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根連

楊根連

楊根連是中國玉器藝術家,自幼受家庭薰陶,酷愛玉石,並獲得中國藝術的多項榮譽,其作品獲得多項獎狀。楊根連創立了相伯居。 楊根連所做的玉器連創玉器史上的六個第一。有眾多作品在海外拍賣,承傳和發展中國古老玉器技術金鑲玉和“天下有雙瓶”。楊根連的作品被稱為“中國玉雕界的勞斯萊斯”。

個人檔案

楊根連楊根連

姓名:楊根連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現代

籍貫:不詳

民族:漢族

身份:工藝美術師

事跡概述

1、《瑪瑙挖瓣碗》獲1985年中國青年作品一等獎;

2、《瑪瑙浮絡壺》獲1988年中國青年作品獎;

3、《青玉薄胎內串壽字瓶》獲1989年青年設計大賽設計一等獎;

4、《青玉番作薄胎對瓶》獲1990年中國百花設計創作一等獎;

5、《青玉薄胎燈瓶》獲1990年中國行業評比一等獎;

6、《青玉薄胎內串深浮雕獸面瓶》獲1991年設計創作甲級作品;

7、《鼻煙壺》系列獲2002年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銀獎;

8、《鼻煙壺》系列獲2003年工美杯銀獎;

9、《鼻煙壺》系列獲2004年工美杯銀獎;

10、《鼻煙壺》系列獲2006年中國百花杯金獎;

11、《金鑲玉》系列獲2006年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12、《金鑲玉》系列獲2006年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

趣聞逸事

有錢難買金鑲玉

2005年的一天,一個浙江商人慕名找到楊根連。地下室里那些精美絕倫的玉器寶貝,令這位見多識別廣的浙江商人目不暇接。他連連稱奇,尤其是當他看到楊根連給他展示的一串佛珠時,更是愛不釋手,提出願意高價購買。這樣的情況對楊根連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他的寶貝被很多人看上過,都說要高價購買,但是每次都被他堅決地拒絕。

楊根連作品楊根連作品

被拒絕的浙江商人突然從懷裡掏出一張空白支票,送到楊根連的面前說,你自己填數,隨便填。這種場面對於楊根連來說還是第一次,空白支票,那還不想寫多少就寫多

少?一擲千金的事聽得多了,揮金如土的人也沒少見過,花錢如流水眼都不眨的人也的確不少,可是,如今真有人掏出一張空白支票來買東西,這未免豪爽得有點過分。

這串佛珠做得相當精細,每顆珠子直徑不到2厘米,都是從內部鏤雕,再在外面浮雕圖案,工藝複雜,全部是純手工製作,它最大特點是採用了“金鑲玉”的工藝。“金鑲玉”,學名叫“金銀錯嵌寶石玉器”,就是把金絲鑲嵌在玉器上。這門工藝曾是乾隆皇帝的最愛,為宮中獨享,嚴禁外傳。

而楊根連手上的金鑲玉佛珠不僅做工精細,而且首次把這門工藝用在了首飾上,可謂價值連城,所以浙江商人才捨得用一張空白支票來換。可楊根連卻沒心動,“當時我很憤怒,我說收起你的支票,我一件東西都不賣你。”

那串金鑲玉佛珠是楊根連花費三年心血做出來的,被他視若無價寶。用他的話說,藝術不是僅憑金錢就可以買到的,要看人品,更要看緣分。對於真正懂得欣賞,真正喜愛金鑲玉的朋友,楊根連卻毫不吝嗇。整個工作室的金絲楠木家具,楊根連不知道究竟值多少錢。當年,一個朋友就是用了這一屋子的家具,換走了一串金鑲玉串珠。

忠良之後薄胎楊

能做金鑲玉的,自然不是普通人。有一次,楊根連跟一位朋友逛進一家古玩店,聽到有幾個古玩商在談論自己,把自己描繪成一位年近90的老者,鬚髮皆白,隱居京郊,閉門謝客,玉雕絕技已出神入化,數十年前已金盆洗手……朋友走上前去,問幾人是否認得楊根連,為何說得如此之神。幾人搖頭表示不認識。楊根連上前一步,告訴他們自己就是楊根連。幾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一撇嘴:“你當他孫子歲數都不夠。”楊根連只有苦笑。

