革工藝發展而來,分特級、一、二級。60年代被譽為湖北省四大名茶之一,1980年參加全國農墾產品展評會,名列同類產品第一名。銷往武漢廣州、麻城等部分大中城市,並銷往香港美國等地。目前除一般銷售外,多供做禮品茶和展銷。

製作工藝

龜山岩綠茶整個手工製作工藝流程為:採摘、攤青、殺青、揉捻、初乾、整形,足乾六道工序。特級龜山岩綠採摘時間為清明前至穀雨前後約20天,原料為一芽一葉初展,保證嫩度,勻度、淨度,做到雨水葉不採,紫色葉不採,對夾葉不採,蟲吃葉不採。鮮葉採回後及時上入竹匾中攤放3-4小時,視天氣情況而定,陰天適當多攤,使鮮葉散發部分水份和青草氣,待有幽幽花香氣散出即可付制。

龜山岩綠龜山岩綠
殺青:鍋溫升至200℃,每鍋投葉量為0.5公斤左右,鮮葉下鍋後用手迅速翻炒,抖悶結合,以抖為主.當炒至葉軟略有粘性,將鍋溫降至約120℃,炒至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減重40-50%,迅速出鍋,薄攤散熱.
揉捻:將攤涼的殺青葉放在竹匾內初揉,採用雙手向前推動倒轉分開的揉法,用力先輕後重,當茶條緊卷時適當輕揉,時間約10—15分鐘。
初開:採用焙籠及時初乾,溫度為90—100℃,做到薄攤勤翻,當初乾葉含水量約為355%左右,出籠攤放適當復揉。
整形:快、勻、巧的整形,是決定岩綠茶外形圓直緊細的關鍵工序。鍋溫先高后低,開始為90—100℃左右,待炒至七成乾時,鍋溫保持60—70℃,投葉量0.5公斤,以兩手搓帶,連扭帶搓,使茶條均勻鬆散,如此反覆搓條,待茶條進一步卷緊,並失去粘性,含水量約為20%時及時整形。將茶條收攏理直,兩掌合抱,虎口張開,右手向前,左手向後,茶條在手中轉動,以去重回輕的手法,使茶條在手掌中均勻地散落於鍋內,然後再收攏理直,拉條,往復循環,待茶條緊細圓直,白毫顯露即可出鍋攤涼回潮。
乾燥:小火長炒,旺火提香,是提高龜山岩綠香氣的必要乾燥過程,將整形攤放後的茶葉適時放入鍋中,鍋溫60℃左右,將茶葉在鍋中輕勻翻炒,當茶葉由墨綠色轉為翠綠色,含水量約7%時,鍋溫升至120℃,迅速翻炒約2分鐘,以提高香氣,形成龜山岩綠的品質特徵。
龜山岩綠龜山岩綠

近年來,技術人員通過不斷的研究,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利用名優茶機具加工岩綠茶的工藝,共分為殺青、揉捻、初烘、理條、整形、乾燥六道工序。
殺青:將攤放適度的鮮葉少量均勻連續地投入到溫度約220℃的40型連續出葉滾筒身殺青機中殺青,注意控制好溫度與投葉量,溫度高時適當多投葉,溫度低時適當少投葉,並開動風扇,迅速降低殺青中溫度。
揉捻:攤涼的殺青葉放入35型揉捻機揉捻,投葉量約3——7公斤殺青葉,時間為25分鐘,揉捻掌握輕、重、輕的加壓原則,先空揉5分鐘,然後輕壓7分鐘,再重壓8分鐘卷緊茶條,最後松壓輕揉5分鐘,下機解決。
初烘:將揉捻解塊葉上入手拉百葉式熱風烘乾機中初烘,初烘溫度1200℃,烘至茶條失去粘性,略有刺手時下烘攤涼。
理條:將初烘回潮後的茶葉投入到往復式名優茶理條機中理條,理條溫度120℃,投葉量視理條機槽數多少而定,11槽理條機量約1公斤,待茶條達到八成乾時即下機整形。

整形:整形在電炒鍋中進行,溫度80℃,方法與手工製作龜山岩綠的整形方法相同。
乾燥:乾燥在烘乾機中進行,溫度控制在80-100℃,烘至足乾下機攤涼包裝。

社會評價

龜山岩綠龜山岩綠
龜山岩綠自問世後,就以其優異的品質特徵獲得了很高的聲譽,早在六十年代即送香港展出,七十年代帶至美國俄亥俄洲展銷,均獲好評,1988年被農業部評為優質產品,1993年在湖北省“百茗爭春”,茶會中評為“湖北名茶”,1994年獲省農業廳名優茶評比特等獎,1999年在北京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獲得名牌產品稱號,2002年在杭州舉行的“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現已在全國各地建立銷售網點20多個,深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好評。

中國茶文化

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景色與峨眉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