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之議

鹽鐵之議

鹽鐵之議是漢昭帝時,中央政府召開的一次由鹽鐵官營問題所引起的有關國家政策的辯論。賢良文學與桑弘羊意見不一,他們就漢王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辯論。這次會議上的辯論還涉及農業的基本政策,對社會現狀的估計和倫理道德觀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與今的關係等問題。

鹽鐵之議《鹽鐵論》
鹽鐵之議是漢昭帝時,中央政府召開的一次由鹽鐵官營問題所引起的有關國家政策的辯論。賢良文學與桑弘羊意見不一,他們就漢王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辯論。這次會議上的辯論還涉及農業的基本政策,對社會現狀的估計和倫理道德觀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與今的關係等問題。

事件概述

鹽鐵之議繡外慧中,胸有韜略的神童皇帝漢昭帝·劉弗陵
中國西漢昭帝時,中央政府召開的一次由鹽鐵官營問題所引起的有關國家政策的辯論。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下詔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國所舉賢良文學,詢問民間疾苦所在。賢良文學與桑弘羊意見不一,他們就漢王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辯論。這就是有名的鹽鐵之議。

在鹽鐵會議上,雙方辯論的主要內容有:①民間疾苦的原因。賢良文學認為民間疾苦的根源在於國家經營鹽鐵等經濟事業,提出廢除鹽鐵、酒榷、均輸官。桑弘羊反對這一主張,堅持推行鹽鐵官營等事業。②對匈奴的政策。賢良文學主張偃兵休士,厚幣和親。桑弘羊則認為只有通過戰爭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擾,保證漢王朝的安全。③關於施政方針和治國的理論思想。賢良文學主張德治,認為行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桑弘羊反對德治,主張法治。認為有了嚴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謹慎,奸邪自然止息。此外,這次會議上的辯論還涉及農業的基本政策,對社會現狀的估計和倫理道德觀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與今的關係等問題。西漢桓寬編撰的《鹽鐵論》詳細記載了鹽鐵之議的情況。

歷史背景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禁山澤之原”,進一步強化食鹽官營,改民產為官府強制奴隸們從事生產,其鹽利收入,比之前高“20倍”。漢初,為休養生息,醫治戰爭創傷,朝庭一度推行“馳山澤之禁”,食鹽自由開採、運銷。但是,權貴、豪強和富商大賈們,卻乘機“擅障山澤”,役使成百上千的奴僮和逃亡農民從事煮鹽而獲大利。其中,吳王劉濞以此起家,割據一方,成為“七國之亂”的魁首。

鹽鐵之議漢武帝在元狩年間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經濟政策
漢武帝中期,長年戰爭,軍費開支浩繁,又天災頻仍,百姓四處流亡,國庫空虛,財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貸,然而,富商大賈“冶鐵、煮鹽”財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鑒 於此,漢武帝重禁山澤,任命“大煮鹽”東郭鹹陽,大冶鐵業主孔僅為大農丞,實施鹽鐵官營。元封元年(前110)年,治栗都府,兼領大農的桑弘羊針對食鹽官營實施不力,“各吏爭市,鹽價騰貴,私販乘機牟利,官鹽滯銷,鹽利收入,幾不敷其費用” 的弊端,“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又置均榆、(負責轉運)、鹽鐵官”,一大批大司農屬下的鹽官,分管各個郡國,大力實施“平均配運、調節鹽價”的平準(平抑物價)法,由官府管理山海資源,提供煮鹽場地和生產工具,召募百姓自備生產費用製鹽,然後由官府收購、運輸、銷售。

漢武帝在元狩年間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經濟政策,如統一幣制,鹽鐵和酒類官營,實行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等,這雖然充裕了封建國家的財政,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經濟基礎,但是,伴隨農業生產的發展,土地兼併的現象日益尖銳,廣大農民的負擔愈來愈重。鹽鐵官營等政策的弊端,如鐵器苦惡,價格不平,主管官吏廢公法、謀私利,強征農民冶鐵煮鹽等等,也直接貽害農民,加劇了農民與封建國家之間的矛盾,致使農民的反抗鬥爭日益頻繁。

而且依靠鹽鐵官營等政策所聚斂的財貨,無法維持戰爭的長期消耗。因此,至武帝晚年時,已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另一方面,經過漢王朝的連年出擊,匈奴力量大為削弱,邊患有所緩和。這些客觀情況,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發生重大改變。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在詔令中指出,此後務在禁絕苛暴,不得擅興賦役,應致力農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漢初的“與民休息”政策。