楊根連出身琢玉世家青山居,是歷史上有名的楊家將後人。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清代北京玉器行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專門為皇家服務,在技藝上得以精益求精,形成了“京作”獨特風格。民國初期,北京玉器以青山居和前門為最盛,所謂“要想買京工,必須到北京”。

“我父親就是做玉器的,小時候,很多玉器大師都是街坊,比如王功臣,當時專給全國翡翠定品級,還有像容全祿、“黑劉”劉心庭、張子玉……在這個氛圍中,你想不學玉器都不行。”

1979年,楊根連進入北京玉器廠,磨練了6年基本功才正式幹活。 “不同的是,我是青山居的後代,不僅能在廠里學藝,還能跟街坊的叔叔大爺學藝,這是別人比不了的。”楊根連回憶說:“青山居當年砸彎子最好的,叫劉豪年,玉器廠請他去,人家不去,後來幫玉器廠帶了兩個徒弟,都到不了他的水平。所以玉器廠的薄胎工藝一直難以達到前人的水準。而我學這種技藝,就容易多了。”

在大師的指點下,楊根連的技藝進步很快。他把一塊河南碧玉做成一個壺,壺壁極薄,作品完成後產生一種螢光,是薄胎作品中難得的精品。一位港商看後,誤以為原料是新疆碧玉,願出高價買下。當被告知這是河南料時,港商連稱如此做工實在高超,仍願意用高價買下。最終,楊根連的這個壺超過了全車間30個壺的總價。

之後楊根連又思索在自己創作的、胎壁已經極薄的青白玉鼻煙壺裡畫內畫。眾所周知,青白玉再薄,透明度也無法跟玻璃比,所以畫起來難度也比玻璃大多了。楊根連說,他將筆深入瓶口後,根本看不見筆在瓶內的位置,只有筆尖幾乎要到瓶壁時,才能看見一點影子,作畫時必須凝神屏氣,人筆合一,全憑感覺。

楊根連作品楊根連作品

在薄胎玉器的創作上取得突破後,楊根連將目標瞄準了“天下有雙瓶”。這是一種在老北京玉雕界流傳已久的高深技法。史料記載,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有無名高手精擅此藝,能夠將兩隻紋飾複雜的玉瓶雕得形狀、尺寸、紋飾、重量均完全一樣,令愛玉成痴的

乾隆皇帝驚喜不已。後來,隨著清朝的衰退,“天下有雙瓶”的技法逐漸失傳,其故事只在坊間流傳。

創作這種玉瓶的關鍵,除了需要掌握玉器重量的獨門技巧,更在於經年累月苦修方可達到的“人玉合一”的境界。楊根連在不藉助任何高科技設備的情況下,憑藉20餘年玉雕功力,打磨出一對胎壁奇薄、紋飾繁複的玉瓶,用天平一稱,兩隻瓶均為493.4克。玉器行內的老藝人評價,即便是乾隆年間的宮廷高手,也不可能精確到0.1克,楊根連的技藝,實在不可思議!

經過多年鑽研,楊根連做的鼻煙壺連創玉器史上的六個第一:青玉薄胎薄度第一;青玉薄胎內刻外凸內凹第一;青玉薄胎內畫第一;青玉薄胎對瓶第一;鼻煙壺內掛雙鏈第一;用水膽製作鼻煙壺第一。他做的鼻煙壺,有壺壁薄得可以透見指紋、放在水中不沉等特點。他的作品頻頻在拍賣行拍出高價。一塊只值20元的瑪瑙原石,經楊根連做成鼻煙壺後,在英國竟拍出了110萬元的高價,創下了同行之最。身懷絕技的楊根連,因此被業內行家譽為“薄胎楊”。

復活傳說中的金鑲玉

1993年,楊根連與弟弟合夥下海做起了玉器生意。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根連在一個老前輩那裡聽說了失傳的金鑲玉工藝。時逢亞洲金融危機過去不久,玉器等工藝品市場一度蕭條。楊根連又想起了那個失傳了的金鑲玉,於是便決定琢磨出這門工藝。乾隆時期的金鑲玉是用鑲嵌帶膠粘地把金絲壓進玉器里,但楊根連卻想研究不用膠,直接把金絲嵌在玉里的技藝。“這個金鑲玉太有挑戰性了,實際上已經是推翻了老的,打開了金鑲玉的新天地。”

