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絹蒿

高山絹蒿

高山絹蒿,菊目菊科植物,分布於我國新疆。在崑崙山及阿爾金山,自海拔2400m的山地荒漠至海拔3600m的山地草原均有分布,在帕米爾山地。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 高山絹蒿
種拉丁名: Seriphidiumrhodanthum(Rupr.)Poijak.
種別名:

形態特徵

: 小半灌木,高10—40cm。根粗壯,木質,具少數不育枝。莖多分枝,當年枝直立或外傾,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幾乎成氈狀,後漸脫落,莖下部葉具2—lOmm之短柄,二回裂葉,第一回羽狀全裂,第二回三出全裂,末級裂片條形,上部葉單一或一至三回深裂。頭狀花序鐘形,在莖上組成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5層;花序托凸起,裸露,兩性花同型,10—15朵,花冠管狀鐘形。瘦果卵狀,長0.2mm,無毛(圖80)。

地理分布

: 分布於我國新疆。在崑崙山阿爾金山,自海拔2400m的山地荒漠至海拔3600m的山地草原均有分布,在帕米爾山地,海拔3600—4600m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也有其蹤跡;國外,在中亞東部,也有分布。

生物生態特徵

: 高山絹蒿一般於3月上旬即開始萌發,3月下旬展葉,5月初大量分枝,5月底抽出生殖枝,7月上旬現蕾,下旬大量開花,9月底至10月初種子成熟。
高山絹蒿是超早生的小半灌木,具育極強的抗旱能力,在崑崙山北坡年降冰量不足200mm的低山帶能正常發育,生長良好,即使在年降水量不足lOOmm的極乾旱年份,也能以營養體頑強地生長。又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在年均沮0—5℃的中山帶也能安全越冬。高山絹蒿多生長在覆有較厚沙土的山地陽坡,適宜的土壤為山地棕漠土及山地棕鈣土,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一般為0.74—1.6%之間,有較明顯地石膏聚積層,在有機質含量2—4%的山地栗鈣土上也能很好地發育。高山絹蒿作為建群種或優勢種廣泛分布在崑崙山北坡的山地荒漠、山地草原化荒漠、山地荒漠草原及山地草原類草地中。在海拔2400—2800m,以高山絹蒿,合頭草(Sympegmaregelii)為建群種組成的群落,在崑崙山溫性荒漠中所占面積最大;在同一範圍內,亦有大面積6b高山絹蒿單優勢種群落出現。在海拔2800—3000m的範圍內,以高~絹蒿為建群種,有一定量的短花針茅(Stipabreviflora)參與,構成草原化荒漠草地型。當海拔升至3000—3200m時,崑崙針茅(Stiparoborowskyi),青甘韭(Alliumprzewalskianum)等草原成分的參與度達30%以上,與優勢種高山絹蒿共同構成。荒漠草原群落。在海拔3200—3600m的溫性草原帶,高山絹蒿又以亞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成分出現在穗狀寒生羊茅(Festucaovina,subsp.Phagnicola),新疆銀穗草(Leucopoaolgae)等草地型中。在帕米爾高原海拔3600m以上,高山絹蒿還以亞優勢種成分與座花針茅(Stipasubsessiliora),短花針茅,穗狀寒生羊茅等組成高寒荒漠草原草地。由高山絹蒿為優勢種或亞優勢種組成的各類草地每畝產鮮草:山地荒漠為42—48kg,草原化荒漠約52kg,荒漠草原55—108kg,草原為110kg。由於高山絹蒿生態適應幅較廣,分布廣泛,在各種不同的草地型都有較大的參與度,其單種絕對生物產量占崑崙山等地各種牧草的首位,在當地天然放牧場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飼用價值

: 高山絹蒿粗莖較少,枝條柔嫩,除對牛適口性較差外,其他各類家畜一年四季均喜食,尤以最喜食。牛在青綠時期採食後容易造成嚴重腹瀉,綿羊在春秋兩季轉場時,猛然大員採食時,也往往造成輕瀉現象。高山絹蒿萌發早,營養成分好,粗脂肪含量高,是家畜春季恢復體力,母畜催乳,秋季抓膘,冬季賴以生存的主要牧草,屬良等牧草。

菊科、絹蒿屬植物

絹蒿屬(Compositae)菊科、管狀花亞科、春黃菊族、菊亞族植物。具耐旱、抗寒、抗鹽鹼的特性,多生長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區,此外在礫質的灘地、鹽漬化地區及亞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礫質坡地等地區也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