漢武帝的食鹽官營,一是經濟上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二是政治上貫徹了“重本抑末”的統治方針,對於穩定漢王朝的統治是必要的。但是在統治集團內部意見並不一致。

事件經過

鹽鐵之議武帝死後,繼位的昭帝年幼,大權掌握在霍光手裡(圖片為霍光)
武帝死後,繼位的昭帝年幼,大權掌握在霍光手裡。為了保證“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下詔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國所舉賢良、文學,詢問民間疾苦所在。賢良、文學與桑弘羊意見不一,他們就漢王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辯論。於始元六年(前81)二月,霍光以昭弟的名義下詔,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各郡國推舉的賢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有功名但不一定有官職)、文學(統稱讀書人)60餘人,齊集長安,就鹽鐵官營政策及民間疾苦,與桑弘羊等官員進行辯論。賢良、文學尊奉儒家學說,矛頭直指漢武帝眾口囂囂曰:“昔文帝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睏乏……”“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專營)、均輸,與民爭利……”,主張“罷鹽、鐵、酒榷、均輸“,以促進農業,限制工商業。這就是有名的鹽鐵之議。

桑弘羊高舉法家大旗,舌戰群儒,針鋒相對地指出:“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璋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鹹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故有鑄錢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偽息,奸偽息則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務其職,不反本何為?故統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桑弘羊在抨擊文帝行鹽、鐵自由的弊病後強調:匃奴屢犯邊境,人民受害,士兵受苦,而邊防費用不足,國庫空虛,才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以增加財政收入,充實邊防。設立均輸官,方便各地諸候貢物轉運京城,百姓的勞逸就均衡得當,實行平準,政府儲備實物,平抑物價百姓就能各當其業。並指出:手工業不發展,農具就缺乏,商業不發展,物資就不能流通,鹽、鐵官營和均輸,正是有利於貨物的流通和供應,“鹽、鐵、均輸,萬民所戴仰”。堅持認為:“鹽、鐵之利是國家經濟的命脈;鹽鐵官營、平準、均輸的經濟政策有利於堵塞豪強、朋黨,禁淫侈、絕併兼之路。旗幟鮮明地捍衛漢武帝鹽鐵官營的政策。力主“總鹽、鐵,一其用”。

鹽鐵之議桑弘羊以法家學說作為指導思想。反對德治,主張法治
在鹽鐵會議上,雙方辯論的主要內容有:(1)民間疾苦的原因。賢良、文學認為民間疾苦的根源在於國家經營鹽鐵等經濟事業,提出廢除鹽鐵,設酒榷,均輸官。桑弘羊反對這一主張,認為興鹽鐵,酒榷,置均輸,擴大了財源,是抗擊匈奴,消除邊患的經費來源。而且,這些政策便於堵塞豪強大家的兼併之路,有益於農民。因此,他堅持推行鹽鐵官營等事業。(2)對匈奴的政策。賢良、文學主張偃兵休士,厚幣和親,企圖依靠德政的感化維持和親局面。桑弘羊則認為匈奴反覆無信,不能採用德政感化,只有通過戰爭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擾,保證漢王朝的安全。他強調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當世之務,後世之利”。(3)關於施政方針和治國的理論思想。賢良、文學信奉儒家的仁義學說,主張德治,認為行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他們一再引證歷史教訓,批判嚴刑峻法,指為亡國之道,把嚴刑峻法看作是秦王朝滅亡的原因。

桑弘羊以法家學說作為指導思想。反對德治,主張法治,認為令是教育百姓的,法是督察奸邪的,有了嚴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謹慎,奸邪自然止息。他所堅持的經濟政策和治國方法都與法家思想相聯繫。此外。這次會議上的辯論還涉及農業的基本政策,對社會現狀的估計和倫理道德觀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與今的關係問題。這一場辯論,曠日持久,雙方說鹽、鐵,論古今,抨時政,談治國經邦,好一場唇槍舌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鹽鐵之議。漢宣帝時,學者桓寬,根據記錄寫成60篇、10萬字的《鹽鐵論》,成為當今研究漢武帝及此前鹽鐵業發展和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的重要歷史資料。

事件評論

鹽鐵之議影視劇中桑弘羊形象
賢良文學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比較體察社會實況。他們在霍光的支持下與桑弘羊展開的辯論,反映了統治階級內部對漢武帝晚年以後經濟和政治形勢的不同認識。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不同的治國政策。經過這次辯論,儘管沒有廢止鹽鐵官營和平準均輸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賢良、文學活躍一時。根據賢良、文學的意見停止了酒類專賣。“與民休息”的政策進一步得到肯定,對昭帝、宣帝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鹽鐵論》簡介