可真正研究起來,卻是無比艱難。足不出戶,埋首金玉間,楊根連瘦了。在鼻煙壺上試驗了幾個月,一點進展也沒有,鑲上去的金線總是脫落。一次次地購買玉器和金子做試驗,一次次地失敗,白花花的銀子打著水漂。弟弟干著急,“搞點大路貨,能掙錢不就行了?”楊根連堅持著:“我琢磨不出來絕不做大眾貨,我要做就做最好的。”

看到楊根連無動於衷,弟弟打算撤資甩手不幹了。正在關鍵時刻,沒有弟弟的支持就意味著前功盡棄。無奈之下,楊根連找來家裡人開家庭會議,跟大家立下軍令狀,一定要把金鑲玉做出來!

為了節省資金,楊根連選擇在用料較小的首飾上做試驗。有一次,楊根連做出一對金鑲玉耳釘,讓弟弟拿去給耳釘的托做拋光。結果意外發現經過滾桶鋼珠打磨,鑲在耳釘上的金絲絲毫沒有鬆動。

個人小傳

他是京城惟一身懷6項獨門宮廷玉雕絕技的工美大師;他的薄胎玉器曾震驚了整個玉器行,也醉倒無數的藏家,被大家親切譽為“薄胎楊”;他還練就了曾兩度失傳的宮廷技藝“金鑲玉”,真正達到了金玉同輝,並運用到了首飾當中,被稱為“中國玉雕界的勞斯萊斯”。他說,玉可養人,玉可安心,玉可安邦,他就是想讓大家看到,什麼是真正的好東西,值得人花無數心血去傳承。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把玉文化、玉精神、玉品格以及玉的美好、玉的真諦帶給世界。他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相伯居”主人楊根連。 走進楊根連的雅齋“相伯居”,就走進了一個玉文化世界。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屋子,一套金絲楠木家具占去了大半地方。大辦公桌的後面,一組雕漆鑲銀的屏風古色古香。在金絲楠木的方桌上,放著一套“金鑲玉”茶具,這是楊根連待客的獨特方式:來了朋友,他就泡一壺好茶,然後倒在玉杯里一起品嘗。如果你品了一口,就感覺到直入心脾的溫潤柔滑,清香苦醇,他會笑得很開心;如果你喝了第一口沒喝出什麼滋味,他會鼓勵你,慢慢喝,直到你喝出與眾不同的滋味。他說這就是玉文化的魅力。

而他那套“金鑲玉”茶具,用手一摸,個個光滑平整,自然流暢。“能看到這杯子的人,都是有緣之人。”楊根連說,“金鑲玉”是玉中極品,是玉的極高境界。

在楊根連很少示人的藏間,記者還有幸見到了他這些年來創造的玉雕精品,有鼻煙壺、玉如意、小擺件、“金鑲玉”首飾……件件“玉氣”縈繞,玲瓏婉約。他說,這些作品都是他的孩子。“老人們常言,不養兒不知養兒難,不琢玉不知琢玉難啊!”他感慨道,每一件作品都是“用心”雕出來的,琢玉是在“雕心”。

楊根連對玉的痴迷,是很少見的,三句話離不開玉。10月27日,一個風淡雲輕的日子,在“相伯居”的雅室里,記者聆聽了楊根連這位大師的“痴人說玉”。

青山居走出來的琢玉人

楊根連作品楊根連作品

楊根連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於一個地方——青山居。“老北京”都知道,在民國初期,有個叫李敬軒的老闆在崇文門外的花市創辦了一個叫青山居的玉器市場,聚集了玉器行眾多的老藝人和攤販,也成了珠寶玉器的集散地,熱鬧了好多年,

直到“文革”被關閉了。1960年,一個名叫楊根連的男孩,在青山居一個琢玉人家呱呱墜地。他是大宋楊繼業的後代,因為祖上不立碑,家裡人也不知道這是老楊家的第幾代子孫了。父親是單傳,40歲得子,高興得不得了,奶奶更甚,一看是個孫子,當場笑得暈過去了。“我是騎在父親的脖子上長大的。”楊根連回憶說。

