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紋卣

鳳紋卣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數目倍於商,並且有多種式樣的變化。這件卣紋飾特別精美,蓋和腹部的回顧式大鳳紋羽冠逶迤交纏,華美異常,范鑄技術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難得的精品。此卣出土於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為春秋戰國之際的青銅器。在春秋戰國之際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銅器,顯示了他們對先進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基本信息

鳳紋卣簡介

鳳紋卣鳳紋卣

(音有),古代盛酒器。古文獻和銅器銘文常有“秬鬯一卣”的話。秬(音巨),黑黍;鬯(音暢),香草,秬鬯就是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是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香酒,卣是專門盛這種香酒的酒器。在祭典結束後,常常將香酒灑在地上令鬼神享用或賜給有功的諸侯。卣為青銅禮器之一,盛行於商和西周,西周末及以後就沒有這種器物了。銅卣一般為橢圓形,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也有圓筒形、作鴟鴞、貓頭鷹一類的鳥形,或作虎食人形等等。

安徽出土的這件鳳紋卣,是西周青銅酒器中製作比較精緻、紋飾絢麗的一件。器呈橢圓形,高23厘米,重2.6公斤,有喇叭形蓋握,蓋兩側有直立的犄角,斜肩,垂腹,提樑上飾蟬紋,兩端作獸首,頸部飾相對的回首虁紋,中置高浮雕犧首。虁紋是青銅器紋飾之一,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圖形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虁,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

鳳紋是該卣的主題紋飾,面積大,形象凸起,腹與蓋都飾對鳳紋,鳳首回顧,羽冠相交,巧妙相對,上下呼應。鳳紋空隙處襯以細密雲雷紋,“粗”中有細,渾然一體。以鳳紋作為銅器的裝飾,始於商末,西周尤盛,它與古代的圖騰可能有一定的關係。周人喜愛鳳鳥是因為周人認為鳳鳥的出現和它的鳴聲是一種好的徵兆。《詩經》就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的美麗詩句。後來,鳳與龍成為中華民族最喜愛的動物,“龍鳳呈祥”也成為最常見的吉祥語和吉祥圖案。

此件精美的鳳紋卣,1965年在安徽省屯溪市郊西周墓出土。橢圓形。有蓋,蓋鈕作花苞狀,蓋緣下折罩於器口,蓋飾交連紋,並有圈點紋為界。有提梁,兩端作獸首。器頸飾回首龍紋,中隔浮雕獸首。腹飾對鳳紋,獸紋。圈足飾獸目交連紋。蓋,頸,腹,足的主紋空隙均以雲霄紋為地。

安徽省考古工作者曾先後4次在該處共發掘西周墓葬8座,光是青銅器就出土了103件,件件完好,個個精美,鳳紋卣便是其一。該卣造型端莊秀美,紋飾豐富絢麗,刻鑄精工,色澤光華。值得一提的是,蓋內頂與器內底皆鑄有“公作寶(阝尊)彝其子孫永用”10字篆體銘文。銘文中的“公”是誰?專家“疑為古越族的君主”,因為皖南屯溪古為百越活動地區,又因該卣造型雖為西周早中期中原地區風格,但沒有中原卣器厚重粗實,而是器薄俊秀,專家認為“應為當地鑄造”,是一件百越文化的遺物。它的發現,反映出南方青銅文化與中原地區極深的淵源關係,當是西周時期高度發達的青銅冶鑄技術在南方發現的重要實物例證。鳳紋卣屬國家一級文物,即國寶級文物,現藏安徽省博物館。(公元前11世紀) 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數目倍於商,並且有多種式樣的變化。這件卣紋飾特別精美,蓋和腹部的回顧式大鳳紋羽逶迤交纏,華美異常,范鑄技術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難得的精品。此卣出土於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為春秋戰國之際的青銅器。在春秋戰國之際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銅器,顯示了他們對先進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