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肖琴

黃肖琴

黃肖琴,繡球能手,出生於廣西百色地區靖西縣舊州街一個民間手工藝家庭,曾被全國婦聯授予“中華巧女”的美譽、被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一級民間工藝師、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稱號。她製作的繡球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以及香港自治區、台灣省、北京市、廣州市各省市。從求人做繡球到獲得各種榮譽稱號,自己的作品遠銷海內外,得益於黃肖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從國小刺繡

中華巧女黃肖琴 中華巧女黃肖琴

黃肖琴出生於廣西百色地區靖西縣舊州街一個民間手工藝家庭。父親曾是製作家庭木雕、舞龍的龍頭等手工藝品的民間手藝人。她八歲時就學會了做繡球,但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直到中國改革開放後,她精湛的刺繡工藝才得以慢慢展露。她設計的繡球,直徑從5厘米到40厘米不等,圖案更是琳琅滿目,幾乎每一批繡球的圖案都不重複。繡球的花瓣連線處,通常綴有許多飄帶,黃肖琴覺得這樣無法展示精巧的手工,便省去部分飄帶,使精巧的做工盡情表露。細看繡球,31朵花瓣上繡有栩栩如生的鳳凰、仙鶴及活靈活現的梅花、玫瑰、福壽花等圖案,在一條寬邊紅綢帶的映襯下,古樸中透著華貴。

中華巧女

1994年在全國婦女工藝比賽中,獲得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親手題字的“中華巧女”稱號。

2006年8月,黃肖琴被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一級民間工藝師。

2007年6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又授予黃肖琴“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稱號。

藝術起源

悄然問世

工作圖片 工作圖片

早 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天。黃肖琴見年幼的女兒在做繡球,一問之下,才知道女兒想做好了送給在當地當兵的一個朋友。拿著女兒做的“繡球”,黃肖琴笑著跟女兒說:“我來教你做個漂亮的繡球吧。”就這樣,當時已年近40歲的黃肖琴又拿起了針線,縫製出與自己久違了的繡球。

第一批訂單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一個個漂亮的繡球就這樣在黃肖琴的巧手下悄然問世。看著這些花費了自己大量心思的手工作品,黃肖琴就想,這些繡球這么好看,不如拿到縣裡去賣吧。第二天,黃肖琴真的托一位在靖西縣被服廠做裁縫的朋友捎了十幾個到縣城去賣,沒想到竟然十分好銷。幾天之後,這位朋友讓黃肖琴馬上趕製出50個繡球,這就是黃肖琴接到的第一批繡球訂單。

第一個徒弟

黃肖琴 黃肖琴

做50個繡球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朋友催得又急,情急之下,黃肖琴想到了舊州上正農閒著在家沒事的婦女們,於是她一家一家遊說,讓人家跟她學做繡球。起初沒人理會她,她們根本不敢相信這小小的繡球“可以賺錢”,黃肖琴就三番五次地去懇求,並買好布料、針線送到那些人家,再三許諾賣不出去不收布料錢等等。終於,隔壁50多歲的大媽同意跟著黃肖琴學做繡球,成了黃肖琴的第一個徒弟。

藝術榮譽

嚴格標準

黃肖琴對繡球的質量有自己的標準,質量不合她要求的,她決不發貨給訂戶,而是重新趕製。如今,黃肖琴的徒弟已經有好幾百個了,近的有舊州街的,遠的到臨鎮臨村。每每接到繡球訂單,黃肖琴就親自做好一批樣板,然後送到各家各戶,讓她們照著做。在黃肖琴家有很多繡球“次品”,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小毛病而被黃肖琴挑剔出來的。能有這種事實求事、嚴於律己的精神,記者不禁對這位60歲的農民藝人肅然起敬。

一舉奪冠

黃肖琴與大家一起做繡球 黃肖琴與大家一起做繡球

正是憑著這份執著和認真,黃肖琴精湛的繡球技藝才為人深深折服。1994年,舉行全國婦女工藝比賽,縣裡一位知曉她有著刺繡絕活的幹部特意拿了一張表格給她填,督促她參加比賽。黃肖琴連夜趕製出一個直徑為50厘米的大繡球和一個用竹片和剪紙做成的走馬燈,花了70多元錢寄去北京市,沒想到竟然獲得了由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親手題字的“中華巧女”稱號。現在這塊牌匾就掛在她家門前,成為最好的招牌。在2003年中共靖西縣委、縣政府舉辦的靖西舊州繡球工藝品製作競賽上,黃肖琴連同女兒及3個兒媳婦,一口氣拿下了一、二、三等獎以及特別獎和優秀獎共5個大獎。

2006年8月,黃肖琴被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一級民間工藝師。

2007年6月3日,經中宣部批准,在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命名大會上,黃肖琴獲得“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稱號,成為首批獲得壯族刺繡類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榮譽稱號的壯族人。

藝術創新

開發新品

一直以來都是以黃色的棉布來做繡球,黃肖琴發現,棉布容易脫色,顯舊,經過仔細琢磨,她開發出了以黃色綢緞來做襯底的新品種,這樣既保持了繡球的經久艷麗,又讓繡球更顯光鮮。沒想到一經推出,立刻受到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客戶的喜愛;黃肖琴有很多美國、歐洲的客戶,如何迎合他們的喜好,設計出融合西方口味的東方繡球,也是一個花費心血的問題。現在,黃肖琴已經設計出一款款帶有聖誕圖案、抽象宗教圖案的品種,而這櫸的繡球,是黃肖琴十多年前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來的。