楊根連的童年,與玉石為伴。當時,家裡開著玉雕作坊,父親夥同幾個朋友給外面做活。從一落地看到的就是玉石,所以青山居的孩子進了玉器廠之後,不用學認料。小時候,他們經常腳下踢著玩的一塊石頭,就是玉石。有時街坊大爺看見了,就使勁喊,小子別踢了,那是寶貝。

大人們幹活的時候,楊根連就在旁邊看,天熱的時候,還幫著父親扇扇子。當時有好多老藝人是從宮廷里出來的,不僅身懷絕技,而且有講不完的故事。楊根連聽得最多的就是乾隆皇帝和玉的故事,“金鑲玉”也在那個時候留在了他的心裡。

當時很多街坊都是玉器行叫得響的人物,如王功臣,是專門看翡翠的,經常有人問,“老爺子你看了多少年翡翠了” ?老頭會笑著說,“不多,不多,才70年”。當時全國的翡翠均由他來定價。還有像容全祿、劉心庭、張子玉……“環境的薰陶,你想不學玉器都難。”楊根連說,況且,他從小就愛玉。

不過,當時玉器行流行一句話:“上輩子打爹罵娘,這輩子入玉器行。”可見琢玉是多么辛苦的事。但楊根連不管這些,1979年中學畢業後毅然進了北京玉器廠,經過數年的艱辛“打磨”,成為“技壓全廠”的“薄胎楊”。

拉鋸出鋸末

19歲的時候,楊根連是懷揣著無數的夢想踏上琢玉之路的,而現實並不是如他所想。在開料車間,一待就是3年。別人早上手幹活了,他還每天在開料。這讓楊根連心裡很不是滋味。母親知道他很委屈,經常開導他說,“拉鋸出鋸末,乾吧,小子”。就是母親很平淡的這句話,支撐著他走過很多年。

那時,他還遇到了一位好師傅——張玉昆,一位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同一把閘坨,同一塊料,別人開10片,他能開12片。楊根連得到了他的真傳。後來在車間開料的時候,楊根連不挑閘坨,隨便撿起別人丟棄不用的,就能使得行雲流水。

功夫是靠辛苦和汗水練就的。每天廠里幹完活後,回到家裡的“包一擱”,楊根連就埋頭琢玉。母親做好了飯連著叫幾次他都不肯罷手。他除了自己琢磨,還向街坊鄰居請教,那些身懷絕技的老藝人給了他很多指點。但琢玉也是個磨人的過程,人琢玉,玉也琢人,讓人學會承受各種艱難困苦。讓楊根連很難忘的是,有一次他做好了一件活兒,拿著去請教一個少掌柜,當他進去後,那位少掌柜卻雷霆大發:“別人進了我的門都得跪著叫師傅,你是誰啊!”楊根連被罵得無地自容,最後他含著眼淚說:“請你記住,我是‘薄胎楊’!”出來之後,楊根連站在街上淚如雨下。他發誓,一定要爭氣!幾年後,有個朋友不服氣,專門拿著楊根連的鼻煙壺讓那位少掌柜看,那個脾氣很大的人卻說,不用看,“薄胎楊”做的。

“我特別感謝那些先輩們,他們真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財富。”回憶起來,楊根連說:“太感謝那些老藝人了,他們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有意或無意中,他們推動了中國玉文化的發展。”

磨好玉,做好人

楊根連是楊家將的後代,忠義孝順是傳家的美德。在楊根連20多歲的時候,操勞一生的父親半身不遂。楊根連自己特製了一個木車,天天推著父親去中醫院針灸,自己還學會了針灸、按摩。每天即使再忙,也會幫著父親按摩。連醫院的大夫都認為,“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父親臥病在床8年,楊根連服侍了8年,而且廠子裡的活兒一點也沒落下。

父親常教育他,磨好玉,做好人。楊根連一輩子都遵循著父親的這句“金玉良言”在做人。生活當中的楊根連也是充滿了情趣。他曾花400元買了只小獼猴,還找來只小母猴跟它作伴,沒想到兩個小傢伙成了看家的好手,門口一蹲,任何人別想進來。

當時楊根連製作的鼻煙壺已是名聲在外。街坊有個李大爺是鼻煙壺謎,有好東西就拿來和楊根連一起把玩,也收藏楊根連的作品。他一周至少兩次來看壺,每次來,遠遠就喊,楊子,把你的猴子收起來。楊根連就趕緊把猴子牽進裡屋,老人才敢進來。