《鹽鐵論》是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撰寫的重要史書,作者是西漢的桓寬,桓寬字次公,在漢宣帝時舉為郎,後任廬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下詔將各郡國推舉的賢良文學人士聚集京城,調查民間疾苦。這次聚會上,賢良文學們提出,鹽鐵官府壟斷專營和“平準均輸”等經濟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

鹽鐵之議《鹽鐵論》是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撰寫的重要史書,作者是西漢的桓寬
所以請求廢除鹽、鐵和酒的官府專營,並取消均輸官。

均輸和平準是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8年),利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和調劑物價的兩種措施,均輸就是在各地設定均輸官,負責徵收、買賣和運輸貨物,地方應交納的貢物,折合成錢交給均輸官,均輸官再在各地之間賤買貴賣,調節物價,同時也為國家增加了收入。平準則是官府負責京師和大城市的平抑物價工作,賤時國家收買,貴時國家拋售,抑制奸商的投機倒把行為,穩定物價。

上述措施是在桑弘羊做大司農時,親自主持執行的政策,所以,此時官拜御史大夫的桑弘羊當然反對,結果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鹽鐵之議。賢良文學人士信奉儒家思想,桑弘羊則尊崇法家,在這次爭論中,雙方對民間疾苦的原因、同匈奴的和戰政策以及治國方略都有交鋒。當時辯論還有記錄,後來,桓寬根據記錄寫了《鹽鐵論》,成為研究西漢中期歷史和桑弘羊的重要史料。

該書共分六十篇,標有題目,內容是前後相連的。桓寬的思想和賢良文學人士相同,所以書中不免有對桑弘羊的批評之詞。書中語言很精練,對各方的記述也很生動,為現代人再現了當時的情況。

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7年)的塗禎刊本是較好的版本,現代的參考版本有郭沫若的《鹽鐵論讀本》王利器的《鹽鐵論校注》。

相關人物

鹽鐵之議桑弘羊
桑弘羊(前152~前80)中國漢代武帝時大臣。一說生於景帝後元三年(前141)。洛陽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13歲入侍宮中。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終武帝之世, 歷任大司農中丞、大司農御史大夫等重要職務,與擔任大農丞的大鹽鐵商東郭鹹陽、孔僅二人深得武帝寵信。元狩年間以後,在桑弘羊的參與和主持下,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經濟政策。此外,還組織了60萬人屯田戍邊,防禦匈奴。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史稱當時“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桑弘羊以此賜爵左庶長。武帝後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遷任御史大夫,與霍光、金日、上官桀四人同受遺詔輔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賢良文學至長安,會議鹽鐵等國家大事。賢良文學反對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等與民爭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張,桑弘羊與之展開辯論。由於桑弘羊的堅持和封建國家財政方面的需要,當時除廢止酒類專賣改為徵稅外,鹽鐵官營等各項重要政策仍沿襲不變。次年,桑弘羊因與霍光政見發生分歧,被捲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謀反事件,結果被處死。
鹽鐵之議漢武帝
漢武帝(前156~前87)中國西漢皇帝劉徹。漢景帝子,初封膠東王,後立為太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武帝承文景之治而即位,為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行了多方面的活動。元朔二年(前127),武帝下推恩令。隨後,又制訂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嚴懲仕於諸侯王的犯罪官吏,嚴禁朝臣外附諸侯王,限制諸侯王結黨營私。諸侯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藉口列侯所獻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奪爵106人。諸侯王、列侯的勢力日益衰落。為了加強皇權,武帝於北軍置八校尉,又設期門、羽林軍。他在裁抑丞相職權的同時,提拔許多賢良文學或上書言事的士人,讓他們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又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國劃分為13州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按六條問事,考察吏治。此外,還任用一批酷吏,打擊各地的不法豪強,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武帝即位不久,就著手準備對匈奴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元朔二年,衛青擊敗匈奴,收復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置朔方郡、五原郡,並從內地移民10萬到那裡定居。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病獲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攻至祁連山。漢政府在河西地區,先後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匈奴經過漢軍幾次打擊,被迫遠徙漠北,此後再無力進行嚴重騷擾。為了對匈奴發動攻勢,漢武帝還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漢與西域各族之間的經常聯繫。對閩越、東甌和南越的少數族政權,武帝利用其內部矛盾,分別加以征服,置於漢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與此同時,又在西南夷地區設定郡縣。漢武帝還派兵從海陸兩道攻入朝鮮,設定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相關條目

平定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
西漢和親
成皋之戰
井陘之戰
楚漢之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