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莖絹蒿

白莖絹蒿

白莖絹蒿,菊目菊科植物,主要生於阿爾泰山南麓和準噶年盆地。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 白莖絹蒿
拉丁名: Seriphidiumterrae–albae(Krasch.)Poljak.
種別名:

形態特徵

: 小半灌木,鬲20—40cm,全株密被白色氈毛。莖多從基部分枝,叢生。不育枝上葉與莖中下部葉無柄或有長不及5mm的短柄,葉卵圓形,長0.4—1cm,寬3—5mm,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末及裂片線狀披針形,莖基部葉一般早落,上部葉無柄,常為一回羽狀分裂,小裂片線狀。頭狀花序具柄或無柄,排列成中度擴展的圓錐狀,頭狀花序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1.5—3.5mm,總苞片3層,外層短於內層,外層密被長柔毛;小花黃色,管狀,兩性,有小花3—4朵。(圖81)。

地理分布

: 分布於我國新疆,主要生於阿爾泰山南麓和準噶年盆地。海拔高度在阿爾泰山從600—1300m均有分布,在準噶爾盆地則分布在400—500m內的沙漠中,在國外,中亞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

: 通常於3月下旬萌發,在冬季積雪較多或春雨較多的年份可提前萌發,並能迅速生長,至5月中旬達到營養生長最盛時期,經過夏季短暫的休眠後,於8月初孕蕾,8月中旬開花,9月開始結實,10月下旬種子成熟,種子成熟後極易從花序中脫落,11月進入乾枯期,冬季殘存性較好。白莖絹蒿是典型的溫性超旱生沙生小半灌木,具有極強的抗旱和耐熱能力,其發達的根系,細小的葉片及遍體的柔毛都是為適應沙漠中嚴酷的條件而形成的適應特徵。此外它也具有抗風沙和耐土壤瘠薄的能力。白莖絹蒿通常生長在覆有薄沙的沙丘間凹地或沙漠邊緣的薄沙地上,也可生長在砂礫質的山前平原上,適宜的土壤為沙漠土或灰棕荒漠土。白莖絹蒿以單優勢種形成的群落分布於阿爾泰山前平原,在群落中形成高20cm左右的建群層片,群落總蓋度20—25%,種類組成較簡單,僅有6—9種;白莖絹蒿與類短命植物、短命植物形成的群落主要見於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邊緣沙丘間薄沙地上,除形成高20—25cm的建群層片外,從屬層片有沙苔(Carexphysodes)、長喙牻牛兒苗(Erodiumhoefftianum)、東方旱麥(Eremo–spartonorientale)、四棱芥(Tetracmequadricornis)等,群落總蓋度20—40%,在阿爾泰山南麓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北部的薄沙地上也能與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形成草原化荒漠群落,群落組成較簡單。

飼用價值

: 白莖絹蒿枝葉柔軟,粗莖較少,葉量豐富,為各類家畜所採食。駱駝最喜食,也奉食。在夏季因含有揮髮油而具特殊氣味,大多數家畜都不採食,但是春季剛萌發的嫩枝、秋季霜打後的植株及冬季積雪覆蓋下的枝葉均是各類家畜爭先挑食的對象之一。其化學成分如表81。從以下所列化學成分可以看出,白莖絹蒿的粗蛋白質和粗脂肪的含量在菊科蒿類植物中屬中上等,是早春母畜催乳,其他家畜恢復體力,秋季各類家畜抓膘育肥的良等牧草之一。

菊科、絹蒿屬植物

絹蒿屬(Compositae)菊科、管狀花亞科、春黃菊族、菊亞族植物。具耐旱、抗寒、抗鹽鹼的特性,多生長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區,此外在礫質的灘地、鹽漬化地區及亞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礫質坡地等地區也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