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鑑定

銅器鑑定

銅器鑑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銹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

銅器鑑定

正文

對古代銅器的斷代、分期、質地、用途、真偽和價值進行判斷和辨別。古代銅器是指青銅時代的銅器及漢代以後直至明清時期的銅質器物。中國銅器起源很早。1975年甘肅省東鄉縣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單范鑄銅刀,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古代銅器的鑑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有關的文字記載。《韓非子說林下》中就曾談及齊人與魯人對銅器真偽的辨識。宋代以後,因文物大量造偽,致使鑑定問題更為突出,並出現了許多有關的專著,如北宋呂大臨編輯的《考古圖》和隨後出現的《宣和博古圖》,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論》,高濂作《遵生八箋》,直至清代乾隆年間編定的《西清古鑒》和嘉慶初年阮元編錄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等。綜合曆代的經驗,古代銅器鑑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藉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鑑定的傳統方法;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
銅器鑑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銹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
器物類別的鑑定 中國古代銅器從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出現至秦漢時期是不斷發展並形成高潮的時期。隨後,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被其他質地的器物所取代。即使在銅器興盛的時期,由於歷代王朝的社會情況、禮儀制度不同,時代風尚各異,一種器物產生和存留的時間也有先後短長之分。根據器物的類別及出現的時間,就可以判斷器物的年代和真偽。中國古代銅器的種類很多,除銅質錢幣和印璽外,大致可分為禮器、工具、兵器、飲食器、盥洗器、樂器、度量衡器、車馬器及符牌雜器 9類。每類中又包括許多不同器物。而每一器物類別只存在於歷史上一個特定時期。商代的銅器,早期已經出現了爵、斝、戈、刀、鏃、鋸、錛、鑿等。商代中期時的銅器物類型就已顯著增多,器型也較大,如銅鼎、鬲、、觚、卣、罍和盤都已發現。商代晚期的青銅器製作已達到昌盛時期,器形變化,花樣繁多,如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帶蓋偶方彝和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尊等。重型器物突出體現了這一時期青銅器製作的水平,河南安陽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重達 875千克。器物類型也更加豐富,禮器、兵器、飲食器、工具、車馬器等都已具備。同時,還在商代婦好墓中發現了中國早期的銅鏡。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類型則以飲食器、樂器和兵器為主。西周早期的禮器與商代晚期類似,但作為陳設器物用的銅禁則剛剛出現。兵器類數量增多,器形變化也較大,戟、短劍等在商代時均少見到。西周中晚期時,方鼎、觚、爵、角、斝、觶、觥、卣、方彝等過去常見器物都顯著減少或消失,而列鼎、編鐘則首次發現。做為飲食器的簠、、匜等食器也開始使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的器物種類又較前有明顯變化,過去盛行的爵、斝、觶、觚、角、觥、尊、彝、卣均已絕跡,而禮器中的豆、敦、壺、匜、鑒等相繼出現。樂器中的鎛和於也是一種新的類型。編鐘成組出現,數量大,音色準,器型完美,如曾侯乙墓中的編鐘就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及鎛鍾 1件,共65件,總重量達2500多千克。在車馬器中車器和馬飾的種類和數量都普遍增多。兵器類中除舊式的戈、矛、戟外,劍的數量劇增,且質量相當精,如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等。秦漢時期銅器的器物種類又有了新的變化。過去流行的簠、、敦等已經絕跡。而最為常見的食器是鼎、鍾、壺和鍅。鍾、鍅、、鍪、斗等器物是漢代的新創。用具中銅燈成了十分流行的器物,而且品種多,器形美,河北滿城漢墓中的長信宮燈則是典型的代表。弩機作為銅兵器,漢代十分常見。秦漢時度量衡器普遍使用。銅尺、量和權都十分精確。銅鏡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發現很多。漢代以後,除銅鏡等少數銅製日常用品外,其他銅器很少發展。宋以後至明清時期,不斷出現仿古銅器之風,如宋代嵌金銀和寶石的大型仿古銅器,但無論從紋飾還是器形都與古代器有較大區別。明代宣德爐,製作十分精巧,但也僅是一個孤例,銅器已經失去了舊時的繁盛,不再被人們廣泛製作和使用了。
