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余,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井陘之戰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基本信息

對戰雙方

1.攻方:漢 將領:韓信 兵力:1萬
2.守方:趙國(楚國附屬) 將領: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 兵力:20萬
3.戰場: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
4.戰果: 韓信以萬餘的劣勢兵力,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態勢。

戰役概述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餘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占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謀士

井陘之戰漢高祖劉邦
李左車向陳余建議:正面堅壁不戰,用一部分兵力繞到敵後切斷漢軍糧道,最後前後夾擊,一戰而擒韓信。但陳余卻是一名崇尚正面攻擊的將領,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

韓信深謀遠慮,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採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地方駐紮下來,反覆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當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紮下營來。他選拔了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等翌日見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時,攻入趙軍大營,把趙軍旗幟拔下,插上漢軍旗幟

當漢軍接近井陘口時,韓信連騎哨都不派,立即傳令中軍主力全部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遠遠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退,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少頃,天色已然大亮,漢軍陣營揚起一陣輕塵,隨著激越的鼓聲,一隊旗仗轉出,韓信在眾將校的簇擁下縱馬來到陣前。陳余眼見韓信兵少,自己又占據有利地勢。於是率輕騎銳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韓信令棄旗鼓儀仗,迅速轉入陣中。陳余見此情景,當即下令全營出擊,直逼漢陣。漢軍因臨河而戰已無路可退,所以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廝殺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獲勝。這時趙軍營壘已空,韓信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長驅直入,在趙軍營壘遍插漢軍紅旗。鏖戰中的趙軍突然發現背後營壘插滿漢旗,隊形立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二十萬趙軍殺得大敗,斬殺趙軍統帥陳余,生擒趙王歇。

歷史背景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大破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背漢歸楚,劉邦的處境十分困難。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

井陘之戰井陘之戰連環畫
面,劉邦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其中命令大將韓信率軍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就是這一戰略計畫的重要環節之一。

公元前205年,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當時,黃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翼側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畫。它得到了劉邦讚許批准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率軍平定代地,活捉代國的相國夏說。戰鬥剛剛結束,劉邦就把韓信的精兵調往滎陽一帶去正面抗擊項羽的進攻。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統率3萬名新近招募的部隊,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後,即以號稱20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防守。

戰役過程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數萬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士氣雖高漲,但身體卻疲乏,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有一位名叫李左車的謀士,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鑒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

井陘之戰古井陘口
而由陳余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鏇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闊的陳余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今天看來,當時趙軍的哂笑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布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豈不是可笑之至?

井陘之戰韓信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在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余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井陘之戰以韓信大獲全勝,一舉滅趙而降下帷幕。

戰役結果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戰役評價

井陘之戰韓信點將台
在井陘之戰中,雙方在作戰指揮上的得失高下是顯而易見的。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畫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余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採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了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戰況分析

1.趙軍失敗的原因有:
1)趙軍主將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刻板地遵從兵書上“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行事。
2)趙軍守備的地段不利於軍隊會戰,地形適合小規模戰鬥,而二十萬大軍則無法轉圜,地利沒有占據。

2.漢軍勝利原因:
1)漢軍主將韓信在偵察方面十分到位,在沒探明敵情以及地形前決不出兵。
2)出奇兵致勝,熟練運用兵法,但不拘泥於兵法。

劉邦收其韓信精兵是因為滎陽危機,如果主戰場失利,次戰場怎么樣輝煌都無法挽回其敗局,所以有主要次要之分。而劉邦對此戰並未忽視,不但派熟悉趙國實情的張耳輔助韓信,亦有常山守張蒼加入,後來張蒼擒殺趙國主帥陳余,立下赫赫戰功!而劉邦的親信頭號大將曹參亦帶領自己的軍隊參加對趙作戰。

井陘之戰漢朝士兵服飾
面對數量的差距以及進攻地理險惡,為何韓信還要強行深入敵境進攻趙國呢?韓信有不得已的苦衷,此時大環境下,劉邦依靠地利苦苦抵抗項羽的一波又一波攻勢,而劉邦所寄以厚望的英布,難擋項羽的圍剿,漸漸到了尾聲。此時如果不迅速拿下趙國,等項羽滅英布緩過兵力後,派軍隊與趙國合擊韓信,韓信難逃兩面夾擊的局勢。而韓信在平定趙國後不久,果然遭到項羽的奇兵渡河偷襲。

韓信面對如此險峻的形式必然要冒險進入趙國境內和趙國的主力進攻決戰,而持久戰或是擊潰戰都極大的對自己不利,韓信要做的是一戰擊潰趙國主力,使趙國在無能力抵抗漢軍。 韓信此時面臨第一次也是一生中最危機的形式:

一:兵力的懸殊

韓信在擊敗代軍後,精兵給劉邦帶走,此時韓信張耳只有兵力數萬,至於韓信兵力確切的數目不詳,但是從後面戰爭中韓信派萬餘人背水成陣,自己帶軍誘敵,又埋伏兩千騎兵,可以推測韓信當時應該有3萬人左右的軍隊,一般後世者都認為是3萬。這個數字遠遠少於陳余趙軍。韓信如何利用有限兵力擊敗對方的優勢兵力,成了問題。

二:軍隊戰鬥力嚴重不足

韓信此時軍隊大多是新兵,可以說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軍隊有多少戰鬥力,韓信沒有任何把握。而且軍隊缺乏冷靜,對勝利對主將都抱有懷疑。而這種懷疑必然使韓信指揮起來無法得心應手,韓信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安撫軍心,如何激發士氣。

井陘之戰漢朝士兵甲
三:長途深入敵境,面臨險惡地勢

韓信此時是進入趙國找趙國主力決戰,必然面臨孤軍作戰,遭遇敵方難以克服的地理優勢。陳余謀士李左車曾描述井陘的地勢險要:“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如何不讓對方利用優勢的地理條件也是擺在頭上的重要問題。

四:速戰速決

韓信面臨的第四個問題是,迫於“國際”環境和自身條件,韓信要速戰速決,用最快的速度一戰擊潰趙國主力,使其無法在對漢軍形成威脅。所以韓信不但要勝而且要速勝。

五:側翼的威脅

韓信要主動東進進攻趙國,但是卻面臨北方的牽制和威脅,雖然韓信擊敗代軍,殺主將夏說。但是趙別將戚將軍依然守鄔城,從側面威脅韓信,韓信東進,很容易受到夾擊。韓信面臨種種威脅,首先解決第五條威脅,史記曹相國世家:“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戚將軍出走,追斬之。”解決側翼的威脅後,韓信立刻揮兵東進,此時他以胸有成竹,關鍵之處在於助手張耳。張耳的兒子張敖名列漢初18功臣,當時張耳已死無疑是繼承其父功勞,而張耳幾乎除井陘之戰外沒有參與各個戰爭,想必此戰功勞不小,是此戰的關鍵人物

張耳和陳余曾經是好朋友,共伺一主,後來才鬧翻,但是人脈不會一下俱斷,想必趙軍中必有其高級將領被張耳策反或則本就是張耳的人“身在曹營,心在漢”。此戰出擊,有高級間諜通風報信加上裡應外合,使韓信完全可以知己知彼,從容布局!

相關人物

井陘之戰韓信
韓信(?~前196)中國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後 ,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 ,後從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大破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后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於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3篇,已失傳。
井陘之戰李左車
李左車(ju)(生卒年不詳),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南養馬村人(一說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人)。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謀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趙亡後,韓信曾向他求計,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

陳余(?-前204) 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魏地名士。陳勝起義,陳余與至交張耳同往謁陳勝,建議以奇兵略趙地。陳勝同意,派武臣為將軍,以陳、張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聽從蒯徹計謀,不戰而得三十餘城。至邯鄲,與張耳擁立武臣為趙王,自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武臣後為其部下李良所殺,陳余擊敗李良,李良投奔秦將章邯。章邯攻破邯鄲,張耳與新立之趙王歇走入鉅鹿城被秦軍圍困;陳余收常山兵數萬人屯兵鉅鹿北。鉅鹿城內食盡兵少,張耳好幾次派使者請陳余進兵,陳余自忖兵少,不敢進。後項羽救趙敗秦,鉅鹿解圍,而陳、張兩人也因此交惡,陳余之兵為張耳所收,僅與部下數百人出走。項羽入關,自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以陳余未隨自己入關,僅封他南皮三縣,而以張耳為常山王。陳余遂聯合齊王田榮敗張耳,張耳投漢。漢高帝三年(前204年),遣韓信、張耳伐趙,斬陳余於水上。

戰爭啟示

井陘之戰李左車
井陘之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條。這正如宋代岳飛所說的那樣:“先陣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這方面,那位曾經在2100多年前“戰必勝,攻必克”,的風雲人物韓信堪稱表率。井陘之戰,韓信以萬餘的劣勢兵力,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詩人王涯在《從軍行》里,生動描述了井陘大戰。盛讚韓信的高超謀略和指揮藝術
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
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