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雞[黑水雞]

黑水雞[黑水雞]
黑水雞[黑水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水雞(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12個亞種。中型涉禽,體長24-35厘米。嘴長度適中,鼻孔狹長;頭具額甲,後緣圓鈍;嘴和額甲色彩鮮艷。翅圓形,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或第2枚和第3枚初級飛羽等長,第1枚約與第5枚或第6枚等長。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長,中趾不連爪約與跗蹠等長。趾具狹窄的直緣膜或蹼。通體黑褐色,嘴黃色,嘴基與額甲紅色,兩脅具寬闊的白色縱紋,尾下覆羽兩側亦為白色,中間黑色,黑白分明,甚為醒目。腳黃綠色,腳上部有一鮮紅色環帶,亦甚醒目。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尾向上翹,露出尾後兩團白斑很遠即能看見。棲息於灌木叢,蒲草,葦叢,善潛水,多成對活動,以水草,小魚蝦,水生昆蟲等為食。廣布於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黑水雞成鳥兩性相似,雌鳥稍小。額甲鮮紅色,端部圓形。頭、頸及上背灰黑色,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和兩翅覆羽暗橄欖褐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及翅緣白色。下體灰黑色,向後逐漸變淺,羽端微綴白色:下腹羽端白色較大,形成黑白相雜的塊斑;兩脅具寬的白色條紋;尾下覆羽中央黑色,兩側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羽端白色。幼鳥上體棕褐色,飛羽黑褐色。頭側、頸側棕黃色,頦、喉灰白色,前胸棕褐色,後胸及腹灰白色。

虹膜紅色,嘴端淡黃綠色;上嘴基部至額板深血紅色;下嘴基部黃色。額板末端呈圓弧狀,僅達前額。腳黃綠色,裸露的脛上部具寬闊的紅色環帶。脛的裸出部前方和兩側橙紅色,後面暗紅褐色。跗蹠前面黃綠色,後面及趾石板綠色。爪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200-340g,♀141-400g;體長♂240-345mm,♀250-325mm;嘴峰♂24-32mm,♀21-31mm;翅♂143-174mm,♀140-171mm;尾♂53-77mm,♀61-80mm;跗蹠♂43-54mm,♀36-52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富有蘆葦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淡水濕地、沼澤、湖泊、水庫、葦塘、水渠和水稻田中,也出現於林緣和路邊水渠與疏林中的湖泊沼澤地帶。不耐寒,一般不在鹹水中生活,喜歡有樹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歡很開闊的場所,垂直分布高度為海拔400-1740 米。

黑水雞(圖3) 黑水雞(圖3)
黑水雞(圖4) 黑水雞(圖4)

生活習性

遷徙

部分夏候鳥,部分留鳥。長江以北主要為夏候鳥,長江以南多為留鳥。春季於4月中下旬遷到北方繁殖地,秋季於10月初開始遷離繁殖地,一直到10月末。

習性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頻頻游泳和潛水於臨近蘆葦和水草邊的開闊深水面上,遇人立刻游進葦叢或草叢,或潛入水中到遠處再浮出水面,能潛入水中較長時間和潛行達10米以上,能僅將鼻孔露出水面進行呼吸而將整個身體潛藏於水下。游泳時身體浮出水面很高,尾常常垂直豎起,並頻頻擺動。除非在危急情況下一般不起飛,特別是不做遠距離飛行,飛行速度緩慢,也飛得不高,常常緊貼水面飛行,飛不多遠又落入水面或水草叢中。

食性

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葉、幼芽、根莖以及水生昆蟲、蠕蟲、蜘蛛、軟體動物、蝸牛和昆蟲幼蟲等食物,其中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白天活動和覓食,主要沿水生植物邊上游泳,仔細搜查和啄食葉、莖上的昆蟲或落入水中的昆蟲,有時也在水邊淺水處涉水取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阿魯巴、奧地利、亞塞拜然、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貝寧、百慕達、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巴西、汶萊、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中非共和國、查德、智利、中國、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島、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希臘、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澳門、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馬提尼克、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尼加拉瓜、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留尼旺島、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聖赫倫那、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 - 達庫尼亞群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與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聖馬丁島(荷蘭部分) 、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委內瑞拉、越南、維京群島、英屬維京群島、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地區滅絕:赤道幾內亞。

旅鳥:法羅群島、直布羅陀、格陵蘭、冰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

中國繁殖於新疆西部、華東、華南、西南、海南島、台灣及西藏東南的中國大部地區。在北緯23°以南越冬。為較常見留鳥和夏候鳥。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4-7月。雌雄成對單獨繁殖,有時也成鬆散的小群集中在一個葦塘中繁殖,巢間距最近為1-3米。營巢於水邊淺水處蘆葦叢中或水草叢中。有時也在水邊草叢中地上或水中小柳樹上營巢,但周圍均有蘆葦或高草掩護,巢甚隱蔽。巢的形狀為碗狀,主要由枯蘆葦和草構成,內墊蘆葦葉和草葉。巢的大小為外徑20-27厘米,內徑10-15厘米。巢深3-5厘米;巢高15-20厘米。巢緊貼於水面,但不是浮巢,而是貼著水面彎折蘆葦作為巢基,然後在其上面用枯草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為6-10枚,也有少至4枚和多至12枚的。卵的形狀為卵圓形和長卵圓形,顏色為淺灰白色,乳白色或赭褐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9-31×40-45毫米,平均為41.2×29.8毫米,重16-19克,平均17.4克。通常每天產卵1枚。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9-22天。雛鳥早成性。剛孵出的雛鳥通體北有黑色絨羽,嘴尖白色,其後一直到額甲為紅色。孵出的當天即能下水游泳。

黑水雞(孵卵) 黑水雞(孵卵)
黑水雞(卵) 黑水雞(卵)
黑水雞(雛鳥) 黑水雞(雛鳥)

亞種分化

(12種)


黑水雞巴貝多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barbadensis
黑水雞美國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cachinnans
黑水雞安的列斯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cerceris
黑水雞指名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chloropus
黑水雞巴西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galeata
黑水雞拉美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garmani
黑水雞馬里亞納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guami
黑水雞非洲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meridionalis
黑水雞南亞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orientalis
黑水雞哥倫比亞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pauxilla
黑水雞馬達加斯加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pyrrhorrhoa
黑水雞夏威夷亞種 Gallinula chloropus sandvicensi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較常見,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