因為對猴子有感情,楊根連製作了一些“猴雕”,人見人愛。在“相伯居”,記者有幸見到兩件猴子玉雕,其中的一件“洪福齊天”,巧妙利用了原料的俏色,“齊天大聖”駕著祥雲,一手搭涼棚,一手握金箍棒,頭上蝙蝠翩翩而至……整件作品惟妙惟肖,酣暢淋漓。

楊根連覺得,做人應該像玉一樣,溫潤堅韌。玉落地即碎,但並不傷人,這就是“玉性”,帶給別人的都是快樂,而不是傷害。在楊根連的身上,就體現了一種“玉性”。有一次從左安門步行往回走,在路邊看到有個老人在賣東西,他就買了些把玩的佛珠、核桃,還有鳥籠。旁邊停放著一輛舊腳踏車,問老人賣否,老人說賣1200元。看楊根連猶豫就說,“600元,日本進口的”。楊根連看老人說得那么真誠,就買下了,高高興興騎著車哼著小曲回去了。沒想到回家後,徒弟、女兒都說他瘋了,花600元買了那么輛破車。徒弟要去退貨,被楊根連制止住了。他覺得那老人不容易,而且東西到了他的手裡,給大家都帶來了快樂就是物有所值。

“薄胎楊”與鼻煙壺

楊根連的“成名絕技”,是薄胎玉器製作。據說,這也是一門宮廷技藝,從上個世紀80年代,在京城玉器行能把這個技藝玩得爐火純青的,只有楊根連。他製作的薄胎玉瓶,瓶壁只有0.5-0.8毫米。就是在這么薄的壁上,他還內畫。玉壁比起玻璃、水晶壁透明度差遠了,“有時候就憑感覺畫”,楊根連謙虛地說,但只有到了“人玉合一”的境界,才會筆到,心到,意到。

因為楊根連把“薄胎”做到了“極致”,在廠子裡,很多人覺得再也超不過他,就乾脆不再做了,有的居然改了行。在薄胎技術“玩得”行雲流水後,他又琢磨上了“雙瓶”,就是不藉助任何輔助工具,能雕琢出兩隻一模一樣的玉瓶,紋飾、尺寸、重量等完全一樣。據說在乾隆年間的造辦處有這手藝,其後大家也只是講故事。而楊根連硬是把這個“故事”變成了現實。當他把一對紋飾繁雜的薄胎玉瓶放到天平上的時候,指針均指向493.4克,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天下有雙瓶”, 不再是個流傳坊間的故事了。

楊根連作品楊根連作品

製作鼻煙壺,也是他的“一絕”。他的鼻煙壺製作達到了“隨

心所欲”的地步。若是你在哪裡看到或者聽到了一個“樣子”,跟他描述完,他就能做出來。當有人把從國外收來的鼻煙壺拿來讓楊根連“學習”時,沒想到一比較,楊根連做的比他們的好得多。

他的一把鼻煙“漂壺”曾驚動了一個人,就是玉雕界有名的張子玉。張子玉見多識廣,據說會講3國語言,解放後故宮博物院很多東西就是在他的指點下收藏的。當他看到楊根連的鼻煙壺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為他覺得這門技藝已失傳。他設法找到了楊根連。當時老人已是坐在輪椅上了,沒想到做出“漂壺”的是個年輕人,他很激動,當下把全家人叫來,要他們向楊根連學習。他還給楊根連講了些口訣和經驗,很多困惑楊根連的問題,因為老人的一席話,茅塞頓開。

楊根連當初做鼻煙壺,是想等自己老了,搬不動大件了,就靜靜地坐著製作鼻煙壺。沒想到一做而不可收。從1993年到1998年間,做了有兩三百把。“自己只留下幾把,都被一些藏家收藏了。”他的玉器鼻煙壺,成了海外藏家追逐的熱點,在一次國外的拍賣會上拍到了200萬元。

在“相伯居”,記者看到了一把“和合壺”,是一件雙頭的合璧鼻煙壺,用白玉雕琢而成,壺可以打開成兩半,裡面是用金絲鑲嵌的蓮花形狀,外面壺壁鑲嵌的金絲打著一個同心結,壺蓋是用紅珊瑚做成的。整個壺小巧玲瓏,精美絕倫。

