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景門

麗景門

麗景門是河南省洛陽古城的西大門。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面有兩門,南曰麗京門,北曰宣輝門。2009年3月10日正式更名為麗景門。同時麗景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最為優秀的城門,最早始建於隋代,長期以來是百官及萬民祭祀神的地方。

基本信息

歷史

麗景門麗景門

古都洛陽,在公元前21世紀孕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至公元十世紀,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先後在此建都,稱王、稱帝者達104人之多,(其中有九位功績卓著的皇帝的仿真塑像在麗京門城樓景區九龍殿內供奉,供後人祭拜)史稱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使洛陽以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享譽世界。

自從代表夏、商、周三朝王權的九鼎置於洛陽後,這個古代稱為“天中”的洛陽,(中國一名即由此而來)就成為歷朝歷代必爭之地,英雄、梟雄競相表演。隋唐時代,麗景門內是朝廷諸省(內侍省、門下省、殿中省等)、府(左、右衛率府,左、右御衛府等)、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威武衛等)、堂(東、西朝堂等)、館(四方館等)、局(尚輦局等)、台(司隸台、御史台等)、寺(太府寺光祿寺等)的辦公場所,另有內坊,左、右春坊等供官員居住。

麗景門內右側為大社,是百官及萬民祭祀土神和穀神的地方。由隋唐至宋,各代所設的官衙名稱不盡相同,但所設省、府、台、衛等大抵如此。

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麗景門繳槍投降,解放洛陽時,其它城門都攻破,唯有麗景門久攻不下,國民黨被圍自動投降,麗景門城樓屢經毀敗、屢經修復,所以,宋代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據《河洛民風》記載:麗景門長期以來是百官及萬民祭祀神的地方,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富貴吉祥,合家平安。這說明麗景門的興盛繁榮、經久不衰是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的。

重建

麗景門麗景門

隨著洛陽旅遊業的不斷發展,今日的麗景門是由洛陽市政府投資三千多萬元於2002年在原址新建的,占地面積一萬八千餘平方米,城門樓共分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2004年竣工。整個工程由城門樓、瓮城、箭樓、城牆和麗景橋(古時為吊橋),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乾浮雲,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的龍頭。其規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築中居於首位,成為洛陽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誌,是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新建後的麗景門被評為洛陽市新八大景。 

麗景門現今已是洛陽市重要的旅遊景點,同時又是祭祀媽祖的重要場所,在麗景門上修蓋有大型的殿堂九帝宮用來祭祀歷史上對洛陽作出巨大貢獻的九位帝王,還有祭祀媽祖的媽祖廟。在兩邊城牆上還有都洛帝王長廊和河洛文化長廊,在這裡你可以更深層次的去了解洛陽千年的歷史文化,定會受益匪淺。

更名

麗景門麗景門

2009年3月10日,在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幾名施工人員正將“麗京門”的匾額卸下,換上“麗景門”的匾額。至此,備受洛陽人關注的“麗京門”和“麗景門”爭論有了結果。

據了解,2004年“麗京門”竣工後,不少專家和市民提出了“麗京門”應為“麗景門”。市政府有關部門根據歷史記載和專家考證,最終確定,“麗京門”應為“麗景門”。

目前,麗景門景區建有天后宮河洛文化長廊、洛陽帝王史館等景點以及餐飲、住宿、娛樂設施,成為遊客了解洛陽歷史風貌的一個視窗。

(麗景門景區辦公室主任喬揚:這個麗京門改為麗景門是根據史料記載,經過歷史學家以及廣大市民的論證,最後,翻閱史書,翻閱古籍,最後由麗京門正式變為現在的麗景門。) 

購票須知

②兒童票:身高1.1米—1.4米10元,1.1米以下免票

③老人票 :60歲以上老人持老人證可免票

洛陽旅遊景點

洛陽是九朝古都,從古到今已經興衰很多次。經歷了歲月的洗禮,現在的洛陽是古老和現代融合的城市。洛陽轄管的九縣六區有很多值得一游的旅遊景點,現在就來盤點一下洛陽的旅遊景點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