同類器物器形的鑑定 即使同一類型的銅器,由於出現時間不同,形體也有很大變化,這也是斷定器物年代和真偽的重要依據,例如,銅爵是銅器中出現最早的一種酒器,在商代早期,爵多束腰、平底,三足短小,無柱,通體素麵無紋;商代中期的爵,三足變長,也沒有明顯的束腰了;商代晚期的爵已經多為釜底、高柱,足也呈三棱狀了;西周早期爵與商晚期無大差別,到西周中期爵的數量則顯著減少。春秋初期,銅爵已經根本不見了。
銅器紋飾的鑑定 在不同歷史時期,時代風尚不同,表現在器物的紋飾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商代早期銅器多素麵無紋。商代中期出現紋飾,但簡單古樸,普遍存在的是一種帶狀紋飾以及單線條的饕餮紋和乳釘紋。商代晚期花紋趨於繁複,一般地紋為雷紋,主體花紋則以饕餮紋為主,同時還有夔紋、龍紋、蟬紋、鳥紋、蠶紋、龜紋、象紋、蛙紋等。以鳥獸形象鑄造的器物也很盛行,如婦好墓中的鴞尊,湖南出土的虎食人形卣等。西周早期和中期銅器花紋繼承了商代晚期風格,崇尚繁縟,流行饕餮紋、夔紋、鳥紋、蠶紋、乳釘紋。西周晚期時,最常見的紋飾已變為竊曲紋、重環紋、瓦紋、鳥紋和鱗紋了,紋飾這時也較前期顯得簡略樸素。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繁縟的饕餮紋已經被動物紋、植物紋和幾何紋所取代。最習見的是蟠螭紋、雲雷紋、竊曲紋等,同時還出現了許多生活寫實內容的紋飾,如採桑、狩獵、宴樂和水陸攻戰等。春秋早期的水陸攻戰紋壺即是這種圖案的一個代表。秦漢時期銅器的紋飾更加簡樸,許多器物已經是完全素麵無紋了。漢代銅器上的鎏金、鎏銀和鑲嵌花飾技術相當發達,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同時漢代銅器還出現了漆繪和彩繪。漢以後,只有個別器物,如銅鐘可依稀分辨出時代的不同風尚,紋飾仍有變化外,銅器已逐漸被其他器物所取代。
銅器銘文的鑑定 各時期銅器銘文,字型有別,鑄法不一,字數多寡也相差很大。商代中、晚期,銅器上的銘文很少,少則幾個字,多則三、四十字。內容多是族徽、人名或祖先名,如“婦好”、“司母戊”等。這些銘文、字型以象形文字為主,鑄銘。西周時期銅器上銘文增多,而且文字多為長篇。文字內容多為記事,這些文字內容也為我們斷定器物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1976年陝西出土的利,器物腹內底部有銘文 4行,共32字。內容記述了周武王伐商的經過,從而以文字內容推定了器物當為西周早期器。這時銅器銘文的字型除象形外,已開始出現聲韻。到西周晚期時,中、長篇銘文已很常見。它們行款整齊,筆畫一致,西周晚期時的毛公鼎,腹內銘文已多達32行, 499字,這是現存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到了春秋時期,銅器銘文出現鳥書文字和嵌金銘文。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刻鑿銘文。這一時期的銘文已不象西周時期字數那樣多。一般銘文簡短,字型也更加修長秀麗,有時書有鳥篆。秦漢時期銅器銘文中的文字已為篆書和隸書。除秦權、量中詔書銘文外,文字數量則更加簡短。
銅器的作偽與鑑定 自宋代以後,銅器作偽現象日益增多,以假亂真,真假莫辨。在鑑定時,除上述鑑定方法外,還應從鑄造技藝和銹色上加以區別。這需要對歷代作偽方法有較豐富的知識。銅器作偽方法有以下幾種:①全器均系偽器;②器真銘文偽;③器真紋飾偽;④器真銘文、紋飾皆偽;⑤銘文真器偽;⑥器身有真有偽;⑦一件器物由兩件或 3件真器部分殘片拼湊而成;⑧器身真,但附屬檔案(蓋、提梁等)偽等。這些需要我們從器物類別特徵、年代、時代風格等不同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銅器銘文的偽作有摹刻、蝕刻、鑽刻、增刻、拼湊等不同方法,這也需要通過釋讀文字、斷定字型、分析銘文與器物整體風格是否吻合來加以識別。觀察、分析銅器銹色是斷定器物真偽的重要內容,真銹顏色自然、堅固;偽銹多系渲染,色浮且滯,銹塊粗松,用硬物稍一刻劃或用熱鹼水刷之,即有脫落。
古代銅器鑑定還應注意傳統鑑定方法和科學鑑定方法的結合問題。尤其在判斷器物真偽時必須十分慎重,如用傳統鑑定方法一時無法確定時,則應藉助現代科學儀器手段綜合判定。

配圖

銅器鑑定銅器鑑定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