識“金鑲玉”者皆有緣

楊根連和“金鑲玉”有著不解之緣。而能見到“金鑲玉”之人,也是有緣分之人。“金鑲玉” 學名為“金銀錯嵌寶石玉器”,就是以玉石為載體,把金絲或金片鑲嵌到玉石裡面,兩者融為一體,達到金玉同輝的效果,“金玉良緣”就是金與玉的結合,象徵著富貴、完美。

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漢代就有“金鑲玉”,清朝乾隆愛玉,其在位時達到了鼎盛,但在清末失傳。解放後,北京“玉器四傑”之首的潘秉衡在擺件中恢復了“金鑲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潘秉衡並未將恢復的“金鑲玉”工藝傳授與人,“金鑲玉”工藝隨著潘秉衡的故去而再度失傳。

2003年,沉寂了幾十年的“金鑲玉”終於再度現世。楊根連歷經3年之久,硬是恢復了這門“絕技”,更為絕妙的是他能將0.5毫米寬的金絲,不用任何膠黏合,就能鑲嵌在和田玉表面,達到玉與金的完美結合,而且不會脫落。曾有人不信,拿鑷子挑了半天,也沒挑出來。這就是功夫。

他還把“金鑲玉”的技術首次用在首飾製作當中。耳環、戒指、項鍊、手鍊、手鐲,都製作成“金鑲玉”。他覺得,首飾是離人最近的東西,天天不離身,應該是最精美的。“無論什麼東西,都應該有實用性,這才能傳承下去。”楊根連說,自己不是在創造虛幻,而是在製造生活的美。

楊根連作品楊根連作品

在楊根連的“金鑲玉”佛珠製作中還運用了一項超

凡的工藝——掏膛。記者在“相伯居”看到,同樣的兩串珠子,一串很重,一串很輕。輕的裡面是空的。楊根連是用一種針狀工具通過兩個直徑約1毫米的小孔,把裡面掏空的。他曾製作過一串“金鑲玉”佛珠,由108顆這樣的珠子組成,有人慾出價1600萬元購買都被他拒絕了。“我不是個商人,玉人是在用心琢玉,這些作品都賦予了我的靈魂,是我生命的永續。”楊根連說,生命是無價的,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但是,好玉送知己。楊根連做了一串墨玉“金鑲玉”掛珠送給了一位中國足球教練。說到中國的足球,大家會苦笑,儘管其是在一片罵聲中掙扎,可背後還是有那么多的人在默默奉獻。這位教練就是其中之一。他幾十年來為中國足球培養著下一代,無怨無悔。“很像我們琢玉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只有自己知道。”楊根連很理解他,就製作了一串掛珠,像把一個個足球穿起來,其中有個較大的,上面用金絲鑲嵌了很多的“人”字。他給這串珠子起名為“一生追求”。

讓更多人知道、了解真正的“金鑲玉”,是楊根連的心愿。10月14日,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2008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楊根連攜“相伯居”12件珍品亮相,其中就有那串金玉爭輝的“絕世佛珠”。展覽結束後,楊根連把一件“金鑲玉佛家八寶”捐獻給了民族文化宮。他想讓人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金鑲玉”,什麼是民族的瑰寶,什麼是我們的根。

民間藝術大師

民間藝術是藝術瑰寶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來,正是有了無數民間藝人的傳承,民間藝術才能夠流傳到今天。可以說,每一項民間藝術的背後,都凝聚著民間藝人的心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後,是扮演著傳承者和“支撐者”的眾多民間藝人, 民間藝人對民間藝術始終充滿激情,無論自身經濟條件如何,都未曾放棄心中的那份難捨之情,而且很多人還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來保護民間藝術,使之流傳下去,他們不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忠實的守望者。
齊文香| 武京生| 王向榮| 張清明| 王泰來| 黃肖琴| 楊根連| 徐竹初| 郎志麗| 李興儒| 莫寶鳳| 張寶琳| 白大成| 邰立平| 庫淑蘭| 黃奕缺| 王保合| 孔令民| 於秀芬 | 磚雕| 周玉| 阮四娣| 湯明哲 | 張文全| 吳元新| 潘京樂| 李仁榮| 雙起翔| 石刻| 蔚縣剪紙| 摺紙| 張明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