黃肖琴的繡球 黃肖琴的繡球

1994年,黃肖琴還率先開發出30瓣的新品種繡球,這主要是針對大繡球而設計的。以前的繡球一直是12瓣,黃肖琴發現,12瓣的球體在做小繡球時好看,做成大繡球就有了不夠圓的缺憾,於是想出了將球瓣細化的妙計。幾經琢磨和比較,黃肖琴終於設計出30瓣的繡球。拿起二個跟12瓣的繡球比較,發現真的更圓了,而且上面繡了30種圖案,當然比12種圖案的繡球更好看了。

不斷學習

黃肖琴設計的繡球款式,很少重複,總是不斷創新。為了能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繡球,從沒學過畫畫的黃肖琴不顧年歲已高,還專門向老師請教畫畫和調色方面的知識。“以後大家再來這裡,還會看到更美的繡球。”黃肖琴自信地說。

藝術探索

黃肖琴摯愛著繡球,也痴迷著繡球。關於繡球的將來她也有自己的思索。

繡球製作 繡球製作

黃肖琴認為,要大批地生產繡球,改變目前供不應求的狀況,發展繡球經濟,流水線的批量生產很有必要。就是一批人做布殼、一批人刺繡、一批人製圖等等,將一道道工藝分開來,既節省了時間,又可以使每一道工藝更趨熟練和精美。這樣的想法當然很好,然而黃肖琴卻感嘆由於資金方面內原因,恐怕自己是無力將這個心愿達成現實了。

有位美國客戶,已經連續3年向黃肖琴訂貨,每年訂10000個繡球。而每次收貨前,這位客戶都會從柳州發來在當地定製的繡球禮品盒。記者看到,這是一個長方體的紅色禮品盒,裡面有一層金黃色的緞面襯底,盒子裡正好能並排放下兩個直徑為8厘米的繡球,盒蓋是透明的,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到裡面的精美繡球。黃肖琴說,迄今為止,靖西的繡球都是沒有包裝的,遊客來買都是用紅色塑膠袋簡單裝好了事,而美國客戶專程為繡球定製禮品盒的細緻考慮,提升了繡球的檔次和品位,讓黃肖零很受啟發。“以後,我也要這樣做,讓繡球這種工藝品上、檔次夠精緻,從而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藝術傳承

舊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黃肖琴的繡球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地。現在她的繡球已擁有了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泰國、越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固定客戶。現在舊州的繡球除了來旅遊的中外遊客購買,中國各省市的旅遊景點、旅遊公司、文化商品店都是長期客戶。黃肖琴還開通了她的官方部落格和網上訂購繡球熱線,讓繡球成為熱銷海內外的文化旅遊商品。

黃肖琴出名了,她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更重了,傳承民間傳統文化成為她新的使命。

黃肖琴的繡球 黃肖琴的繡球

最精美,就難做得的繡球就是靖西採用“堆繡”這一古老而複雜的刺繡工藝製作出的“堆繡繡球”。黃肖琴說.一般的繡球大都是採用單線刺繡的方式在瓣面上繡出各色圖案,花瓣面料上的圖案為平面式,線條、色彩如畫一般美,同時刺繡方法與過程較為簡便;而採用複線刺繡的“堆繡繡球”圖形則更為精美、複雜,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鮮活之物慾噴薄而出,所以堪稱繡球中的極品。由於工藝複雜、要求很高,現在在舊街能做“堆繡”的人只是少數幾個。她希望可以把這門手藝好好的傳下去,讓更多的人學會“堆繡”。

1997年在香港回歸前夕,她組織15位工人,奮戰20天,精心設計製作了一個由30瓣組成的直徑197厘米的特大繡球,上面懸掛6個小繡球,並繡上“香港回歸”、“吉祥如意”等文字,表達壯鄉兒女對香港回歸的美好祝福。黃肖琴還在香港最繁華的商場之一,香港世貿商場裡展出了自己製作的直徑達1.5米﹐以錦繡中華為主題、有富貴豬圖案的繡球,黃肖琴還進行了現場表演。第二天,香港媒體便用“繡球大師”、“中華巧女”、“不可思議”等字眼對黃肖琴進行了報導,引起了轟動。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北京、廣州等國內各省市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當地婦女常常是農忙一結束,就加班加點日夜趕製繡球。現在,舊州繡球年產量已超過20萬個。黃肖琴認為,這些繡球的市場需求,不僅說明了繡球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和收藏價值,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特別是壯族文化的最好的發揚光大。

民間藝術大師

民間藝術是藝術瑰寶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來,正是有了無數民間藝人的傳承,民間藝術才能夠流傳到今天。可以說,每一項民間藝術的背後,都凝聚著民間藝人的心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後,是扮演著傳承者和“支撐者”的眾多民間藝人, 民間藝人對民間藝術始終充滿激情,無論自身經濟條件如何,都未曾放棄心中的那份難捨之情,而且很多人還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來保護民間藝術,使之流傳下去,他們不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忠實的守望者。
齊文香| 武京生| 王向榮| 張清明| 王泰來| 黃肖琴| 楊根連| 徐竹初| 郎志麗| 李興儒| 莫寶鳳| 張寶琳| 白大成| 邰立平| 庫淑蘭| 黃奕缺| 王保合| 孔令民| 於秀芬 | 磚雕| 周玉| 阮四娣| 湯明哲 | 張文全| 吳元新| 潘京樂| 李仁榮| 雙起翔| 石刻| 蔚縣剪紙| 摺紙| 張明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